搜索
黄皮人的头像

黄皮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8
分享

美食不怕巷子深

从北京来武汉,朋友热情邀约,请我吃早点,品尝一种风味小吃--烧麦。并嘱咐我:第二天早晨7点务必在黄鹤楼角下碰面,然后再带我去小吃店。

放下电话,我有点踌躇,黄鹤楼天下闻名,烧麦天下皆有,算什么风味小吃?再说,我住在古田二路,需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交公车,跨汉水、过长江,才能到达。而朋友也比我强不了多少,他住在光谷,也需要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如此费时劳神值当吗?

不是吹牛,我旅游去过许多地方,对烧麦不仅是耳闻,而是早有品尝。比如河南的切馅烧麦,安徽的鸭油烧麦,长沙的菊花烧麦,广州的干蒸烧麦,等等。尽管各地烧麦的制作方法不一、食材有别,但基本都是以烫面为皮、裹馅成形,上笼蒸熟。

查阅资料得知,烧麦亦称烧卖,具体从何时开始出现语焉不详,有明确文字记载始于明清。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如此说来,烧麦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大有来头。

为了不辜负朋友的盛情邀约,第二天清晨就出了门,走时晨光微显,抵达黄鹤楼角下天已大亮。仰望霞光照射下的黄鹤楼,更显巍峨壮观,往日来这里,直奔景区。而今天,不为眼福,只为口福。我在心里默默念道:委屈您了,黄鹤楼。

与朋友碰面后,穿过蛇山腹下的一条隧道,仿佛穿越时空一般,一边是白云千载的黄鹤楼与万里长江的第一桥构筑的现代风貌,另一边是纵横交错的街巷与返璞归真的民宅编织的古老街景。好熟悉的环境,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将我的思绪带入了往事回忆的港湾……

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和宽阔的马路,只有狭长的街巷和老旧的平房。唯如此,一街一巷、一砖一瓦,凝固着岁月的沧桑,最能彰显浓郁的市井生活。我自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年,成长的脚步印满了许多街巷,虽然离开了40多年,但每次回来都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当然,我也深知,武汉的小吃在民间,每次回家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一次,还能如愿吗?

跟随着朋友的脚步,穿过了几条街巷,就在我边观赏边沉思的时候,我们来到小吃店门口。眼前是一家临街的门脸房,砖木结构,没有刻意的装饰,极其简朴。房子的正面对着川流不息的马路,门口是便道,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便道上足足排了20多米长的队伍。这是典型的露天早点店铺,在武汉大街小巷遍地皆有,方便、快捷,市民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似这般红火的,我却是第一次看到。我不由感叹:好兴隆的生意!

趁朋友排队的功夫,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虽然队伍排得很长,但前进的速度倒是很快的,于是,总有食客源源不断地前来排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邻的其它几家店铺冷冷清清,甚至有的店主还在玩手机。

仔细观察我进一步发现,这里制作的小吃是油饼包烧麦,原来,油饼是配角,烧麦是主角。但无论是油饼还是烧麦,在外形上都与其它地方截然不同,应该说做到了极致。南方油饼为圆形,偏平的,在中间掏个圆洞;北方油饼为椭圆形,偏平的,用刀画几条直口。而这里的油饼非常薄,只有皮囊,放进滚烫的油锅里,像吹气球似的,立马形成一个圆球。同样,许多地方的烧麦形如包子,圆圆的,褶皱杂乱,软塔塔的,像个年迈体弱的老妇佝偻着身体。而这里的烧麦直挺挺的,细长丰满,洁白晶莹,褶皱如花,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身着漂亮的衣裙。

经验告诉我,无论什么东西,当被做到了极致,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这两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吃,当它们以优雅的身姿进行搭配后,便进入了一种绝佳的状态。但见得操作人员用小刀在油饼上划开一条口子,将圆润如玉的4个烧麦放入金黄似幔的帷幕时,仿佛登台表演节目的白天鹅。这形态,不仅惊艳了食客的眼球,而且还挑逗了味蕾,令人食欲大增,口舌生津,恨不得立马吞入腹中。

进入室内,我又是一阵惊诧,里面是两个小屋,面积不足30平米,空间非常逼仄。除了操作间占据了五分之二,还有三个大冰柜占据了很大空间。于是,一排排仅有尺来宽的木板固定于四周的墙壁,甚至连冰柜上面都铺盖着硬纸壳,都用作餐桌。如此简陋的环境,食客们却毫不在意,相安无事,像流水般你来我往,只为享受一份美食。

我再细数了一下工作人员,更为震惊!总共有16名,全都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经营主打的小吃烧麦以外,还有热干面、桂花米酒等其它品种,真是经营有方。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甚至还有超过60岁的,据说全是下岗工人,再就业后干上了这一行。真不简单,我突然想到了刘欢演唱的那首歌曲《从头再来》。是的,从头再来,再铸辉煌!

穿过两间小屋,我又意外发现,原来还有一道侧门,侧门外是一条细长的小巷。在这里摆放了许多小餐桌,食客们坐在这里用餐,我们便挑选了一处空桌坐了下来。当朋友将小吃送到我手上时,一股油煎麦面的香味,混合着汽蒸糯米的清香扑鼻而入。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嘿!油饼是焦脆的,咀嚼有声;烧麦是柔软的,滑嫩爽口。这味道确实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最明显的区别是胡椒味特重,佐以鲜、香、润。尚未及细品,一份小吃顺着食道进入了胃肠。再偷偷观看旁人,均在狼吞虎咽,神情专一。

这时,一位大姐走过来坐在我们桌前,见我们大包小包放在桌上,便问道:“你们是来旅游的吧?”

我们答:“是来吃烧麦的。”

大姐伸出拇指,说:“我这是第三次来。”

我问:“大姐,您从哪儿来?”

大姐:“黄浦路,我女儿开车一起来的,她正在排队。”

坐在一旁的大爷见我们谈得开心,将凳子移到我们桌前,说:“我们全家人一大早从青山开车过来的,儿子正在停车,儿媳妇正在排队,老伴和孙子正在看热闹。”

大姐:“我孙子就好这一口,但他要上学,不能过来,我得给他带回去两份。”

大爷:“可不得吗,这里的烧麦味道正宗,每次我都带几份回家。”大爷说完,摸了一把嘴巴。一旁的大姐,咽了一口唾沫,看那神情,都是被烧麦逗出了馋虫。

真是美食不怕巷子深!原来,许多食客都是从老远的地方专程赶过来的。我不由感叹道。

见谈得投机,我问道:“既然生意这么火,为什么不扩大规模?”

大爷说:“这就叫面对老百姓,规模扩大了,修饰豪华了,价格就上去了。”

大姐回应道:“就是吗?10元钱一份,也不贵,价格上去了谁还过来?”

临走,我的朋友也带走了两份。他说:“回家给儿子、儿媳妇吃,他俩也好这一口。”

离开这家小吃店时,我真有点依依不舍,特意走到门前观望良久:发现排队的人群依然如长蛇一般,马路两旁停满了车。抬眼望,门楣上方三个黄色大字,赵师傅,这可能是店名;下端写着黄色小字,本店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算是广告吧。我默默念道:大早晨起床,大老远赶来,值得!

再回头仰望屹立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心想以后再来游玩黄鹤楼时,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既能享眼福又可享口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