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皮人的头像

黄皮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2
分享

天堑变通途

近些年,我每次回家乡武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座座横跨于江河之上的桥梁,它们是一道道畅通无阻的大动脉,连接武汉三镇,通往四面八方,维系着英雄城市的高速运转。

然而,曾几何时,偌大的武汉没有一座越河跨江的大桥,唐人李太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演变成现实版的“行路之难,难于跨江河”。“两岸能呼应,相见到何年?”这是形容当时武汉人受困于江河影响的一种生活状态。小时候听父母说:他们长期生活在汉口,从来没有去过对岸的汉阳和武昌。一条河,一条江,限制了人们的出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武汉的地理环境特殊,在全国绝无仅有。长江从千里之外奔腾而来,由西南方向进入武汉,在市中心优雅地画了一道弧线后,潇洒地朝东迤逦而去。与此同时,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也从千里之外款款前来,由西向东进入武汉,在长江弧线的顶端形成了“江河相汇”。由此,长江与汉水携手将武汉的地理分割成三大块,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这便是人们俗称的“武汉三镇”。

由于长江、汉水贯穿武汉,在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便捷的水道舟楫便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和运载物资的首选。于是,大江大河在成就了“大武汉”美名的同时,也获得了“九省通衢”的称谓。然而,也是由于受制于大江大河的桎梏,长期以来南来北往的交通线在这里形成了“断头路”。

于是,修建桥梁便成为一代又一代武汉、乃至国人的梦想!尽管其间做过不懈的努力,但始终未能“梦想成真”,期盼之光永远在闪耀。如果说修建桥梁在清朝以前还是“心动”,那么至晚清以后就开始有了“行动”,着着实实运筹了一番。曾经,“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将设想化为蓝图,结果未能如愿;曾经,孙中山先生在《治国方略》中纳入规划,最终壮志未酬;曾经,国民政府几经勘探,终归纸上谈兵。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其根本原因均为工业落后、国力薄弱。

真正能够使梦想变成现实的,还是新中国。1953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纳入了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9月破土动工,1957年10月正式通车。原定需要4年的时间,结果只用了2年零1个月,新中国创造了修建桥梁的奇迹。当一座雄伟壮观的桥梁横跨于大江两岸时,整个武汉沸腾了,市民们纷纷走上大桥,涌向长江两岸,欢呼雀跃,热烈庆贺。

这是一座公铁两用桥,它的建成标志着武汉三镇的全面贯通,南北交通的无缝连接,结束了万里长江无桥梁的千载历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主席在欣喜之余,挥毫写下了此生唯一一首赞美大桥的诗篇。当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两张以武汉长江大桥为背景的纪念邮票;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此桥印制在第三套人民币中。

从此,桥梁连接着千家万户,走进了武汉市民的内心深处,桥梁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十有八九取名带有桥字;那个年代的商品名称,大多数都与“桥”沾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武汉市民最津津乐道、最引为自豪的,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桥”!

然而,一座桥梁虽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对于像武汉这座特大城市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小时候,如果要从汉口去汉阳,或者去武昌,倘若到达对岸的直线距离只有3、5公里,那么为了绕道过桥,至少要多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路程。无奈,只得乘坐轮渡船,轮渡船虽然缩短了两岸的距离,却也十分不便,除了受营运时间的限制外,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若遇风大浪急或涨水期,为保证安全,轮渡停运。市民们常常“望江兴叹”:有桥千程近,隔水咫尺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人口涌入武汉,私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交通流量迅猛增长。每天,往返于江南江北的人流车潮要通过大桥,犹如千军万马涌入一条羊肠小道,大桥成为名副其实的“常”梗阻。尽管后来采取了单双号限流措施,但也无济于事,大桥一线经常堵出几公里。于是,继续修建桥梁提到了武汉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如今的财力、工业技术今非昔比,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堪比当年的国力。

距离武汉长江大桥通车38年以后,1995年6月,历时4年建成的武汉长江二桥剪彩通车。这是位于武汉市中心的第二座大桥,彻底改变了武汉三镇一线牵的交通格局,使被长江、汉水分割开的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首次形成28公里长的交通内环线。

仅仅过去了5年,2000年9月,白沙洲长江大桥竣工。随后,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军山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等11座桥梁相继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汉水河上的桥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8座汉水桥应运而生,使武汉的交通形成内环、中环和外环的环形圈。如果说过去修建一座桥梁算得上一件爆炸性的新闻,如今根本不值一提,修建一座桥梁如同建造一栋楼房那么简单。

桥梁,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武汉市民的出行,也成为一道特有的人文景观,它们就像一个个做工精美的工艺品横跨在大江大河之上,与整座城市浑为一体。这些桥梁无不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中式、西式、中西结合,色泽、造型,异彩纷呈。如精美国画护栏的武汉长江大桥,钻石型结构的白沙洲长江大桥,“H”型花瓶般的军山长江大桥,巨型竖琴一样的阳逻长江大桥,彩虹乍现的晴川桥,飞雁展翅的江汉五桥,淡蓝色凯旋门造型的古田桥……真是一桥一景,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许多桥梁的质量堪称一流,在国内、甚至国外都名列前茅。如天兴洲大桥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按4线铁路修建的大跨度客货公铁两用斜拉桥,创下了跨度、荷载、速度、宽度4项世界第一,也是中国第一座能够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大跨度斜拉桥,是京广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高速客运专线。2014年,该桥的建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那段时期唯一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桥梁工程类项目。

颇值一提的是,武汉的水下交通也如桥梁一般同步发展,截止目前修建有一条长江水下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还有多条轻轨贯通长江、汉水,实现了水上、水面,水下立体式的交通跨越。

桥,仿佛一座座历史丰碑,见证了昔日贫穷落后、受人欺凌的耻辱,也记载了如今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的荣耀。从“千年天堑无一桥”到“九省通衢变坦途”,充分彰显了制度的优越,国力的强盛和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

桥,宛如一张张靓丽名片,彰显了城市的迅速崛起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就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桥梁便是由梦想通往现实的康庄大道,是通向小康、走向世界的民族复兴之路。

桥,就像一尊尊巍峨高山,体现了英雄城市坚贞不屈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曾经在武汉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与大桥息息相关: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毗邻大桥之东,万里长江横渡的起始点位于大桥角下,阻击疫情蔓延实施全城封闭的新闻插头是以大桥为背景……

当然,这里还是许多武汉历史文化的典藏地:“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旧址深埋于大桥之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台位于大桥之西,崔颢笔下的“芳草萋萋鹦鹉洲”就在大桥一侧,三国鲁肃墓,烈士向警予陵园等众多著名遗址遍布龟蛇两山,而这两山正是连接大桥的支点。

桥,故乡的桥,民族的桥,人们心中的桥!

桥,连接城市,连接中国,连接世界各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