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3
分享

聊聊我的书斋“墨汉瓦屋”

一般来说,爱好书法的人,亦会喜欢秦砖汉瓦,它朴素、大气、高古、稀世。我爱好书法,所以,也没例外,并将我的书斋取名为“墨汉瓦屋”,意寓与古为徒,追求高雅。其实,秦砖汉瓦的实物,鄙人平生亦未亲眼见过。

孩童时,在老家湖北鄂州一座旧庙里,曾经遇见过一些残砖片瓦,印象较深,但是,至今,都不敢断定此物就是秦汉遗物。近来,据悉,考古现已查明鄂州机场建设核心区域内有27处文物点,大多为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又以三国时期的墓葬为主,挖掘价值较高,所以,我在想,小时候见到的那些砖瓦片说不定就是秦汉遗物,而这次出土文物所在地我的家乡杨叶镇也列于其中。20世纪80年代末,我作客于大冶保安尹解元村岳丈家时,看到过一些残碑断砖,可是由于漫漶严重,字迹斑驳难辩,也不敢妄作定论。所以,秦砖汉瓦,若说有睹,仅仅停留于书本、报刊或杂志的印记中。

刚刚讲到尹介元村远古的遗迹难觅,可近古的东西却显而易见。村后祖坟山上,乾隆年间的墓碑几处散立。另外,村中的门窗户牖上历史人物和各种动物的石雕图案比比皆是。其实,原来该村乃为全国有名的石雕村,90年代初,《黄石日报》专门有过报道。该村尹本波先生所带领的古物建筑队,手工雕制成的盲人摸象和黄鹤楼配套石雕群,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齐名,荣获国家文化艺术大奖。之后《东楚晚报》又传出消息,黄石三瑰宝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冶尹解元村石雕就是其中之一。90年代中叶,该村出土的关帝诗竹扇面石碑,风靡一时。其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纯属古代三国文化。据说,此碑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了。当时获知这些,很震惊,且佩且慕。

以上这些与秦砖汉瓦相关的文字描述以及所见所闻,对我书斋“墨汉瓦屋”的立意与取舍确有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在这些列列种种物品事件的启发下,增添了我对书斋定名为“墨汉瓦屋”的信心与底蕴。

一说“墨汉”,墨汉瓦屋”中的“墨汉”二字,涵义有二,一指习书的我,二指我的书法涉猎汉隶。首先请看两段自述文字,佐证笔者是一个货真的书法爱好者,或者说是一个践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的工作者。

其一:余习书法,而立有三走入正道,三十年求艺之旅,功未成,名难就,少有顿悟,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勤”与“多”二字。勤,即:手勤、足勤、眼勤、耳勤,勤学、勤问、勤思、勤练,在勤奋中求精,在认识上提高;多,即:多看、多临、多想、多用、求量到质的飞跃。潘汉平《临池杂感》,

其二:笔者根据多年学习和教学书法的经验与教训,体会到如果要将书法学会甚至学好,应该离不开下面五个字即“勤”、“博”、“专”、“诚”、“活”。当然这是就一般书法爱好者而言,对于十分有天赋的学者来说,也许不会这么辛苦,也许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学好,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潘汉平《书法笃学五字说》。

二说“墨汉”,追溯于笔者习研汉隶的主要经历。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临习《史晨碑》、《张迁碑》,接触汉隶。1990年在上海中华书法协会深造期间,接受指导老师建议,主攻《史晨碑》、原因是我写的隶书字形接近《史晨碑》的笔意,依此教诲,以求事半功倍,于是,我托同事从西安带回一本《明拓史晨前后碑》,开始多年拓展汉隶之旅。

说起来,习隶伊始,也知道隶书的“蚕头燕尾”,不可“一燕双飞”,逆起圆收,用笔沉劲等这些简单道理,而如何借鉴,举一反三,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直到2003年,静下心来,临习《石门颂》、兼《好大王碑》之后,再又涉猎明清诸帖,视野扩大,大体知道隶书的高古遒劲与隽秀清丽两大路和6大派,这“六大派”则是:

1、正气派,写得很堂皇,有气势,如:“乙瑛碑”;

2、高古派,这是往篆书上靠了,带些隶书的样子.如“西狭颂”;

3、漂亮派,强调外形,上紧下宽,英俊为主,如“曹全碑”;

4、古拙派,像小孩子字,转角有力量,易学难精,要看N遍才看出道道来.如“张迁碑”;

5、肥壮派,像个大个子一样,有力又肥大,占格子,如“鲁峻碑”;

6、天趣派,比古拙派更奇,连隶书的一波三折也不讲究,字体大小也不论,带明显的篆书形.如“大开通”。

对隶书的25种艺术风格有所知,即工巧、天真、自然、方正、圆熟、丰润、瘦硬、紧结、宽博、雄浑、刚健、秀逸、古朴、潇洒、文静、清雅、端庄、沉着、爽利、老辣、醇和、险劲、犷野、怪奇、狞厉等它是隶书审美的主要方面之一,以此作为对书法艺术个体风格审美范畴的初步探索。

对书法艺术个体风格的审美把握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优秀艺术,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书法艺术审美是人们较为普遍而又喜闻乐见的一种实践活动,它除了需要掌握最抽象的书法原理、对某一书法作品作最具体的感受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中间层次,这就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中国的文字书写之所以能升华为书法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汉字的书写达到了审美风格的境界。这样一来认识有所提高,思考也比较清晰一些。

闲下来,我常常将几种汉代隶体法帖摊开放在一块,逐字逐笔比照,究其相似与相异之处,次数多了,体会自然而成。习隶能脱俗,可生神智,然隶书先要横平竖直,乃可渐入。如《曹全碑》颇得风味,且取谨严,《礼器碑》须求圆活,乃可寻其神理,如《史晨碑》、《乙瑛碑》也取谨严,如《石门颂》,为隶中大草,非初学而可为,难以驾驭等等道理。

隶中无篆不古、楷中无隶欠雅。习隶必求篆法、习楷必求隶法,与古为徒,并非厚古薄今。隶书讲究行列方整,疏朗遒劲。行书讲究气贯神通,势雄畅达。草书讲究墨趣意味,抒感放豪。作隶平拓,法在顿挫,作行抑扬,贵在使转。用行作简可试,然用隶法作行,尚未得手,须探。这段文字便是本人学隶的点滴认知。

上述本人这些习隶经历与一点心得便是命名我的书斋为“墨汉瓦屋”且定义“墨汉”二字在前的主要依据和缘由。

再说“瓦屋”我的书斋“墨汉瓦屋”中的“瓦屋”二字,涵义亦有二,一是指我喜欢秦砖汉瓦。二是指我的习书之屋是真正的瓦屋,不过,这瓦并非琉璃或红瓦,而实际上是石棉瓦。瓦屋立于1995年,经受了22个春秋,伴我七千九百多日,感触颇多。

我的瓦屋,实为阁楼,砌于公寓七楼之上,红砖,石棉瓦,简约,不乏简陋、粗糙,大小不过二十平米,然,陋而不俗,室内书架两台,分别置有《中国书法大字典》、《书法辞典》、《辞海》等工具书,还有《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名著,加上《明清书法论文选》、《书法学》等理论书籍数百册。书架底部为柜,主藏报纸、杂件等。《文房四宝》齐备,桌椅板凳列几,墙角是把钢框式“逍遥椅”,随我摇晃了十几个春秋。正面墙挂“风摇竹影书签乱、雨洒砚池翰墨香”的自书隶体对联,右侧秦汉瓦文字体自题“墨汉瓦屋”四字扁额,每当看起,总觉颇有几分惬意。

我的瓦屋,地处江南之岸,西塞山脚,得天独厚,占有地利。开门见山,四季葱郁,生机勃勃。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世间本无仙,仙在天上或山间。站在室外,遥望山中“清莲寺”,白天隐约可见来回愰动的人影。天黑,灯火闪烁,传说“豪吟释子,夜敲咏月之钟”,在此得以印证,我不信佛, 病重那年,家人好言相劝,随声附和,散步入寺,方才领略到“仙山琼阁”的人间佳境。

室外有一小院,院内栽种花草数十钵,似于花圃。春来鸟语花香,夏至纳凉茗茶,秋有菜果收获,冬则躲楼一统。好在“又得浮生半日闲”,一来遮风避雨,二可修身养闲,三则育童弘艺,教学相长,兴办“墨苗书法班”,培育书法新才,以书养书,一举几得,悠哉,善也。

室外远眺,长江之水滚滚向东,而心潮逐浪,遥无边际之蓝天与白云,而心旷神怡,长江北岸,田园村舍,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面对祖国大好河山,脚踏江南宝地,心系翰墨,与时俱进,忧乐同生,不由想起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典名句,居安思危,瓦屋性稳矣!

2017年春节期间,因添置新宅,故将旧屋"墨汉瓦屋"转让,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曾赋《别了,我的瓦屋》诗一首,聊以释怀!

别了,我的瓦屋

说句心里话

舍不得有一千个理由,

无可奈何,

还是将你转出了手。

风风雨雨,

大约伴我八千日

二十二个春秋。

风来你挡,

雨来你扛,

炎热时晒的是你,

寒冷时冻的是你,

看着你一天天陈旧,

我心疼痛,

看着你一年年衰老,

我心发愁。

每当远离你而去暂别时;

不想却步,

每当返回到你的身边时;

又无以言表,

你虽无语,

可向我表达了多少辛酸;

你虽不动,

可向我显现了不少活灵。

有你我不曾挥毫自愉,

有你我不曾洒泪痛吟;

有你我不曾午夜试笔,

有你我不曾黎明披星;

有你我不曾听雷闻风,

有你我不曾望江睹青;

有你我不曾赏月观景,

有你我不曾遣闲逸情。

我不嫌弃你的身家,

我不厌恶你的低贱;

我很尊重你的庄重;

我挺喜爱你的简雅;

我尤欣赏你的独厚。

别了,我的瓦屋,

时光不再,记忆长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