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石,李声高先生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不过,先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与他相识是在1994年4月间,那时,他任黄石文联文艺室主任,负责文艺群体,笔者与书友一道发起成立黄石硬笔书协,履毕流程,必经他手。相识是缘,相遇是份,三生有幸,他我师生,情结愉快,与公与私,我对他敬重十分,他对我亦尤为关爱。相识三十年,接触甚多,其中有意思的三次交往,记忆犹深。
第一次“公交”
所谓“公交”,就是公事公办。或者说为了一件事上下之间的无隙之合,说明白一点,就是李声高老师代表市文联,笔者代表市硬笔书协,一种指导与配合的上下工作关系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1995年元月,黄石硬笔书协成立不到一年,既无经济实力,又无建会经验,时任硬笔协会主席夏奇星提议办一起展览迎新春,可与集邮协会商讨联合举办事宜。本人负责具体操办,于是,初步拟定出一个方案,展览名为“名人名言名片展”,提请市文联审核,李声高老师看后,暂未作明确答复,事过几日,又去他处,李老师见我来十分热情,他认为展览想法很好,形式新颖,只是主题提法欠妥。李老师处事缜密谨严,故提出建议更名,将“名片”改为“明信片”。这一改,改出了风度,改出了友谊,改出了见识,改出了水平。其实名片与明信片还是有区别的。后来,上下达成共识后,便用《湖北风光》的系列眀信片作为载体,写上名人名言,这样确实益处多多,一可普及湖北地理文化知识,又可彰显荆楚大地的自然风光,二可收集认知一些名人的珍贵语句,增长作者素质与修身养性的情愫,以启发感化阅者心灵,三可通过明信片的传鸿,以寄托书者之间的友谊和情思,同时又能体现出作者在美好的春天里一种人文风貌和家国情怀。李老师对采纳他的建议也十分高兴,并主动为此展撰写了《“名人名言明信片展”前言》(简称《前言》下同),同时,也提出一定要办成办好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计划在农历正月十五出展为宜。原则意见一出,具体细节问题就是硬笔协会的事了。今日借此,将李声高先生的《前言》要点上传与大家分享。
“对于集邮爱好者来说,一张精美的明信片弥足珍贵;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一幅名家手迹堪称至宝;而对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一句名言也许够其受用辈子。如若是由名家名将名言写在精美的明信片上,一张纸而三宝俱全,则可谓至为难得者也!二百三十多份名人名言明信片,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作者不分老中青少,内容不分诗词联语,字体不分真草隶篆,所言者皆理,所抒者皆情。"感动别人胜于被别人感动"(冯骥才语)、"予人快乐自已亦快乐"(沈蕴芬语),观者若能被这些作品感动,从中得到一些快乐,则是对作者及展览组织者的最好回报。
——摘自李声高《“名人名言明信片展”前言》
由于上下一条心,加上协会一帮子人积极配合,齐心协力,不顾天寒地冻,七手八脚,顺利完成布展,一次全国性的“名人名言眀信片展”由市文联、市集邮协会和市硬笔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终于2月中旬在逸趣园展出,此展充分证明了这次“公交”行的是“绿色通道”,一路顺畅,成功圆满,在黄石文艺界影响较大,《黄石日报》、《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等媒体先后作了消息报道。此展彰显了黄石文联对构建精神文眀新局面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之间精诚团结的新风貌,又说明了文联分管部门与下属文艺团体的领导与执行的一致性。最欣慰的是第一次与李声高老师共襄艺事合作顺利,心情格外愉悦!
第二次“私交”
所谓“私交”,就是与李声高老师之间的诗歌交流和情感沟通,因为,这次“私交”因一首诗而起,所以,也可称其为“诗交”。
2016年悉知李老师也经常刷手机微信聊天,于是,与他加为好友,这样一来,求教于他来的更为方便、快捷。 2015年,笔者添治新居于黄石“江泰春岸”小区,地处黄石港新闸地段江堤南岸,兴致之余,取书斋名为“江泰墨居”,并自撰小诗一首,后求教于李老师,且微传于他。李老师是著名诗人,《西塞山诗社》主要创始人之一,起先我有点惶恐不安,因十多年又未联系,一时冒味打扰,担心李老师不赏脸,不屑一顾,但,又想,求学要不怕羞与辱,古有陈门立雪见真境,而我今又算何事呢?其诗曰:
嵌名“江泰墨居”
江南港地云间楼,泰然屹伟数风流。 墨洒春岸具雅韵,居安小舍情自悠。
2016年4月26日
李声高先生和
江里奔涛浪托楼, 泰然屹立傲风流。墨缘更比人缘好,居室还同陋室幽。
2016年5月11日
半个月后,李老师和诗一首,我心生喜悦,拜读后感慨良多,觉得李老师诗中有诗,精辟精彩。如其说是和诗,倒不如说是在为我指点迷津,他在传授诗技的同时,又在教导我如何善待世事与人,如何怀虚若谷,气静若兰。也是矣,不过一套新舍而已,不以物喜,范公忧乐之观已有《岳阳楼记》,李老师用刘禹锡《陋室铭》来警示贤契,室雅何须大,陋室不在陋,在于居室者也,在于德也,不可为白丁,要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宠辱不忘,保持平常心,善待当下的人情事故,学会做人为第一,其它屋墨皆为次之,与李声高先生一次“诗交”,让我领悟到学艺求美的真谛,且为李老师的品艺兼优、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而景仰。
第三次“微交”
2018年5月间,我与李声高老师微信来往宻切,我将近几年来教学相长,文学创作的一点心得与感想,辑录为《我的书法人生经历》等相关美篇,传于李老师雅正。他收信后欣然命笔,给予回复,来信全文如下:
“美篇——潘汉平书法艺术,流览一过,看来你是很下了些工夫的,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甚为感佩。书法教学与书法创作,看起来似乎不矛盾,究其实是有冲突的。教学侧重共性,创作注重个性;教学重面,真草隶篆都要涉及,而创作重点,专攻一项而求精深。你是位很好的书法教师和书法创作者,望能处理好二者间之关系,不互相掣肘,而是互相促进”。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古稀有五的李声高先生金口玉言难得,珍贵可铭,更为他诲人不倦的精神而感激不已,没齿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