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1/22
分享

读知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笔者文中所谈的读知的“读”字,不单指一个读字,还包括观阅和闻听。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宋朱熹•童蒙须知)意思是说,只要熟读了,就不用别人解说,书中的意思就自然会明白了。

学书,当然亦不例外,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或青少儿来说,更是显而易见。比如,学书的意义、书史及体变、写字的工具、写字的姿势、执笔方法这些基本常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早知道。

再往深处,哪些基本笔画及用笔技法,哪些字的间架结构,哪种表现形式如何布白等等,也得给他们讲解清楚。免得他们盲从,学而无门。

但是,就习书者而言,对于老师传授的东西,不仅要听清楚眀白,而且得认知、记住。蒙学三字经中“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见于斯”,(宋·王应麟)讲的就是读知、理解、记忆之道理。

不仅课堂上读,而且课外也得读,不仅白天读,而且,晚上还要复习,如同孔子所言一样 “温故而知新”。人非生而知之,即使你是天才,你不去接触它,不通过实践检验,一些道理亦难说弄懂弄通。毛泽东说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如此循环,从读阅到认知,又读知,又理知,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这是颠无不破的真理。中国还有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道理,固然也包含读知的过程在内。姑且不说“读书破万卷”,起码教材里一些基础理论、方法、要点等等,先必须弄明白,然后慢慢地消化。

我国明朝儒学者方孝孺先生,在幼仪杂箴中曰:“诵其言,思其义,存诸心,见乎事,以敬育德,以静养志,日化岁加”。此段语清楚告诫我们,阅读书籍言论或文论,不仅要思考其中的含义,牢记在心中,而且还要体现在行动上。古人又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理在其中。

在此,我们能说习书不是如此,你在未读懂运笔、用墨、结体、章法等原理以前,就急着创作。这种行为,不是与古人所言的“意在笔先”相悖吗?这种做法,如其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一种盲干,说起来,岂不觉得很荒堂和滑稽可笑吗?

然而,单凭老师讲的那些,还远远不够,自己平常尚可读知一些课外与书法相关的书籍,这也叫做修练“字外功”,充实自我,因为,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没有理论作基础是非可的,因此,应该懂得东西越多、越深入、越全面,越好。

其实,阅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千万不可粗心大意。恰恰相反,却要静心、要仔细、认真,要学会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若心思不在书上,眼睛就看不仔细,心思眼睛不专一,只能是精神涣散,漫无目的地张口念字,是决不能记牢的,即使一时记下了,也不会保持长久。而三到的方法,心为首,心思到了,眼和口岂有不到之理,所以读书时,一要高声诵读,或者唱读;二不要错读字,三不可少读(掉字)多读(加字)或倒读一个字,四不可勉强死记硬背。同时读书学字,又是一件既辛苦又愉悦的事,既然你想学,就要对此有感情,有爱心,并且懂得怎样去爱,如何地将它学会、学好。所以,首先要树立观书为乐的观念和苦中寻乐的精神,其次要有自信、自强、自立的读学理念,再次要把它当成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一项活动来进行,长此以往,天天阅新,年年知新,何愁不进乎?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通古博今,知中晓外,堪称阅读高手。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可贵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要读一流的书,也就是说要取法乎上,以求精进;二要读你想读的书,这点说的是凭兴趣,培养兴趣,再增加兴趣。三不要浪费时间,先读一本,再涉猎其它,读书要专心之至,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否则,前功尽弃。然而,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泱泱大国,人杰地灵,无奇不有,会读书的人何止余先生一人,但成功人仕,是为楷模,只要对我们学书有利,为何不效仿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启发初学者的蒙知,将书体,字源,写字的意义、工具、姿势、执笔方法和基本笔画等编成歌诀,在每课之前诵读,初见一定成效。这一歌诀便是:习书友,排排坐,学书法,真不错,从小学艺练本领,长大工作为祖国,笔墨纸砚是工具,篆隶楷行草体多,执笔会用五指法,坐势书写“八字”握,一撇一捺为人字,横平竖直点画多,字顺偏旁和部首,熟悉能搭巧组合。先摹后临循序进,精心构思再创作,贵在坚持不放弃,天长日久见效果。还有几首工具歌和八种基本笔画运笔歌诀,如横法:左起斜角宜藏锋,提笔右行要正中,挫后稍驻顿点圆,两头粗来中细弓。(其它笔画略)。对初习者或许有点帮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