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规姿,即规范姿势。所谓姿势,主要包括写字的姿势和执笔姿势(或称执笔方法)两个大的方面。
先讲写字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以利书写,而且,关乎着习者的身心健康,否则,对习者有弊,尤其是对初学的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影响。
中国历史上清末民国初期,上海书家唐守恒(又叫唐驼),因书写时不注意姿势终成罗锅,现代青少年为什么大批近视,这些不得不让我们警惕,笔者曾拜读过《明清书法论文选》全书,其中,有正身体,笔砚正的描述,但未见书写姿势的系统理论,其它一些书籍杂论中对此议论亦不多见,由此可见,前人对写字姿势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
如今,我们的教育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未来需要后来人去担当,他们没有健壮的体格是不行的,所以,讲求规范的书写姿势,不能说没有其中的道理,这个问题不可小觑。
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坐势为例,概括起来为八个字,即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概括地说就是“一尺一寸一拳头”。
头正,即是头部要端正,勿歪斜,稍微向前俯,眼睛离纸面的距离约一尺左右,这样视线正,下笔看得准,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还可防止损伤目力。
身直,就是身子要坐得正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离桌面一拳左右,这样可提起全身的力量,贯注于手臂,肘腕掌之间,使笔力通达各种笔画的始终,所谓“力达笔端”既是。同时,又有利于肺部和瘠骨的生理卫生。
臂开,就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两侧均衡的姿势,这样写字时能够挥毫自如,笔画易于写得流畅,撇捺画也容易放得开,
足安,就是两脚要自然地平放在地上,两脚之间要离开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使身体重心平稳,写字时有利于发挥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如把两脚交叉,一脚着地,一脚翘起,脚尖着地,一脚或两脚放在桌子下面的横撑上等都会给书写带来不良影响。
书写的姿势有许多种,如立势、蹲势、卧势等等,在此不欲赘述。不过,为使自己写字的姿势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桌凳的高矮搭配,字帖的摆放(最好为竖式),房间的采光,习间休息等方面做些调整和探讨,还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或所处的环境选择不同的书写姿势,以轻松自如,方便挥毫为原则,从而达到练字身体两不误的目的。
再说执笔姿势,也可称其为执笔方法。执笔的方法也有许多种,通常使用的还是五指执笔法。除此之外还有四指、三指执笔法、摄管法、提斗法等等,现在网传视频的执笔方法更杂,更多,尤其是抖音抖出的执法方法五花八门,枚不胜举,没有一个定规。
在此,我们讨论一下五指执笔法,这种执笔为唐人陆希声所传至今未衰,后人谓之为“双苞法”,今人将其白话为,拇指按、食指压,中指钩,无名指顶,小指抵,
五指执笔法古人称为:撅、押、钩、格、抵。细述如下:
撅(拇指按)用大拇指指节端紧贴笔管内侧,稍稍斜仰,由内向外用力。
押:(食指压)。用食指指端压住笔管的外侧,由右外向左内方向用力。
钩:(中指钩)用中指第一节钩住笔管的外侧,由左外向右内拉住笔管。
格:(无名指顶)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右侧内壁,从右内向左外推。
抵:(小指抵)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以辅助无名指用力。
其实,不论怎么称呼,核心问题无外乎就是一个“力”字,即力的方向和用力程度,力的协调和均衡。
执笔要领或者说具体要求是:
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悬腕肘。
指实:手指执笔牢实,腕力才能通过手指送到笔端。
掌虚:手掌心虚空,运笔才能机动灵活,得心应手。
掌竖:执笔时手掌竖立起来,才能保证笔直锋正。
腕平:写字时腕与桌面平行,便于运腕调锋。
悬腕肘:写寸楷或再大点的字,适当将腕肘抬起,便是为了运腕肘灵动用笔之需要。
写字运笔讲究“八面出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发挥手腕稳健有力、舒展灵活的特点和作用。常用的运腕方法有四种。
着腕法:也称贴腕法。书写时将手腕、手臂和手肘都平放在桌面上,依靠指力,辅以腕力运笔的方法。此法适宜写小字。枕腕法:书写时用左手手背或竹、木制成的“臂搁”垫在右手腕的下面,使手腕用力时有所依撑且扩大运笔范围的方法。此法适宜写中小字。
这两种方法与前面提到的腕平相吻合
提腕法:书写时,肘着桌面,将腕悬起的书写方法。此法手腕能灵活运用,力量直达指掌间,笔锋旋转进退自如,适宜写中字。悬肘法:以肩部为运笔的支点,把腕肘凭空悬起,离开桌面的书写方法。此法手臂活动幅度最大,也最方便灵活,适宜书写大字。
这两种方法与前面提到的悬腕肘相吻合。
比较而言,用悬肘法作书,难度最大,但它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只要坚持数日,就会运笔自如。
执笔的高低与写字的大小和字体的不同有关系。根据字的大小、字体的不同方可作以适当的选择,对我们学书不无裨益。写小字、楷书时执笔稍低一些,写大字、草书时执笔稍高一些,写中字、行书时执笔应居中。另外,握笔切忌过紧,过紧则不能力注笔尖;执笔宜正,保持垂直握笔,才能中锋行笔;书写时笔管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对于上述这些,我们来借用古人的经验之谈,加深印象。明朝大家徐渭曰:“所谓双苞而实指者,夫双苞则坚,坚则挈打劲利,齐指则实,实则筋力均平,虽用大、中食三指着力,亦须五指共执”,这句话则是论着指的多寡和指实。又曰:“令掌心虚如握卵,拳指塞掌,便能绝其力势,拳须虚,则运用变易,转则圆顺,此正所谓虚拳者也”这句话说的是掌虚。再曰:“若以掌贴桌上,则指便粘着于纸,终无气力,轻重便当失准,虽便挥运,终欠圆健。盖腕能挺起,则觉其竖,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也。近来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执笔按在左手上,则来往也觉通利,腕亦自觉能圆”。这句话就肯定了掌竖、腕平和悬腕肘的说法。
关于写字的大小的执笔技巧,徐渭也有言:“凡执管须识浅深长短,真书之管,其长不过四寸有奇,须以三寸居于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着纸,盖去纸远,则浮泛虚薄年,去纸近,则聚锋,若中品书,把笔略起,大书更起,”徐渭之论十分透彻,点到实处。
清代书家王澍论执笔也很精辟,其曰:“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执欲死,腕欲活”,也是说指实,力当适处。又曰“作蝇头书,须平悬肘高提笔,乃能宽展匠意,字渐大,则手须渐低。若至擘窠大字,则须是五指摄笔头,手既低而臂乃高,然后腕力沉劲,指挥如意。若执笔一高,则远腕无力,作书不浮滑而托杳。学欧须悬腕,学诸须悬肘,学颜须内钩,学柳须外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