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1/26
分享

临池杂感

余习书法,而立有三走入正道,三十年求艺之旅,功未成,名难就,少有顿悟,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勤”与“多”二字。勤,即:手勤、足勤、眼勤、耳勤,勤学、勤问、勤思、勤练,在勤奋中求精,在认识上提高;多,即:多看、多临、多想、多用、求量到质的飞跃。

习书临帖是必经之路,然并非是成功之由,光临不创,等于复制,欲创不临,误于岐途。关键在于脱帖,入帖易,化帖难,脱帖更难。求形易,在于多临摹,追神难,在于多习悟,形神若能兼备,必成也!

耗纸三千,得精一帧,素有修练十年,偶悟一瞬之说。临帖得准,眼宜毒,手宜快,便捷利索,自然收率高也。聪明的人凭智慧,愚笨的人靠勤奋,余虽不睿智,但不懒惰,虽做不了"千里马”,但可学做骆驼走在沙漠上一步一个脚印。

习字为人,道理相通。做人应明诚正直,厚道尚德,字亦应规范严谨,雅逸合度。做人应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字亦应遒劲圆润,疏朗大方,一笔一画,一招一式须处处到位,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这样,方可悟出书法之真谛。

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就难在山道艰险,今书道中人谈写字悟,悟就悟在超凡脱俗。余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在坚持,心诚则悟。阅美文,行已路;临古帖,写我字,乃余之信条。

心系传统,于古为徒,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贵在借鉴。古人云,临帖任我书,盗也,非学也,参古任我书,借也,非盗也,讲的就是借鉴之理。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清.王澍.临古}。学书帖为本,论为辅,换言之,不明理,难理事。故帖论相辅相存,互为关系。先临帖,后论帖,再化帖,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返回感性,如此循环升华,方能长进。

古往今来,法帖定论,无可厚非,后人临摹,一在于承先启后,二在弘扬光大,而后者是关键,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千变万化,莫过于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嬗变于形体之上,蕴藏与翰墨之中。

篆书法古,规矩森严,用笔如绵裹铁,行笔如蚕吐丝,要求圆、瘦,参差,而篆书甚至远于篆书之书,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仅为业内人士赏玩,传播有限。

隶书沉劲,有浑雄隽永二路,奇宕斯健,古拙高雅,斩钉截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尤其是汉隶,深受书坛乃至整个社会关爱,故生命力强。

楷书养性,端庄平稳,法度严密,点画精细,书忌衿躁,颇具功力,多为初学者模仿,至高无上,广为流传。

行书品味,自然飘逸,不疾不徐,“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妙处横生,为中青年书法爱好者所宠,一往情深。

草书抒情,或气贯长虹,或跌宕起伏,犹如惊蛇走虺,骤雨旋风,非等闲之辈而所能为,见过毛泽东草书手迹者定会遐想万千,耐人寻味。

临池不辍,艺术无穷,可单日临楷{隶},双日工行{草},长此以往,兼而有之,定有良效。楷法作行,行中见楷,不拘不纵,潇洒自如,以静制动,动中求静,正如郭沫若先生评鲁迅书法“熔冶篆隶于一炉”一样,如此交叉劳作,师心糅合,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何愁不娱乎。

寒梅苦争春,只有香如故。依陆放翁之意,寂寞亦是美,找一块属于自我的净土,抛开尘世间的人情事故,身临一种世外桃源的佳境,独钓寒江,用身心、用翰墨,尽情尽意地磨光这一断时间,难道这不是一种纯美艺术的享受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