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16
分享

习楷自叙

童少时,特别羡慕祖父的楷书,颜柳书风,精雅隽永,颇有书卷味,尤其是读书批注小楷,印象深刻。不过,至今,却只留下祖父的遗墨《百家姓》和《中国历史三字经》的中楷册页残本,而曾经见过祖父的那些小楷手迹,后来都不见踪影,为此遗憾。祖父的毛笔字对我的书学有较大的影响。

1994年,我的一幅楷书四尺条屏,入选湖北省首届新人书法作品展,看稿时,时任省书协副主席金伯兴先生对我说“你这次作品小楷题跋,写的不错”。不久,陈新亚先生(时任《书法报》主编)来黄石书协考察指导时。对我的字也给予了中肯的意见,他对我说“仅一体楷书(颜体)可不行,最好多揉些汉隶和魏碑进去,那样会更好些,而必须先大后小”,两位名家的指点,铭记于心,从那时起,我就沉下心来习楷,专攻小楷。

2003年,内退在家的头几年,因家境不好,图经济实惠,所以,使用毛边纸或报纸练楷较多,感觉效果不佳,再者,练习中,用墨总是控制不好,不是太稠,就是太稀,经过数次磨合以后,手脚才稍微放开。

入帖不深,谈何意在笔先;技法欠熟,谈何游刃有余;眼高手低,谈何作品出色。说起来,在习创的过程中也糟蹋了不少纸墨、时间与精力。

临帖不力,感知不足,悟创乏味,作品欠佳,这是我早期楷书杂乱的主要缘故。所以,在九十年代中期,小楷作品投稿全国几届的书法展览皆杳无音讯。这个时候,内心压抑,情绪低落,真有点想放弃,但,转念一想,如再不追求,只会前功尽弃,习书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愰惚了好几年,直到2003年,退养在家,偷得浮生半日闲,真正才静下心来,找原因,访名家,勤阅帖,多读书,我是《书法报》的忠实读者,这个期间我把书法报整理装订成册,并将要文和佳作剪贴,还购买了近期几届的国展作品集,先后添置《宋代书法论文集》和《明清书法论文选集》等图书,每天抽时攻读并动手作读书笔记,几年里,草撰文稿多篇,共几万字。充电,输血,补氧,给力,从思想上、精神上武装自已,同时,也加大了参加活动的频率,创作的热情在激发。逐渐意识到自己小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只注重线条的坚挺,但笔画雷同多,变化少,尤其是反捺;

其二、只顾作品整体协调合理,忽视了单字的结体美,字形松散,而灵空不够;

其三、用墨比较干枯,墨性较差,韵味平淡;

其四、用笔偏大,字迹粗俗,不太静雅;

其五、创作的作品形式与章法缺乏新意。

针对上述弱点,对照古代名家字帖,找出主要原因后,我开始与古为徒,取法乎上,在原习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的小楷《原道》等碑帖的基础上,主攻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意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小楷名帖,偶亦临写隋代墓志铭、王宠、文徵明、傅山的小楷。一改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的陋习,采取对临与意临结合的临创方法。古人曰:“临者对临,摹者影写,临书能得其神,摹书得其点画位置,然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全规矩以方为圆,摹而不临,犹糠秕而弃精凿。均之非弄学也”。这是清家丰坊在《童学书程》中的一段论语,对临摹之序以及相互关系阐述的一清二楚,这些理论曾对我的小楷习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结合实际,又认真拜读《历代小楷书法精粹》、《明清书法论文选》,视野有所扩大,认识有所提高,临摹字帖,以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增加对汉字的认识。在临摹时,要分析字迹的结构,如点的高低、轻重、肥瘦,画的横竖、枯润、粗细,结体的宽窄、纵敛、松紧、形态的大小、方圆、欹正、气势的苍劲、刚健等都应一一细加揣摩,认记在脑中,运用于手上。楷书养性,端庄平稳,法度严密,点画精细,书忌衿躁,颇具功力,多为初学者模仿,至高无上,广为流传。所以,习者要有足够认知,对己而言,更不例外,谨慎对待,方可进取,十年磨一剑,经过努力,我的小楷果然有所长进。

2003年作品四尺屏李白诗《姑熟十咏》和2008年自作诗《中国书法三字经》节选六尺条屏分别入展湖北省第五届、六届展;2009年四尺中堂《千字文》入刻山西炎帝碑林,四尺中堂《岳阳楼记》获书法报“武当山奖”海内外读友书法大赛优秀奖、《游褒禅山记》六尺横幅获《书法报》2012年书法海选年度佳作三等奖、入展2013、2014年连续两届的深圳书法年度展、2014年金刚经全文全国书法大展,2015年第五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大赛,在2014首届全国楷书小品网络展中获楷书名家提名荣誉等,逐步走稳,趋于成熟。

近年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在章法上,又着实下了一番工夫,曾读过倪文东编著的《楷书章法》一书,对各种楷书布局的举例反复揣摩,借鉴形象生动,模式新变的案例。在书写工具“文房四宝”的运用上,使用色宣,仿古宣或粉彩洒金宣、“一得阁”优质墨汁和中上等的小楷狼毫或兼毫。先后尝试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扇面,横批,手卷、册页各种不同形式的习创,书法的深度与难度逐渐加大。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作品又先后入选《书法报》第八届中国重阳书画展;获画圣故里吴道子书画馆迎新春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东方之冠"全国书法大赛最高荣誉奖和深圳国学小品书法展等。并散见于《书法报》、《书法百家》、《东方水墨》、《诗词报》等报刊杂志。入编《中国书法选集》,《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录》《中国美木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辞书典籍。

此外,在深圳文联举办的“吉墨轩晖——潘汉平三人正书展”和中华国粹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百家——潘汉平书法欣赏》画册中,楷书作品都占在60%以上,聊此谨以自慰。

对于我的小楷,中国硬笔书协学术委主任沈鸿根先生给予肯定:“汉平,不简单,书文都好,小楷尤好,有晋唐韵致。书法以用笔为上,望笔墨再精到些,定会更上层楼”。

北京神州博艺美术院东方之冠•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组委会对我的小楷《游褒禅山记》作出客观评价,“紧扣主题、富有创意,章法谨严,笔法精妙”。经组委会审核,获最高荣誉奖。如此评价来之不易,它是对我多年来努力的一种认可。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网网站兼总编辑柳长忠在《汉碑朝夕写,平生最爱书——浅谈潘汉平兄书法艺术》一文中评说:“他的小楷字形方扁,隽秀挺劲,尤其蝇头小楷,既有晋唐之韵,亦有自家之风,呈隶楷糅合之美,兼刚柔并举之貌。他的小楷是建立在颜楷和汉隶基础之上的,十年磨一剑,兼揉诸体,初见效果,至今仍在不断探讨前行。其字笔画起行收、折转既有颜体笔画抑扬顿挫的特征,又有隶书蚕头燕尾、逶迤曲直的风格;字的形体有颜字方正规整的模式,也有隶书扁方平直的形态;既有颜楷雍容大方,骨质丰滿的特点,又有隶书石门瘦劲外擫,挺力刚柔的意味。作品内容古文居多,布局巧妙,章法合理,形式新颖。局部看个别字不太起眼,而整体看空灵气润,可见晋韵唐法,耐人寻味”。丶(详见2019年1月10日中国硬笔书法网——潘汉平书法访谈)

用镜子照自己,自惭形秽。我学楷30余年,仍然存在笔画欠精,墨色少韵,运笔单调、章法老套等弱点。艺无止境,若要克服与改进以上不足,今后多临池,多悟创,多体会,多反思,多翻新,兴许会更上一层楼。

我也说几句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