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汉平的头像

潘汉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2
分享

一口水缸的故事

2017年乔迁新居,一口伴随多年的水缸亦随之迁移。起初,我还以为这口缸已遗失,直至2024年国庆假期回黄石探望母亲,见到老四正坐在缸前,专注地喂养着金鱼。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惊喜,原来这口缸并未丢失,而是静静地守护在老四家中。

此缸缸口直径约50厘米,壁厚约8厘米,高40厘米,内壁覆以翠绿陶釉,外壁则绘有深黄色的飞龙图案,古朴典雅,尽显匠人巧思。

这口缸是岳母的遗物,自1991年岳母离世后,她的房产转给了她的女儿,而这口缸也随之一同传承至我家。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个小钵子,同样内外施釉,外呈深绿色,每逢过年,我们常用来盛装鱼肉圆子。然而,这个小钵子不知何时却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据老伴回忆,大约在1970年左右,她还在读初中,放学回家时发现了这口缸,岳母告诉她是从上窑土产日杂店购得。算起来,这口缸已有54年的历史。

1983年,我们居住在黄思湾东屏巷的一间平房,岳母搬走后,这口缸并未随她离开。婚后不久,我们开始了二人世界的生活,这口缸便成了我们的生活伙伴。

1987年七八月间,天气炎热,我们从大冶保安岳父家带回了二十多斤黄鳝,因当地黄鳝价格低廉,我们打算从中赚取一些差价。当时,这口缸正好派上了用场,不仅用于蓄水,还暂时充当了黄鳝的栖身之所。几天后,我们将黄鳝送往永安里集贸市场出售,所得的钱款用于购置笔墨。

1993年,平房拆迁,我们租用了西平巷半山腰的一间私房。搬家时,几位同事帮忙将这口缸一同抬到了新居。由于房东用水不便,我们不得不节约用水,这口缸也因此一度闲置。

1994年,我们搬入东屏巷公寓的七楼,楼顶被我们稍加改造,种植了花草和果树,还种了些蔬菜。这口缸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装满水后约有150升,相当于一点五石水。

1995年,我们在楼顶搭建了一个阁楼作为书房,周围环境幽雅。水缸被放置在女儿墙边,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不久后,我们开办了少儿书法班,学生们课后喜欢在水缸里洗笔,尤其是冬天,水面上结冰,孩子们更是乐此不疲地玩冰块。

1997年七一,为了在单位庆祝香港回归和党的生日会上进行书法表演,我们特意买了一支特大的泡沫笔,学生们纷纷尝试在地上蘸水写字,场面十分有趣。

为了节约用水并保持清洁,我们找来两块木板盖在缸上,每隔十天半月清洗一次缸底。若不及时清理,几个月后缸边便会生出青苔。这口缸坚固耐用,无论严冬酷暑,都能保持完好无损。有一次,我在清洗缸底时不小心将一块红砖掉进缸中,只听一声闷响,我担心缸底受损,幸好缸底毫发无伤,未见漏水。

这口缸的用途多样,我们曾用它泡菜、腌鱼、装米,甚至存放各种小物件。尽管如此,它最适宜的还是盛水,鱼儿离不开水。如今,这口缸被老四用来养金鱼,他从小就酷爱养鱼,之前的鱼缸质量不佳,破裂后只能用胶水修补,不久便废弃。现在有了这口缸,他更是全身心投入,连与我交谈的时间都少了,整天沉浸在养鱼的乐趣中。

这口缸历经三代人之手,从岳母到我,再到老四,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了50多个春秋。我搬家五次,而它却比我还多经历一次搬迁,终于在第六次搬家时安然无恙,可谓“六六顺”。这口缸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我们家庭情感的寄托,实在令人欣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