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从中
俗话说:“好汉一身好毛。”
陈五奎虽算不上一条好汉,但他确确实实有一身好毛。黑森森的圈脸胡子,拥到喉结处便凝成了一条浓而又亮的黑丝带。这条黑丝带从脖子经胸口,沿肚脐一路向下,穿山越岭逶迤而行。从股间绕到身后,又从脊梁槽儿里一直向上,在后脖颈处,又同头发汇合了。有这样体毛的人,我们那地儿的人,就把他叫做“青龙。”
陈五奎生性不爱侍弄庄家,爱做个小巧买卖,瞎(ha)好也算个手艺人。过去老辈儿的人讲:“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何况现在。平日里在家倒腾个鸡零狗碎,只是到了秋天,以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价格,收几车黄河蜜瓜,到临近的城里去贩卖。多年来他有赔有挣,但总的下来,死抠滥俭,也还能混个碟儿盖住碗的。
说他死抠滥俭,也没有冤枉他。也许人不相信,陈五奎贩了多年的瓜,城里的旅馆、大点的或者好点的饭店竟然连一次也没去过。瓜堆旁、车厢里、候车室,随便哪里凑活一夜就行。他的帐算是,每凑活过去一夜,就起码能省出个十来八块。俗话不是说:“省一顿比挣一顿强吗!”同他一起做过买卖贩过瓜的人都知道,陈五奎多年来在凉州城里吃的一个特色菜,也就是我们小说的题目,叫“青龙过大江。”何谓“青龙过大江?”说白了,就是一碗面汤一根葱。说是每到吃饭的当儿,陈五奎就随便到一个小饭馆里,掏出随身带的一只陶瓷大碗,向厨房里下面的师傅要一碗面汤,然后顺手从人家的青菜中抽出一根葱,横担在汤碗上。注意,是单个的一根葱叶儿,而不是一棵葱。抽多了,店家不行,就抽一根,即使人家见了,也不便发作,顶多给你翻个小白眼、再拧个小眉头而已。然后小心地端汤出门,从那只随身常带的黑皮包里,掏出从家里带来的馍馍。然后,掰碎、泡上。于是,一顿饭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有好多次,也许是几十次,上百次吧!人家见他从饭馆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汤,而碗沿上担着的一根青翠碧绿的葱秧儿,则像一条正腾云驾雾、飞身越江的青龙似的。见得多了,也不知是谁,就随口给这个特别的菜,起了这个特别的名儿。于是,“青龙过大江”就成了陈五奎的特色菜、专用菜了!
又到了一个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
这天下午,忙了一整天,生意又特别顺手的陈五奎,喜气洋洋地来到市场附近的一个小饭馆里。同以往的无数次一样,以挨了个小白眼儿和小眉头儿的微小代价,他终于又一次成功地弄出了一碗面汤、一根葱。正当他准备消消停停的准备消受这道、唯他独有的“青龙过大江”的时候,一个打扮入时的小伙子站在了他的面前。那小伙子稍加端详,便立即热情地握住了他空着的一只手,一口一声“王书记好!”
过分的激动,使那小伙子的手,大幅度地抖动摇晃个不停,以至使陈五奎的汤碗里波浪翻滚、惊涛拍岸。要不是“王书记”处惊不变,早已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恐怕只能翻江倒海,让那“青龙”飞身而去了。
问好寒暄过后,小伙子声明,无论如何要好好请“王书记”一顿,以报答几年前的知遇之恩。一阵推托扯拉,陈五奎被小伙子请进了小饭馆里。小伙子一面递上一支高档香烟,并恭敬地为他点上。一面再一次提起几年前的那次交道。那次要不是他“王书记”慷慨救助,自己不知道要倒多大的霉,受多大的损失!陈五奎心知肚明,“这个傻小子认错人了,”把他陈五奎认成了自己的恩人,认成了那个叫“王书记”的老傻瓜了!自己何不将错就错,就当他一回“王书记”,替那老傻帽儿’王书记”享受享受再说!
坐定之后,那傻小子立马开始点菜,他从最高档的点起,才点了四个菜就二百多、快三百了。在“王书记”的假装规劝和阻挡下,最后只点了六个菜、一个汤,外加两瓶高档白酒。什么酒?凉州城里产的、最高档的“金皇台”嘛!
随着酒菜的逐渐落肚,傻小子和“王书记”的谈兴也越来越浓。那傻小子说:“那年我为单位专拉瓜,要不是遇上‘王书记’你这样的好人,是收不上那样好的瓜的。在装完瓜回来时,车不慎陷在烂泥中,若不是你‘王书记’找来拖拉机,又找来十来个人,清烂泥、垫干土、人推车拉,那满载的卡车是无论如何也弄不上来的。真若是卸了重装,那损失没个千儿八百是无论如何也下不来的。”
于是,这位“王书记”在山吃海喝的间隙,也绘声绘色地说他当初怎样找人、怎样扔下自己的营生,在大热天里,毒日头下,凭自己二三十年当书记的威风和面子,喊来了人,自己掏钱雇来了拖拉机。注意,是“‘王书记’自己花钱雇来的!”这点,当初“王书记”并没有给小伙子说过。这一次,是“‘王书记’一不小心说漏了嘴!”等等,等等。
小伙子听后大为感动,声称饭后一定请“王书记”上他们单位去住。不仅如此,还要向领导说明原委,不能让“王书记”即出力还搭钱。虽然事情过去几年了,但“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人是真的,钱儿银子是假的,一定要把这个情补上,”等等,等等。
二人你敬我让、满斟满饮,气氛很是融洽、甚是热烈。期间,小伙子又出去打了几次电话。趁小伙子出去打电话的当儿,一向脑瓜子灵活的“王书记”,又悄悄让厨师切了三斤炖牛肉、二斤卤猪肘,还要了十来个热腾腾的花卷儿,用食品袋包了,装到了他的黑皮包里,悄悄放在桌子底下他的脚旁。在最后的一盆汤上来的当儿,小伙子告诉“王书记”:单位的小车,经他先前的电话联系,很快就拉他们二人回单位去。小伙子点上一支烟,问老板:“卫生间在哪?”同前几次出去打电话时说的一样,说马上回来,让“王书记”稍等片刻。小伙子刚出去,“王书记”就提起皮包说:“我也上趟卫生间。”但饭馆老板挡住他,说:“你们都走了,谁来付账,反正你们得有一个人呆着。”
“王书记”打着饱嗝说:“那我等会儿也行。”待“王书记”喝完了汤,小伙子还未回来。他认为等人的时间太长,竟稍微有些不耐烦了!又等了一会儿,还不见小伙子的踪影。一直等到小饭馆要打烊关门了,“王书记”也确实等得焦头烂额了,那小伙子还未回来。饭馆老板催着让他赶快结账走人。“王书记”说:“这个帐我不结,我还是别人请的呢!”老板说:“你又吃又喝,还装了不少,难道这个钱要我来垫?不出钱就别走人。还是当书记呢,丢不丢人!”在老板的监视下,“王书记”到街上看了几十个来回。每来个小汽车,他都仔细看一下。那老板也确有耐心,一直等到街上车影人影都没有的时候,才说:“‘王书记’快掏钱吧!那傻小子每年都请好多个‘王书记’来吃饭,你是今年的第十八个了!”
2012年3月于民勤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