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周庄古镇绿意盎然,游人如织,随风飘散的柳絮给井字形状的河面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纵横交错河道上游船在徐徐荡漾与临河明清古民居交相辉映,一幅水乡风情画卷徐徐舒展在眼前。
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著名画家吴冠中称:“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在周庄中市街有一栋“三毛茶楼”,台湾女作家三毛和周庄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掩藏在这栋二层小楼里。33年前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三毛悄悄来到了她梦里的水乡古镇游览,当天又怀着无限留恋悄悄地流浪远方,从此,三毛和周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4月13日,我追寻当年三毛的足迹来到了周庄,下榻周庄的“银子浜”古客栈就位于古镇内,客栈门前的清澈的小河就叫“银子浜”,相传是江南巨富沈万三藏银子的地方。到达周庄是早晨八点多钟,我放下行李顾不得欣赏水乡迷人的景致,就兴冲冲地寻访“三毛茶楼”而来。沿道蜿蜒的河道往西行走几分钟就到了著名的双桥景区,当年旅美画家陈逸飞的一幅《双桥》油画使这座九百多年的水乡古镇名扬海内外。拾级而上向西穿过古桥左拐踏着一条青石板小路径直向南走,两边古色古香沿河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沿街的商店一字排开人头攒动和热闹的市井相比“三毛茶馆”似乎显得清静了许多,走进茶楼一位老者笑容可掬和我打招呼,只见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温文尔雅,他就是茶楼的主人、本土著名作家张寄寒。茶楼分上下二层,古铜色花格玻璃门窗、四方桌子把茶室装扮的古朴典雅,青花瓷茶具整齐摆放在茶盘中静候着远方的客人。二楼的墙壁悬挂满了三毛在周庄等大幅照片、陈列三毛写给楼主的书信、三毛的书籍、游客留言簿。墙上的三毛默默注视着每一位游客,目光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上午茶客较少,楼主便给我沏上一杯周庄的“阿婆茶”,客气地招呼我在临窗的茶桌前落座。张寄寒是位地地道道的本地人,退休前在周庄镇文化馆任专职创作员,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儿童文学、乡土散文见长,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八部,《小脚船》散文集获得2018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1989年4月13日,江南春雨菲菲,那天台湾作家三毛在《苏州日报》记者陪同下悄悄来到周庄游览,黄昏时分,三毛恋恋不舍和梦里的水乡告别。她说:“贵地景色人情风采、世界一流,请一定爱护家园,保持特有风格和品味”。一个星期后,张寄寒获悉三毛来周庄消息,他就追寻着三毛在古镇足迹写了一篇散文《三毛在周庄》,先后在国内两家报纸和香港《中国旅游》杂志上发表。不久,来周庄旅游的台北青年陈达真巧遇张寄寒,原来他是三毛的邻居和朋友。热心的陈达真给张寄寒留下台湾《皇冠》杂志社的地址,让他把发表的文章复印件寄给《皇冠》杂志社转交给三毛。一向崇拜三毛作品的张寄寒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给素不相识的台湾女作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信和发表的作品一起寄往台北。一个月后,张寄寒用颤抖的双手拆开了三毛的第一封来信:“下回,我再来,我去找你。烦你替我找个小客栈,想住上几天再走,让我静静的,在你的故里,在大街小巷,走个够。周庄和美食,世界一流。真好,周庄有你在,你的来信真好……
三毛对周庄的无限向往促使了张寄寒又接连发出第二、第三封诚挚的邀请,他在周庄痴情地从夏天盼到秋天,又从秋天盼到了冬天,他热切地盼着三毛能早一天来周庄,却盼到她不幸去世的噩耗。“难道你不想看一看让你魂牵梦萦的周庄?难道不想开怀大吃大闸蟹?难道你不想在我的故里静静地看个够?难道你不想去居民家吃阿婆茶……”他唠叨着、回忆着,写下了《 我和三毛书信交往》怀念文章,不久在《人民日报 》(海外版)发表。从此,每年的油菜花盛开、大闸蟹上市的时候,张寄寒都会触景生情饱蘸笔墨抒发对三毛的无限怀念之情。1994年6月4日,张寄寒留职停薪在周庄开了一座“三毛茶楼”,来周庄游览的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参观品茶、阅读作品、寻觅三毛在水乡短暂足迹,倾诉对三毛怀念和敬仰。时光匆匆,28个春夏秋冬,海内外游客在“三毛茶楼”留言600多万。今年已是79岁的张寄寒每天和老伴起早贪黑在茶楼打理,生意平淡忙中有乐,古稀老人把对三毛的无限怀念全部倾注在这栋小茶楼里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周庄是三毛生前魂牵梦萦的梦里水乡,现在,天堂里的她永远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位游客欣然写道:“在三毛茶楼,我们只是行色匆匆的过客。只有一个人,她永远地留了下来,那就是三毛。三毛留在了这座木楼的墙壁上,留在了这座木楼的空气里,留在了浓浓的茶水中,留在了人们的话题中。三毛成了水乡的一道风景,几十年、几百年……将像水乡古镇一样悲壮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