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是宫敏捷中短篇小说集《锅圈岩》里的一个短篇,它与其他几篇有相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故事发生地,也是作者的小时候生活的故乡二塘河谷,相似的有一个生病的父亲和坚韧劳苦的母亲,不同在于它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一个七岁小孩。
《锅圈岩》带有很浓的小说属地性,就如史铁生的清水乡、地坛,苏童的故乡枫杨树、香椿街,曹文轩的油麻地,迟子建的东北极寒之地一样,《锅圈岩》里大部分小说的故事背景皆在作者的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他的文学精神之乡贵州西南山区的二塘河谷,四区,四梨树。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不但不能使人静心,而且常常使人麻木,甚至冷漠,而这些就像毒瘤,不停生长,不停蔓延,在成人之间,大人又同样灌输给小孩。例如看到有人跌倒在路上你不敢去帮忙,看到天天坐天桥上,面前放一个碗,向过往匆匆行人伸手的乞丐,或者是在红绿灯斑马线旁等车辆一停,拿着瓷碗敲你车窗的乞丐,你都不会生出一丝丝的怜悯,跌给他们一个铜板。
《青鱼》,我感觉像有一根刺,刺在我心脏里,痛与绝望。
有的小说注重于人物,有的小说注重于情节,有的小说注重于主题。个人认为《青鱼》是一篇侧重主题的小说,尽管在人物上费了众多的笔墨,但最终目的还是以人物故事反映了主题。虽然主题是如此的沉重。
里面的主人公,“小孩”一天之内看到了两个人的死亡,一个是老死或者说病死的“徐奶奶”,另一个是“刚子” ,而“刚子”可以说是死在“小孩”的手上 。
小说以“星期六上午,小孩见到第二具尸体。”开篇。语言简练,但一下就抓住眼球,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以倒叙的手法,一步一步回放,还原故事的真相。
为什么“小孩”要杀死“刚子”,让我们在文中寻找蛛丝马迹。首先说故事背景,故事的开端就看似漫不经心地点开,“小孩”生长在一个近乎让人绝望的家庭,父亲长期生病,无法干活养家,反而让母亲,像个牲口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而干活所得,仅仅是为了给父亲抓几副治病的中药,而父亲除了生病以外,还能干的就是暴揍“小孩”及“小孩”的母亲。这样的环境下,“小孩”的心灵被彻底扭曲,他觉得父亲“只会躺在火塘边不停地抽烟,吐痰,等待死亡来临”,“一直希望爸爸死亡的那一天,早点到来”。而他自己呢,是这样的“他对很多事情失去感觉,也不那么在乎了”,“此前,世界对他是敞开大门的,现只留下一扇门,且通向死亡之地”。所以“小孩”不怕死,只是希望以不痛苦的方式结束这苦难的一切。
但是因为一条青鱼,而发生了另外一幕悲剧。
“刚子”昨天吃到了一条青鱼,是刚子父亲在鱼塘旁边“捡到的”,因为“鱼跳到池塘外”。因为“刚子”和“小孩”是亲密无间的一对好友,于是“刚子”第二天,请“小孩”一起去捞鱼,穷啊,买不起。家里唯一的一条姥姥杀好炖好的鸡,也只有父亲才有份。“小孩”只能喝汤。而在他们去捞鱼的路上,因为“罗汉”逼他们赌纸牌,又因为“刚子”赢光了“罗汉”的纸牌,而遭他们一顿暴打,及搜身,最后在捞鱼的时候,“小孩”发现他身上母亲给的用来买父亲药的20块钱不见了。当然这个赌钱打架的故事布局也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一是生出悬念,二是为“刚子”最后的死亡结局提供了一个令人可信的缘由。
在这样害怕及绝望的时候,“小孩”想到了死,而刚好这时“刚子”捞鱼,重心不稳掉进鱼塘。本来,他还想用捞鱼网把“刚子”捞上来的,然而各种奇怪的感觉忽然交集在一起之后,他最后竟生出让“刚子”替他去死,替他去体验死亡的感觉,那个他一直想知道和向往的东西。“孩子还抓紧抄网的网兜,使劲杵几下。有那么一下,竹竿似乎就杵在刚子的额头上。”
看到这里我已经为这个七岁的孩子行为和他对警察叔叔问题超乎冷静的回答感到可怕,而小说的结尾更令人心惊胆跳。“他心里明白,今后某一天,他还会和罗汉他们一起玩的。刚子死了,自己还活着,还会有新朋友,说不定就是罗汉。”要知道几乎就是“罗汉”造成了这一切,“他要告诉刚子,一个人从七岁就带着死亡的感觉生活,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
世上太多的悲剧起源可能是贫穷、疾病。贫穷、疾病不可怕,如果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一起奋斗,没有暴力,特别是出现,实施在孩子的面前或身上的暴力,那么孩子的天空还是晴朗的,他们是有纯真的笑容的,他们不会去想象大人都无法想象的死亡这样的问题,不会在七岁就心已经死亡,像一个行尸走肉,更不会轮到去当一个杀手。
这些就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故事,用让人无比悲痛的故事道出了一个关于“爱”的主题:在日趋冷漠的如今,世界更需要爱,特别是夫妻间,父母和儿女间的爱,只有一个个家庭个体都充满了这样的爱,世上才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剧,那些悲剧也不会落在众多一个个未知的其他人的身上。
刺是痛的,能否把我们痛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