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丕温的头像

张丕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2
分享

蝶变

随着村里雨污分流主街道改造的基本完成,平展如砥的水泥路似乎还散发着工程味特有的清香。村里人终于能享受到上下水带来的方便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带来新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要知道对于一个800多人的小村子1000多万的巨额投资是个天文数字,是村里人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没有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是不可能的。

恰逢村里庙会,在两家爱心企业家的资助下,3天6场大戏轰轰烈烈地开唱了。这是村里人逢喜事表达喜悦心情的最好形式。四乡八邻的乡亲们借机相互走动。街上商贩云集,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吆喝声、叫卖身不绝如缕;戏一开,嘹亮的山西梆子腔回荡在小村的每个角落;一到饭点空气中弥漫着菜香肉香,村子里到处是喜悦的气氛,比过年都热闹。

今昔变化真是太大了。20多年前,我们这里不少村几乎是脏、乱、差的典型:房屋破旧,街上污水横流,晴天土一地,雨天泥满街。家家户户门口最显眼的一是粪堆,一是煤堆。因几乎每家每户院中散养着猪、羊、鸡等畜禽,积攒下的粪便便靠墙堆放;家家每天要生火做饭,冬春取暖,煤堆几乎连着粪堆沿墙乱堆。各家院子空间有限,别有他用,如晾晒、存放粮食、杂物等。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挤占街道的公共空间,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用说谁,村里也没法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这一带纯粹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已占比很低,农民变工人,家庭收入随之大幅提高。农民富裕了,生活观念自然而然地也改变:一排排旧房变新房,好点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家中冰箱、彩电等一应俱全,装潢各有千秋。那些猪、羊、鸡也没几户人家养了,不少人家院里种花、种菜,农民也讲究起了生活品味。

我体会最深的便是我们家的小院。粗略估计有10几年了,年岁大了的父母再也不用下地劳作了。闲暇之余开始不遗余力地经营这个小院,尤其菜种得心应手。每年秋后父亲要把鸡粪、猪粪混合沤好再晒干,开春后要均匀地上到地里。菜长到开花结果后水肥必须跟得上,父亲自有绝招。他的办法是把沤熟的猪粪在桶中用水稀释后,用个塑料大勺舀上一株一株挨着浇灌,至于浇几遍要看菜苗的长势而定。尽管母亲嫌臭,但父亲不为所动。“臭两天怕啥?不上粪菜能长好?”这是父亲的逻辑和经验。至于水,院中有自来水,隔三差五浇很方便。农药是不使用的。

我家的菜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菜,花样多、产量大、品质好。春季二三月,新鲜味美的韭菜郁郁葱葱、清翠欲滴。头茬菜包包子、饺子,那个鲜啊真没得说。谷雨前后,父亲便张罗着买优质的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种苗,豆角、西葫芦等则自己育苗种。从农历五六月开始,我们兄弟姐妹几家就陆陆续续地吃上自家院里的新鲜蔬菜了。先是西葫芦,接着黄瓜、茄子、豆角、辣椒排着队来了。整个院子绿色满园:嫩油油的茄子油光发亮,长着小毛刺的黄瓜青翠可人,一串串的西红柿娇艳欲滴……。隔三差五母亲就打电话让我回家摘菜。基本上我回一次家,一星期菜就不用买了。我怕一时吃不了,菜蔫了不好吃,便送给邻居、同学。同学吃后竟然还向我要,说黄瓜太好吃了,脆中带甜。西红柿微酸又沙,能当水果吃。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这一斑于一滴水中见太阳。像我家这样的小院村里多的是。

村里大的变化则更多:街道全部硬化,又通了下水道。天燃气也进了村,做饭取暖也不再烧煤而改为用电、用气,原先粪堆、煤堆自然踪迹全无。巷子里不少人家门口代之而来停放的是小车。村里统一把各家院墙涮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睦邻友善、尊老爱幼等内容赫然醒目,充满时代气息。

街道干净整洁则得益于市里统一进行的垃圾清扫清运。村里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负责街道清扫,隔一两天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辆把垃圾运走。村委院墙外固定的“垃圾分类收集点”上整齐摆放上八个大塑料垃圾桶,外面刷洗的干干净净,没有污垢,比城里的还干净。每个垃圾桶上还标着不同的字样,如“可回收”、“不可回收”、“渣土”、“有害垃圾”等,垃圾桶的上方版面上详细介绍垃圾如何分类与存放,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一项历史性的变革我觉得应该是对农村厕所进行的改造,这项惠民工程把农村几千年来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从此每家院里不再有臭味,夏秋季节最大限度地遏制了苍蝇、蚊子的产生,有效地防止了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

物质层面的改变是基础,农民同样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营养。村里还建起了阅览室,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供村民活动场所有小型公园、篮球场,公园有供休憩的亭子,栽花种草,还配置了各种健身器材。早晨沐浴着朝阳,傍晚披着晚霞,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村民们和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快三慢四,自由挥洒。农民开始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