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熟悉的一首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这是由著名词作家乔羽作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插曲,影响巨大,是山西省的一张名片。作为一名在汾河旁长大的介休人,自从我记事起,就没见汾河清过,经常是混浊的黄泥汤。人们常说“一碗黄河水半碗沙”,汾河水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说得有些夸张,但山西的河水里含沙量巨大是事实,这源于黄河流域松软的土质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若干年里,它更差,不仅水混浊,水中还多了一些异味,甚至变黑,自然这是无序排放工业污水的结果。更糟糕的是汾河有多半年不是断流就是浅流见底,那有什么大河的样子,就像一个面黄饥馊的懒洋洋病人,打不起精气神。
但是,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河道通过疏浚、治理变宽了、变深了;河岸崩塌严重的地方筑起了石头坝加固,两岸绿化种树,旁边昔日的羊肠小路都拓宽铺成了柏油路;介休段的大部分河道建成了汾河湿地公园的一部分,绿树成荫,群鸟翔集。前年秋季,我第一次见到汾河水居然变清澈了,哗啦啦地欢快流淌,为此激动不已,拍了不少照片,还配了首诗:夕阳斜照水淙淙,桥影波平挂彩虹。两岸白杨飘翠色,沙汀绿鸭落秋风。(《七绝·汾河秋景》)我把诗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少人看到后都很惊奇,纷纷前往观看。
去年夏天,我曾开车从介休、孝义交界段的河堤路一直北上行到平遥、文水的交界段,行程40多公里,我发现大约每隔几公里便修建有一座拦水坝,介休境内连同一座旧坝好像有5座,这样次第拦截、降低流速,逐步使泥沙沉淀,到介休洪相段(在磁窑河入汾河口上段),水流已变清了。
水变清了,这当然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之美引来越来越多的人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这里又见鱼儿欢。我去年有次回家路过河畔的一个果园,主人正端出一盆刚炸好的、香喷喷的小鲫鱼,香味诱人。主人说:“这是为即将到来的客人准备的。”这家主人很有经营头脑,他在果园中开了家农家乐,餐桌设在果树下。夏秋季节,生意不错,食客中还有附近的孝义市人来吃,有时甚至需要提前预订。我对鱼的来路很好奇,问他,“他说是汾河里有人撒网捕来的。”鱼不大,每条大概三四两重。汾河里有鱼了,而且能吃了,人们敢吃汾河里的鱼了!这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曾有过的。此后每次回家,我便留意看是否有人在捕鱼,有时下车看看,发现在桥底水深处或水流平缓处,经常有人撒网捕鱼;今年又发现,每到星期六或星期日,河道沙洲旁又多了一些垂钓者——这是我第一次见有人在汾河里钓鱼。
这里是水鸟的乐园。渐渐地,各种水鸟栖息于此,我认得的有野鸭和鹭鸟,它们悠闲地在浅水的沙洲上觅食、戏游,很多次我都想走近去拍照,可惜它们太警觉了,我稍一迈步靠近,它们便一惊而飞了,让人惆怅不已。兴奋之余,填词一首:“汾河美,最美在秋分。大库波平蓝镜落,新桥虹长紫烟氲。沙上鹭鸶逡。”(《忆江南·汾河秋韵》)
这里是休闲的憇园。介休汾河湿地树木葱茏、树荫蔽日,河道中绿草萋萋、空气清新。每次回家路过,我都要停车或坐或闲步半个多小时,一个人静静地独享这份清幽与宁静。看蓝天白云倒映水中,观水鸟自在盘桓,赏夕阳西下、长桥卧波、牧羊悠悠;有时悠然地坐在坝上,看碧水潺潺流过、聆听悦耳的天籁之音,实在是最好不过的美景了。一群群的骑行客飞驶在林荫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甚者,家长带着孩子在树林里荡起了秋千,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里是观光的花海。作为百公里汾河中游旅游廊带景观段重点地段,介休段2022年以来最养眼的是两岸繁花似锦。在两岸河堤护坡上栽种的成片的月季、鼠尾草、粉黛乱子草等各色花草,在国庆节把汾河装点的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而最壮观的是两岸3000多亩的油葵,在盛花期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每天有数不清的观光者去打卡,无数的美女在这里留下了倩影,抖音上的各种自拍的小视频层出不穷。一幅“绿水青山”,换来人民受益的“金山银山”,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未来画卷正在绘就。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介休段生态治理项目工程通过多种措施相结合,不仅满足防洪安全、改善河道环境,让汾河廊带水质好起来,水量丰起来,更会形成百公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最终实现汾河“风光美起来”。
汾河——我的母亲河,变得越来越美了。无限感慨萦绕心间,再填一阕以记之:“十里烟波,水清如镜蓝天映。鹭飞蛙咏,误入桃源境。笑语轻行,枝满垂青杏。疏漏影。骤风忽劲,唤起鸳鸯醒。(《点绛唇·汾河湿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