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丕温的头像

张丕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5
分享

扫山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每年五一、国庆节前,我们都要上绵山检查,以确保游客的安全。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我们对每个景点从经营资质、从业人员、商品质量乃至电梯、索道、厨房等亳无遗漏地过一遍。这是市场监管部门法定职责,马虎不得。

而山上同样也有一拨人做着与我们一样保安全却全然不一样的工作。常见四五个人一组,沿着山涯:有吊在半空中拿撬棍敲打的,有在地面阻挡行人通过的,有拽着绳子与在半空中晃荡着的作业人员配合的,还有在山顶上负责放绳索的。我们被阻挡,暂时不得通行。我好奇地问陪同我们检查的景区工作人员他们在干啥?陪同人员说“扫山”。我不解,有扫地、扫马路,第一次听说“扫山”。

陪同人员详解说,为确保节假日期间游客、车辆的通行安全,景区必须对沿路山体进行“体检”,就是把山体上松动有可能随时滑落的不稳定石块找出来,并用铁棍想办法撬掉。

看着悬在空中正在作业的人员,我明白这是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在长达10几公里、高达几十米甚至一二百米的山体上找出有毛病的石块比医院做B超、CT可难多了,没有一双火眼金晴是不行的;而把一个个危险分子即山体的病灶处理掉,恐怕不比外科大夫做高难度的手术难度小。它需要定位后,人上到山顶,找牢固的树木把绳索系好,再用直径五六公分的麻绳把一名全副武装的勇士系牢固定好,顺下来慢慢地放到恰当的高度,悬在空中作业。山顶有人放绳,山下也得有人拽绳配合空中作业人员,通过晃动给力把人运动到松动的石块附近,用铁棍将“病石”撬下来,这种类似牙医拨掉病牙的工作既靠技巧也靠运气。弄好了一次完成,弄不好则需反复多次。听着介绍,看着空中来回摆动的作业者,听着不时传来的一声“躲”的吆喝声在空谷中回荡,我直感到脊背丝丝发凉。

这真是胆大心细又身怀绝技的勇敢者方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这些勇士都来自绵山脚下的兴地村一带村庄,是一项古老的技能,据说起初与祈福还愿的古老习俗相关。

绵山上有一奇观叫挂祥铃。据传是源于唐代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相传唐贞观十四年,陕西大旱,八百里秦川赤地一片,寸草不生。唐太宗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魏征启奏说:“并州介休绵山,高僧志超法力无边,就连龙王都拜他为师,何不向他祈雨?”于是满朝文武面向绵山跪拜,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只见乌去翻滚,闪电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至。久旱逢甘霖,旱象解除,万民欢腾。此后,晋陕一带的百姓每遇天旱便向绵山祈雨,无不灵验。第二年李世民为感高僧解民倒悬之恩,决定亲率群臣朝山拜佛。魏征献计说:“铃者,灵也;最好是挂铃。”李世民再次采纳这位老臣的建议,命能工巧匠特意打造了一口铜铃。于农历三月十七日(田志超成道日),在文武大臣陪同下赶往绵山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帮忙将铜铃悬于岩的顶壁。从此,云峰寺抱腹岩挂铃还愿的习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后来,渐渐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云峰寺挂祥铃。

云峰寺建于一处叫抱腹岩的天然大溶洞里,因洞形如人两手抱腹,所以叫抱腹岩。抱腹岩是一处天然形成的溶洞,这“腹”大得惊人:抱200余间殿宇禅房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而不显得拥挤。抱腹岩坐东面西,为一高约60米,长约180多米,深约50米的巨形岩洞。岩洞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直角排列的大岩洞,很象砖圈的“无量殿”,路断处有木栈道沟通。自下仰望,殿宇参差交错,勾栏蜿蜒曲折,犹如空中楼阁,层次井然、排列有序却不觉得拥挤局促,更引人注目的是岩洞顶壁的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抱腹岩挂铃为绵山一绝,每年庙会,许了愿的善男信女们要来还愿,其中最隆重的一项便是挂祥铃。便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运动进洞内,将一只水罐大小的铜铃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与岩壁上,再把铜铃系上去固定牢,铃挂好后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诗中所言“金铃渡”即挂着的那些铃铛,实际上是铜铃,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佛的虔敬。每当将铜铃挂好,必燃放红鞭一挂,既遂了还愿着的愿,亦报挂铃者平安吉祥。挂祥铃这个古俗为介休祖祖辈辈信徒所钟爱,千年不绝。如今抱腹岩洞口挂着的铜铃密密麻麻一片。山风吹来,铃声叮当,在空谷中回荡,清脆而悠远,和着下边寺庙中的钟鼓和梵乐,俨然天成的绝妙乐章,美不胜收。

要上山顶并不容易,悬崖绝壁上无路可走,唯一通道就是铁索岭。铁索岭是沿抱腹岩而上的一个高近70米的山岭,从岭上“闫王橛”拖下两根铁索,每根长70多米,由300余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个重14斤,两条共重四千余斤。攀登时人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环,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云峰寺峰顶。上文所引诗句中“僧缘石隙行”即指寺僧攀登铁索岭。说实在的一般人没几个敢爬铁索岭,我在岭下无数次地有攀登的想法却从不敢尝试。在新修建木栈道前(此乃近10几年才修建)除此别无它途,而挂祥铃者上下也只此一条路,唯勇士方可为之。所以挂祥铃者也多为家传技艺,一般都是父子兄弟一家人合作完成。据说,为确保安全,所用绳索都是自己制作、亲力亲为,一根绳子不管多长中间是不能有接头的,保质量就是保生命安全。这种技艺在绵山千年传承堪称奇观。

当然这些身怀绝技的勇敢者不仅仅是为挂祥铃赚点辛苦钱,试想一年中有几人来还愿?能挂几个祥铃?他们还有更重要的谋生技能——采药,但这种药材很特殊,不是像柴胡、黄芪等一类的草药,而是一种动物的粪便,它叫五灵脂,是绵山的特产之一。

五灵脂,中药材名,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五灵脂功能主治: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开宝本草》云: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本草图经》云: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本草蒙筌》云: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本草纲目》云: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本草述》云:主损伤接骨。《现代实用中药》云:涂敷疮疥。从上述所引医学典籍不难看出,五灵脂是治疗妇科疾病及外伤等运用广泛的中药材,但因采集异常困难、量少,所以名贵。

鼯鼠在古代人眼中有着多种本领,《荀子·劝学篇》说:“鼯鼠五技而穷”,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其生活习性还有“六大”特点:一是不垒窝,居住在现成的岩壁石缝或洞穴中;二是喜安静、胆小;三是有“两怕”,既怕寒冷,又怕高温;四是昼伏夜出,觅食鸣叫;五是滑翔,一旦遇到敌害及特殊情况,展开飞膜从上往下滑行逃走。六是定点排便。鼯鼠素有“千里觅食一处屙”的习性,即不管到多远的地方觅食,大小便总是回来排泄在一个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内。

绵山橙足鼯鼠和飞鼠都有,橙足鼯鼠又名寒号虫,《开宝本草》说也有叫寒号鸟、寒搭拉虫的。在绵山上要采到五灵脂是十分艰难和充满危险的,因为足鼯鼠和飞鼠它们的栖息地往往在悬崖绝壁上,它们选择这样的栖息地是动物为躲避天敌的本能。绵山上采药没有贾岛诗中描述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旷逸潇洒,其艰辛却如宋朝诗人翁卷在《山中采药》写到的:“岩崖产灵药,等閒人顾稀。采掇获所愿,跻登倦忘归。沃叶带露滋,深根涵土肌。妍光媚幽笈,芳气盈我衣。濯以清涧泉,曝之太阳晖。制治拟如法,服食从所宜。除疴养天和,仙方岂吾欺,协彼古修意,庶用延将衰。将衰偿得延,万事焉足为。”鼯鼠“千里觅食一处屙”的习性决定了一旦采到一窝便真是收获可观、获利不菲。说到底挂祥铃的人的真真本领是在采药的千百次实践中练就的。

登泰山常见肩挑百余斤货物沿台阶吃力而上的挑山工大汗淋漓、十分辛苦,让人自然而然想起冯骥才先生的名篇《挑山工》中描写的场景,那是对普通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由衷赞美。登华山也见为捡拾游人丢弃的垃圾,下到悬崖峭壁的环卫工临危不惧的沉着,不禁悠然而生敬意,但绵山所见“扫山”这么一种危险职业我却五味杂陈,真不知说什么好。在悬崖绝壁上挂铃、采药练就的勇敢技能,在过去贫穷艰难的岁月中,蕴含了普通百姓为谋生不惜挺而走险的几多无奈。如今,尽管社会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但在某些特殊环境、特殊岗位,仍然需要类似扫山人这样特殊技能的劳动者,他们年复一年地默默奉献着,为生计,更为他人,为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祝愿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劳动者平安、吉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