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雨颠簸的山里伢子
安福县位于著名中外的革命摇篮井冈山东面。从井冈山麓宁冈出发,往东穿越永新县域,约共百来公里,便是安福南乡。南乡片柘田山区里有一个欧田村,数十户村民散居在大头脑山山脊和岭下。解放前此村土地稀少,土质瘠薄,村民生活相当贫穷。1919年农历6月7日,在一所败瓦残墙的落屋里,一个男婴出生了,他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刘浩如,后改名为彭记昌、彭海滨。
浩如父亲刘相秀、母亲刘检英,一对道道地地的山里人。家中除有破屋两间、薄田四分外,其它一贫如洗。两年后又生了个男孩,家中添上一张嘴,生活更艰难了。1923年春,柘田山区洪水暴发,淹没了庄稼,冲毁了农田,搞得颗粒不收。家家断粮断炊,许多人被活活饿死,村民们纷纷逃难求生。而相秀妻子又有了身孕,别无办法,一家四口只好忍饥挨饿。可怜小孩从早到晚粒米没进,饿得直哭。
日子实在无法过下去。与其全家等死,不如给孩子寻找一条活路。夫妇俩反复商量,忍痛割爱,狠心托人将浩如卖给邻乡洲湖王屯村上圃一农家为儿,签下契约换得九十块银元,买粮食救命。1924年正月初六,冬天的残雪未融,刺骨的寒风凛冽,尽管不足五岁的浩如撕心裂肺地哭喊、声嘶力竭地挣扎,最后还是被中介人强行抱走。离开泪流满面的生身父母,迫不得己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从此开始继子生活。
浩如卖身契
王屯村是安福南乡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住有数百户人家。养父彭竹青是一个老实憨厚、智力比较迟钝的农民;养母刘贤珠,却是一位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农妇。他们没育儿女,如今领养到一儿,如获至宝,请人将浩如改名为彭记昌,寄希望他继承家业,繁昌门户。
彭竹青有一位慈祥、仁爱的母亲,单独居住在附近老屋里,养母要记昌称她婆婆。婆婆一见到新来的孙儿,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抱进自己怀里。从此记昌和婆婆日夜生活在一起:白天跟着她砍柴、拾粪、打猪草;晚上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陪着她补衣、纳鞋,一边听她讲乡间故事。婆婆认识几个字,有时也教他识字、算数。婆婆百般的抚爱,逐渐温暖了记昌那颗因骨肉分离而痛苦、孤寂的心,冲淡了来到异地的生疏感。六岁那年,婆婆掏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将记昌送进了村中私塾读书。开学那天,记昌穿上婆婆亲手缝的新衣服,蹦蹦跳跳上学去,好高兴啊!
在私塾里,记昌结识了一群小伙伴。从此他们早上结伴上学,中午牵手回家吃中饭;傍晚一放下书包,就相邀出去玩耍:在草坪上追逐、玩游戏,去田垅里捉泥鳅、打泥仗,爬上桑树采桑葚,钻进棘蓬摘牵牛花……记昌家房子与我家祖屋同在村庄前排,相隔百步之远;我父亲比记昌小两岁。两人志趣相同,性格互补;互相帮助,互相关照,其友谊更甚一筹。发小的友爱、大自然景物旳诱惑给记昌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八岁那年一天早上,天已大亮,可是婆婆还没起床,叫了好久仍然不醒。找来养父一看,才知婆婆已永远醒不来了。相依为命的婆婆突然走了,记昌幼小的心灵又一次被划下了骨肉分离的伤痛。
没有婆婆的庇护,加上家境贫困,养父无力负担六斗米的学费,记昌读到二年级时就辍学了,开始帮助养父母干些家务。环境的改变并没有改变那颗好奇、贪玩的童心。有一次和小伙伴砍柴,发现栗子树下有很多散落的栗子,便拾起架火烧了吃,吃得满嘴乌黑。回家晚了,养母见他那狼狈相,气得狠狠打了他一顿,还不给饭吃。养母的苛刻管教给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不久,养父送他到邻村一家裁缝店里去当学徒。当时没有缝纫机,全靠手工缝制。一件长衫制成需要两三天时间。他每天从早到晚跟着师傅不停地干活,还要抽空去给师傅家挑水、砍柴、做饭、带小孩。有时为赶制衣服忙到深夜,甚至鸡鸣。记昌年小熬不了夜,眼睛又涩又困,如果不小心被针扎了,只好用嘴嘬嘬;实在困顿打起盹来,师傅就用锥子往他胳膊、腿上扎。有一次,因针脚缝得不够均匀,师傅恼火,抄起量布的钢尺朝他头上打去,落力很重,鲜血直流。记昌捂着伤口跑回家里,养母很是心疼,不让他再学这门手艺了。
记昌结束了学徒生涯,回家去看牛,有时还要跟着养父去田间劳作。当时养母还收养了一个姓段的小女孩做童养媳,待记昌长大后成家立业,以便传宗接代。幼稚的记昌哪懂这些,觉得这是养母为收拢他那颗贪玩的心给他套上的缰绳,很是反感。
就这样,年幼的记昌像一只山林里的雏鸟,蜷缩在风雨飘摇的小巢里,噙着辛酸的泪水,迷茫地度过了懵懂的童年。骨肉的分离、生活的颠簸,在他嫩稚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在茫茫黑暗中他感到无助。出于本能,每天早上他盼望着绚丽的朝阳从东方升起,他渴求着像天空中的雄鹰那样自由地展翅翱翔。
2. 长征途中的小司号兵
时光进入上世纪20年代末,神州大地风起云涌,井冈山迎来了朱毛会师。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很快燃烧到安福南乡土地上。1929年春,萧克将军率领红军连队进驻王屯上圃彭氏太祠,召开群众大会,成立王屯乡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记昌的舅父踊跃投身革命洪流,成了干部队伍的一员。养母也参加了妇女组织,天天学文化,唱红歌,为红军战士洗衣服。记昌怀着好奇心,时常跑去太祠,围着红军战士转,追摸他们身上的枪支;有时也参加大会,听红军首长作报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心里豁亮起来。年仅10岁的他报名参加了儿童团,手持红缨枪协助民兵站岗、放哨、查路条。
1929年11月,彭德怀将军率领红五军战士埋伏在王屯南山“狗爬岭”,引诱白军至山腰,展开围歼战。村里组织赤卫队、担架队、救护队等,支援红军。激战一天一夜,歼敌三个正规营,击溃两县三个靖卫团,改变了红军因三次攻打安福县城未成功而带来的被动局面,将永新、吉安、安福边界苏区连成了一片。记昌从大人们口中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欢喜若狂。不久他被选为儿童团长,1930年3月,由同村赤卫队员彭德馨介绍,光荣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敌军不肯罢休,向苏区再次发动了围剿。红军动员进步青年参军。同村许多农家子弟踊跃应征。1931年7月12日,12岁的记昌拉着舅父,瞒住养父母也偷偷报了名。舅父帮他改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叫彭海滨。彭海滨跟着队伍来到永新县,在新兵补充团里集训三个月。后编入部队开往前线,领导见他年纪小、个子矮,拒绝接收他,要他长大后再来。彭海滨软磨硬泡,缠住不放。领导经不住他的纠缠,不得不安排他进了安福县红色独立营,当勤务兵。彭海滨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几经周折,一年后彭海滨转入二十三师六十八团,成了正式军人。连长见他小小年纪很能吃苦,把刚缴获的一支小马枪发给了他。1933年4月,在湖南九渡冲的战斗中,年仅14岁的彭海滨扛着马枪掉队了。一个高个子白军士兵发现他是个娃娃兵,便过来夺枪;几个帮凶在旁边助威。海滨抱住枪不放。眼看敌不过对方,彭海滨狠狠咬了对方手背一口。对方恼羞成怒,拿起步枪正要开枪。在这节骨眼上,海滨的战友及时赶到,将那白军击毙,其余几个落荒而逃。彭海滨逃过一劫,但嘴角被敌人用刀划开一道四公分的伤口,右眼被扎伤,鲜血淋漓地被战友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嘴角的伤口缝了十多针,一周后才开始愈合,但眼伤却无法治愈,近乎失明,后来的战斗中他只能用左眼瞄准射击。
1934年1月,彭海滨被送到永新城外的红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学习,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任该校政治部主任。学校主要培训连、排干部以及司号员、机枪手等特殊岗位的专业人员。彭海彬被分配在特科大队司号连学习。红军创建初期原本没有司号兵,由于在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军号,俘虏了敌人的号兵,才知道“军号是战争之魂”, 司号是进行军事指挥联络的主要手段。因此开始创建自己的司号队伍,编写自己的号谱。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司号队伍也逐渐壮大。
在军校里,彭海滨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他聪明好学,勤奋苦练,很快掌握了司号的专业技术。当时号谱的记谱法是五线谱,有复杂的七大类、107个号谱。其中26种战斗命令号。他学会了简单的乐理,认识了号谱,并将各种号令背得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他将指战员的各项作战指令吐字清晰地传达在军号的音符里,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糅合在军号的旋律中。从此,在紧张、艰苦的军营里,他用清脆、柔和的号声,呼唤战士们作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用坚定、变幻的音调代替语言,指挥战士们行动。铜军号成了他忠实的战友、杀敌的武器。
彭海彬保存的红军号谱
4月5日,国民党以四个旅的军队进犯苏区根据地永新沙市,彭海滨等军校学员跟着参战主力部队,提前一天隐蔽在山路口。司号连多数学员是刚入伍的小新兵,只有彭海滨少数几个少年是经历过战斗的“老战士”,相对沉稳。敌四十七旅还没到达我方伏击区便停止前行,在路边修筑工事,我军按兵不动。10时许,敌四十三旅的先头部队进入我东伏击区。指战员一声令下,彭海滨“进入战斗”的号声立即吹响,红五十一团猛烈开火,敌先头部队死伤过半。这时,隐蔽在谭家后山的我军将第四十三旅和其后续部队完全隔开,阻止敌四十七旅向前方增援。当时机成熟,军校司号连所有学员军号吹响,担任正面攻击的红军三个主力团开始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红军跃出战壕,向前冲去,奋勇杀敌。顿时十余里的山岗上,高亢激昂的冲锋号声、噼里啪啦的枪声和红军战士震天的呐喊声连成一片,敌人丢下同伴尸体,狼狈逃窜。此次战斗歼灭敌军第四十三旅,俘获敌旅长等千余人,缴获步枪二千多支。这是彭海滨首次司号参战,成功告捷,极大鼓舞了士气,同时也检验了自己在军校的学习成果,给自己很大的勇气和信心。
蒋介石组织一百多万军队对我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在金华山、松山防御战中,彭海滨吹出“与阵地共存亡”的号令,鼓励红军战士同仇敌忾,坚守阵地,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由于执行的是错误军事防御路线,最后红军被迫撤出松山,去增援已进驻井冈山的红四十九团……
但在敌人的烧杀抢掠下,红四十九团不知去向。军校只好绕道向紫竹山方向搜寻。在搜寻过程中,彭海滨吹出“向我靠拢”的号令。隐蔽在紫竹山的红四十九团七、八十个受伤战士听到号声,如同丢失的孩子听见母亲深情的呼唤,感动万分,忍住伤口的疼痛,循着军号声纷纷聚拢。从他们口中才知道,红四十九团攻打敌军受挫,隐蔽伤员后已撤离这地区。军校师生只好将随身带的干菜和衣物留给了伤员,让他们原地养伤……
从永新到井冈山,又行至遂川,再折酃县,处处是敌人的封锁线,枪林弹雨,寸步难移。经过十多天的转战,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最后重返永新。这时部队有大动作,全军精兵简政,机构合并,军校有作战经验的军事队、政治队学员陆续被调回部队任职,司号连学员被充实到各部队任司号员。彭海滨被调入红十八师第五十三团任职。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余人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首长率领下,告别井冈山苏区和湘赣根据地,开始西征,这是红军部队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敌人前堵后追,敌机狂轰乱炸。其间红军战士用步枪击落了一架敌机,创造了一大奇迹,彭海滨吹响了欢快的军号小调。
部队跨越广西、进入贵州后,路更难走了。山高、林密、水险,路没有尽头。战士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缺吃少喝,很多人病倒了。在鸡公垭战斗中,由于病员太多,加上53团疏于防守,红军伤亡超过七百人。首长下达了紧急撤退的命令,但军号谱中没有撤退令号。彭海滨灵机一动,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吹响了反冲击号。敌军以为红军反击开始,急忙后退。在敌人退下去时,我军悄悄撤离。待敌人再冲上来,我军早已撤出阵地。彭海滨这次军号的灵活运用,使部队避免了更惨重的损失。
为了跟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红六军团派出49团四处寻找。根据沿途丢弃的破草鞋等线索,终于跟踪上了红三军尾部。可是前面的红三军战士以为敌人的追兵来了,跑得更快。海滨灵机一动,吹起了红军内部设定的“自己人”的联络暗号,对方才消除误会,两军得以会师。两军会合后,经过整编,出其不意进入湖南。历经龙家寨等一系列战斗,创建了湘鄂川黔红色根据地。
在西征过程中,彭海滨跟着部队跨越五省,行程两千五百多公里,先后被调入49团二连、53团二连任司号员。后来在蔡家坪、桃子溪、宜恩县城等数场残酷的战斗中,彭海滨的高昂激越的军号声激励着战士们夺取一次次胜利。经过一年时间,所属红二、六军团发展二万余人,苏区根据地得到扩大。
长征时期小红军战士彭海滨照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突破蒋介石军队围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6岁的彭海滨携带着一把军号、一支枪,跟随部队踏上了征途。在整个长征途中,海滨所在的十七师被军团指定为先遣部队,其中四十九团为先遣团。先遣团抢渡澧水,进军沅江,突破了敌人的重兵防线,为大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开辟了道路。1936年4月,大部队胜利渡过乌江、金沙江。在一场场鏖战中,海滨紧跟着首长,用他的军号协助指挥部队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渡江后红军进入位于滇西北青藏高原的藏区中甸。这里人烟稀少,居住的主要是信奉喇嘛教的的藏民,处于极端贫穷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军阀勾结土司、头人,欺骗迷惑广大藏民,不断阻拦、袭扰红军。红军领导反复向战士们介绍藏族风俗,要求大家严格执行红军的各项政策纪律;并向藏民阐述我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富户开仓向红军售粮。部队筹集到十多万斤青稞和少量盐巴、食糖,每个战士分得了半袋青稞、几个辣椒。
5月2日清晨,部队来到海拔5300多米的哈巴雪山脚下,开始翻越雪山。山上白茫茫一片,气温骤降。狂风卷着雪花、夹着冰雹劈头盖脑而来,使人睁不开眼。战士们裹着毯子,披着油布,挪动麻木的双脚,互相搀扶,艰难地在山上爬行。寒冷、饥饿、疲倦,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就这样走走停停,跌跌撞撞,终于战胜了死亡,翻越了连鸟都飞不过的玉龙大雪山。
从甘孜北上,来到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草甸之下,到处是沼泽,如不慎陷入,定会没顶而亡。战士们柱着棍子探深浅,绕开泥潭,相互搀扶着走。干粮吃完了,草地还没走一半,只好吃野菜、草根,甚至煮皮革、宰驮马充饥。夜宿时翻身,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渗水泥沼里去。饥寒、虚弱、疾病,夺取了不少战友的生命。年小、瘦弱的彭海滨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首长和战友的关照、帮助下,他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走出了死亡地。
彭海滨跟着红军部队,历经大小战斗一百多场,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壮举。在长征途中他以一把小小的铜军号为乐器,吹奏出一曲曲战斗乐章,与战士们的枪炮声、冲杀声汇合一起,组成一部气势宏恢、波澜壮阔的长征交响进行曲,响彻神州大地,留传千秋万代。1936年7月彭海滨随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同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海滨就像一只离巢不久、乳臭未干的小鸟,跟随群鹰队伍,飞越千山万水,终于飞到了中华儿女心目中向往的“圣地”。而沿途的风雨险阻,丰满了他的羽翼,健全了他的体魄,淬炼了他钢铁的意志,培育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铸造了他高洁的灵魂。此后他屹立在高耸的宝塔山上,展翅在涓涓的延水河畔,开始接受着抗战烽火的洗礼,日渐成长为搏击毒枭、展翅苍穹的一员战鹰。
3.抗日前线的青年才俊
1936年11月,17岁的彭海滨调团政治处任青年干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自己努力,他能独挡一面开展工作了。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8月,彭海滨被编入八路军三五九旅的特务连政治排,与宣传队一起发动群众,开展征兵工作。不久调718团3营12连任指导员。他的连队在田家庄伏击战斗中首战大捷,大败日本鬼子,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
侵华日军集中万余兵力,进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夺七座县城。彭海滨所在的718团奉命冒雪回师晋西北,重装旗鼓收复七城,歼敌千余,缴获车辆、枪支弹药无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
1938年太原沦陷,在王震首长率领下,三五九旅开辟桑干河抗日根据地,深入鬼子后方,破坏铁路,炸毁桥梁,切断电线,拔掉炮楼……游击战的开展,搞得鬼子惶惶不可终日。9月下旬,日军大举围剿晋察冀北岳地区,四千余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分三路向灵丘进攻。经过六昼夜的激战,日寇的围剿被彻底粉碎。10月28日,驻灵丘日军乘10余辆车北上,迎接前来视察的旅团长常冈宽治。得到情报的我718团早埋伏恭候。日军一进入埋伏区,718团的机枪、步枪同时开火,地雷、手榴弹一起爆炸,四十分钟结束战斗。邵家庄伏击战也同时打响,两个伏击战均取胜。
抗日时期的彭海滨
1939年5月,日军五千余人兵分四路,围剿龙泉挂我晋察冀军区机关和359旅。彭海滨所在的718团派出游击队不断袭扰并伏击敌军。在上、下细腰涧组织阻击战斗,彻底粉碎日军扫荡计划。因作战勇敢、工作突出,彭海滨调入营党支部任分段书记。
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领导全国民众开展抗日斗争的政治中心,滔滔黄河水是边区的天然屏障。1939年10月,王震旅长率718、717团前往陕西绥德,守护二百多里的黄河沿线,肩负起“保卫边区,保卫延安”的重任。两支部队一落脚便加固整修了原有的防御工事,不久击退了一万多鬼子的首次进攻。次年3月柳林日军先后多次进犯,都被我军击退。6月日军又一次集中万余兵力,企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控制黄河东岸沿线,但在359旅的打击下仍以失败告终。
1940年6月,彭海滨调任新兵团任营代理政委,10月被调到三营任副教导员。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封锁,王震率领部队开赴延安以南的金盆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彭海滨带领全营官兵,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荒造田,取得累累硕果。大生产运动保障了八路军的粮食供应,粉碎了敌人对边区的封锁,强大了部队力量。
(后排左一为彭海滨)
1941年6月彭海滨被抽调到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学习,并担任区队长。194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晋绥军区教导大队工作。在整风审干结束后、春播生产时,深挖出投毒的敌特分子,保障了后方安全。教导团成立后,彭海滨任指导员,掀起 “百日大练兵”活动,对部队进行军事技能大轮训,效果很好。
(左一为彭海滨)
由于工作关系,彭海滨认识了兴县棉纺厂女工康玉秀。她出身于一个革命大家庭,从小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俩人志趣相投,开始相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愿意结为鸳鸯。1946年元月由团长主持,俩人在718团部队驻地李家湾举行了简朴但热闹的婚礼。许多战友和康玉秀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出席了婚礼,表示热烈的祝贺。
新婚之夜海滨不禁感慨万千。他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是共产党将他这个被迫卖身求食的山里娃、饱经苦难的乡下“拾粪郎”,培养成一位胸怀宽阔、眼光深远的革命军人,一位具有无产阶级政治觉悟和指挥才能的抗战干部。今天在远离家乡数千里的黄土高坡,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建立革命小家庭,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望着明月星空,他不禁想起了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和亲人。是家乡的灵山秀水孕育了他聪慧灵捷的禀赋;是生母的乳汁和养父母的米汤赋予他健壮的体质;是学徒的非人待遇和田间的风雪雨霜酿成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是童年的苦难、生活的艰辛使他他认清旧社会的黑暗,给予他追求光明的胆识和力量。此时此刻,多年来被硝烟和枪声掩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还健在么?他们在山里田间的辛勤劳作,能够勉强维持温饱吗?他们还在惦念离家出走的儿子、担心他的生命安危吗?……
一只出生于南方山林、久离母亲怀抱的游鸟,一只翱翔中原长空、与倭寇搏击的战鹰竟然失眠了,浓郁的思乡情怀使他浮想联翩。他多么想展开翅膀,带着新婚妻子,飞回那相隔万里的故乡,去探望自己的亲人和幼时青梅竹马的伙伴……。这正是:
山鸟离家廿四年,抗倭战地结良缘。
烛花摇曳心潮涌,乡土亲人浮眼前。
4.解放战场的雷霆骁将
婚后第二天,康玉秀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在教导团供给科任出纳员,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与丈夫过起了聚少离多的战地生活。
八路军战士康玉秀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终于投降了。海滨夫妇和全国人民一道欢欣鼓舞,期待着美好日子的来临。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建立独裁统治,发动了全面内战。
1946年初,晋绥野战军筹建炮兵团,海滨参加筹建工作,后担任团政治部主任。炮兵团参加了大同战役,但大同城始终没有攻下;8、10月,部队两次攻打陕西榆林,也已失败告终。部队吸取教训,进行了改编。炮兵团改为西北野战军炮兵教导团,开展了“诉苦三查”运动,以提高战士的思想觉悟和部队的战斗力。
1948年5月临汾解放,炮教团迁址。怀有二胎的康玉秀带着大女儿,和几个干部家属被安排在留守处。10月天气转冷,棉袄还没发下来,留守处接到了转移到曲沃炮教团驻地的通知。几个孕妇带着小孩徒步出发。沿途多是敌占区,白天需要隐蔽,天黑后才能行动,且只能艰难行走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才两岁的大女儿走不动,留守处的叔叔轮流背着她走;小孩又冷又饿,康玉秀将能吃的都让给她吃,衣服全都裹在她身上。11月9日晚上刚走到晋南,康玉秀早产了。因处于敌占区,不能滞留,产后第二天,她不得不跟着队伍继续前行。
路上没有奶水,刚出生的小孩饿得直哭。康玉秀急得没有办法,狠心将小孩寄养给当地老乡。但老乡家只有米汤和糊糊,康玉秀不忍心,返回去将小孩抱回。她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将孩子喂饱。母子三人跟着大家艰难行走二十八天,跋涉九百多里,终于走到了部队驻地。一家四口久别重逢,又惊又喜。令彭海滨庆幸的是,二女儿没有被弃而落入自己幼时的悲惨命运,重新回到了父母怀抱。
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7月6日,奉野战军司令部命令,彭海滨与刘德福团长率领新组建的新炮兵团,浩浩荡荡进军大西北。
彭海滨作战前动员报告
7月10日,一野集中四个兵团,对在扶风、眉县的胡宗南主力发起扶眉战役,解放了扶风、眉县、宝鸡等八座城市和秦川西部广袤地区,使西北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宝鸡是胡宗南军需装备存储中心,它的解放大大武装了野炮团。20日西安和平解放,部队开进西安城。
部队行进到甘肃天水,攻打被围困在“咽喉天险”固关山的马步芳敌骑兵第十四旅。野炮团首先发起猛烈炮击,敌旅长左臂被炸断。敌兵四处逃窜,号称“精锐铁骑”的第十四旅全旅覆灭。我各路大军排山倒海向兰州城涌去。
兰州是国民党军在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该城三面环山,北临黄河,国民党马步芳部队依托坚固城防和黄河天险,顽固抵抗我军。8月,我部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提前向守敌发动进攻失利,损失惨重。彭德怀司令员调整了部署,首长们将彭海滨和刘团长秘密带到前沿阵地——营盘岭高地前,摸清敌人的布局和设置,制定了炮击方案。第二天一早,全团冒着大雨,沿着陡峭的山路,将火炮艰难地向营盘岭转移。直到无路可走时,从骡马车上卸下火炮,进行分解、搬运,进入炮位后立即重新组装、调试,并加以伪装。
25日拂晓,雨后初晴。6点30分,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全线总攻开始。53门大炮突然张开大口,吐出血红的火舌,发出震天动地的呼啸,向敌人的前沿碉堡、炮兵阵地和地雷区砸去。顿时敌人惊恐万状,溃不成军。接着,三连遵照命令,将三门野炮推到距敌人第一道悬崖绝壁工事500米的鼻子底下,近距离平行发射。10分钟100余发的炮弹将敌人的防御工事全部摧毁。我军的冲锋号响起,步兵们挥舞着鲜红的战旗,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
观测员突然发现,我一支突击分队前进受阻,敌人两个隐蔽巧妙的暗堡封锁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刘团长迅速下达火炮攻击命令,敌人的暗堡瞬间化成焦土。接着观测员报告,营盘岭右侧大批敌人正在集结。炮兵们立即对准目标,重炮齐轰,敌人立刻血肉横飞,死伤一片。负责与总指挥部联系的袁副师长禁不住连连向彭海滨叫好,并立即向总指挥部汇报。电话里彭德怀老总当即要彭海滨接电话,向彭海滨传达了司令部对野炮团的嘉奖令。
敌人开始新一轮反扑,野炮团的阵地遭到敌人火炮的重点攻击。彭海滨临危不惧,从容自定指挥炮手还击,压住了对方气焰。同时向友军第四军进攻部队进行了火炮支援,有力地保障了第四军的纵深进攻。兰州战役使西北国民党主力军损失过半,打开了进军新疆、宁夏的大门,加速了西北全境的解放。彭海滨率领的野炮团打出了解放军的威风!
兰州解放后,解放军乘胜追击,仅用17天时间先后解放了武威、永昌、山丹等地。20日在武威举行了盛大的入城阅兵仪式,受阅部队二万余人。军乐仪仗方队引导彩车过后,彭海滨和刘德福团长坐在吉普车上,率领威震敌胆的一野炮团火炮纵队,威风凛凛走过检阅台,接受首长和广场群众检阅,迎来群众的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紧接着野炮团随西进大军经嘉峪关、玉门,到达安西准备进军新疆。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寺岳在我强大军力威慑下,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彭海滨跟随一野部队,行程九千里,历经七次大战役,胜利完成了解放祖国西北五省的壮阔伟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欢腾。1950年1月下旬,第一野战军炮兵团在静宁隆重举行“解放大西北庆功大会”。大会表彰了野炮团在解放西北战斗中涌现出来的105位战斗英雄和有功人员。彭海滨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勋章。
听!当年雄壮高昂、激越战士斗志的军号声,在风和日丽的草地上化作婉转悦耳、饱含深情的万众大合唱,在为斩妖除魔、立下卓越功勋的的雄鹰们尽情歌唱;
看!当年呼啸阵地、令敌人胆战心惊的炮弹,在蔚蓝的天空中绽放成五彩缤纷的的庆典礼花,演绎成一幅幅绚丽灿烂的图案,装饰着新中国的大好河山!
5.探亲寻根的军旅游子
不久,彭海滨被正式任命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野炮团政委,老战友刘德福任团长,率全团官兵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修筑从天水到兰州的铁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我门国家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了适应朝鲜战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多所炮兵院校,旨在以最短时间培养出大批能够熟练操纵新式火炮的专业技术力量。1951年1月中旬,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等联合发出命令,将野炮团与炮教团合并改编为西北军区炮兵学校,炮兵副司令员胡兴兼任副校长代校长,李树平为第一副政委,彭海滨为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彭海滨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积极行动,很快完成建校、组织、招生等一系列筹备工作,4月3日如期举行了开学典礼。
炮校初建,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较差,尤其是学员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彭海滨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向部队输送了一批批思想纯洁、业务精湛的炮兵专业人才,有力地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障了祖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结婚七年,孩子已经添为三个。每当晚上回家休息时,望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椎气的脸庞,彭海滨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曾试着给养父母写了封信,报个平安,但当时邮政投递困难,几次发出的信都被无情地退了回来。
解放初期彭海滨夫妇与三个小孩合影
儿时记忆中洲湖街上有一王屯上圃人开的福昌号油榨,于是他尝试着将信寄至福昌油榨转交,不久终于盼来了养父母的回信。养父母知悉阔别多年、日夜牵挂的孩子还活着,并且成了共和国的功臣,已在外成家立业,喜出望外。从此他们相互保持着书信往来,海滨夫妇每月从微薄的生活津贴中扣出一点,补贴父母家用;在商品紧缺的情况下有时还买些衣物寄回家。浓郁的思念之情凝聚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他们迫切盼望见面。
1952年3月的一天,彭海滨夫妇带着三个小孩,在警卫员小杨的陪同下,坐上了开往江西的火车。一路上海滨精神相当兴奋,不断向妻子和孩子们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童年趣事。火车驶入江西境内,家乡的山水、村庄像一幅幅图画从窗外掠过,一件件充满泪水和欢笑的童年往事从心底唤起,叩击着游子的心灵。
连日的降雨使铁路受损,火车在中途樟树县城停下。等了三天不见修复,彭海滨回乡心切,便改变计划改乘长途汽车到安福,再换车到洲湖区政府。区领导派了一位干部带路,一家人来到了养父家门口。
随着带路区干部的一声呼叫,门开了,养父母佝偻着身躯走出来,见来这么多人,一下蒙了。海滨“爸—-,妈——”的亲切呼唤声才使他们从迷惑中清醒过来。他们哭了,拉着海滨的手不放。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眼前那个魁梧强壮的军人,就是当年淘气离家的少年。
乡邻和亲戚们闻讯都赶来道贺,院子、屋里挤满了人。老人们问长问短,妇女们争着抱、逗小孩。幼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如今已是年富力壮的汉子,他们过来叙旧,有一人仍喊着他的小名:“记昌,你还记得我俩为盘泥鳅打架的事吗?”海滨笑了,殊不知他再也不是那个捉泥鳅、玩泥巴的顽童,半世纪的革命风云已使他成为一员闯遍南北、胸怀世界的解放军将领。
1952年彭海滨养母与两个孙女在王屯金陵彭氏宗祠前合影
到家后才知道几年来家中遇到的不幸。养父有一天在水田里劳作,脚肚上出现红肿、痒痛现象。上岸后回家敷草药,没有见效。几天后伤处发生溃烂,这才着慌。当时乡下医疗条件很差,不知什么病,只称“老烂脚”“痫神脚”。无药可医,只能涂点碘酒,或信迷信烧烧纸钱。其实这是病毒感染,西医叫做静脉曲张溃疡。海滨为养父的病很难过,表示回部队后将询问医生,买药寄回家来,尽量医治好。
因海滨久无音信,养父母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将当年的童养媳当自己亲生女儿看待,改名彭足英,近来找了一个上门女婿。海滨也为妹妹彭足英的新生而高兴。
夜晚煤油灯下,养母向海滨一一讲述了当年村中参加革命的乡亲下落。红军走后,在苏维埃区政府工作的他舅舅、舅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接连被杀的还有村中苏维埃干部王春先、彭柏青;海滨的入团介绍人、早加入了红军的彭德馨,被敌人枪杀在武功山岭;和海滨同时一起报名参加红军的小伙伴彭义秋、彭雁秋兄弟俩,在本县邻乡与白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父母闻讯后因伤心过度气绝身亡;村里参加红军的青年先后共有40多个,今天只有他一人回来了,其他的音信全无,不知是牺牲在苏区战场,还是在长征路上……海滨听后,心中隐隐发痛,不禁长声叹息。他为这些乡亲的牺牲而悲伤,为他们未看到革命胜利、全国解放而感到遗憾。
深夜海滨没有安睡,他独自一人在村边徘徊。这就是他二十多年来魂牵梦绕的故乡!在这里他度过了辛酸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村边的樟树、池塘等景物犹在,但人事皆非,当年与自己参加革命的小伙伴和引路人大多已长眠地下,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第二天早饭后,一家人一起去诸桥村探望姨妈。路上下起雨来,淋湿了大女儿的头发。晚上回到家,她开始发烧咳嗽,只好请村上的郎中看看。
第三天晚上,童年伙伴、我父亲请海滨一家大小吃饭。饭前各自叙述了分别20年的经历。我父亲12岁时去湖南商铺当学徒,17岁日寇轰炸湘阴县城,逃难回家,继续完成学业。从复真学堂毕业后在本村小学当老师。解放后除教书外,还在村里兼办夜校、组织年轻人搞剧团,搞得轰轰烈烈,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土改运动。他待人热情,乐意帮助乡亲,村里的婚丧喜事大部分由他主持、书信对联大多数由他书写。海滨每次写给家中的信都是他代念、代回。在饭桌上,海滨交给他四十元钱,委托他给养父买头耕牛,我父亲欣然应允。
大女儿一夜高烧未退,海滨夫妇临时决定提前结束休假,绕道上海给女儿看病。我父亲闻讯,清早前来送行。海滨拉着他的手,诉说了自己这次回乡的另一个重大心愿:寻找亲生父母。但现在只呆三天就要匆忙离开,未能如愿。我父亲理解海滨的心情,答应帮助寻找,海滨内疚的心才算落地。
告别养父养母和邻里乡亲,坐车赶到上海仁济医院,住院一星期,治好了大女儿的肺炎,回到了西安。没过多久,收到了我父亲的来信,捎来了两大喜讯:一是买好了耕牛,圆了海滨养父母一辈子想拥有一条牛的梦,俩老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子有孝心;二是我父亲经多方打听,翻山越岭寻找到了海滨的亲生母亲,与她见了面,并留下了通讯地址。海滨闻讯后,迫不及待地给生母写了封信,第二天清早寄出。
终于盼来了生母的回信,知悉近几十年来她家发生的一系列变故:自将长子送养他人后,她曾与生父悄悄到王屯看望过他,但被养母发现加以阻拦,以后不敢再去。后来又生了两胎,因生活无法维持,三弟又送了人家。当时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二男抽一丁”,为逃丁只好又将四儿卖了,只将二儿留在身边。谁知到了1946年,二儿仍然被抓丁走了。二儿几次逃跑未成,反而遭到毒打,最后竟被活活打死在兵营里。生父得到这噩耗,气火攻心,一病不起,离开了这不平的世界。现在生母孤身一人生活,只有被送出去的三儿、四儿时常回家探望她。
知道生母的悲惨遭遇,海滨心如火燎,很想回去探看。但工作相当繁忙,抽不出身,只好去信安慰,用文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全家开始节衣缩食,每月挤出生活费给她寄去。母亲经常将从田里捉来的小鱼晒干,和干蔬菜、家乡的特产安福火腿一并寄来,以弥补迟到的母爱。
1955年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彭海滨被授予上校军衔,获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等殊荣。6月在华北军区组织的速成学校毕业,调往解放军总军械部驻哈尔滨军事代表处(正师级)任副政委,次年任政委。海滨携全家赴哈尔滨上任。
1957年3月,彭海滨的生母在三儿的陪同下,从江西老家来到了哈尔滨。彭海滨不满五岁离家,出生的老屋和亲生父母在脑海中几乎没有了印象,而三弟当时尚未出生,从未谋面。相离34年的母子在遥远的祖国冰城团圆,仿佛置身在梦幻中。生母嚎啕大哭,久久不能平静;而身经百战的彭海滨也热泪盈眶,心潮翻滚。令人惊异的是,春天的哈尔滨下起了多年不遇的大雪,雪花飘洒纷飞,好像天公也在为这对来自江南水乡、身世坎坷的母子相聚而祝福!
海滨夫妇还想将养父母接来哈尔滨游玩。但养父因脚病未愈不能前去;而养母没出过远门,独自一人进城摸不到方向。彭海滨要我父亲陪同前往,但我父亲不能为这事请假而耽误学校工作,便灵机一动,特制一块木板,写上“长征干部彭海滨之母”字样,并附上住址,挂在她胸前。然后委托一同房侄坐汽车送到分宜火车站,交给列车员。出于对长征干部的尊重,一路上列车员和乘客对她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到达哈尔滨火车站后,站长立即通知海滨所在部队派车接人。
失散多年的游子终于找到了生我、养我的两个母亲,寻回昔日被迫分割的骨肉之情,重温心肝相连的母子之爱,实现了三十多年来的夙愿。这正是:
山林暴汛巢庐碎,雏鸟孤零风雨飞。
骨肉相离卅余载,亲情伴泪暖春归。
6.顽斗魔鬼的铁骨汉子
历经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之后,全国进入三年非常困难时期。市场上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油、肉蛋、蔬菜等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甚至一度无货可供,票证也取消了。彭海滨虽为高级干部,但无特殊享受,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忍受着饥饿的威胁,营养严重不足。1960年海滨发现自己肝区部位疼痛。由于在长征途中吃草根、啃树皮、煮皮带,曾留下了老胃病,故以为旧病复发,只按土办法吃点萝卜水止痛,仍然坚持上班。拖了半年,病情越来越重,经医院检查才知患的是严重肝病,并伴有心脏病。在军械部领导和家人的督促下,彭海滨才去住院治疗。在病情刚有好转的时候,单位发生一件急事,需要他亲自往南京处理,他只好提前出院。从南京回来后组织安排他休假继续治疗,但他却带领部下,连夜赶赴漠河和齐齐哈尔兵工厂,去检查工作。
1962年根据军委命令, 202部队迁往大同市,进入备战状态。彭海滨工作更紧张了,外出开会,下基层,往往几天不回家。他时常感到心慌、胸闷,透不过气来,有时恶心想吐。有一次从呼和浩特开会回来,病倒住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所患的冠心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不得不提前离职休息。1964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彭海滨军衔晋升一级为大校,按正军级待遇办理了离休手续。45岁的他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三十多年的革命军旅生涯,从此开始了与病魔斗争的漫长岁月。
就在彭海滨专心在医院养病之时,一场想不到的风暴正席卷神州,另一个恶魔张牙舞爪来到他身边。1966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一阵凶猛的砸门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妻儿子女,几个道貌岸然的工作人员带着一群军事院校的造反派冲进了他家。他们不容分说,在房间里翻箱倒柜,任意查抄,并逼迫孩子们说出彭海滨的去向。当知道彭海滨住在医院里时,便拿起抄到的笔记和资料扬长而去。
几天后造反派在广场召开批斗大会,批斗部队领导班子成员。离休干部彭海滨也从医院病房里被拉上台陪斗。造反派气势汹汹要他们跪下。彭海滨仰着头,义正辞严地喝道:“我是共产党员,不能给你们下跪!”话音刚落,身后两个打手拧住他的胳膊,压住他的肩膀,逼迫他跪下。按下去,他站起来;又按下去,他又站起来!一个姓朴的造反派恼羞成怒,用穿着大头鞋的脚狠狠朝海滨小腿踢去,海滨眼前一黑,栽倒在台上。台下的群众愤怒地喊叫起来,有些群众不顾一切冲上台,抬起这位不屈不挠的铮铮汉子送往医院,医院的的领导不顾造反派的干扰,组织医生全力抢救,后来也遭到株连。……
社会仍在动荡,恶魔仍然猖獗。有些曾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被迫害致死,有位革命干部的家属被逼得神经失常。彭海滨的家经常受到造反派的骚扰,他的病情加重,心脏病反复发作。作为一位追随共产党几十年、不顾个人安危赴汤蹈火的长征老干部,竟遭如此非人待遇,人格竟受如此侮辱,他很不理解。联想到自己跟随多年、现身陷囹圄的老领导彭德怀、萧克等,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云开雾散,神州大地重见天日,恶魔被绳之以法,国家的航船终于驶入正确的航向。彭海滨的心情随之舒畅起来。六个子女逐渐长大了:有的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有的进入部队,在解放军革命熔炉里锻炼。他们先后入了党,有的提了干。家庭的经济没有了后顾之忧,子女的前途一片光明,彭海斌对晚年生活的幸福充满着憧憬。
出于对国家、家庭和生活的热爱,彭海滨始终保持着军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作风:坚持锻炼身体,尝试各种健身方法,增强身体素质;房前屋后栽种各种花卉,欣赏大自然艺术,怡养高雅的性情;在院子里培植枣、桃、杏等果树,搭起葡萄架,让全家和邻居共同品尝不同季节果实的滋味,增加生活的乐趣……就这样彭海滨用各种方法,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彭海滨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年纪的增大,生理的衰老,彭海滨身体的抵抗力更加减退,冠心病发展到了非常严重阶段。据一直给他看病的一位医生统计,从1980年4月到1986年8月六年间,因冠心病被抢救29次,住院治疗14次。严重时心率只有33次/分,房颤170/分。每次病发,他都要忍受巨大痛苦。而且其它多种疾病也接踵而来。
党和国家对人民功臣彭海滨给予了巨大的关怀。1988年政府安排北京301医院著名专家为他安装了心脏起搏器;1995年从他胆囊中取出27块结石;1999年3月,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将人工晶体顺利植入他右眼瞳孔内,使他在苏区与白匪的战斗中被刺伤失明66年的右眼重见光明;5月又对左眼做了手术,将人工晶体旋薄植入,两眼的青光眼症状消失,视力得以恢复;2003年因肺部感染反复住院,医院几次组织技术力量,惊险地从死神手里夺回他的生命……彭海彬积极配合医生,用军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甩开了病魔的纠缠,一次次取得了胜利。
2005年参加建军节观礼大会前留影
在与病魔展开斗争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彭海滨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离休后不久,亲自创建了202部队第一个离休党支部,挑起了支部书记的担子,带领离休干部继续为军队建设发挥余热;他不忘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用革命传统和自己的经历培育儿女的理想和情怀,使他们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益的共和国公民。同时他用博大的胸怀,原谅了曾跟着魔鬼跑、对他实行迫害那些年轻人的过错,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无愧于共和国功臣。有诗赞曰:
雄鹰累战负痍伤,无奈英年卧病床。
挥起翎刀驱魍魅,传奇历史赋新章。
7.眷恋故土的英雄魂灵
进入耄耋之年,彭海滨开始怀旧了。他想念自己的战友,想念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1999年在二儿等亲人陪同下,参观了我军第一所地对地导弹学院——解放军西安二炮工程技术学院,这学院的前身就是彭海滨亲自参与创建的西安炮校;同时走访了学院的休干所,看望了在里面养老的炮校老战友;并专程前往在家养病的另一位战友家里探视。……
彭海滨更想念家乡。自解放初期1952那年回乡后,他再也没有回去探望过。但他牵挂着家乡的山水,关心家乡的变化,时刻留意报纸、广播对家乡建设情况的报道:安福的工农生产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出生地拓田修了水库,分宜通井冈山的铁路通过了洲湖,王屯被评为3A旅游村……,这些消息曾令他拍手叫好,兴奋不已。他多么想回到家乡去看看新建的楼房、新辟的田园,与小伙伴们到田垅里去戽水捉泥鳅,到河边桑林里爬树采桑葚……
他多么想再见自己的亲人。1962年他接到养父去世的噩耗,当时部队正处于紧张的备战时期,他抽不出时间回去奔丧,只知道安福县王义远副县长代表县委和县政府,身背斗笠冒雨参加了葬礼;1968年冬天养母因病去世,当时到处混乱,家乡的王副县长和一些亲友都被打倒,自己也靠边站,过了很久才知道此事。他的生母晚年还算幸福,自来哈尔滨探亲后,便住在三弟家中,由三弟夫妇照顾起居,结束了孑然一身的生活。1982年5月生母因年老体衰去世,临终前很想再见大儿一面,不停地呼唤海滨在老家的名字。1984年三弟也不幸病故。两年来接连失去两位血肉至亲,何等悲哀!但当时海滨正病重住院,妻子担心他心理承受不了如此沉重打击,不敢将实情告之。如今他很想在有生之年,回家乡去为自己亲生和养生父母扫一次墓,长跪坟前说一声:“爸妈,对不起,我来迟了!”……
然而随着身体的衰老、病情的恶化,他再也不能跋山涉水、远程千里去寻找童年的情趣,重温儿时的梦境,了却孝子的心愿了!妻儿子女日夜轮流守护着他,精心照顾着他,生怕他的身体万一出现闪失……
2011年3月5日,彭海滨躺在病床上,儿时的情景突然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脑海:在欧田村的破屋里,幼小的他像一只嗷嗷待哺的雏鸟蜷缩在床上,饿得撕心裂肺的哭喊;在王屯村的旷野田垅里,面黄肌瘦的他背着背篓,踏着露水,跟在婆婆身后寻挖野菜;在裁缝店里,凶神恶煞的师傅抡起钢尺朝他嫩肉的头上打去,顿时鲜血直流;……正在苦恼、迷茫之际,忽然红军的号声响起,他的灵魂得到升华,两胁长出一对羽翼。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他展开矫健的翅膀,冲向云霄,飞过乌江、大渡河,飞越雪山、草地,飞到了陕北延安,又飞到了大西北广袤的天空……阳光灿烂,山河秀丽,鲜花绽放,莺歌燕舞,到处一片祥和景象,他的嘴角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在满足的微笑中,九十二高龄的彭海滨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位农民的儿子、共和国的功臣,历经熊熊战火的长期淬炼、无情病魔的反复折磨,终于走完了戎马倥偬的人生历程。他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年后的2014年5月,井冈山杜鹃花盛开,山岭、山麓一片红妍。彭海滨将军的遗孀、战友康玉秀女士,不顾自己八十多岁的高龄,带领儿女、孙辈一行16人,千里迢迢来到井冈山下的王屯和欧田村。23日,遵照将军临终的嘱咐,分别祭扫了他亲生父母和养生父母的坟地;看望了他在家乡的亲友;最后在他童年长大的祖屋厅堂里挖了一抔土,用干净的毛巾郑重地包好,放到车上带回大同,供奉在将军的像位前。一抔家乡的泥土,饱含着将军对家乡土地的缱绻留恋,寄托着将军对家乡亲人的深情思念,将永远陪伴将军高洁的灵魂,倾听游子委婉的心声……
可以告慰将军英灵的是,家乡人民并没有忘记他这位苏区儿子、共和国功臣,《安福县志》上记载着他的辉煌业迹,县城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的响亮名字,金陵彭氏宗祠大厅“历代名人榜”中张贴着他的生平简介,新建的左房祖祠将悬挂他的英俊肖像……据悉,他的事迹将会编入本地乡土教材,教育后代。
笔者作七律《红色雄鹰吟》一首赞曰:
山林雏鸟苦伶仃,觅食寒冬苟且生。
火种点燃心豁亮,红歌唱起众和鸣。
穿云破雾寻真理,涉水跋山征远程。
壮志已酬歌未断,临终犹唱故园情。
赣中福地孕育的赤子、井冈山林飞出的雄鹰彭海滨将军功垂千古,情动山河!
说明:本文大部分素材料取自于彭海滨将军二儿夫妇彭新建、纪宪回忆录《我的父亲》;脱稿后曾请他们核实,并提供有关照片。在此向他俩表示由衷感谢!
2022年春月脱稿于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