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只想以一个祖上没听说过有谁做过高官、近几代都是地道的贫农、家族以及邻里乡间屈指可数的上过大学的80后之一,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民众的视角通过三代人生活的变化来感悟一下什么才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关于上一辈人的印象只能从父母亲只言片语的描述中发挥想象力,就是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里所唱的一样,在懵懵懂懂的日子间隙里,听一些后来在历史书里才读懂的故事。父母那一代人普遍兄弟姐妹众多,一家有六七个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即使有十来个无需惊奇,这还不包括不幸夭折的。在那个物质匮乏、医疗落后再加上愚昧思想使然,小孩子生了病都是用所谓的土方法医治或者敬神念咒,总之充分运用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能活下来的都是强者。以至于每次目睹在医院排着长龙、病房人满为患的情景,总会感慨现在人的身体远不如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那时候土地就是生活的唯一来源,生产方式是集体劳作,有一个那个年代才有的专有名词-“工分”。就是大家起早贪黑的扛着锄头等农具去生产队指定的地块里去劳作,专门有人在地里监督,迟到的,干的不好的,或者看不顺眼的都得扣分,一家大小都是凭工分分得粮食和各种生活用品。所以但凡能干活的,不分年龄大小,都成为了劳力,能多挣一点是一点。但是家里的孩子怎么办呢,大一点的孩子都是集聚一群满村上树下河上窜下跳无人管,还是嗷嗷待哺的奶娃就麻烦了,又不能抱着孩子去,就只能放家里,通常饿个一天半天是常有的事,更遑论其他。听妈妈说,邻村有一家三兄弟,年龄相差不大,小时候常常就哥仨在家泥地里摸爬,大人干活干到中午匆忙赶回家盛一瓢饭放地上就走,哥仨就坐地上用手胡乱抓着往嘴里送,没人会注意干不干净的事。但是当我看见那三兄弟个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实在跟那不忍直视的画面联系不起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妈妈小时候上学学费全是自己挣得,这没有丝毫夸张之处。俗话说靠山吃山,他们常常三五一群的上山捉蝎子、捡桐子(桐子树的果实)、拉木子(即学名乌桕树的种子)等,这些农村随处可见的东西都能卖钱,只要勤快,卖个几块钱就够一学期的学费了。学费解决了,伙食也是个问题。那时候都背着粮食去上学,到了学校统一上交称重登记,大家都吃大锅饭,够不够吃就看你带的口粮的多少,吃不饱是常有的事。就有学生周末回家途中,由于路途遥远,本已饿了几天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住,只好头朝下躺在半坡上,俗称“竖一竖”,跟倒立一样,据说可以暂缓饥饿感。那时候买布还要凭布票,就算有也舍不得用,家里老老少少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用机器生产的布做的,即家织布,十分粗糙,颜色都是暗黑色,但在那时候还是算好的。很多时候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依次轮流,破了补个补丁继续穿,直到烂的不能再烂。
如果你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如果你对书中主角孙少平贫困生活的遭遇和精神的折磨深有感触,也许会对这一段新中国大变革时期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面貌有大概的了解。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就像孙少平一样,父辈们在那样挨饿受冻的年代还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在面对生活压力还依然执着于奋斗,依然做“自由飞翔的鸟,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
“此情可待成追忆”
当我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外公外婆便相继去世,爷爷也在爸爸幼年时因病撒手人寰,所以我的童年只有奶奶,而奶奶没上过一天学,是个大字不识一个却认识人民币,知道那是几块钱的小脚老人。小时候常常把奶奶的“特制”鞋当玩具,那都是大姑亲手缝制的,当时只知道鞋子很小,鞋头尖尖的,很奇怪。还看过奶奶洗脚,是无法描述的扭曲的恐怖形状,所以我是真正见过“三寸金莲”的, 那是我到目前为止生命里唯一亲密接触过的还带有封建“遗迹”的民国人,她生于1917年。她说她小时候还见过“鬼子”,父母都下地干活了,就她一个在家,当“鬼子”问她家里大人去哪儿了的时候,奶奶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至于后来怎样,已经模糊了。我想用一首歌的名字来表达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即《幸亏没有生活在古代》。
到我这一代,生活已经好了很多,至少土地下户了,除了少量的自留地以外,所有的田地、山林都根据人口的多少划分给了各家各户并登记在册,即所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自收自支,再也没有了束缚。但是农民种地还要交农业提留税,虽然少但也是一种负担,直到我上高中的那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还实行了粮食补贴,农民种地不但不交钱了,国家还给补助,对农民来说,那是天大的好消息。印象里吃饱穿暖还是能做到的,因为那时候由于计划生育早已全面实行,在是干部的丢饭碗、普通百姓的则上门拉猪收粮食等外加巨额罚款的高压政策下,大部分家庭子女都是“一个不多,两个不少,三个正好”的状况,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唯一印象深刻的一次生活危机是1998年的洪涝灾害。正值麦收的季节,眼见麦子快黄了,却开始阴云密布,接着阴雨连绵不绝,这一下就是好久好久,感觉天就像漏了一样,到处都是一片水光,河流水量日益增长。后来新闻报道上说这次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那年的麦子就那样在大人们长吁短叹以及一片愁云惨淡焦急的等待中,悠闲的发了芽。那年几乎所有人都颗粒无收,只能把发了芽的麦子收回家,照样磨成面粉。但那面粉压成面条一下锅就成了糊糊,做成面饼又黏又甜,就那数量还不多,只能靠红薯、玉米面等充当粮食。
在我大学毕业之前,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我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也饱含着酸甜苦辣。童年里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电脑,交通工具见得最多的是拖拉机,家里唯一值钱的电器是黑白电视机,道路还是纯土路,在那没有任何现代先进设施的日子里,却是我最欢乐的时光。每天早上上学,村里的伙伴一吆喝就三五成群的组成队伍,放学也同样如此,不管同不同级,同不同班,所以从来不用担心落了单。放假了也是到处串门子,有放牛的就一起上山掏鸟,没有就一起下河捉螃蟹,家里没有电视机的就晚上吃完饭随大人打着手电筒去别家看去。遇上村里集中放电影就跟过年似的,大人小孩搬着凳子早早去抢位置,夏天就摇着蒲扇,冬天则裹着大衣,露天里乌泱泱满场子人兴致高昂的看着硕大的投影布上的画面,甚是壮观。电影播放的内容早已忘却了,但是那种浓浓的乡味却是如今寻觅不得的。每年开学最令人痛苦的大概就是交学费了,按当时生活水平来说,我们这群80后应该是处于学费缴纳金额最高时期,而且没有所谓的困难学生减免学费以及优秀学生奖学金等之说,学校的催交学费方式就是每每放学集中站队训话时,没交学费的就上台“亮相”,当天交了学费也上台,但是是去“领奖”的,也就是本和笔,似乎那是无上的荣耀,可以与期末考试优秀表彰相媲美。所以有少数家里姊妹多生活困难的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辍学了,等上初中的时候辍学的就更多了,因为要住校吃食堂需要生活费。所以等我上大学的时候回家就形单影只了,基本没什么伙伴还在坚持学业了,都早早出门打工了。但这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读不起,而是对读书不感兴趣觉得读书很累而放弃的。
曾看过一本书,叫做《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人生有很多迷茫时期,在我中考时候的努力里,在我高考时候的汗水泪水里,在我大学时候背书背到深夜里,考公务员时的全力以赴里......每一次都在以为坚持不下去又挺过来的时候,我都为自己没有放弃而骄傲。我们都是追梦人,努力追梦总会活成你想要的样子,比如三冬暖,春不寒,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15分钟生活圈”是近来开始在我所生活的小城市里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新的定义,即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有完善的教育、商业交通、文体、养老等公共设施。在北上广等发达的大城市里,这个定义怕早已过时,但在正为脱贫摘帽而砥砺奋进的小县城里,这个词的确新鲜,它代表着兼具环境友好、设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征的社区生活圈。以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周围生活环境,原来现在的我不知不觉中已一步一步迈入“15分钟生活圈”内。每天清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楼下广场上大妈们宏厚有力的“狮吼”和来势汹汹的健身“仙乐”交织,实在没脸再睡只好早早起床,顺便把祖国的下一代花朵也拾掇起来,穿戴整齐送去幼儿园。途中经过各种热气腾腾的早餐店,路过广场欣赏一下大妈们健美的舞姿,躲避一下随时可能“秒杀一切”的洒水车,寻找最近的斑马线并避开奔流不息的车子,再与各色行色匆匆的路人擦肩而过,最后顺利达到学校送出“神兽”。在那里,娇弱的“花骨朵”们将得到最好的照顾。看下时间,从出门到学校也才5分钟而已。肉眼可见,如果我要去单位上班,只需要再走五分钟,途中还会经过大酒店和银行以及公交站,菜场和超市也在不远的地方,而人民医院醒目的标志连我300度近视眼也模糊可见。2019年末尾,汉十高铁通车运行,意味着我市正式迎来了高铁时代,未来将陆续开通到全国各大城市的高铁线路,这也意味着我所在的生活圈子正在慢慢扩大,越来越便捷。
近几年,经过脱贫攻坚潮水般的强势席卷下,一些困扰共同步入小康生活的沉疴顽疾一个个被揪了出来,原来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如今称得上“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低矮破旧、漏风漏雨的土坯房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了一排排整洁瓦亮的现代安置房,门前广场、路灯、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通村、通组甚至通户公路早已淘汰泥泞不堪的泥巴路换上了宽敞平坦的水泥“新衣”。原来农忙时节耕牛遍地走的画面即将成为永远的回忆,便携式犁地机逐渐成为了现代农民们的新标配。村里的小学也已楼房林立,教室宽敞明亮,崭新的课桌椅、现代化玻璃黑板、投影仪等设备竟然已不是新鲜事物,教学条件竟然比我当年长途跋涉往返的镇上中学还要好!而且从小学到中学因为“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普及,学生们基本交不了什么学费,只需要付很少的餐费就能吃的很好。每年暑假各大高校志愿团队也会从四方八方深入到各个偏远山区小学支教,成立临时留守儿童之家,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刚过60岁的老父亲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了,现在医保社保合二为一,一卡在手,看病养老不愁。他总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还管养老,看病还给报,咱得感谢党。
2013年3月26日,崔卫平教授受邀到西北政法大学的课堂上演讲,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为什么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在演讲中,崔卫平阐述这句话的含义,讲述个体如何从真实的自我出发,去关照世界,而每一个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自己”,又是如何对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的,我们每个人与世界而言就如一粒粒渺小的尘埃,如一颗颗微弱的星光,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雪山之崩离不开每一片薄薄雪花的力量,燎原大火少不了每一处零星之烟灰的贡献,正如“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所要传递的内在精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都需要奋斗精神,而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奋斗有我,为梦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