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强的头像

彭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6
分享

与儿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说起来,日子过的好快,一眨眼的功夫,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四了。说老实话,自儿子上大学后,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机会就很少了。

如今,儿子即将步入社会,作为父亲,我总想找个机会,跟儿子做个畅谈,了解一下他的长远打算,说说我的个人经验。今年寒假,这样的机会终于被我找到了。记得有天晚上,茶余饭后,我跟儿子有过一次促膝长谈。儿子跟我讲了很多的话。谈话的内容大多是他在学校生活经历的一些感到困惑的事情,以及期末考试有些学科考得不好的原因,他同我讲述最多的还是各任课老师讲课的特点。望着眉飞色舞的他,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终于从孤独的世界中走了出来。我又看到了那个乐观、上进、胸有成竹的他。

    交谈中,儿子说起他的业余生活。除了正常的学习任务之外,闲暇之余,儿子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图书馆、新华书店,只要是感兴趣的书籍,他都统统借来阅读。大量的阅读,使他从中了解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体味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教会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勤奋好学,努力向上的学习习惯。

    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对他触动最深的有一本书——《傅雷家书》。直至读完,儿子才逐渐懂得,亲情无处不在,从眸子到纸间;亲情幻化多变,从花蝶到笔尖。小的时候,儿子始终搞不明白什么是亲情。现在大了,已经能够独立远行了,这才逐渐感受到,母亲眼睛里闪着光的花蝶,就是亲情。

    说到《傅雷家书》,其实,我也曾反复读过N遍。在这部书里,傅雷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先生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主要记录了傅雷父子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的来往通信,共计185封家书,字里行间透着清雅的香,诉说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故事,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在这十二年里,傅聪在外国学习钢琴,在没有方便通讯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保持着联系。期间,傅雷先生通过家书的形式,教导儿子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到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过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全书呈现出一位如朋友般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他在信中谈学习、谈生活、谈修养、谈做人,儿子有做的不对或不妥的地方,他也会“郑重”的指出、分析、纠正,让我深深地体会傅雷先生做人、做事的严谨、认真、细致。

    何为家书?古有“家书抵万金”之说,家书即是亲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一种方式,它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书信中的句句行行,包含着喜悦、忧愁、祈盼、思念,与家人分享、交流。随着时代的进步,家书已经被微信、电话、视频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直接、更方便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就再也记不清当时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心情了,不能说没有一丝丝的遗憾。

    而在傅雷先生那个年代,都是通过这样的家书,教育他的儿子:“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先要学做人,否则也不会对人类有大的贡献。”整本家书,傅雷先生在教育儿子做人做事上俨然是一位严父,他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让人感动。

    人们总说,父子之间的情谊较母子之间,更为深沉,更为复杂。这对父子靠着音乐和艺术,对话一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傅聪在钢琴上的造诣已经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在公开场合,傅聪曾动情地说:“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人生的大半辈子消磨在琴上。” 傅聪在钢琴上的出众成绩,一方面是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卓越天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父亲傅雷的“用心培养”。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每每语重心长谈及傅聪的钢琴技艺成长,都要说上一大篇。他渴望儿子不断地给予自己回应,他把自己对艺术的一生追求诉诸于儿子,也希望儿子能够遵从这种“艺术修养”:“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不厌其烦的给儿子引经据典、列举国内外例证、将自己毕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信笺传递给儿子傅聪。作为一名艺术家,傅雷是忠于艺术的,作为一名父亲,傅雷是严厉且以身作则的。无论如何,书中所传达出的父子两人对艺术的追求,都是让人钦佩不已的。

通读《傅雷家书》,我们还发现,平日里很严厉的傅雷,于信中却全是父爱。他在19541019的一封信中写道:十七天不接来信,有点着急,不知身体怎么样?这是极真实的,从古至今,再严厉的父母或再粗心的父母在十七天没有孩子来信的情况下,定是如此焦虑的。但这句子里的情感编织得又无限细腻,将焦虑托付给了时间,就如每一个担心孩子又不愿孩子愧疚的父母般细心。因为这些家书不是为了发表而写,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幻化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最鲜活的亲情。当读到“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你,每天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是为什么”时,我被这段话深深感动了,父母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他们含辛茹苦的哺育、呕心沥血的教导,才能使孩子们展翅高飞。

    在日常生活中,傅雷先生将对傅聪做人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遵循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信条。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傅雷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傅雷抓住孩子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把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逐步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孩子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儿子在跟我闲聊过程中,曾说,他几乎是带着一种解脱的喜悦进入大学的,抛在身后的是十年寒窗,繁重学业,还有日日夜夜相伴几乎到腻烦的父母。在他自以为是的成长中,我们是他迫不及待甩掉的壳,是他自以为了解的世界中需要摒的旧时代。在他刚开始阅读时,他甚至有些对所谓名著的排斥,甚至想拿着《傅雷家书》准备指导一下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在他读过之后,却被书中那种熟悉的说教气息所感染,深深懊悔那一段的时光。不由得让他想起爸爸茶余饭后的清谈,妈妈时不时地训戒。

    如今,儿子又一次独自背起简单的行囊走向远方,我反而心安了很多。我很明显觉察到:他已不再是那个跟在我身后的小顽童。他对于自己将来毕业后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愿意为之而奋斗。我望着1.7的儿子,觉得自己变成了小矮人。他经过了多次风吹雨打,变得成熟了很多。


作者:彭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