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又逢新春。在我们中国,过年最看重也最讲究的,莫过于年夜饭了。无论贫富贵贱,大年三十夜里,那一顿全家团圆围坐的年夜饭,浸透着千百年来民间民俗的传统和情感。
腊月三十,人们习惯称之为年三十儿,家家户户的灯火把大街小巷照得亮堂堂的。老人和儿孙们团聚在一起吃晚饭,还要把老祖先的牌位、遗像供在厅堂的桌子上,点上蜡烛和香,献上水果、糕点和饭菜。一家人一边吃一边拉话,直等到零点放了辞旧迎新的鞭炮,这才去休息,有的多喝几杯酒,兴奋得一夜都不睡。用乡下人的话说,这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几千年历史了。
这顿晚饭叫做年夜饭,是一年一次的团圆饭。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家人们也要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
过年了,人们无论远在天涯海角遥望故里,还是坚守岗位咫尺难归,总期望在能够回家团圆,真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叫做“合家欢”的除夕年饭。现今吃年夜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更是为了天各一方的亲人借机相聚,儿女们陪陪父母吃顿团圆饭。
毫无疑问,年夜饭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饭。这顿饭是团圆饭,家里所有的成员齐聚一堂,其乐融融一起吃饭。三代或者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张大桌上,欢欢喜喜开始吃饭。这时候,每个大家庭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家风。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这一天对中国人极为重要,辞旧迎新,骨肉团聚,儿孙绕膝,共话团圆。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吃完年饭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两样食物,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寓意日子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年年有余”;还有菜头,祝愿有好彩头;炸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除夕年夜饭有讲究,无论贫富,记得摆三样吉祥食物,寓意三阳开泰。
在北方,逢年过节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谐音“交子”,是新年和旧年更替时间。另外,北方天气寒冷,吃饺子还可以暖身暖胃,抵御寒冷,所谓“冬至吃饺子,冬天不冻耳”。
饺子是中国人逢年过节必吃的一种食品,不仅是因为好吃,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中国人做年夜饭,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个准备的前奏,也就是要有个铺垫。在以往过年之前,这样的前奏,这样铺垫,甚至有些繁文缛节。过去老北京有这样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磨年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每一天都在为了这顿年夜饭密密麻麻地做着准备工作。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样,一层层地絮上、絮厚,把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才会将年夜饭烘托得如同一出大戏里的主角出场一样,令人期待,并有着节日的仪式感。
二是必须全家人齐动手,尤其是饺子,更是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才对。过去年代里,再大户的人家,即使把厨子请到家里掌勺,轮到包饺子时,馅可以由他人搅拌,饺子则是必须由自己上手去包的。传统春节里的大年夜,特别注重和讲究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团圆。年味儿,首先体现在全家人在一起,亲自动手准备年夜饭,亲情与年的气氛才格外浓郁,两者互动而交融,才会越发让人体会到每人参与的重要性和年的意义。那时候,案板上砰砰啪啪剁饺子馅的声音,从各家里欢快传出,才是春节最动听的音乐之声。
另外,无鱼不成席。我国八大菜系,都离不开鱼菜名馔。尤其是春节,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情结。鱼,中国人春节家宴上都有,基本上是留着不吃的。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年饭时吃鱼,要留头留尾到下年,表达新的一年“有头有尾”的祈愿。古老的鱼风鱼趣,在春节时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看似一种形式,实则传递着人们的生活情感与向往。
享受年夜饭佳肴里,带有年味和家乡味的芬香。我更享受那分洋溢在空气中,只能用心感受的,围绕在身旁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