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静《连云山的铃声》有感
在商讨报告文学《连云山的铃声》发布事宜的时候,我与作者肖静是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是去年九月份,在我们平江县教育局,她提出想到幕阜山脉几所特殊的学校去看看,她想写写大山里的老师和孩子。她在湖北工作,是《江河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跑到湖南平江的山里采访,当时我有些纳闷,也有所怀疑。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她把撰写的《连云山的铃声》长篇报告文学送给我,一看封面,我就被她的文字吸引住了:“三尺讲台,启蒙山乡三代人,43年坚守,托举孩子的明天。”回家后开始细细阅读,作者用温暖细腻的笔调,饱满的大爱情怀,让我震撼,让我感动。全文没有空话、大话,每一个章节,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脚印。她是通过深入采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而撰写的,给人感觉镜头感特别强,主人翁胡厚兴老师的执着与坚守,孩子们天真浪漫画面就在眼前徐徐展开。
《连云山的铃声》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2022年湖北省主题出版重点选题项目、2022年湖北省百部优秀文艺作品和2022年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查阅了一些网上评论和相关报道,评价都很高。我觉得这是对作者的认可,也是对主人翁胡厚兴老师的一种认可。“单师学校”平时只是听闻,少有关注,更没有实地采访。但就是这样缺少关注的地方,成就了肖静老师《连云山的铃声》这部作品,展现了胡厚兴老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坚守与信念。
43年,与大山为伴,与孩子为伴,对于胡厚兴老师可能习惯这样的负责与奉献,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几乎难以想象这43年的一路风雪和一程山路。作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的岗位太平凡,我从事的工作太底层,我做的事太小太小,几十年过得很普通……”。胡厚兴老师可能从来没想过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他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他的精神和品格,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燃烧。
作者写到,胡厚兴老师的工作从“门卫”开始,到“清洁工”结束。胡厚兴老师的“身份”既是大岩小学校长,孩子的班主任,也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全科老师。还要兼任修理工、服务员,保姆,但无论角色怎么转换,胡厚兴老师心中只有孩子和责任。
地处偏僻,居民分散,“单师学校”完全是属地域性限制。像我们平江,是老区、山区,现在教学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选择在家门口读书,像大岩小学“单师学校”就得办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到这种地方工作的老师,大多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环境艰苦,很难留住人才。大岩小学曾经历过三任代课老师,来了一位,先代了一个月课,走了;又来了一位,没代多久又走了;再来一位……孩子的学习不能耽搁,胡厚兴老师辞去小岩小学的教导主任,来到大岩小学,这一呆就是43年,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大山,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带去希望,我想,如今通过肖静老师《连云山的铃声》,他也算是收获了大众认可的幸福吧。
我也是孩子的家长,现在家长们关心更多的是一些大校,名校,名师。想尽办法也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我们不能说这种现象有错,这是大气候所致。但像大山里的孩子们,能有书读就不容易了。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要让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像胡厚兴老师就是“单师学校”最典型的代表。《连云山的铃声》第二章里写到“每一个孩子都得上学”。在山里,单亲孩子多,留守儿童多,甚至还有不少残疾家庭,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多正是上少年龄的孩子因为家庭而选择放弃学业,但胡厚兴老师不允许他的学生失学,他觉得越是山里的孩子越要接受教育,这数十多年,他通过苦口婆心做工作,挽回了多少失学的学童,没人准确统计,这是生活版的《一个都不能少》。
其实,我们每一个从蹒跚学步到凌空翱翔,从牙牙学语到放声歌唱,从点横竖撇到文采飞扬,从加减乘除到运算流畅,谁没有感悟老师的滋养?谁没有体验老师的衷肠?谁没有品味老师的佳酿?作者文章中写到胡厚兴老师突然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一股气顶着,堵着,声音出不来,他喝了口水,翕动嘴唇,还是发不出声音,有点想呕吐,吃西瓜霜、草珊瑚、穿心莲没作用,只用鱼腥草、蛇舌草等中草药泡水喝,还是没效。医院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咽喉炎,要求他“禁声”。为了“禁声”,那一段时间教学,他想尽千方百计,用板书、卡片等辅助教学。他得了风湿性坐骨神经炎,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妻子宋珍瑜每天熬好药送到学校……你说遇到这样的老师,孩子们怎么不感动,不亲近他呢?
在作者的序言里写到:要离开学校时,突然身后一名学生在喊:“肖老师,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那是两幅画,一幅画的是彩虹、爱心、小花,另一幅画的是彩虹和蓝天。我的理解是孩子们就像是花朵,在爱心下成长,他们的未来将是彩虹和蓝天。
感谢胡老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区教育,献给了山村孩子,感谢肖静把敏锐的目光投向山区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村底层教育需要社会关注,希望有更多像胡厚兴这样的老师投身到这种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