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滔的头像

彭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30
分享

不根治水患誓不还的谢公

 

文/彭滔

    在湖南省安乡县与湖北省公安县交界的两湖平原上,各有一个黄山头镇,两边的镇街连着街,店挨着店,如果在睦邻街上行走,外地人竟然分不出哪边是湖南,哪边是湖北。

这里长江支流虎渡河流经两镇,两省人民同用一河水,令人称奇的是,两省同靠一座山——黄山,两省同祭一个人——谢公。湖南、湖北与长江、洞庭湖相通,两湖人民同时遭遇水患,深受水灾之苦,治水能臣谢公为民解难殁于任上,谢公墓就安葬在两省交界处的黄山大顶。谢公深得老百姓的敬爱,从人变神,他的塑像金身供在黄山大顶忠济寺内,接受历朝历代无数人顶礼膜拜。忠济寺一直香火不断,人们拜谢谢公这尊心中的神。祭谢公从来不直呼其名,称拜“谢公真人”、拜“谢公爷爷”,到了大顶,如不拜谢公,会被人指责没良心、无天理。

谢公名叫谢麟,字应之,建州瓯宁人,北宋嘉祐四年进士,东晋太傅谢安的第十八世裔孙,谢寭之子,任职于现湖南、湖北等地,曾任会昌令、石首令(黄山头宋代为石首管辖)、太常博士,龙图阁直学士、荆州刺史等。他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劳苦功高,深得民望,有“贤太守”、“荆江河神”的美誉。

北宋时期,安乡黄山位于古洞庭湖,属于古荆州一带。那时,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荆江堤防、穴口时决时塞,水患加剧,江洪溃堤、湖区溃垸频繁。连年水灾频发,粮食失收,人民生活艰难。谢公调任此地后,哀民生之多艰,解百姓于倒悬,遍涉诸水,探险洞庭,勘察河湖沟垸。一天,他登上黄山大顶,忧郁的目光看到被暴雨洗劫的村子、农家,农田庄稼淹没,痛惜百姓嗷嗷待哺,流离失所,他立下重誓:“不根治这里的水患,我死后要安葬在这山顶之上,看着后人修堤治水,造福人民。”下山之后,谢公捐出大米上万担,带领民众在黄山北边离岸一里许垒石修砌河堤,以抵御洪水,江水不再泛滥,从此,逃荒的灾民重归田园,恢复生产,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后人称由谢公主持修建的抗洪堤为“谢公堤”。谢公号召民众清淤疏浚河湖,修堤筑坝,止水安澜,两岸百姓安居乐业。

谢公以民生为重,通过商品交流、政府收购等手段,让群众受益。熙宁七年七月,朝廷让谢公考察在沅州、锦州、黔江口三个地方开设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易的官办贸易市场,他通过认真考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报告。认为开设贸易市场可均衡和稳定物价,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生产。通过商品交流,可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政府收购,还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朝廷以为可行,遂听从并实行之。

谢公来自底层,深知社会疾苦,他艰苦努力,事必躬亲,且善断疑案,明辨是非,体恤百姓,帮扶弱势群体,是一位广受民众爱戴和尊敬的地方父母官。当时,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地方势力也挥戈动武,强占地盘,江宁贼子趁机侵犯谢公。谢公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屯重兵于荆州南北,保卫了水利建设和地方的安全。谢公积劳成疾,在为百姓奔忙时病故,当地群众惊悉,悲痛万分。在安置谢公的葬事时,民众和他的部下提出按谢公生前遗愿葬于黄山大顶人们仰慕其德,以石垒墓,在墓旁建立祠堂以祭祀。那时,宋徽宗赐封谢公为“忠济真人”,改普济寺为“忠济庙”,又名“忠济寺”。

寺前有名对曰:“二千石荆楚瞻依,公是前朝贤太守;八百里洞庭环抱,天留此老镇名山。”塑有谢公真人描金全身像的忠济寺门柱上题有一副金色楹联,“千里为官皆报国,一方造福不还乡。” 千秋功过,有人评说,北宋西上阁门使陶弼为他赋诗一首。其二《寄沅州新守谢麟》云:“险尽天开溪路平,诗书新将典新城。三千戍卒今无几,十万屯田古未畊。属县乞除防虎槛,生蛮愿献采砂坑。从兹预拟风尘息,尽是仁威下斾旌。”人们感念谢公造福百姓,湖南湖北两省人民争相建庙、修墓、树碑、立传,世代缅怀。遍布在福建、北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谢氏后裔宗亲不断来此祭拜,海内外游子游历至此参拜谢公,谢公之名就像黄山顶上湖南、湖北电视信号发射台的电波一样,飞到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常驻在人们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英雄的湘鄂人民改天换地,一代又一代与洪水搏斗,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显著增强了荆江河道安全泄洪能力;修筑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缓解了长江水患;建设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造福了广大的人民,到如今,湘鄂边界彻底解除了洪水之患。谢公,后人已根治水患,您的梦想已经达成,可以安息了!

多少年来,谢公神话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扬。谢公棺木被狂风卷至黄山大顶竖立葬入的故事、谢公与白龙和白龙井的故事、谢公修石井为人们预报晴雨的故事,这些神奇故事在民间一直口口相传,永久延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