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我到乡下扫墓去。一路上,看到农田翻耕过了,不久就会赶季节插秧。如今,人工育秧改变为大批量集中育秧,就像孵苗一样,现代化控温技术把秧苗育得又齐又壮,等我们看到的秧苗即将插到田里,那时满眼将会呈现一片碧绿的世界。看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下田插秧的情景。
那时读小学三年级,我们这批农家少年必须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盛夏时节,披着星光,伴着蛙鸣,我们同队里的男女劳力一起下田扯秧,扯完秧,赶快回家吃早饭,哨子一吹响,放下筷子立即赶赴大田插秧。大田一平如镜,塑料线按每人一格早已拉直固定,只等插秧的人就位,扎好的秧苗错落有致的摆好放在田里。一声令下,我们在队长的监督下下田插秧。双手灵泛(敏捷)的大嫂第一个下田,紧随其后的亚、季军自然排二、三位了,大家根据自己的插秧水平自觉找到自己的位置干起来。第一个开秧门的果然名不虚传,她左右开弓,左手分秧像车间机械流水线快速不断,右手如同鸡琢米,弓着腰不起身匀速往后退,如同变戏法一样,一行行一列列插得又匀又直,一会儿就上了岸。我们这些学生伢大开眼界,目瞪口呆,惊为奇迹。
“重来!”队长喊了我们学生伢一声,把插的稀稀拉拉、浮水没了顶的秧苗拔出来,要求返工重插。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就有“合理密植”,秧的间距不能太大,秧蔸七八根,特别强调浅插,插植的深度控制在0.5~1寸,尽量插匀、插直、插稳,如达不到标准,队长毫不留情,又要重来,这样浪费了秧苗,迟滞了进度,还要扣工分。一番折腾下来,我们全身大汗淋漓,满脸泥水,骨头像散了架。
我们这些读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伢,在夏季八月的毒日下忍受煎熬,上面太阳晒,下面田里蒸,身体腰酸背痛,真难受!想想现在的孩子们,这样大的年纪,还在爷爷奶奶的侍候下、爸爸妈妈的圈养下撒娇呢。我们这代人那时吃再大的苦也能忍受,受再大的委屈也能扛,过着缺少营养的生活,把我们放在温室里,那真不可想象。我有时有意对孩子进行“另类”教育,要他早点到社会上做义工、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别人、去餐馆端盘子洗碗,让他吃点亏、受点委屈,甚至打压,预先培养他的抗压能力,免得日后受不了。
几十年难忘岁月恍如昨日,那些苦难,那些激情,那些浪漫,在我脑子里晃荡。我走到田边,思绪的触角回转,田间的农事让我浮想联翩。农业机械化消减了农民的重荷,收割机代替了弯腰割稻的重体力劳动,插秧机解除了农人夏季高温抢插之苦。再过几天,满载着秧苗的插秧机将变成一位大画家,大开秧门,纵情奔驰,把一望无际的田野披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