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听戏、看戏,戏曲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个春秋,给我快乐,帮我认识社会,鞭策着我迎难而上。
小时侯,看戏、听戏确实不容易,只有村里张三给小孩过周岁生日、李四给儿子结婚、王五过三十六等红白喜事时,才能看上一场商洛花鼓戏,过一场戏曲大瘾。那时,只是凑热闹,对戏曲的表演、内容理解肤浅,只觉得有意思。
一次,听说村里狗蛋儿结婚晚上还“打花鼓戏”,我很高兴,整天盼呀盼呀,觉得时间很长,晚上做梦都在看戏呢!
终于盼到了,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们七八个人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十几里路才到“戏场”。几个演员在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化妆,堂屋里铺上一张新席,周围摆上几个大凳子,凳子坐着几个人,有拉二胡的,敲锣的,打板的......看戏的早做准备好了,小孩抢凳子打打闹闹的,也有小孩子害怕看不见,干脆就坐在楼上,看戏的男女老少都有。
噼里啪啦......鞭炮响了,把人耳朵都震聋了,此时,花鼓也开始了,当然,开始唱的是神戏,我们小孩子也看不懂,也听不清唱的啥,不过倒也看得入迷,只知道大概是保平安吧!下来,多是全本小戏。 印象深刻的还是《小姑贤》,唱词经典,曲调优美,情节曲折,矛盾激烈。姚氏25岁就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地将一儿一女抚养成人。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非常偏心爱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女儿英英通过各种办法说服教育了母亲,姚氏改变了对儿媳的态度,从此,这个家庭婆媳和睦,幸福美满。
看到了大半夜,由于要上学,大人就领着我们回家。第二天,课堂上就睡着了,老师批评我们几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学里,我爱上音乐课,老师还给我们教过戏曲,如眉户《梁秋燕》“阳春儿天”选段、秦腔《祝福》“下山林我又该投奔何方”选段。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有电了,看戏效果好了,听戏也方便了,村里时常有收录机播放着眉户、秦腔戏,我也听坏了好几个单放机,买的磁带也坏了不少,时常“肠子”流一堆,没救了,我很无奈呀!
电视普及了,看戏更好了,中央台戏曲频道、陕西卫视秦之声等是我的精神食粮,也买了DVD,戏曲碟片买了一大堆。
如今,电脑、微信、电视媒体很多,看戏、听戏更方便了。打开电脑,上网戏曲看不完,手机微信“秦腔爱好者”,每天都有戏曲,看过如《三滴血》、《屠夫状元》、《十二把镰刀》、《三堂会审》、《小两口顶嘴》、《亲家母吵架》、花鼓《月亮光光》、《天狗》等等,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看戏、听戏的乐趣!
我只是个戏迷,但五音不全,唱不来半句,只是喜欢。业余时间听听戏,看看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秦腔》,写写小文章,运动场上没有强项,厨房没有我的影子,有时妻子很恼火:“让戏、书把你迷死!这能吃、能喝......"
看戏、听戏不仅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而且能帮助人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听戏、看戏是我的一大爱好,儿时看戏的情景实在让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