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鲜花的女人”,是一部莫言早期的中篇小说。也是他难得离开他的“高密东北乡”的一部小说——虽然主人公最后还是回到了乡村。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恐怕不多,也好,我就可以在这里信马由缰地闲说了。
这篇小说的故事,是写一个“后天就要结婚”的男人,在回家的路上,“不幸”招惹了一个神秘女人之后,被这个女人无休无止地追踪纠缠,直至把自己和家人折腾得呼天抢地、蛋打鸡飞,最终以这个女人安详地躺在了他的床上收场的过程中,他的种种迷惑、困扰和他那变化多端、欲生欲死的心路历程。
说的是一个远洋货轮的二副“王四”,在回老家准备结婚的途中,到桥下避雨,邂逅了一个怀抱鲜花的美丽女人。故事由此生发开去,王四的“艳遇”给他带来的种种幸和不幸被莫言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小说一如既往地有着莫言惯有的沉着和幽默,平实的叙述中暗藏玄机。这是一个在浪漫中带着忐忑,在柔情中带着悲凉的故事。这是一个“狐”一般魅惑的女人和一个充满七情六欲的男人的精神较量和搏弈。这是一场依恋和追逐,逃避和不甘相互交织、纠缠不休、“痛并快乐”的生命体验。
主人公先是被“怀抱鲜花的女人”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和她眼中的不知是“爱之光”还是“地狱之火”诱惑得六神无主,然后又被女人身上散发的“如老家骡马草料的温暖而甜蜜的味道”俘虏得三迷五道。他先是好奇招惹,继而愧疚烦乱,再到惶惑不舍,到最后怜香惜玉、坚定捍卫。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在三番五次跌宕起伏的纠结和抗争中,如滚炼狱一般,读来令人为之潸然动容。他们最终倒是歪打正着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主人公却弄了个娘倒、爹走、众叛亲离,未婚妻打上门来退婚索赔的悲摧结局。故事结束,以“怀抱鲜花的女人”放下鲜花,宽衣解带,点到为止,令人无限遐思。
小说一直在一种漫不经心、从容不迫中层层递进。九曲回肠之后,余音缭绕,发人深省。莫言的小说,总是在这样看似粗糙的生活化中充满了戏剧性的精致。他作品中散发出来的那些奇思妙想,特别是他那些对人情世故、生活场景等细腻而精准的描写,每每读来既令人啼笑皆非又意味深长。之前,莫言曾在四川古蔺二郎中学为一个初三学生批改作文时写道:“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使文章更加准确传神”。其实,“准确传神”,也就是莫言对自己小说创作的一贯要求。再有就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也为他灵动的创作蓄积了丰沛的灵感源泉。在这篇《怀抱鲜花的女人》的小说中,莫言更是发挥了他超强的想象力。 故事从一开始就穿插了诸多的象征和寓意,不断地撩拨着读者的好奇心——自始至终,让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一个似人似鬼、亦妖亦仙的美丽女人;一捧妖艳诡异令人惊悚的花束;一条幽灵般诡计多端的小黑狗;一条在河水中像荷叶一样“盛开”的绿裙子;还有在月光下“磷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女人的裸体……这也许就是被诺奖评委嘉许的“魔幻”吧?不过,我倒是觉得,作品中所表现的那些诡谲和玄幻的叙事风格,更接近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的传统脉络,或者说根本就是其精髓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这应该是与莫言从小就喜欢《聊斋志异》一类的中国古典神话著作有关。
莫言后来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讲演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我在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后来,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也亲自撰文说,莫言的作品,不应该叫“魔幻现实主义”,应该叫“幻觉的现实主义”。因为,莫言连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没有读完。莫言的作品其实是他对中国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传承和创新。就连当年被冠以“魔幻大师”的马尔克斯都多次重申,他的写作并非“魔幻”,那就是现实,是他所生活的那片南美大陆的现实。他在诺奖获奖感言中称:“这非同寻常的疯狂现实并非写在纸上,而是与我们共生!”)要不怎么说,现实比小说精彩百倍千倍呢?
还有就是,莫言的书写,不论是他对实体或虚构场景和人物的描述都极富质感,真正做到了“个个鲜活”、“人人不同”。有人形容他的笔触“细腻丰满如同工笔画”一般。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色彩感和音乐感也都一应俱全。这就难怪他能和同样是喜欢“视听盛宴”的张艺谋一拍即合了。你看他在这篇小说里形容的那些图景:落水狗在晚霞中抖擞的五彩晶亮的水珠;河滩上一棵棵笔挺的芦苇就像“荷剑肩戟的士兵”;“狗的叫声在洞壁上像几只洁白的乒乓球一样来回弹射和碰撞”;小黑狗悄无声息的脚步“像油在地上流动一般”。还有浅蓝色的头发,紫色的泥浆,血红色的大月亮……我发现,莫言对“蓝色”似乎特别偏爱(他的多部作品里都有所表述。像《丰乳肥臀》里“白得发蓝”的山羊奶,蓝色的河水,蓝色的云、雨、烟、雾;《生死疲劳》中,他把来自阴曹地府的蓝色视为“高贵而神秘”的象征),整部小说大概有七八处之多:什么淡蓝、浅蓝、深蓝、幽蓝等等。难道,这会是莫言对“纯净”、“明朗”和“深邃”的一种虔诚和痴迷吗?(后来莫言在瑞典领奖时,他身着黑色西装,竟然也扎着一条亮蓝色领带,与同样是披着亮蓝色披风的夫人相得益彰,与斯德哥尔摩诺奖颁奖殿堂的通体蓝色的音乐厅遥相呼应,难道,这又是一种“天启”和“神喻”吗?)
另外,这篇小说在语言描绘方面,除了根据人物需要(出生于乡村的“国家干部”)略微增加了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味道外,就人物对话方面,莫言基本上还是采用的他最熟悉的乡村语言。他曾说:“把方言土语融入叙述语言,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这些最具“高密东北乡”特色的民间语言,它们是那样的拙朴而丰富,鲜活而灵动,所以读起来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妙趣横生,相当精彩。就像雷蒙德·卡佛说的那样:“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我想,莫言是真的做到了。
而我在这里特别想阐述的是,这部作品它真正的“魔幻”之处就在于,那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她为什么不说话呢?这是我,一定也是广大读者共同的疑问。小说中,这位“怀抱鲜花的女人”,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天黑天亮,任谁问她姓甚名谁、来自何方,她都装聋作哑“打死也不说”。就是她在被主人公招惹之后,也只是冲他微笑,然后一言不发,紧紧地抱着她的鲜花,带着她的小黑狗,就那么一直“跋山涉水”不屈不挠地紧紧追随着他。直至主人公被她的“疯狂”和执着所震撼和感动,最终在心力交瘁又百感交集的煎熬中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接受了她。
你或许会猜测,这女人要么是个哑巴,不然就是个“精神病患者”吧。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一路追索着这个女人的悬念,可我一直追到小说结束也没有找到答案。作者太狡猾了,他到小说的最后一个字也没有点明,这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她为什么不说话?她到底是人?是鬼?是妖还是仙?我只能望着虚空,困惑良久。突然,我灵犀涌动、茅塞顿开:这一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她难道不就是一个“善良和美好”的符号或象征吗?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让主人公痴迷不舍,并与之建立起某种“亲密联系”的“温暖而亲切的味道”,不就是一种生他养他的“乡土的味道”,和一种能够安顿他灵魂的“心灵家园的味道”吗?而这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她就是我们人类“向善向美”渴望幸福的“引领者”啊!尤其是她下到河中,她那在水中如莲台般陡然膨起的绿裙子,立马让人联想到一个“观音莲台”的意象,仿佛这个“怀抱鲜花的女人”就是那位端坐在莲台之上,手持净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不是我们看到的表象那么简单。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对这个女人的迷恋,也并不尽是一个男人沾花惹草或是怜香惜玉的风流史。它同样是一个人向善向美的天性使然和精神皈依的心理诉求。也可以说是一种“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叫板和较量吧。
这个作为“美和善”的化身的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对那些欣赏和怜惜她的人的“辨识度”,她能够在茫茫人海和芸芸众生中准确无误地将他们检索出来。而小说的主人公恰巧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有发现美的“直觉”,也有追随美的“自觉”。这俨然是一种灵犀交融、琴瑟和鸣的美满。他们彼此吸引、心领神会,历尽磨难却始终不离不弃。于是,他们无视强大的舆论,就这样严丝合缝舍我其谁地对接在一起了。难怪主人公借“老家的人”之口说,能够被“狐狸精”(这里指美好)诱惑的人,是有“仙气”和“灵性”的男人,就像聊斋里的书生一样。是的,尽管这个女人看上去衣衫褴褛,“白色的披肩脏了,棕色的皮鞋也沾满了泥点”(这似乎也正好说明,“美和善”在现实当中所处的落魄和尴尬的境地),但她始终面带微笑,怀抱鲜花,跋涉千山万水,风雨无阻地去等待和追寻那个能够对她一见钟情,并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仍然能与她生死相依的欣赏者和膜拜者。一旦遇见,她就会“排除万难”,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全部的美毫无保留地呈献在他的面前……
莫言说:“小说家笔下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情感的历史”,“小说只有描写了人性、描写了情感才会更丰富,影响更长远。”我也认为,只要能够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一部成功的好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却又犹疑不决、优柔寡断的男人。“每当他热血沸腾时,灰白的恐怖感就会从他的脑后扩散”使之畏缩不前。一次又一次的内心熬煎,让他不知所措,一度挣扎在崩溃的边沿。他就那么在纠结中抗争,在痛苦中甜蜜,在爱恨交织中周而复始不能自拔——因为害怕、焦虑、无奈和心痛,主人公曾数度无助地哭泣。而我,也因为心灵受到震撼而一度热泪盈眶。我就在想:“追求美好为什么就这么难啊?!”难道真如加缪说的:“美,有助于生,也有助于死”吗?
这就是我对《怀抱鲜花的女人》这篇小说粗浅的解析和一堆闲话。也许,我的观点正好与莫言的主旨相背,但我相信,他绝不会说我是在这里“一派胡言”。因为他早就说了:“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世间的“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和“大感悟”。
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