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收拾家里的旧书桌,翻抽屉时,发现了有一个笔盒。这个笔盒看起来很普通,但很有年代感。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支印着党徽的钢笔,还有一张叠着的信纸。读过才知,这是姥爷的入党申请书。
始终觉得,有爱国之心,定有一种奋进活力。这种活力无坚不摧,既有对革命轰轰烈烈的壮志雄心,也有如潺潺流水滋润万物所勃发的生机。拿着这支笔,将这封信默读于心间,顿时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家国情怀,那一份别样的个人感情。或许,这也是最能打动人的故事。
姥爷是我小学时的记忆,听姥姥说,姥爷上过私塾,是个文化人。母亲也说,姥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无所不答。只要是在地球仪上随便一指,他都能说出国名及其典故,且准确无误。也因此,对姥爷非常钦佩。
印象里,在小时候,跟姥爷聊天时,他很喜欢跟我讲故事,很多是他的亲身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姥爷在他年轻的时候,正值二十岁出头时,还打过鬼子。那时现居地被日本侵占,生计艰难,一旦得罪了他们,就会有生命危险。
尽管如此,姥爷却无所畏惧,几次村子里,有日本兵经过,刁难村民时,他都能出好点子帮助大家。可有一次,有几个鬼子来到铁道,姥爷正在那边工作。虽然懂日语,但是其中两个大肆冒犯,争执中,姥爷拿着扳手,一下子打懵鬼子,另一个避闪不及也被敲翻在地。怕把事闹大,姥爷也去外面躲了个把月才回来。回来才知,当时鬼子气急败坏,却因找不到人,最终不了了之。
姥爷回来后,也被村民们称为“好样的”,并直伸大拇哥。由于那时候,日军还有其他盘算,腹背受敌,所以也有所收敛。不然,那种情形依然凶险。度过那段特殊时期,姥爷的生活总算安顿下来,虽然贫苦依旧,但是总归有了好盼头。家里十口人需养活,后来姥爷便开了理发店,来养活一大家子人。
不过,这个打鬼子的事,每次给小辈们讲述的时候,姥爷都是慷慨激昂,好像历历在目一般。本来都很奇怪,姥爷是文化人,怎么会有这麻溜的“这身手”,后来才知,原来姥爷小时候也是练家子,当时村里还有“尚武”的风气,虽然比不过武术之乡,但是得会练两手,那还是必须的。用姥爷话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而这里,用革命的话来说,更贴切些:“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当然,姥爷的入党申请书里,可没这么写,自然也不会这么生动。信中原文是:“曾与侵略者斗争过。”简明的寥寥几字,却也有这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尽管如此,姥爷在思想高度上,却与党保持着统一的想法。由于接触了进步思想,姥爷也逐渐与党组织靠拢,在当时国人都有革命之心,愿意付出青春血汗时,姥爷亦是如此。
信中提到,当时有一处学堂,是在一处山头。那里遍地野草、棘刺和山树。每次爬上去,都很费劲,刚建成学堂那会儿,那是许多有学识之人的聚集地,可后来去的人也少了,最后也荒废了。
由于村里人会写字不多,姥爷常被人拜托给他们写些书信。虽然工作忙碌,但是在工作之余,姥爷却从不留余力地奉献他的学识,被村里村落的人称赞。可以说,那时候,姥爷是很有名声的。不过,姥爷为此并不在意。
倘若说,在习得笔墨,博古通今时,姥爷曾有过一种骄傲,但随着对革命之心的坚定信念,逐渐深入对党的热爱,却发现所有的这份骄傲更应变成一种分享,这才是一种大爱、一种崇高的理想!
虽然那时贫瘠,日子远没有现在好,但是姥爷却很享受其中。就像姥姥说的,那时吃饭都吃不上白面馒头,但姥爷却很舍得买笔墨纸砚,有人想学写字,他就很耐心地教,而且从不吝啬,也不收好处。由于家里院子不大,容不下许多人来学,姥爷便寻得那处废弃的学堂,一番打扫后,就做起了读书先生,教人写字,这也让很多目不识丁的乡里乡亲们也都有了学识,思想发生改变,生活也越来越好。
后来,这处学堂改成了党支部,山上也修了路,交通也方便许多。由于教过乡里人写字,很多人都知道姥爷有文化,党支部也有意纳新,让姥爷加入党组织。可那会儿,铁路上岗位变动,姥爷也被派往外地,入党也被放后了。
从外地回来,姥爷没再做铁道工作,凭学来手艺,做起了剃头行当。由于那时,姥爷喜欢走场,在周边几里地给人剃头理发。没有常跟党支部主动联系,入党的事也一再迟延。再后来,姥爷自己开了理发店,经营了几年,赶上改革,一起合伙,就成了有规模的店面。
偶然一天,有人来店里剃头,很快认出了姥爷,而他就是那个党支部的书记。在剃头时,两人也聊起来,听闻姥爷这些年的经历,这也让他颇为感慨,只因生活变得太快,有时候一个决定,就会走向了不同的路。后来才知,由于乡里人举荐,党支部本来也想让姥爷入党,并让姥爷参与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学习。可中途变故,也让这件事搁浅了。
虽然如此说,但是现在也不晚。党支部书记从怀里掏出一支印着党徽的钢笔,送给姥爷,本来姥爷说什么也不收,可书记说,这是工作之用,也表示可重新申请入党。姥爷说,他会考虑重新申请的!
从信中字里行间,看得出姥爷对党的忠诚及热诚奉献,可信还在笔盒中,似乎并没有递交,这也成了一个谜。后来才知,姥爷觉得他做得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奉献!
散文《印着党徽的钢笔》刊登2021年6月《鹅凰文苑》杂志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