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怀仁的头像

彭怀仁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1/16
分享

切磋


                                 彭怀仁    

     

    平时,我发表了小说,常请文友老王给我提意见。他寻常看我的小说,看得很仔细。他给我讲意见时,说得很具体。因为,他是当地小说作者中,小说写得较顺手的一个。常有人,请他看初稿,看作品,请他把脉。他成了小说作者公认的“老中医”。我两相识较早,从学习写小说开始,就说得来。因此,看对方的小说,然后提意见,然后修改,几乎成了我两的习惯。读过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也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多年来,我两就这样相互帮扶,相互促进,一路走来的。

前几天,我在当地刊物发了一组小小说, 我还没有看到杂志,老王就打电话告诉我,他已经看过我发的那组小小说,让我下午两点,到河滨公园与他相遇。他想说说他现在的看法。平常,我两交流,总喜欢到洱海边的河滨公园,那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我如约到河滨公园时,老王已在绿树下的石桌旁等我。老王是东北汉子,很豪爽。我走到他身边,还没有坐下。他便拉开了话匣子。他说,我一口气读完你的那组小说,就给你打电话。这一组小小说,原先写得不错,现在读着、读着,灵光一闪,我觉得你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生活是美好的。接着,他列举了一篇小小说为例,证实他的观点。

我插言道:你看得很细,这组小说,我故意这样写,以往,我写的东西,有一些是写人性恶的一面。我是想改一改,多写写美好的一面。因为人们总喜欢阳光灿烂,不喜欢阴云密布。我也曾经试图改变一下手法,但积重难返,改不过来了。语言老套,叙述老貌。读起来,很不像小说。你也知道,为这,我很苦恼。越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越发力不从心,又有点不服气。剩下的,就是叹息,不得不服老!

老王忙打断我的话,打住,打住,你这点功夫,苦了几十年,不说得道成仙,也算手到擒来。不容易了,哪还有功夫摸索新的路子?再说,不必舍近求远赶时髦。何况有人还说你自成一格呢!其实,我以为,你不是老套,而是老道;有评论家说,不像小说的小说,才是小说。你已经有所跨越了,不要妄自菲薄,继续操练吧!写到你这种年纪,已经不错了。文友老李不是说过吗?像你这种年纪的人,活着,是一种幸福;活着,还能写点小文章,更是幸福!得了、得了 ,闹不出大动静了,就小打小闹吧!写点短文,算是爱好文学的一种呼吸,只要还能呼吸文学的新鲜空气,就成了! 你说,还能咋的?

我说,是啊、是啊,写到这份上,已经是夕阳余晖了,还能咋的?秋后的蚂蚱——蹦跳不了几天啦!

老王说,不过,老来,还能读读、写写,写出的东西,让人读后,灵光一闪,给人心里留下美好的念想,不容易

   

 

  

 

与老王分手之后,我心里由不住有点乐,大概是惺惺惜惺惺吧?因为我们常在一起交流,有共同语言,这是我长时间听不到的话了。在一些少壮派眼里,我已属一根朽木,他们早已不把我打在秤花上。我发表的东西,他们连眼角都不瞄一瞄。不过,仔细一想,我的确是老了。如今那些出手不凡的厚生们,确实比我厉害得多。一读到他们的作品,就觉得,他们才是货真价实的作家;心里就会想,我真该笔墨入库,洗手不干了。再写,也就是继续丢人献丑。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劝自己别写了,可是,一见别人发表了文章,心里又痒痒,手也跟着痒,由不住又想写点什么,总放不下手中的笔。于是,忍不住继续献丑。难得老王能这样看我。我心里能不乐吗?

回到家,我告诉老伴,说,老王看了我的文章后,夸我了!

老王哪是夸你,他是安慰你!要不,你们两个就是相互吹捧,共同提高。其实,你们两个成不了大气候了!依我看,还是趁早收手算了。现在收手,还能给人留下个好印象。人家还觉得,你有自知之明。越弄下去,越糟糕,更没有面子。

我老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确,这个时候谢幕,形象还不是太坏。我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我就是有点舍不得?

老伴说,有舍,才有得,你和老王再琢磨、琢磨吧?你们爱写作,爱了一生辈子;除了读读、写写,别无嗜好;不写,能做什么?

我说,是啊!还得从长计议,我再找老王吹吹吧!

两天后,老王打电话,让我到滨河公园与他相遇。我说,我一会就到。

我到公园时,老王已经在那儿等我。我一见他,就问:有什么喜事?

他说,没事,闲聊呀!

于是,我把我老伴说的话,告诉老王。

老王听后,说,就算安慰吧!那也是一种自信。人不可自负,但得有点自信。比起那些成天打麻将的老人,我们还算有点事做吧?我们这种人,不能和年轻人比,只能和同辈人比。叫我金盆洗手,我是不干的。我以为,老年人有一种爱好,也算是一种幸福,人活着,总得有点念想,这个念想,就是你的精神支撑。你我要是丢了文学,活着还有啥滋味?那日子,根本没法过。要是不信,你可以试试!

我说,原先,我也这样想,可是,弄不出名堂来,觉得在文人面前没有面子。不如收兵回营,别在人家眼前晃来晃去?

老王说,那你就收手吧!不过,我想,不出一个月,你手又痒了!你信不信?

我一时无言以对,于是,说,看来,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得再思量思量!

老王说,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不要在乎别人怎样看你,只要自己活得舒心就成,文学,只是我们的业余爱好,不必看得太重,看得太重,就成了一种负担,就会把人搞得很累,老年人要学会放下。

我心里说,是该放下!老王还真是个老中医哩!

                           

 

    

 

一天下午, 老王打电话告诉我,本地当红作家小耿,给他发来一篇小说请他提意见。听得出老王很兴奋。他说的小耿,一般很看不起人。我当然也算他看不起的人之一。而寻常,老王与我相处甚密。寻常,小耿对老王也不那么看好。怎么突然改变态度了?于是,我说,他不会是向你炫耀他的作品吧?

老王说,他打电话的时候,态度比较诚恳。让我看后给他出点子。我想,可能是最近我在刊物上发了那个中篇,他才另眼相看的。文人势利得很,不见兔子不撒鹰。既然他让我看,我就认真对待,你不能狗戴帽子——不受人尊敬呀!我想,还是帮他看看,能看出问题,就直言相告,至于听不听,是他的事。

听得出,老王很当回事,我也不便给他泼冷水。我说,好吧!既然人家请到你,把你当回事,你也就当回事吧!不过,提意见,不必太认真,轻描淡写就行了。老王说,放心,我会掌握分寸的。

放下电话,我想,老王这人,对什么人都很热心,为人厚道,不会耍滑头。他想咋办就咋办吧?要是我,看完之后,就说,写得很好。因为,寻常人家不把你看在眼里,你何苦自作多情呢?但是,让我想不通的是,小耿真如老王说的那样,是看见老王新近发了中篇小说,才请老王看小说吗?但愿如此吧!

三天过后,我在小城街头遇到小耿,他开口就说,先生读了王老师那个中篇吗?觉得如何?

我说,老王那个中篇,我读过了。写是写得可以,但是,比起他的成名作,不咋的!更别说和你们这些厉害人物比了?

小耿说,话不能这么说,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王老师能在大刊物上发中篇小说,说明他牛。

我说,尽管如此,老王也属落山的太阳了。我们这年纪,弄不出啥动静了。往后,看你们的了!

小耿说,先生,话不能这么说,你们是风光在前了,我毕竟是跟在你们后边,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往后的路还长着哩!还得好好向你们学习!

我说,你过谦了!真正需要学习的是我们,我们思想陈旧,得向你们学习,否则迟早会被淘汰!

小耿说,我请王老师看我的小说,是想从王老师那里学点技巧。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你们都是老姜,能不辣吗?

听他说了这些话,真不知他的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依他寻常的态度,他不可能这么谦下,可能骨子里还是在耍我们这些老头子?可老王却没有想到这一点。我说,你真是那样想,我感到很欣慰,不过,从我们身上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小耿说,哪里、哪里?你们这么大年纪,还在笔耕。单凭这一点,我就得向你们学习。王老师的中篇小说,很有韵味,一点不像老年人写的,这需要一定功底,这种功底,需经长期磨练,再说,我那篇小说,王老师让我改结尾,他这一说,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我不得不佩服了!往后,我得好好向你们学习哩?

听着,我真有点不相信这话会出自小耿的口,看来,他已经知道,功底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就的。如果我把这话告诉老王,那么,老王不知该多高兴?                                                      

                           

 

第二天一早,我去河边散步,遇到老王,他一见我,就笑眯眯地说,小耿的小说,我看过了,我还给他出了个很好的点子。他听后,很高兴。他说,过去,他脑子不开窍,有点自负。读了我的那个中篇后,对他大有启发。往后,他要好好向我们学习。老王说着,两眼眯成一条缝。看来,他有点陶醉。我说,我觉得小耿是有点醒悟,以前,他不是这个态度。但愿,他是出于真心。

老王说,我看他态度还是诚恳的。他既然把小说拿给我看,这说明,他对我信任。俗话说,人心换人心,所以,我才给他出点子。至于,他听不听得进去,是他的事。当面,他倒是说,我这个点子很好。文人嘛,应该相亲,不应该相轻。

我说,你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对什么人,你都以诚相待。我十分敬佩你的为人,如果大伙都像你一样,就好了!

我两边走边说,老王说,就文人而言,你写文章,就是劝人向善,那么,你得先学会做人,然后,才作文,你是一个向善的人,你才写得出劝人向善的文章。

我说,是啊!认识你几十年,你对人,看起来,漫不经心,但是,过重的话,你都不会轻易说出口。说一句话,在心里琢磨半天,生怕话重了,伤着人。我一直想着,要像你一样做人。可是,怎么也做不到。

老王说,你的为人,我很欣赏,要不,我两,咋会走得那么近,处得那么好?

我说,主要是我们在创作上有共同语言,对文章的看法,比较相近,加上,你看问题,看得比较准,能够引起我心灵的共鸣。

从河边回来,老王硬是要请我去吃水饺。我说,老伴在家里给我煮早点啦!

老王说,莫非你不给我面子?走吧,过后,我会向嫂子说明。

我只好跟着老王去水饺店吃水饺。吃完水饺出来,一路无语。

走到岔路,要分手了。老王说,写作,看来要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流。相互学习,有好处,尤其你我这样年纪的人,听听别人的看法,可以长见识,年轻人都知道和我们交流,我们也应该开放一点。

我说,你说得对,我们是该学学年轻人的冲劲,学学他们的自信,换换脑筋,吸取人家的长处,弥补我们的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技巧,不说写作上有点突破,也该有些许进步。

老王说,对极了,说实话,这次,小耿请我看他的小说,也让我增加了一点自信心,说明人家还把我们当回事,既然如此,我们也得把自己当回事,把小说写好,不要叫人家失望!

我说,对、对、对,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小说写好,除了写作,我们别无所爱,不写,干什么呢?写不出比别人好的,总该写出比自己过去好点的东西来。

老王说,是啊,虽然你我不敢自负,但不能没有自信?

 

 

  

 

几天以后,我又在街头遇到老王。他说,这次我帮小耿看文稿,对我震动很大。小耿这篇小说,不到三万字。他告诉我 ,他先后改了六次,将近用了一年的时间。而我那个中篇,只改了两次,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和小耿比起来,是否花的功夫太少?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看来,我们也该多下点功夫才是。当时,我对小耿说,你磨了六遍,真不容易!小耿说,我磨六遍,算少了。省里有位一流小说家,他的每篇小说,都要改八九遍哩!小耿说的那位小说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那样的大家,都耐得住寂寞,左改右改,我们算什么?你说我们该不该反思、反思?学学人家的韧劲,在自己的作品上多下点功夫!

我听后,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寻常,我们这些文人,多数都自我感觉良好,写文章,不像别人那样精雕细刻,弄一两遍,就觉得可以了。哪想到人家那么舍得花功夫?看来,我们有点井底蛙天,眼睛没有他们看得远,所以,写作水平老也提不高。我说,看来,我们显得太闭塞了,眼光短浅,自以为是,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觉得狗啃骨头——津津有味。不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没有认真阅读别人的作品。这真是一记当头棒喝,如你所说,是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老王一边走着,一边呆呆地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想,他是在思考吧?走了很长一段路,老王也不出声。往回走,一直到我两分手,老王才说,我们冷静一段时间,好好想想吧!

我说,言之有理,不能固步自封了!写作这门手艺,深奥得很,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回家之后,我的心一直静不下来。过去以为,就写作而言,自己在本土,起步较早,发表作品也早,说到当地的小说创作,应该是个绕不开的人物。真有点头顶猪尿泡——不知轻重的味儿。其实,那些后起之秀,根本不把你看在眼里。看来,要想让人家看在眼里,你就得继续努力,好好打磨自己的作品。写出像老王写的那个中篇一样的作品来,让小耿不得不刮目相看。

漱洗之后,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真有点触及灵魂了。不一会,我看见小耿朝我走来,小耿说,先生好!

我问他:你上哪儿去?

小耿说,我想请先生看看我按王老师的意见改过的小说。

我说,老王的点子不错,你按他的意思改过就行了,我不会比你们高明。

小耿说,多一个人,多一双眼睛,先生是前辈,写小说几十年了,帮忙挑挑刺吧!我得把毛病掐死在自己手中,不能让有缺陷的作品去见编辑!

我说,既然你看得起我,那我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接过小耿递来的文稿,说,我看看也好,读别人的作品,也是一种学习。

小耿说,那就谢先生了!先生看完后,给我打个电话,我来取稿子。说完,小耿转身走了。

我握着小耿的稿子,觉得很重、很重,我得认真读一读,我睁大眼睛看稿,发现手中什么也没有,心里一急,醒了,原来是个梦境。

 

    

没过多久,我在街头与老王相遇。他告诉我,小耿请他提意见的那篇小说,寄出去一个多月后,就收到编辑部留用的通知。我听后,说,看来,想发表作品,就得像小耿那样,沉下心来,慢慢打磨作品;还要虚心听取同行的意见,反复修改、润色,这样,发表的几率才高。

走着,老王说,过去,我们写作,都讲究现蒸热卖,写出来,拿在手里,生怕烫着手,马上就投出去。结果,广种薄收。其实,心里也明白。写的时候,有了故事、有了构思,要热处理,马上写出来;写好之后,要冷处理,摆上一段时间,慢慢修改、慢慢打磨。可是,具体操作时,往往急于求成,慢不下来。觉得,自己不是初学者,用不着那么小心谨慎,自己原谅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了坏习气。造成作品难以提高档次的局面。从小耿身上,我看到了青年人善于学习的闪光点。也找到了他们快步前进的原因。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打断了老王的话,我说,看来,小耿过去不把我们看在眼里,就是因为我们因循守旧,跟不上趟。不是人家眼高,而是我们手低。往后,我们得好好地向这些后生们学习哩!

老王说,活到老,学不了。你我得端正态度,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不能倚老卖老,更不能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一个个跑前面了,我们也该使点力气追。不怕慢,就怕站,你歇气,别人更朝前了!

我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我们不能癞蛤蟆进粪塘——以烂就烂。真要使点力气追。要不然,我们这张老脸就无处搁了。

老王一边走、一边呆呆地看着我,过了好一阵,他才说,也倒不是全为这张老脸,主要是我们爱文学,爱了几十年,应该与文学长相守,像长跑运动员那样,跑完全程,即使拿不到名次,也坚持跑到终点,不拉稀!

我说,对呀!我也是这样想,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还忘了告诉你,前久,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小耿让我看他的那篇小说,给他提意见,我觉得往后,我们也应该像小耿一样,虚心一点,小说写出来后,多请别人提提意见,多修改几次,尽力把它改好,再也不能自以为是了!

老王说,好长时间,我都在琢磨这个问题。过去,看待自己的作品,就像看自己的孩子那样,觉得什么都好,根本不去挑剔文章的毛病。往后,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自以为非,把自己的文章,当作别人的文章来看,多找找毛病,力图把文章改好。

我说,是啊,要想搞好创作,就得不断向别人学习、向能者取经。

 

    

 

一天下午,我在街头遇到小耿,他说,自从他与王老师交流之后,思想开阔了不少。现在,写起东西来,思路比较清晰。

我说,相互交流,的确很好。我也有体会。只不过,以往,交流面太窄,圈子太小,也就老王我两个,在一起吹的时候多。显得有点闭塞。前久,你请老王看小说,提醒了我。我想,像你这样脑子灵光,思路开阔的人,都肯向人请教,我更应该多向你们取经。要不然,就跟不上趟了。前几天,我跟老王说,要认真学习你好学的精神,改变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小耿呆呆地看着我,没出声,良久,他才说,你和王老师,都是窗户里吹喇叭——名声在外的作家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发表文章的天地宽,所以上路比较快。听说,你们写作那会儿,报纸、刊物少,一个人,一年到头,发表一、二篇文章,就是大过年了。如果我们处在那种年代,根本没有心肠写,可是,你们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想想,真是不容易!仅就甘于坐冷板凳这一点,你们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更别说,你们那年月,工作繁重、生活艰苦,还苦苦与文学相伴,不离不弃,真正难得!

小耿说着,有点动感情了。我想,他是认真的。我们年轻时节,上有老、下有小,如牛负重,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抱着书啃,拿着笔写,被文学迷得姓什么也不知道?弄着、弄着,就上了瘾,整死也丢不掉,到老还舍不得放手。于是,我说,哎!我们这些人,被文学哄了一辈子,至今,还执迷不悟,文学这东西,真是个怪物,竟有这么大的魔力?我们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生活艰难,那种焦头烂额的日子,却鬼迷心窍,去弄文学,想想当年,也太蠢了。为什么偏偏去爱文学,以致老来,还抱着文学不放?

小耿说,文学这东西,确实是个怪物,几千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拜倒在它的脚下,多少人,被它弄得神魂颠倒。先生也一样,被文学迷了一辈子。至今还爱不释手。不过,这样也好,老来有个爱好,比什么都强。要不然,老来的时间如何打发,你不可能百无聊赖地坐在家里,或者满街到处转。有人说,爱好文学,是一种享受。记得前些年,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说,文学养人,文学会无声无息地滋养人。先生不是一直靠文学的滋养,活得很好吗?尤其是老年人,有文学相伴,精神就有支撑。我以为,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活比别的人充实。

我说,你这么一讲,我觉得,我们年轻时节,虽然艰苦,但是相对而言,晚年比一般人充实得多。看来,以前的力气,没有白花。

小耿说,文学这东西,你爱它,它也爱你,对于我们来说,文学是一种精神养分,它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

                        

     

 

没过多久,小耿那个中篇小说,果然在一家省级刊物发表出来。如今,在报纸上发表一篇千字文,都很难。更别说,在杂志上发表中篇了。听到消息后,我的心,为之一振。看来,小耿看不起人,是有道理的。人家年纪轻轻,就走在你前头了。骄傲一点,也不奇怪。你还以为人家有眼无珠、小看了你。有时,还想不通,觉得憋屈。事实上,是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倚老卖老,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别人早跑你前面了。

那天晚上,我上床之后,好久不能入睡。脑子一直在过电影。认识小耿的前前后后,像一张张照片从脑海穿梭而过。说实话,前些年,我觉得小耿看不起我这个老头子,我也懒得理他。见面打个哈哈,敬而远之,你牛,就牛;我日脓,就日脓。井水不犯河水。可是,这段时间以来,与小耿接触,才觉得不是那回事。小耿并非是我想象中、那种鼻子朝天的人。看来是我错怪了他。往后,真得放下老脸,好好向他学习哩!

想着,想着,忽见小耿笑眯眯地朝我走来。我说,恭喜恭喜,如今,在刊物上发表中篇并非易事!往后,我得好好学习你的韧劲,学习你的谦虚谨慎。让自己的作品也能像你一样有点起色。

小耿说,先生别这样说,你们老一辈,早就风光过了。我们晚辈,路还长,再说,我们是踩着你们的脚印往前走的。这一点,我一刻也没有忘记。我曾经说过,我们是赶上好时代。要不然,上路不会这么快!以后,希望先生也像王老师一样,多指点我。

我心里想,我指点啥?我自己的屁股还被海风吹哩!我刚想对他说,可他一闪,就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我去河边散步,见到老王,我就说,小耿的中篇,发表出来,说明他的小说写得比我的板扎,看来,我落伍了。以后,你得好好拉我一把。

我和老王一起走着,他说,我两,谁拉谁呀?不就是相携前行吗?手拉手,慢慢地向前走吧!反正,我们还得努力提高,不说弄出点动静,也要让写出来的东西,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对得起经常读我们文章的读者。

我说,你说得太对了,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东西,读者也不会喜欢。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句话:写出自己满意、别人喜欢的作品,是我的格言。真是要让写出来的作品,对得起常读我们文章的读者。还有,我觉得,以前,我对小耿的看法有偏见,其实,小耿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他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也得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好好向别人学习。

老王说,应该、应该,学而后知不足,我们确实应该向别人学习。再也不能自以为是,原地踏步了!现在的问题是,不要横向和别人比,要纵向和自己的过去比,争取超越自我。

我听后,忙说,是呀,得超越自我!         

                          

   

 

时隔不久,小耿打电话给我,他说,先生,明天下午,我想请你和王老师喝茶。请你务必赏光!

我问他:是感谢老王吗?

小耿说,不完全是,主要是在一起吹吹。先生不是常和王老师在河滨公园吹牛、聊天吗?我也想和二位聊聊呀!

我说,喝茶就不必了!聊天,当然欢迎!

小耿说,王老师已经答应了。先生权当陪王老师吧!

我说,好吧,在什么地方?明天,我一定来。

小耿说,在品茗斋,王老师说,明天下午,他到府上约你,你们一道去!

我说,好,让你破费了!

小耿说,一杯茶,不成敬意,来日方长!

第二天下午两点,老王便来喊我。品茗斋就在城中心的公园里, 老王和我,漫步朝公园走去。一支烟功夫,我两就跨进了品茗斋。小耿已在靠窗的一张桌子前招手。

我和老王走到桌前,小耿说,谢谢二位先生赏脸,快请坐吧!

老王说,你太客气了!

小耿说,不过是走拢聊聊,难得请到二位。两位先生在一起聊天,是家常便饭了。二位在一起聊的是文学,不是闲聊,我也想沾沾二位的仙气。说完,他便给我和老王倒茶。

我说,其实,我和老王在一起,多半是听老王的高见,我带收音机的时候居多。老王看问题比我准,这些年,我得益匪浅!

三人喝着茶,老王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谁也不是神仙,我和老兄,算互相学习,取长朴短,相得益彰。你老兄不是说过,搞文学创作,切忌孤军作战,要互相交流,相互借鉴,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小耿再次起身倒茶,倒完,他说,王老师说得太精辟了,二位虽然年纪比我大得多,但思维很活跃,一点也不像上了年纪的人。我很羡慕二位处得这么好,所以,我才有意向二位讨教。

老王说,讨教,不敢当,你看得起我两,以后,我们就可以多走动、走动。

小耿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以后,你们闲聊时,别忘了叫上我。说实话,我们年纪相当的人,尿不在一壶,一个看不起一个,都觉得自己牛。这样下去,会自己坑自己。

老王说,其实,文学作品,不完全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改,就得多听听同行们的意见,以别人为镜子,你才挑得出文章的毛病。小耿说得对,你看不起别人,别人同样看不起你,最终自己坑自己。多交流,有好处。只要你不嫌弃我两个老头儿,我们也很想从你身上学点东西,说着,老王抬手指了指我,说,不知老兄意下如何?

我说,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不花钱,就可以长见识!这是我求之不得的事。

                       

    

 

之后,老王、小耿、我,常在一起交流。只要老王约我外出闲聊,就常常叫上小耿。外出交流时,我们无所不谈。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看过相互的作品后,在一起探讨的。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对作品提意见,集思广益后,才进行修改。无论是谁,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后,修改作品,都会使作品改得好一些。

其实,这个方法,40多年前,我在家乡的文化馆,参加业余文学创作小组时,就采用过。当年,我就是得益于这种方法,才在文学创作的小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到如今。这些年来,老王和我,也是靠这个方法,提高创作技能的。我两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经过相互揣摩,不断修改,才成篇的。用老王的话说,就是互照镜子,取长补短。我想,小耿是觉得我们有可取之处,才走近我们的吧?要不然,他这个有才气、有实力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我们这儿。

经过几次接触,我觉得小耿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比如,他看问题,眼光敏锐,提意见一针见血;他写作勤奋,一天写几千字;他不耻下问,精益求精。过去,我没有正面和他交往,只以为,他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因此,也不把他当回事。反正,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现在想来,是我走入了误区。

近半年的相互探讨,可谓相得益彰,老王、我、小耿,三人都觉得,从对方那儿学到不少知识,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对方那么一点,你就会茅塞顿开。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让你抓头搔腮的问题,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叫你不得不甘拜下风。有时候,一个点子,救活一篇文章;一句话,点明主题。这可是,你一个人呆在家里,抓掉几把头发,也想不出的妙招。每次探讨,我都受益不浅。每当我感叹时,小耿总说,我是向两位前辈取经,星星跟着月亮走——沾光。我早就羡慕两位前辈那么亲近、那么默契。其实,我请王先生看稿子,就是为了向前辈靠拢,看稿子,不过是投石问路而已。想不到我这点小聪明,真还起了大作用,让我如愿以偿,走近两位前辈。往后,我就有了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了。

一次,小耿说到这里,老王忙说,不是学习,应该说,相互切磋。我以为,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你请人看文章,等于照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你看不到的疏漏,别人也许一眼就看出来。听取意见后,你就能改好文章,经过修改,文章自然顺畅起来。

小耿说,王老师的话,一语中的!这么多年,两位前辈就是一路切磋着,走过来的,不容易啊!

老王听后,两眼眯成一条缝,他说,不是有切磋文字一说吗?

我说,有、有、有!好一个切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