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友健的头像

平友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3
分享

今昔王家塘

很早, 王家塘是一块四面环水长满芦苇的荒滩。

小时候,随父母上县城油厂换油,船停在油厂南边的码头边上,站在码头朝南望,一片芦苇滩,芦柴立在水中,随风摇曳,泛着墨绿色的波浪。

学校毕业后我被分到县城工作,王家塘已不是芦苇滩了,成了扇子一样的小岛,一条大坝象扇柄一样连着北边油厂,大坝边上是一些零零散散的棚子,里面住着一些半渔半岸的人家,小岛南边也有了几排院子房,西边还有几幢楼房,王家塘成了郊区,有了住家了。开始在县城上班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单身汉,隔了两年,单位集资,在王家塘建了一幢家属楼,父母支持我集资买了个一室半的小套间,后来,在那儿成了家。

刚住到王家塘时,家属楼附近没有路,进出正常走楼后一条田埂小道。小道弯弯的,通向油厂,一到下雨天,路泥泞不堪,特难走。一开始,家属楼的自来水不通,我特地买了两个白铁皮的铅桶,从老家找来一根扁担,早上到王家塘南边的车路河里挑水吃,那时河水不脏,用明矾定一下,挺清澈。

起初家属楼在王家塘住家的最东,楼南和楼西是块连在一起的芦苇塘,楼东边种的是小麦。楼前有一条向东的田间小路,弯弯曲曲,路的两边,春天开的是金黄的油菜花和紫色带黑斑点的蚕豆花,秋冬有一些小麦、大蒜;沿小路到头,是个泊岸的码头,一些运输船靠在码头两边,立在码头向远处望,白水茫茫,流向远方。

家属楼的四面空旷空旷的,冬天冷,夏天特凉,我住在顶层,全面地享受四季的风和阳光,有时抱本书坐在阳台上,舒舒适适地翻它几页,风轻轻地吹,日子悠悠地过。

住在楼上,夏天能听到蛙声呱呱,秋天能听到蟋蟀弹琴,有月亮的晚上,抬头朝天上望那个银盘,皎洁、明亮,可以与李白对饮成双,可以和东坡击节歌唱!渐渐地楼南的芦苇塘慢慢填平了,修上水泥马路,楼西的芦苇塘被振兴双语学校圈去,做学校操场了,家属楼东也建起了一幢又一幢楼房。

小岛一样的王家塘,原本是水岸相连的,每年夏天梅雨一到,河里的水涨起来了,王家塘街上的水也就涨起来了,脚踏车骑不起来了,汽车开不进来了,家家把摸鱼胶皮裤用起来了,人人都像个摸鱼的渔夫,淌着水上下班,淌着水买米买菜。不过有人苦中作乐,买了丝网,在街上张起了鱼,水中的嘻闹给单调的生活添了几分快乐。

后来,王家塘砌了防洪墙,每年梅雨的水患离住户渐淡渐远了!

王家塘楼房渐渐多了,小路变成了大路,原来是条南北的主路,北边弯过坝头伸到油厂的大门口,南边顶到河边,河边是个水泥码头,一些勤劳节俭的主妇,常在那儿洗衣服,洗碗,也有一些小孩子在那儿嬉闹玩水。后来东西也有路了,越来越长,成了主路了,王家塘就有了一个十字交汇的路口。

十字路口,早上有农村的人上来卖蔬菜,摆在地上的蔬菜青翠欲滴,瓜果带着清香;有一个卖肉的摊子,两个摆着水桶卖鱼的,有放张桌子卖豆腐的,支个锅炸油条的,还有个打烧饼的。这些营生,有的摆得早收得早,有的弄到九十点钟,一般在中午之前就全收了。十字路口东北角门朝西有户人家卖杂烩,女主人清清爽爽的,价钱也公道,我下班来不及买菜,经常在她的门口带份杂烩,到家放到锅里一烧,挺方便。有时她那儿有光滑圆润的鹌鹑蛋、黄灿灿的蛋饺,我也喜欢加几个,我儿子那时挺喜欢吃的。

后来北边油厂倒了,油厂所在的位置建了个长安菜场,菜的品种十分丰富,十字路口渐渐就没人卖菜了。

晚上,十字路口有户人家卖卤菜,小城里的人把卤菜叫熏烧。天黑了,黄黄的灯光照在熏烧摊子的玻璃柜子上,玻璃柜子里是油油的烧鹅,肥肥的猪头肉、猪耳朵、猪尾巴,还有长口条(猪舌头),酱红色的牛肉。摊主立在玻璃柜子旁边,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脸也象熏烧一样红得发亮。他前面是枕板、刀、蒜头、卤汤……也影影绰绰地闪着暗黄色的光。卖熏烧的旁边是一户卖臭豆腐干子的,炸干子的铁锅里油上下翻腾,黄澄澄的臭干子在里面滚上来、沉下去,那臭中夹香、香中带臭的味道飘过了整个街口。

王家塘开始只有一所学校,市供销社的职校,在家属楼西北的不远处,学校没有多大,一扇向西的大门,冷冷静静的。后来这所学校改头换面,叫做振兴双语学校,变成了一所民营初中,大门也移到南边马路边上了。

在家属楼西南方向,开始有一大块空地,后建了党校,门朝北对着马路,进了党校大门,东边有一幢不高的教学楼,沿教学楼向南是一幢宿舍楼,两幢楼西边是条水泥路,路两旁是排着的大叶子法国梧桐,浓浓郁郁的。路西是个小池塘,池塘连着一条小河,通到南边的大河,小河上面有座小桥,狭狭窄窄的。池塘西北是个篮球场,四个篮框象四个大个子呆呆地立在那儿;池塘的西边是操场,圆圆地团在那儿;池塘西南是个小树林,小树林中有石桌、石凳,你可以坐下来静静地体验林中的味道。小树林南边,有一个食堂,隐在树丛中,安安静静的。

党校,好大的一块地方,树林、河塘、小桥、石凳、跑道、篮球场,我闲时总喜欢进去转转,听听鸟叫,听听虫鸣。早上有人在那儿锻炼,跑步的、做操的、打太极的、舞扇子的,一幅晨练图,挺有诗意的画面。下午池塘边还有人钓鱼,很少看到钓到鱼的,但有时会有一只龙虾咬在钩上。钓鱼人好象也不是为钓鱼的,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坐在那儿,静静的,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小树林里,松柏之类的较多,也有香樟树,秋天到了,地下是一层落叶,踩到脚下,松松软软的感觉。后来党校移走了,这个地方成了一所小学,小池塘填上了,小河没有了,小桥也折掉了。再后来,小学也移走了。

吃过晚饭,我喜欢下楼转转,从家里出了楼梯向南,沿着那条东西的路向西,走到十字路口,向北转到油厂门前,再向西,到城里老街上晃一趟。后来西边桥通了,就直向西了。到了西头,上了长安路,有时延着长安大桥向南,看宽宽的河水,天上的明月和倒映在河里抖动的光影,看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来来往往的车;有时向北走上一段,随意看看那些缤纷杂乱的霓虹灯,闻闻杂七杂八的生活气息。

后来,王家塘砌了防洪墙,晚上我就随着防洪墙在转,下了楼,顺着小学东边的小巷子向南走到河边,沿河的驳岸是个走廊,靠河的一边是排铁扶手,铁扶手上刷着红漆,看上去象木头的,摸上去才有股冰凉。走廊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排长木椅,走累了你可以仰躺在上面数天上的星星,走廊的上面是一道铺着砖石的堤,弯弯直直。在走廊与堤之间是树木和花草,影影绰绰的,偶尔有只野猫从树丛中窜出来,仰头盯着你看,吓你一跳!它倒不紧不慢,看了之后优哉游哉地走了。走廊和堤之间时不时有段石阶,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就站到砖石路的堤上了。我喜欢在这驳岸的走廊上转,在走廊上面的堤上转,一边是水,一边是岸。

王家塘越来越变样了,北边挖了坝头建了桥,西边也通过桥连上了,南边的一条跨河的大桥也建成了,王家塘已不是一个孤岛了,早没有芦苇,也没有庄稼了,有了防洪墙,发大水也不用愁了,空下来的土地全砌起了楼,住满了人家。十字路边的旧楼,原来的平顶,公家也给加上了人字顶,外面的墙壁刷上了白的石灰,在长安大桥上远远地看去似乎越来越美丽了!

那绕着王家塘四周的水仍静静地向东流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