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我们那辈人,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因为父母都是普通工厂的工薪阶层,家庭生活都很拮据,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家里五口人的收入仅靠父母共20多元的月薪养活,日子一直都过得很紧巴。
记得那年小妹生日,大清早,妈妈将5毛钱和1斤粮票交到大姐手里,让她去南大街茶馆买一笼包子。因为小妹长得很瘦小,经常生病,又患贫血症,所以爸妈都很疼她,若是换上别人,过生日也绝不会有包子吃的。
父母一向对孩子们就抠得很紧,平时是轻易不会松口给钱买吃的。难得有这等好事,我和小妹闹着要和大姐一起去,在往常大姐准不会带着我们出去买东西的,可那天出乎意料,她好像猜有什么心事,竟然没有反对,且很爽快的答应了。
于是,我和妹妹兴高采烈,一左一右地跟在大姐后面,向城区南大街唯一的一家“沧浪茶馆”走去。挨着茶馆有家杂货店,卖些锅碗瓢盆和针头线脑什么的,偶尔也有几本书卖。路过杂货店门口,大姐停住脚步,一次次向里张望,好像有什么东西牵了她魂似的。
我和小妹早就等不及了,连嚷带叫地把她推进茶馆。看那位慈眉善目的隔壁巷里的郁师傅把10只香喷喷热腾腾的包子放进饭盒内,我和小妹都馋得直咽口水。
往回走的路上,大姐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忽然停下脚步,诡秘地说:“小弟、小妹,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难得大姐如此主动讲故事,我和小妹立刻欢天喜地。大姐会讲许多故事,平常我们求她半响,她才给讲个短的,今天主动给讲,真让我们喜出望外。
大姐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听得十分投入,竟然把包子的香味给忘了。可是大姐只讲了半截,她说从书上看的,只有这一段,且听下回分解,只能再看一本书。这本书叫《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杂货店有现卖,2毛5分钱一本。于是我们都不由地回首向那家杂货店眺望,大姐说:“一笼包子五毛钱,能买两本呢!”
临进家门的时候,大姐提议购买童话书的计划被我们一致通过了。早饭和往常一样是蒸团熬白粥,特殊的是香喷喷的10只包子点缀。小妹生日分3只,我和大姐各2只、爸妈各1只,最后的一只又给了小妹。
吃饭时,我们姐弟妹三人眼里看着包子,嘴里喝着粥、吃着蒸团和咸菜,心里却惦记着卖火柴的小女孩。爸妈看着奇怪,但没说什么,过惯了粗茶淡饭生活的孩子,难得有份好吃的反而不舍得吃,当属正常。
饭后,我们瞒过爸妈,把包子集中起来,由大姐去退。这次大姐不让我们去了,我们便偷偷地尾随着,在一个墙角窥视。大姐还是拿着那只铝饭盒,在距茶馆还挺远的地方就开始徘徊,时而向食堂张望一眼,时而向杂货店张望一会儿。我知道她在难为情!说实话,卖出去的包子哪有退的?别说大姐了,就是躲在墙角后边的我脸都热辣辣的。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茶馆内那位慈眉善目的隔壁巷里的郁师傅正在收拾准备下班。
眼见大姐鼓足勇气,果敢地迈步走进茶馆。我不敢看,闭上眼睛在心里数数儿,数到一千一百多下的时候,小妹发出一阵欢呼。我睁开眼睛,看见大姐出了茶馆,正向杂货店跑去。
在那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60、70年代,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包子与童话是不可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