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冬天常以“一秒入冬”的方式开启,“过山车式”的气温动辄就来一个大跳水,虽说过几天就到了今年的小雪节令了,却已有“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之感。小雪节令,预示降雨雪的概率增加,气候更加寒冷。现在生活条件富足有余,不仅早已能够吃好穿暖,而且很多家庭也早早地用上了空调地暖,在外暖宝宝傍身,在家空调护体,比起60、70年代我们那辈人的冬天,用的取暖工具先进多了。
记忆中里下河水乡的冬日,很冷。小时候屋檐下挂满冰凌也很常见。虽说温度与北方没法比,但里下河水乡的房子没有取暖设备,而且,江淮地区天气湿润,时有雨雪,冻融交错,这种冷,是北方人难以理解的阴湿潮冷。没有取暖设备的房子里,阴湿鬼冷还漏风,比有太阳的室外,还要冷,一种阴冷,刺骨的寒冷。故有人打趣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干冷”,多穿衣服就可轻松防御;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湿冷”,穿再多衣服都没用,得要抗击湿冷的冬天。
那时候,一到冬天,孩子们即使用棉衣将自己包裹像个皮球似的,仍被冻得手腮通红;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只能跺跺脚搓搓手,才能稍微暖和一些;坐在课堂里的时候,老是想着早点放学,期望回到家里,坐在火炉旁或煤球炉前烤烤手,或者暖和暖和一下小脚丫,其实更念想是妈妈用热水灌得暖暖的盐水瓶。
一回想,暖气室内的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这种寒冷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么冷的天,要熬过去,总得想办法。虽然房子没法取暖,但人还是可以取暖的。那时候,最为普通也最为普遍的取暖设备不外乎四五种:脚炉、汤婆子、热水袋、盐水瓶……。而盐水瓶是最简单最方便的自制取暖器。
盐水瓶,顾名思义就是盛放生理盐水的容器,有时也可以装葡萄糖溶液。一般以医用盐水瓶子居多,过去打过点滴的人都熟悉,不过现在医院打点滴用盐水瓶少了,多用塑料袋。
盐水瓶是玻璃瓶,不过这个玻璃瓶与通常的不太一样,厚实,不容易摔坏。瓶塞是橡胶制品,有硬度却弹性好。瓶塞有一段柱状体,这是塞进瓶口的那段,柱状体头部有个窟窿,大概是用来调剂瓶塞塞进瓶口时用的吧。柱状体尽头有一圈比瓶口大的无缝连接的橡胶,为的是防止瓶塞掉人瓶子,最尾部,则是比较薄的一层橡胶皮,柱状体塞进瓶口后,这一圈可以反转下来,覆盖住瓶口。盐水瓶的这种设计,能防止渗漏水,不用担心重新灌注水后漏水,玻璃瓶厚实,则可以保温。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盐水瓶也能成为冬季里的取暖工具。寒冷的冬日,家里的长辈们自制取暖器时,打起了盐水瓶的主意。盐水瓶做取暖器,很简单,就是把水煮开,小心翼翼地灌进盐水瓶里,然后把橡胶瓶塞塞进去密封好,用干布把玻璃瓶外面的水擦干净,就可以当一个取暖器了。
跟热水袋一样,盐水瓶灌了热水,刚开始会很烫,虽然暖和,却不方便,讲究些的人会缝一个布袋,把盐水瓶装进去,一来缓和散热的速度,二来也防止万一不小心盐水瓶掉地上摔破了,有一层布,好歹能有个缓冲。也有人不用布袋,直接揣在棉衣里的怀里,隔着里边的衣服,到处晃悠,就像抱着一个太阳,暖身暖心。
记得,那时爸爸每次去医院开药,总会拿回几个使用过的盐水瓶,妈妈如获至宝般刷洗干净,用工具剔除瓶口的锡皮,拨出瓶塞,然后灌上半瓶热水在锅里煮沸。据妈妈说,煮沸的盐水瓶不容易烫裂。
盐水瓶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取暖神器”。等到上学的时候,妈妈早就将盐水瓶灌满热水,并用旧布片做了一个袋子包裹盐水瓶,袋口用松紧带扎紧放到书包里,这个盐水瓶就是我们上学时取暖的随身宝贝。
那时候的冬日,家里家外都是冷,就连晚上睡觉,躺下刚钻进被窝时最是艰难,因为被窝里冰冷冰冷的。睡觉前,妈妈再将白天盐水瓶里的水倒掉,重新装入热水放到被窝里,一样可以起到暖被窝的作用。
灌上一瓶热水,放进被窝,先暖被窝,过一会人钻进被窝,或将其抱在怀里,或用脚抵住——晚上睡觉,最冷的是脚,方可安心而眠。
漫漫冬夜,外面寒风凛冽,将窗户敲打得飒飒作响。躺进被窝里,用棉布垫把盐水瓶层层包裹,搂抱一只,脚踩一个,暖意融融,也因此清晨上学便成了“起床困难户”。
盐水瓶是个很好的土制取暖器,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许多都有过用冻得红通通的手抱着盐水瓶取暖的经历。不过,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这个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盐水瓶也不好找,就得托医院里的熟人找。那时我们南大街北头有个诊所,我的二舅妈和四伯母,都在诊所里上班,倒还是每年能弄几个盐水瓶给我家,聊补脚炉不敷之用。
如今,再想起我们曾经用过的取暖老物件感到用着用着,人就老了!但那一件件拙朴而至简的取暖旧物,却在寒冬里让我如沐冬阳,心生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