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建的头像

潘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5
分享

三闾遗庙

古城兴化沧浪河的北岸和折弯后的西岸都是古城区,雉堞高耸,瓦屋鳞鳞。南岸和东岸却是密集的垛岛,断岸杨柳,细流回旋。这一带半郭半村,如入画境。

沧浪河的西岸,有两组了不得濒水的古建筑群。

稍南处,是一座五代建县时便有了的古驿馆。到了北宋初,时任兴化知县的范仲淹重建这座馆驿时,根据屈原《楚辞》中的《渔夫》所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濒水建起了“沧浪亭”和“濯缨亭”,突出了“为官至清”的文化理念,比江南现存最早园林——苏州“沧浪亭”早19年。

稍北处,是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一组由前后三进主殿及东西配殿构成的寺庙建筑群——“三闾大夫庙”,这是一座专门供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专祠。迄今为止,全国纪念屈原的庙宇共有4处,皆在原楚国版图之内。一处是位于屈原投江处的湖南汨罗县玉笥山上的“屈子祠”;一处是位于屈原出生地湖北秭归县东三闾乡乐平里屈沱北岸的“三闾大夫庙”;一处位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旁的“三闾大夫庙”;一处便是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大南门城外沧浪河畔的“三闾大夫庙”。

相传当楚国令尹昭阳受封古兴化之地时,带来了屈景昭三姓(闾)子弟。屈原正是当时主管“三闾”的大夫,古兴化之地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他的辖区。屈原“行吟泽畔”时是否吟到过兴化,当然漫不可考,但是历代兴化人民对这位屈大夫的崇敬之情却是一以贯之的。至大唐盛世,一座宏伟的“三闾大夫庙”于沧浪河畔落成,来供奉屈原和他的胞姐女嬃,怀念这位“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的爱国诗人。也许,正是有了这座祠庙,这河才叫沧浪河;也许,正是有了这条沧浪河,才在河畔修建了这座千年古祠。令人肃然增敬的三闾大夫庙,每逢端阳佳节,香火倍加旺盛;河畔围满了全城而来的士绅百姓,在阵阵锣鼓声中,龙舟竞渡、香粽投抛,大家呐喊助威,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沉江殉国抒发愤懑之气。

“孤忠一片委清波,留得芳名永不磨,雅志未酬缘命薄,高才欲骋奈时何!衣冠寂寂蒙尘土,门径萧萧长绿萝。欲赋招魂无处所,一矢秋草夕阳多。”这是明洪熙元年兴化籍进士高谷歌咏“三闾大夫庙”的诗,表达了对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的信仰、怀念以及对庙宇因年久失修而一片荒凉的惋惜与感叹。此后,该景区被命名为“三闾遗庙”,列入“昭阳十景”。明万历九年,兴化知县凌登瀛又将“三闾遗庙”列入“昭阳十二景” 中,並赋诗道:“屈子沉湘潭,兹来儿千祀。……”清道光年间,“三闾大夫庙”内的屈原塑像移至儒学街文昌阁内。清同治九年,又将屈原塑像由文昌阁移入拱极台的屈子祠。上世纪40年代,“三闾大夫庙”同文昌阁、拱极台均毁于战火。

“三闾遗庙”遗址位于大南门城外城南小学校区内。学校最早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革期间改为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校名——“东方红小学”。

从1975年起,童年无知的我,快乐而充实地在“三闾遗庙”遗址地东方红小学读了五年书。那一段不算短暂的青涩时光,打下了我人生最初的底色。后来年少懵懂的我才知道,我那母校曾是“当年屈原‘行吟泽畔’,曾到过这块昭阳食邑之地,人们在昭阳墓东南建庙纪念”的圣地。

文化是血脉相通的,“三闾遗庙”消失了,屈大夫的浪漫诗章却浸润出一条储秀毓英的文脉之河,给子孙后人留下了遥远而美丽的假想。

70年代,东方红小学是大南门最热闹、最有生气的地方。成天里,不是书声琅琅,就是歌声飞扬;不是整齐的“唰唰唰”的跑步声,就是杂沓的“咚咚吹”的打球声。还有那操场的欢呼声,尖叫声和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响彻在校园的上空。除了放假和礼拜天,天天都那样的喧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印象中,东方红小学只有一座方方正正的操场,有大门,有围墙。大门朝东开,北侧是一些青砖黛瓦砌筑的平房,再向北穿过一条小巷便是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的南大街。南侧就是悠悠的沧浪河,河对面是有名的花园垛。花园垛的得名始于明代,最初名为“解家花园”,花园主人为晚明和南明弘光时的东林党重要人物解学龙,他在沧浪之畔的高垛上筑了一座园林,被称为“解家花园”,后简称为“花园垛”。如诗如画的花园垛连同沧浪胜迹皆毁于上世纪的战火中。建国后,犁土种菜,改为花园村,但仍以花园垛名之。

有河则必有桥。上世纪60年代,花园垛上的兴化水泥制品厂为解决职工和居民过河难,独立自主地在沧浪河建起了一座混凝土双曲拱桥,还起了充满时代特征的桥名——忠东桥。即现今沧浪河上唯一现存的忠东桥。桥身呈弧形,中间高高拱起,没有桥墩,4只小型运输船同时通过,河面上摆放了附近木材公司成群的木排。桥下两侧自下而上、由大到小排有10个洞孔,那时我们这些东方红小学顽皮的学生,经常逃课躲进桥洞里戏弄捉迷藏于此。

记忆中,我斜挎着帆布的书包,进了校门,迎门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毛主席语录”:“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当时我们还不大嘚懂呢。我们的教室是一排的北屋,最西头是一、二年级,最东头是五年级,中间靠东是三、四年级,靠东是一明一暗连着的两间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学校的操场只有一截儿南围墙,北边和西边不用垒,以邻里人家房子的后墙和东山墙权当围墙。

西边那户人家的房子是座大瓦房,日头升高时会投下来老大一截子阴影,天热的时候,我们下了课都好往那里躲,靠在房凉儿里很惬意。那面墙上也因此留下了好多我们的涂鸦,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有“不许乱写乱画”,而更多的则是些“坏话”如“某某某是小狗”“某某某坏”等等。有人写,就有人擦;有人画,就有人抹,墙上总是画得乱七八糟的,后来的想写没处写了,就踮起脚来,使劲地往高处够着写,把他的“心里话”发表在最显眼的地方。

校场的西边,仅有一台水泥乒乓球案子,下了课或放了学后,高年级的同学时常飞也似的跑到那里去占案子。案子很简陋,常用破砖头甚至土坷垃块或者一根不算歪拧的树枝摆在中间,充作隔网,双方你来我往地推来、挡去,拉球、扣球,围着看的一圈人也跟着欢呼雀跃、不亦乐乎,直到上课的钟声响起,或者天色暗得看不清对方发过来的那粒球儿,乒乓球案子那里才会安静下来。

我们升一年级换一回教室,上完三年级,就转人后院第二排去了。挪教室时,总是有些依依不舍。从一年级挪到二年级时,只感觉新鲜,还啥也不懂,挪就挪了。从二年级往三年级挪时,舍不得的是教室门前那棵开满粉红色花朵的木槿树。往四年级教室里挪时,舍不得的是教室门口东边的那棵高高的老榆树。等从四年级又挪开时,我最留恋的是我挨着坐了一年的那扇大窗户:阳光明亮,清风徐来,操场里跑进来一只狗,或者是溜达进来一只猫,我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见到的。而且,从这扇开着的窗户里,至少飞进来过一只麻雀,飞进来的蝴蝶、蜜蜂,多得更记不清了。

二年级时,那一天上课,蒋老师站在讲台上拧着身子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粉笔字“理想”,然后两手扶着讲桌声音洪亮地说:“这节课我们不学新课文,讨论一下你们的理想。”同学们一下子就蒙了,傻乎乎地问老师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你们长大后想干什么!”蒋老师简短提示。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热情高涨地讨论起自己的理想。小英态度坚定地表示,将来自己一定要去冷饮厂卖冰棍。小宁很明确地申明自己长大后要开一家糖果店。小强说他力气大,要做个打铁匠。还有小红对电影院门口负责检票的工作很向往……蒋老师显然对我们的理想很不满意,于是她点名小英同学站起来,问她的理想。小英很自豪地重申了自己卖冰棍儿的理想,于是我们的蒋老师开始了启发式教育,她微笑着鼓励小英:“小英同学,你能不能把理想放得更长远、更宽广一些?”小英挠着头想了好半天,终于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兴奋地说出了自己更加远大的理想:“除了卖冰棍,我还要卖汽水。老师跟校长吃,我不要钱!”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接着是点名小红谈自己的理想,只见小红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的时候,已经是眉飞色舞了,眼睛里还绽放着光芒:“在电影院门口负责检票,更主要的是有工资,是公家的人,天天看电影还不用花钱……”小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口气说完,没等老师表态,她就一屁股坐下了。

在我的脑海里,至今可以清楚呈现出蒋老师那一刻面带失望的表情,她很快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溜职业,有科学家、航海家、天文学家、画家、记者、作家……蒋老师逐一解释了这些职业的优越性后,然后要同学们自己选一个。小红第一个站起来反对:“大家都当这些家了,那谁在电影院门口负责检票啊?”然后态度坚决地继续坚持她长大后要去做电影院检票员的理想。小英也表态说: “小本生意不能随便白吃,要不然肯定亏本。”

现在想想,童年无知真可笑!或许当年蒋老师想到了“三闾遗庙”真得消失了,我们这些不孝子孙忘掉了爱国诗人屈原,和他从未停止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一心强国的宏伟志向。后来,蒋老师一直把我们带到小学四年级,再也没有跟我们这些榆木疙瘩讨论过“理想”这个话题。再后来,蒋老师被调到实验小学去了。临走的那天,同学们竟然哭得很伤心,女生们更是哭得一塌糊涂。

小学四年级的我,喜欢那么一点写作文的兴趣。金老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我的作文,几乎篇篇都读。时隔四十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不高也不矮清瘦的金老师朗读我作文时的神态。她每次都读得很专注,很投入,尤其是描写几段风景词句,她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少不更事的我,以为自己的文字真有那么大魅力。

慢慢地,我知道老师会读我所有作文,为了保证自己作文的“质量”,我倒是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看书了。我写《学校门前一条河》的前一晚,构思了一整夜,所以课堂上,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金老师一看到这篇习作,夸奖了我后,又娓娓讲来校门前的河是兴化人民为怀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将这条河命名为沧浪河,我们读书的学校就是兴化人纪念屈原而建的“三闾大夫庙”遗址。仍记得,当时我听得似懂非懂的,按金老师的指导把作文改了一下。课上,金老师津津有味地当着全班同学面朗读了。大概,其余小学同学都早已忘记这些事情。而我,却永远记得。前不久,我按着当年的回忆,又重新补写了并更名为《悠悠的沧浪河》,还登上《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阅读栏。

倘若是在夏日,中午放学以后,下午上课之前,也是男生们撒欢儿的最好时光。在家里吃过了午饭,趁着大人们午睡,一个个像猫儿一样,提着脚儿轻轻地溜了出来,然后撒丫子朝学校南面跑。干吗去?——到沧浪河里耍水呀!那时,沧浪河里的水十分清澈,从河边走过,视线一眼就能透过河水望到水底。那蓝天映照下碧清的河水,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条条银色的鳑公式儿、公式鱼,身体透明的河虾,时而结对在水草中间穿梭,时而散漫地在水面上嬉戏,来来往往,自由自在。这里便成了我们最合适不过的耍水的好地方,记得有一年,刚过了五一,就有一个叫大健的偷偷地下水了,把我们的校长气得在大会上连抡胳膊带瞪眼的,嚷叫了老半天。唉,要说挨这顿嚷骂也不屈呀!——刚过了五一,天还凉着呢,连水皮儿还没有暖过来嘛!要是让水激出毛病来,那可不是好耍的呀!

因为祖辈们一直生活在河的北岸,吃水、淘米、洗菜、洗衣,都离不开这条河。这条沧浪河也是学生们的乐园。夏天时在这里要水、捉鱼,一个个跟水鸡子似的。可是,我们的金老师总是担心着,总要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警告我们:水淹住的都是会水的,树上掉下来的是会上树的。假如游了抽筋什么的,根本就是没救儿的事。但她的警告常常被我们当作耳旁风,沧浪河那里,总也不缺我们嬉笑打闹的身影。

1980年的夏天过后,要升初一时,我们就转到昭阳中学上学去了。从此,我就离开了东方红小学。好像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东方红小学又恢复文革前的城南小学,不久又重新做了规划,城南小学整体搬迁,与新生小学合并,成为实验小学的一部分。再后来,沧浪河畔的南门城区迎来最全面、最彻底的拆迁改造。

现如今,城南小学旧址小部分已改停车场了,学校那里便看不出一点过去的痕迹了。可曾想到,这里是沧浪河两岸那些蕴含丰富文化气息和令人骄傲古建群的土地,这里是全国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和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四处之一的“三闾大夫庙”遗址,这里是浓缩历史画卷和人文荟萃、名胜景观的明代“昭阳十二景”之一的胜地。

沧海桑田,而沧浪河畔的名字和故事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