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子的头像

浦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08/06
分享

哪条路上罗马之七 断臂维纳斯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连载

 

哪条路上罗马之七

 

     古有唐玄藏西天取经,上世纪初有几百先贤西去欧洲求得民族希望之真理,2017年底,我游访踏上了西欧的土地。与古贤者相比,我纯属走马观花,井底之蛙刚攀上井沿,只看到了一阵白光。可就是这个瞬间,有一些感触生出来,如春天爬进门缝的湿气,锐不可挡。诉诸于笔端,就有一些感慨凌乱如春笋一般。


      断臂维纳斯与蒙娜丽莎的微笑

浦 子

 

2017年12月9日。下午二点。终于进入卢浮宫。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建在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遗下的最珍贵建筑物之一。闻名于世的是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

敢于让皇宫变成博物馆,我向法国人民致敬。无论如何,法国的反封建历史在世界上算是早的。

在玻璃金字塔的地下部分,有一个倒着的玻璃金字塔。

就如倒影。倒影有水或镜子作为介质。

它悬在上面,将太阳的亮光照进来。

这是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明设计的,令人惊羡。非洲的金字塔是砌在地面上的,没有这样的设计。我以为这是在中国阴阳学说照耀之下的创新。

导游就将这里作为我们二个小时之后的集合点。这个选择让我们欣欣然。这个点很中国嘛。

我们以镇馆之宝为核心,导游介绍,否则,游遍博物馆得几天几夜。何谓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其实还有胜利女神石雕。我听见导游说两个,导游可能担心我们在这里如果再找后一个宝,会多花时间,会影响下一个行程。也可能导游出于对于我们的爱护,最后一个宝身上有太多的西方意识,免得像我这样的人会借此做些文章,回国后会有麻烦发生。也有可能是我听见了,也看到了,却选择性忘却。这篇游记,也干脆不写她了。

导游的话一说完,我就撒腿就如到了谷仓的老鼠一般。

东边,谷。西边,谷。南边,谷。北边,谷。

这种心情,人与鼠一般的。

抓住重点,我牢记导游的话。那么,选择的第一个点,就是断臂维纳斯。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的西方第一个雕塑,就是它。那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我们县城有一家教具厂,是里边的工人师傅偷偷用石膏模翻了一个石膏像。那一个晚上偷偷给我的时候,我大吃了一惊。第一个感觉是裸女,第二个感觉是断了臂的美女。我不知道美女如何断了臂?只知道断臂美女特别的美。

几十年的谜,终于等到解开的时候了吧?

可是,通往谜底的道路何其难。导游将我们送往收票口后,没有进入。可能重复的美,不是美;也有可能规定导游不得进入。我不懂英语,更不懂法语。亏得是卢浮宫的导引系统先进:图形引导,即被展物的图标加上箭头。我们发现了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它们方向不同,我们先选择了断壁维纳斯。

那是一座无边无际雕塑的森林。

整个卢浮宫的艺术收藏达40万件以上。其中雕塑、绘画占多数,但另有为数不少的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共6个门类。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在这里到处都是,东方各国的艺术品,在这里时有所见,包含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小小的法国,何以有如此多的艺术藏品?我的脑际忽地闪出这个疑问。我在俄罗斯地处圣彼得堡的国家博物馆也出现过这样的疑问,还被我当场释疑了:那是掠夺。我亲眼看见来自非洲的石刻,竟然是用巨大的锯子从岩石上整块切割下来的。那些残片在这里被拼接成整体。我听到了它们离开母体时疼痛的哭泣,几百上千年了仍没有停止。我的头脑老是有这样疑问出现,它们如闪电一般出现,又如风一般消失。

在这么多的雕塑里找一座雕塑,犹如在树中找树水中找水一样。

也多亏了断壁维纳斯。它的标志,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也让我们领略了一路上的风采。

雕塑。拍照。

拍照。雕塑。

我找雕塑合影纪念。雕塑也仿佛为了与我合影才专门留在这里似的。

这些照片,将成为我一辈子的珍藏。

不多时,看见一众人围住一尊雕像,且人人脸上带着久别重逢般的欣喜。我挤进人群去,才见是她—断臂维纳斯。

她平静的脸容。我发现,有一道光射向我。后来才知,是那安详自信的眼睛,从二千多年前看过来。仿佛在说,你们这些上帝的儿子!就如在中国某个山谷中,听闻空中有声音在喊,你们这些女娲抟土造成的子孙!

我马上有被臣服的感觉。我常常成为美的俘虏,这一次也不例外。

看她稍露微笑的嘴唇,仿佛刚说了一句,我怎么在这世俗的地方,见到你这样世俗的人儿啊?

我保证,在场的人,除了我,再没有另一个人听见她的说话声。

但在场的人,大都知道她的经历。因为《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

亚历山德罗斯好聪明。亚历山德罗斯是人,不是神。

亚历山德罗斯是希腊人,他按照希腊人的形象设计了维纳斯。此刻,我就立在他的作品面前。我看到维纳斯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椭圆的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

维纳斯是神,不是人。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她都是爱与美神。在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才称维纳斯。

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美与泡沫,在暗示人类什么?在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连众神之王宙斯也向她求爱,其他众神更是心猿意马。面对美的诱惑,连神也抵挡不住啊。

宙斯与人间的帝王一般霸道。他在遭其拒绝后,竟然以王命将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维纳斯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这一波三折的剧情,让现今乱编狗血剧的所谓编剧也羡慕啊,在这神话里居然存在着。

亚历山德罗斯就按希腊人的形象,雕刻了维纳斯,管它上帝的形象是什么?

然后,希腊人该有的厄运,她身上也有了。她来到这里,也不是出于情愿,而是由于暴力。神在强权和暴力面前也是无奈的啊。

1820年,一位希腊农民,在自己居住的爱琴海米洛岛上挖土,结果挖出了一尊完整的美神。这事关法国人什么事了?可法国军舰却好泊在米洛港,舰长想买却没现金。美神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这时候,掠夺者的本性就出来了,不甘心的法国舰长竟然驱舰前去阻拦。双方于是混战,雕像双臂被打碎。米洛的地方当局迫于淫威,出面调解。调解的结果只能是让法国人出钱购买,再贡献给法国国王。断臂维纳斯到达法国,自然引起轰动。然而,这与抢夺又有何区别?

也多亏了这位舰长哩。

奇迹的产生,有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谴责舰长,是以人的道德和法律准备。但美,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狭窄通道。不是每个人都经过这个通道的。

日本有个当代诗人、小说家叫清冈卓行的,他就表现了与我一样的认知,他说: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但,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我的话:残缺美,是世界上既有美的另一个境界。

另一个境界,告诉世人:维纳斯断臂了,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法国的天才雕塑家罗丹,就赞成我的观点。不过,他在我的观点形成二千年之前,就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创作中适当的留白。他由此在1886年创作了大理石雕像《沉思》。《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头部,没有凿出颈部,双肩和躯体,保留了下面一方块未经多少加工的粗糙石头,令人感到迷惑。它决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这样作的。据罗丹解释:他想集中在“沉思”这一主题上,因而除了脸部神情之外,要抛弃一切无关的局部。

他故意把人物中的某些部位略去不做,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让人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东方的中国,我找到他们的同盟军。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就叫“空白加减法”。苏轼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它的深层积淀,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为基础的,是领悟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审美意义的结果。我的乡贤,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把留白称为虚。他说,“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即是说,留白,主要是为了衬托主要景物的。在他很多的画里,背景大片空白,不计空间,不留墨痕。哪怕主体是十分质朴的一白一黑,还是一目了然。

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对于残缺美的共同看法。

此刻,有一束斜阳照在“断臂维纳斯”上,任我的手机相机如何折腾都难以实现理想。要不,她实我虚;要不,我实,她虚。

“维纳斯”似乎在述说另一种美的境界,可是,我这个,凡人,达不到。

我是带着半梦半醒的状态离开的。其实,我人生的很多时间,都是这样的。

后退,后退,我在雕塑区,找不到通往油画《蒙娜丽莎》道路。直到无路可退时,才发觉那蒙娜丽莎的图标和箭头。

让我改变这个混沌状态吧?我一边在以耶稣的名义祈祷,一边念着佛的阿弥陀佛。但我不知道地球上另一个知名宗教的祈祷语,或者别的我不知晓的宗教祈祷。

说实话,我一进入以油画为主的展览区时,看到很多知名的油画,差一些忘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利令智昏了,其实被色诱。被美色所诱,那是我情愿的事。

卢浮宫的油画如海洋。我感到窒息。窒息是由于我是油画盲。油画盲自然不识得油画的奥妙,而信步由缰。我就不识得油画的通常品位,而相信画中人物的情绪。钻了这个牛角尖,就如坠入深渊。

我在凭自己对油画的认识水平在品鉴眼前的画作。我在这里停下脚步,画面里,一个牧师正在一个孩子面前读《圣经》,抱孩子的母亲和另外一个妇女面露感恩的情绪。我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画面上停下,画面里一片为真理牺牲的肃杀情绪,我在那里拍照。我看到一个妇女手托盘子,右侧一只手伸进来,将一只人头放在盘子中,画面上一片悲哀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很多的观众,与我一样的喜好。原来,真正懂油画的不多,像我这样的人多。人物画中的喜怒哀乐,是人性的通用情绪。

这是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挤满了人。这里不是菜市场,不是受了食品的诱惑。这里更不是银行,不是受了金钱的驱使。人们也似乎放低了说话的声音,有些人甚至屏住了呼吸。但脸部的表情十分的生动。这活跃的源泉,竟然是墙壁上镶的一幅画。仿佛那画是太阳,给那些人脸上带来活泛的光;又宛如那画是一颗石子,投在大家的心湖上,让众人的脸上展现涟漪。

那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

最后,当我挤出人缝,站在《蒙娜丽莎》前时,立在1503年的画家达·芬奇隔空与我打了一个招呼:嗨,您来了浦子!

我不懂您达·芬奇,来看看。

看吧看吧浦子,我们会成好朋友的。

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头顶都有一股风,旋转着,很快消失了。在场好几个人,都朝我的嘴唇看。我感觉我的嘴唇在颤抖。

我看那玻璃罩。看玻璃罩不是我的目的,但看里边的画作,必须得看玻璃罩。

卢浮宫的专业水准是好的,因为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的灯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个细节。

《蒙娜丽莎》又称《永恒的微笑》,被认为是西欧画史上首幅侧重心理描写的作品。这时,我会心地笑了。我暗暗惊叹我的情绪说法,与这里的“心理描写”似乎挨上了边。

这幅画被公认为达芬奇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社会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美术家认为,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我在此刻,不断的挪移自己观赏的位置,奇迹出现了,不论我从哪个角度看,她那温和的目光总是微笑地注视着我。这个场景,令我想起观赏耶稣像,中国文革时观赏毛泽东像。画中的她,因此生动异常起来,仿佛就在我的身边。

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她的笑。这种笑令人难忘。

这种笑,在于笑与非笑之间。有画评家指出,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画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在离法国遥远的东方,中国宋代的苏轼,曾经填过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看这里边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还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达·芬奇1503年画这幅画的时候,苏轼(1037-1101)早就填了这首词。东西方文化迷醉于这个似是非是,其实探索的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境界。

除了文学艺术家,佛家也如此。在东方的许多庙宇里,有一尊两副面孔的菩萨——从左侧看,那脸苦歪歪的似乎在哭,从右侧看,那脸乐呵呵的仿佛在笑,而当我们从正面细细地看,才发现它似哭非哭,似笑非笑,亦哭亦笑,非哭非笑。

有哲学家分析,这就叫复杂性:面对光怪陆离的人间和人间的光怪陆离,菩萨也感到哭不得笑不得,这才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表情。

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菩萨懂,我懂,也不告诉你。

           (2018年8月6日 南书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