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龙根的头像

潘龙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25
分享

支坪古村绽放红色新花

《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片渐渐远去的故乡,始终永恒于游子心灵深处。

乡支坪村是一个潘氏族居的小山村,位于龙泉市的东大门安仁镇南面,距离中心5公里,海拔490米,村后茂林修竹,生态优美,天然氧吧村边梯田排比如诗如画,洋溢生机;村民宅心仁厚,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大湾至今茂盛着一片“风水林”——10余棵树龄三、四百年的柳杉和南方红豆杉参天而立老的村落(大约38年前一场特大暴风雨刮倒了11棵柳杉古树极为可惜);一条蜿蜒渠穿村而过,痴痴清水款款而流,小南侧的墙基中镶砌着一巨石恰饮水的灵龟,龟背绿盎然神态栩栩如生默默散发的灵气静静荫庇着纯朴深情故乡

以前乡亲们喜欢下象棋、拉二胡、练书法我们这些小孩子也继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同辈的潘晓平和潘守兵等人都是象棋或二胡的业余高手;还有远近闻名的一流插秧能手潘守德,更有省级非遗菇民防身术传承人周有平;家家户户喝的是冬暖夏凉的甘泉水,吃的是自己种植的干净粮食和蔬菜习惯早睡早起,三餐多素少肉,心态平和居家勤俭,健康长寿

故乡世代传承的顺口溜对“潘”作如此形象解释:“米在肩上,脚下丘田,左边三泓水,吃用无需愁。与外祖父同辈的潘道连爷爷曾告诉我“潘”字的“米”上那一撇本来是没有的,后人为了圆满一点,才加上这一撇,寓意着做人不可锋芒毕露。如今想起来,这可是一个百度搜索不到的民间注释啊!

故乡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元朝皇庆五年1316年始祖三公子彦从道太社门村(旧谱志称若瓯源)迁徙开基,社门周边各村、陈山头、里洒村潘氏祖上均为兄弟同宗,至今尚存各村旧谱志可以相互印证。支坪潘氏先祖三公子彦公当初在现平水禹王庙下地块开基立业某月某日,一失踪许久的母鸡从东南山坪带回一窝孵化出来已经会走的小鸡,太公兄弟精通祖传阴阳地理堪舆之术,认定山坪是个好地方,于是在那里建造土木结构的瓦房从此安居乐业开花结果,世代繁衍这便是“鸡坪村”的来由。后人为了书写方便,且因安仁方言“鸡”与“支”谐音,便改村名为“支坪村”了。

故乡祖先一代代不断努力,村风日益纯朴,条件逐步改善,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村邻合力修筑安仁南云和景宁及福建寿宁的交通要道“安景古道”;于同治五年(1866年)翻新修建平水禹王庙,同时修建至今依然遗存的支坪古大屋大案楼此楼坐南朝北,四泥墙,青石门架勒刻云纹,门额砖刻横批“青峰拱秀”四字非常俊丽,内有木制主屋、大厅堂、二堂弄、三天井、六横厢,布局清晰大气,牛腿雕刻精美,窗格大方简洁,整座建筑平方米,大屋主人民国年间殷实大户潘氏。孩提时代,大门内的大天井积满厚厚的冬雪时,我们常常在那里堆雪人、翻筋斗,忘却寒冷,不亦乐乎!

外祖父潘道芬(1919-1999)生前曾经重复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有一次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工作人员前来抓壮丁入伍,便急急忙忙躲进这座清代古屋二楼的一个房间,当时外面风刮得很大,只听见有一个人开门,另一个人却说这个房间刚刚看过,开门的那个人也就未进门了。他因此躲过一劫。外祖父说有时候,好像真的有天助神助、祖德护佑一般!

由于历史曲曲折折的原因,回忆里与外祖父同辈以及与母亲同辈的乡亲们都历尽艰辛、饱经沧桑,很少有上学读书的机会,即便上过学,也大都未能多读几年书。孩提时,村里人遭遇较为严重的疾病,急需送往丽水地区人民医院(现称丽水市中心医院)治疗时,当过兵且在南京参加过几年工作的父亲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翻译”的责任陪同前往,用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代替病人和医生交流,母亲也总是一如既往地支持。

尽管与外祖父同辈的老人们由于历史的局限,文化都不高,但是他们都非常善良非常勤劳,特别健康特别长寿。据回忆统计,支坪村1998年全村20多户共计120余人,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竟然多达16人(其中有6对夫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对双方同年的夫妻(潘道松和游金莲)相敬如宾一起活到95岁,有一个先走一年,另一个活到96岁,听说他们俩15岁就结婚了,相依相伴了80周年!那时候的支坪村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老人是活宝。青少年时非常喜欢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向他们学习生活和历史的经验。记得与外祖父同辈的潘道水爷爷,曾告诉我以下几副巧妙的对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何叶圆于荷叶,银情厚于人情。”“教我导我高于我,说人道人不如人。”还记得与外祖父同辈的潘朝宝老人,曾告诉我以下两首古诗: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人心曲曲弯弯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改变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休“甘罗运早太公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清贫石崇富,六人命里有高低。”而外祖父则曾先后嘱咐我以下三句话:“黄金不如乌金贵,乌金脚下会腾云。”(长大后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宛如马克思说过的“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变得三头六臂”)。“帮呆人做军事,不如帮刁人管包袱。”(这句话的含义相似于·傅玄《太子少傅箴》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贪字是一个贫字。”(这句话的寓意犹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古老传说。斯人已去,心声妙语和精神永存!

记得全国恢复高考后,村里虽然有四五个高中毕业生参加过高考,但是由于那时应届考上高中中专和大学的人数微乎其微,而他们未继续复习,也就错过了再次高考的机会。幸运的是后来我上初中的时候,安仁中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校风学风都已经很好了。198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中专,那时的农村广播几乎是唯一的通讯平台,广播里播放了初中中专上线名单后,邻居阿姨很快进门对我妈说:“叶娥,花会你家龙根开筒!”当时我也在家里,听了阿姨的话,真的非常激动!有人说过,那时的初中中专毕业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因为那时初中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当时外祖父说据他所知,我是村里出生的第一个正式考上大中专的孩子。1989年我弟弟和村里的一个女孩也考上了初中中专,如今只有20几户的支坪村已经有10几个孩子考上大中专并成为商界人士、国家干部和公务员,在各条战线上干净干事,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

尤其值得一写的是,故乡支坪村与开国少将、原《解放军报》总编辑、总政文化部长李逸民(1904-1982)的故乡李登村及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季步高烈士的故乡季山头村均颇有渊源。支坪乡绅艰苦创业,乐于慈善事业,早已名声在外,常与毗邻乡村的名门望族联姻,民国时期最为突出古有安仁文化古村大舍村清代甲午科举人连正钊(安仁仁山书院首任院长)的女儿嫁给支坪村潘世川的祖父后有安仁项边村大地主项必瑞的女儿嫁给支坪村潘世贵,还有支坪村潘道章(原金田乡乡长)的女儿嫁给原安仁镇长家小辈项茂芳(刘坊村项建平的祖父),更有开国少将李逸民的妹妹嫁支坪村潘道馥血浓于水亲连亲,潘道馥的妹妹潘根珠与李逸民的表弟季步高订了婚彼此的父母都已准备好猪、鸡、鹅、家具等一切婚礼用品等着季步高返乡完婚,季步高的父母更是一封封家书催促季儿子回家结婚,但是青年季步高一心以革命救国事业为重,了几亲人们等来的却是22岁的季步高在广州红花岗从容就义为国捐躯的悲讯!后来支坪村潘世琴的姑母潘林翠嫁给季步高父亲季张泉管家周陈贵(安仁湖尖下村人),夫妻双双为季家在温州苦心孤诣经商几十年,财回乡却一贫如洗,经考证,原来经济几乎都用于李逸民和季步高表兄弟俩的求学生活及他俩被捕后的救赎活动潘道馥的儿子、现年75岁的潘金德告诉我,他的姑妈潘根珠后来嫁到龙泉道太王庄大畈村,生育了两子一女。

田园腴有限,心地福无涯;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家乡同辈潘龙伟查阅支坪村潘氏宗谱详细记载潘氏启字辈太公启益,少年家贫,正直无私可敬可嘉,三十余岁才娶妻生子,自创租稞一千余石,建屋宇三堂,目下子孙共食者三十余人,功名两备、文武双全德高望重、行正品芳,相貌天庭高耸、地额丰隆,寿高八十有六,其墓碑获刻“皇恩钦赐”大字辈大荣公(曾任安仁仁山书院董事会理事),祖上已积累不错的家产,还奋力自创租稞五百多石安仁永和桥水毁重修,民国二年县长杨毓琦选他为董事会理事,他不仅自己竭尽全力,还相邀支坪乡绅潘宏槐、潘宏棣等人出资出力。永和桥修桥古碑上的倡捐芳名有支坪乡绅多人在列桥竣工后,他又被安仁仁山书院委任为高等小学董事会理事;大字辈大麟公,清末县试,场中箭胜刀石超群案榜魁首艺冠童军,但因科试停止未获功名,否则一定能成武举人大字辈大恩公,1929年游林源联合村(现胜游、胜源两行政村)公选为副村长,为人办事积极热情,公正无私,视他人之事为自己之事,见人纷争努力排解,每年地方公务办事来往者不少,垫进去的伙食费不计其数,虽祖上家产殷实还自创增置家业,在地方威望很高道字辈道璋公,1929年游林源联合村公选为村长,1935年毕业于龙泉讲习所,骆企青县长委任他为金田乡乡长,身为乡长行为并不过衍,后因妻子天不假年中年丧子家中变故,辞去职务隐居礼佛,也避开国民党末期敛捐派税、抽丁拉夫等,得以善终道字辈道经公勤俭持家和平重孝和睦乡里,地方慈善事业无不解囊相助,民国二年安仁月山下安庆渡修建被公推为董事会理事,该渡来往行人众多此举功德无量,1941年独立负责修筑马鞍桥以便行人通衢,此廊桥10余米,古朴端庄,至今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塑像,桥的侧木板上遗存两副书法超群、用词绝妙的百看不厌的对联:“绿柳枝头洒法雨,白莲座上吐慈云”“常教赤子有慈航,永使苍生离苦海。”此廊桥至今横亘于老胜利乡政府边的溪流上奉献于村民来往通行和宗教聚集。道字辈道馥公,1939年唐巽泽县长任命其为启新小学校长,竭尽心力培育人才外,还有大祯、大运、道运等为乡邻首肯之德高望重者不胜枚举,乡贤善行延续至今。

外祖父生前一旦听说或发现村边的道路由于狂风暴雨造成毁坏、塌陷的情况,就立即背着锄头、铁板等工具出发,进行抢修,曾几次在返回家乡的路上遇见外祖父正在修复道路,他说人生在世,要多做修桥补路之类的善事。这些年由于国家发展迅速,下山脱贫政策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乡亲落户安仁镇所在地,甚至居住于龙泉市城区。但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村里修路的传统日子,大多乡亲们总是不忘初心相约回乡,共同努力修理道路。

故乡村落的左边出口一座古老的平水王庙,庙宇门架青石雕刻,门额阳刻横批“地平天成”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门楼为二重翘檐,庙内大木柱上的牛腿雕刻极为精致古朴庄严大气,庙的西墙内侧至今保留着一个宛如昔日农村那种米筛般的毛笔行书“福”字,笔迹极其潇洒,非常引人注目,寄托着先人对子孙后代的真心祝福!

沿着平水禹王庙东北角的平路走出去,有一条山石堆砌的小道通往安仁镇中心曲径通幽的山道两旁,翠竹古树接连不断花香鸟语浓荫蔽日,俗“支坪岭”,岭边尚存一个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凉亭亭内立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写着修理支坪岭者的芳名过去是安仁经过支坪、林棱通往景宁的古道。在安仁镇中学读初中时,支坪岭是我们每个星期匆匆往返的快乐之路,成功之道

站在平水禹王庙西北方的大坪尽头的那块巨石上,可以尽览安仁镇全貌,遥望西边的天平山和东边的石鼓山,安仁镇广播电视站的电视信号发送设置此巨石后面。这里是整个安仁镇眼界和胸襟最为广阔的地方,与安仁镇中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和桥”遥相呼应!

故乡虽是一个小山村,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地,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据龙泉市委党史研究室《英烈血染支坪村——红军挺进师纵队长刘汉南烈士牺牲故事一文采写纪录:1935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力(第一、第三纵队及师直属队)为突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在刘英、粟裕率领下从岩樟郑庄出发,在道太渡过龙泉溪,经梨垟达大源后住夜。第二天达安仁,遭遇国民党浙保三团六连,激战一个多小时,奋力击溃敌人沿支坪岭抵达支坪村时,已近黄昏,就地宿营支锅烧饭,并在支坪岭头构筑工事警戒敌人。不料,驻安仁的保安队又重新纠合起来,抄小路翻越到支坪村后山凌林村下的尿筒岭,占据了两边小山头的有利地点,架起机枪,封锁了红军的去路,红军后面又有国民党六十七师追击,情况万分危急。此时,三纵队队长刘汉南江西人,1935年3月,随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同年8月底9月初,蒋介石调重兵“围剿”挺进师,刘汉南在刘、粟首长领导下率领三纵队进行英勇顽强的反“围剿”斗争。在支坪突围战斗中牺牲时才二十几岁立即带领几名战士赶赴前沿阵地侦察,准备伺机强行突围。当接近尿筒岭头时,埋伏在岭头两边密林中的敌人开枪射击,刘汉南和另一名战士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战士们迅速把他俩遗体抢回,背到岭脚的一个小山岗上安置,后来,支坪村人把刘汉南及战友的遗体进行了安葬。接着,红军部队乘着夜色迅速撤出支坪村,避开与敌交火,改道赴天平方向,在湖尖下村宿营,次日继续南下,寻找闽东红军会合。

1935年9月26日这一天,红军在支坪村滞留时间虽不长,村里潘世珍老人生前常讲述当时的情景,红军曾打开古屋主人地主豪绅的粮仓拨粮济民;还在古屋外的空旷簟坪上集中队伍、整顿纪律、军事训练。村里贫苦农民潘道本等人还帮助红军挑运战需物资。平水王庙南侧山墙曾留下了累累弹孔。支坪群众在敌兵走后把刘汉南及另一位无名烈士遗体抬下埋在地名叫丫丘的田头,村民潘永琪家里如今还保存着用于抬刘汉南烈士遗体的木梯。这些故事至今一直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近几年来,乡贤潘龙伟、潘守平等人积极收集整理革命事迹史料,不辞辛劳,多方奔走,筹资出力,在龙泉市委党史办、市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会、市民政局、市林业局等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潘守根、潘建平、潘守忠等众多乡亲付出辛勤的汗水,于支坪村建立了集革命烈士刘汉南纪念碑、红军纪念廊、红色文化墙以及英烈亭等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饮水思源,共同努力,支坪古村绽放红色新花;厚德载物,根深叶茂,英烈热血化作满目芳华!

2021年3月16日,龙泉市人大主任叶石玄仙等领导在安仁镇党委书记练斌、镇长周建伟的陪同下考察支坪村,对支坪村的红色文化建设表示充分肯定。

今后的故乡支坪村——必将继续朝着进一步打造又绿又红旅游点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