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帕男的头像

帕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1911/20
分享

六月六,以有情人的名义——彝族“情人节”的走

一个现代的“梁祝”版爱情故事,足以让我陡生打造一个“东方情人节“的想法。我相信,不管时间再久,世事多么变幻无常,这个故事都能让每个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我不得不反复讲的故事,那年我还在《楚雄日报·周末》当主编,《都市时报》记者周晓辉拿来一篇稿子,讲的是一对年轻恋人,未婚妻意外中毒身亡,未婚夫在太平间举行特殊婚礼两月后赶到爱人坟前服毒自尽的事情。看过稿子后,我二话没说就决定发表。但心里还是有些顾虑,尽管他们的爱到了不惧生死,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但结果是消极的,会给人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记得当年发表该文时候是一个整版,事情经过大致这样——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龙街乡石关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一年前,距村民飞胜和苗正芹夫妇家房头不足百米的一块山地中,新添了一座崭新的双合坟,左侧埋葬着其刚满18岁的女儿飞琼芬的骨灰,右侧长眠着尚未过门的女婿易上潮。

2006年5月17日下午,当记者了解到易上潮和飞琼芬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后,立即沿着崎岖的山路赶到石关村。提起往事,飞胜和苗正芹夫妇俩止不住泪如雨下:“原定让他们在2005年2月16日结婚,因小易的父母要儿子将未来的儿媳带回湖南给他们看一眼,两人于2004年国庆节长假回到了湖南。我们都忙着为他们准备婚事,根本想不到会出事……”说到这里,苗正芹已是泣不成声。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04年12月16日,从未出过远门的飞胜夫妇突然接到易上潮由湖南长沙打来的电话说:飞琼芬因一氧化碳中毒死在长沙县医院,所有人顿时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当晚,飞胜夫妇俩和另外三名亲友火速赶往昆明,于17日中午抵达长沙。在医院,他们终于见到飞琼芬的遗体旁泪眼朦胧、神情恍惚的易上潮。

飞琼芬遗体火化的那一天,易上潮泪眼婆娑地拎出一只包袱,取出事先买好的白色婚纱给她穿上,又为她戴上一只铂金戒指和一串黄金项链,随后他自己也穿了一身崭新的新郎礼服,然后对所有在场的人宣称:“小飞和我的婚期还没有到她就走了,她死了也是我的新娘,今天我决定就在这里与她结婚。”接着,深情地抱起飞琼芬与她热吻。当易上潮的右手像以往一样抚摸飞琼芬的左手时,他的手竟然被飞琼芬早已僵化的手指牢牢地“抓”住不放。飞琼芬的指甲深深地扎入了小易的右手虎口,手被刺得生痛的小易依稀感觉到已经化过妆的小飞眼角多了一滴泪珠,他当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小飞,你还活着,小飞你掐我了,你流泪了,你还活着吗?你赶快醒来吧……”可任凭他怎么呼唤,小飞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几十分钟后,易上潮美丽的“新娘”在一阵青烟中袅袅升空化成一堆白色的粉尘。

1980年8月15日,易上潮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2年5月,小易几经辗转跟随师傅来到昆明打工。2002年5月,初中毕业的飞琼芬刚满16岁就到昆明市一家饭店打工。说来也巧,她所在的饭店福满楼距离小易所在的饭店还不到50米。

小易的同事小宋是个热心好学的小厨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福满楼饭店,向那里的湖南厨师讨教厨艺。在这个过程中,小宋认识了清秀可人、温柔大方的飞琼芬,心里暗暗地喜欢上了她。

同年6月,小易的师傅李林在昆明关上新开了一家饭店,并决定公开招聘员工。小宋立即找到飞琼芬,将她“挖”了过来。然而,飞琼芬竟然一丝也没有察觉到小宋对她的心意。做事蹋实、极具责任心的小易却引起了飞琼芬的注意。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态度,使飞琼芬和易上潮很快成为恋人,并深深坠入了爱河。

2004年12月21日,飞琼芬的父母处理完女儿的后事决定返回云南,易上潮买好了火车票要护送“爱人”魂归故里。飞胜一家经再三考虑,断然拒绝了小易同回云南的要求。

然而,2005年2月22日下午5时,易上潮如同两年前来找飞琼芬一样,再次突然出现在飞家的大门口。

站在爱人的坟前,易上潮哭着用手机给远方一位好朋友打电话:“小飞离开我的这两个月,我始终觉得小飞真的没有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我闭上眼睛,小飞就会穿着洁白的婚纱笑盈盈地站在我的面前。她笑着对我说:‘小易,穿上婚礼服,我们结婚吧!小易,你真帅,我爱你一辈子,小易,我爱你一辈子!’为了回报她给我的爱,我决定再过两天就在这里和小飞完成我俩的誓言……

2005年2月25日下午6时,飞胜夫妇洗好菜后找易上潮炒菜时,却突然发现易上潮不见了。飞琼芬细心的妹妹在房前屋后找不到姐夫后,立即向小飞的坟前跑去。结果发现“姐夫”真的在姐姐的坟前,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单膝着地,上身趴在姐姐的坟上,一只手紧紧地攥住一个笔记本,另一只手紧紧抓住一撮刚从坟土中冒出嫩牙的小草。飞琼芬的妹妹心想:痴情的“姐夫”一定是伤心欲绝后,哭昏过去了。她一边大声叫着:“姐夫!姐夫!你快醒醒!”一边上前搀扶他,当她将“姐夫”半转过身来才闻到了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只见“姐夫”口吐白沫,已经再也不能回应她的呼叫了。

易上潮死后,飞胜夫妇征得易上潮父母的同意,按照小易生前留下的遗嘱,让死者穿着小飞生前送他的婚礼服、胸前挂着心形玉佩与飞琼芬一起合葬,让这对悲情鸳鸯长眠地下,成为了永恒的伴侣。

人们渴望真爱,渴望永恒的爱情。而且爱情没有国界,不分地域,不论种族和民族。因此人们给予了飞琼芬和易上潮更多的是肯定和赞美。

李斯心写《合欢咏》不知其费尽心血,他先后两次来楚雄,与我一道商量在上海打造一台音乐剧,然后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再然后打造出“东方情人节”,可惜的是我,有道是手长衣袖短,呈给高层的报告最终石沉大海。但李斯心对艺术的坚持和对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以他之力写出了爱情长歌《合欢咏》,全诗引用,以示我真切的感佩。

引子.合唱

世有痴男和倩女

不恋凡尘恋知己

网络一时传广域

闻者无不动心曲

歌曰:

零二年,滇中西

长沙小伙彝族女

易上潮,做厨艺

琼芬善良又美丽

番柿红,菜花绿

平凡劳动也珍惜

顾客前,店堂间

往来同事已在意

湖南伢子血性刚

闹市擒贼正气张

这厢好感生怜爱

那方有心还热肠

人有艳时花有期

桃嫣当春含欲滴

清纯处子水芙蓉

天生媚娘雪仙姬

街边走,样亲昵

出双入对惹人嫉

不羡富贵不荣虚

幸福只缘我爱伊

三月春城扑柳絮

娇嗔呵护总不离

秋仲探亲返彝州

从此鸿雁无消息

十月底,寻千里

颠沛苦问绕山地

惊相拥,泪淋漓

声声轻唤好想你

忙里外,人勤快

温和恭敬似亲仔

飞家二老看明理

纵是铁石也转意

马缨花开遍山野

灿若红霞映天碧

粉簇新团人依依

易飞相恋似胶漆

携手归来明湖畔

郎情妹姣意更粲

痛足慢揉呼要背

新履平跟好相伴

日月梭急云水长

夜来忽梦到湘江

惜别爱侣还家去

美好时节念爷娘

爷娘兄长居郊县

零四打工在市建

劳累一天卧工棚

婉照灯前端之遍

楚雄先生能占卜

妄测鸳鸯命相忤

琼芬忍发绝情书

辗转彻夜神无主

千里传音诉初衷

情路如铁信如磐

命里我心天可鉴

精诚感召恋人还

见女爷娘喜气扬

开罢东户开西厢

两处收拾皆停当

一朝只待花烛房

十九姑娘上工厂

自戒零食置婚床

玉坠冰心寄芳心

西服新郎送我郎

郎出短工留言秘

爱人礼物最甜蜜

期期盼盼到三日

心跳怦然开仔细

禁不住,心欢喜

手捧长裙照镜里

待沐浴,好更衣

新娘婚纱多想披

生火盆,中毒气

祸事由来皆大意

小易啊,你在哪

玉臂绵绵竟无力

芙蓉花瓣落幽渊

香魂一念空百年

今生缘合不忍去

怎奈迢迢离恨天

忽感不祥归风疾

归来娇娘已不起

千呼万唤无重来

悲莫悲兮绝新侣

卿何薄命我失福

涕泪无缰伤自语

大喜元月将将即

我怎么能没有你

花容惨淡映红妆

曼纱清凉似雪霜

灵堂之上行婚礼

十里传奇撼八乡

小飞小飞对不起

易哥悔恨害了你

金戒银饰空好物

可怜如今到佳期

执手不放感阴阳

新娘素睑泪珠滴

声厥哀告她活着

至此众人皆掩泣

天未佑,人自期

元宵忽访大坪地

殷殷把酒对双岳

孺子偎依同三夜

茔上几丛新草衰

碑前一缕残香冷

思卿之念念成灰

心痛袭来不欲生

昨夜明眸动月光

婚衣相抱俏如往

梦回凄楚负欢颜

隐隐牵痕灼手上

佩装无染会有期

恕儿不孝决去意

春华从此不趋老

停笔遗书泪落衣

青瓶翻,玉山虚

琼芬慢走我来矣

斑鸠鸟,惊飞去

急往彝家告消息

马缨花树摇红波

奈何世上伤情多

姐夫啊,叫小易

妹妹呼来已无计

不求同年同日生

但愿同年同月去

今生永失偕白首

来世定当成夫妻

正月十七彤彤天

峰岚低徊默无喧

彩云之南云垂怜

谁家痴子赴黄泉

闻说世象欲横流

人间真爱渐于休

却有情深深如许

以生殉之曾几有

楚传奇鸟雌雄飞

雌死雄留衔草秸

孤鸣欲绝绕三日

不食不舞亡啼血

攘攘红尘山外天

湖南儿郎葬云南

我最浪漫的心愿

长夜伴你共长眠

江流石驻爱无双

浮利庸生枉自忙

昆明池边酒歌断

合欢树下日月长

尾声.合唱

古有梁祝双彩翼

今有易飞长相依

此情直可感天地

侵骨之殇人神泣

琼芬飞,上潮已

传诵世间至爱侣

生不离,死无弃

千年一缘永相续

在写出《合欢咏》后,李斯心并不善罢甘休,又以“相信爱情·云南“现代梁祝”十周年艺术纪念”,发布《合欢咏》长歌叙事诗朗诵和《绝爱情歌》歌曲的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其号称“2015诗歌音乐实现”,我当祝贺,但又感到惭愧。

这个李斯心何许人也?

这位上海所多多音乐数据中心的掌门人,在网上,看到更多的不是他的简介和吹嘘他的泡沫文章,而是电子音乐教育的诸多论文,对国际先锋音乐研究有所建树和长期致力于电子音乐发展的专家。

东方情人节这是我们想要的更世界化更开放性,具有普世认知价值的“情人节”。但我们完全忽视了楚雄彝族早就有了“情人节”,而且历史可以追朔到2000多年前。

农历六月初六,禄丰县广通镇及周边地区数千名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几子湾村委会小青山,载歌载舞,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六月六”彝族情人节。

据了解,历史悠久的“六月六,晒红禄、有福禄”彝族民间传统在广通彝族地区已流传两千多年,传承至今。该节庆活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楚雄彝族传承千年的婚恋、交友、择偶、祭祀等习俗,成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情人节”。为大力挖掘、包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民族节庆品牌,建设“文化强镇”,从2005年开始,禄丰县广通镇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几届彝族情人节。通过多年的打造、包装和宣传,许多外省、外专州的游客也纷纷慕名来参加节日活动,感受和体验广通原生态的彝族情人节。据不完全统计,节日当天前来参加活动的游客达一两万人之多。

我多次错过了广通的情人节,但我的同事们有眼福,而且不仅一次亲临现场,去聆听、去感受、去分享。一起写作的龙川,人就是禄丰人,而且在广通中学教书多年,老婆现在都还在广通文化站工作。他笔下的情人节说成是“ 一个追梦的节日”,我信——

彝族节日“六月六”在我的记忆里是抹不掉的。

每逢农历六月初六,牟定江波,禄丰广通、妥安等地十里八乡的彝家人都要到山神树前杀羊、杀鸡祭祀,保佑平安;到田边地头祭拜,祈求五谷丰收;搬出所有的衣物晾晒,渴盼家有福禄相伴。“六月六”这个传统的节日传承了“妙龄处子破瓜之年、闺中红绿成熟艳丽”的历史渊源,彝族男女青年在大红大绿的场景中成就了终身情结。在多年的民间自发组织的赶节过程中,“六月六”渐渐演变为彝族青年钟爱的节日。因此,现在的“六月六”被人们定义为“情人节”,而且越办越热闹。

广通彝族情人节举办地小青山,是许多农村青年追梦的地方。小青山座落在禄丰县广通镇几子湾村委会公路旁,不大的一座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平日,松涛声和山鸟的鸣叫声把这里寂寥成别样的美丽,走进这里,你会感到这是大自然赐给当地村民的一处世外桃源。可是,遇到“六月六”彝族情人节,这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山却人山人海,会让人领略到窒息的欢腾。

本来,“六月六”是一个彝族青年男女聚会的“节日”,过去赶会的地点在禄丰县广通、妥安和牟定县江坡三个乡镇交界处的柜子山。近年来,为了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好,广通镇党委、政府将这一民间节日作了改良,由政府出面主办,起名为“彝族情人节”,使这一民间节日无论从规模、档次和经济、文化价值等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成为了当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节日。

柜子山赶“六月六”的现场是一块座落在半山腰的开阔地,家乡人称为“荒地”。在相对平缓的山坡上,这块绿草覆盖的“荒地”显得开阔而平坦,周围被良莠不齐的松树林环绕,风景优美,是一块天然的“运动场”。春天,这块开阔地上,和煦的暖风会催生出一片片嫩嫩的、诱人的蕨菜。可惜,那时的山珍野菜不值钱,这些蕨菜除了少数被附近的村民采回家食用外,更多的是被牛羊践踏和任凭生长枯死。这块开阔地虽好,可饮水却成了问题,到这里摆“羊肉汤锅”的彝族村民,需要用骡马从很远的地方驮水到这里,因此饮用水成了这里的“稀缺商品”。将“六月六”搬到小青山,也许就是由于这里“条件限制”所致。

过去,赶“六月六”的人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上点年纪的人去“六月六”更多的是到那里摆羊肉汤锅、做小生意。通俗地讲,“六月六”是年轻人交友谈情的地方。于是,有文化的人冠以现代点的名称叫“彝族情人节”,并被政府采纳,成为“官办”节日。这样的提法名副其实。

和别的年轻人不一样,我第一次到“六月六”赶节,是和父母一起去的,那时我刚好高中毕业。父亲是附近林业管护队的队长,因此我和他们一起到“六月六”只是看“稀奇”,和交友压根儿不沾边。

那时的我对于“跌脚”之类的彝族活动不感兴趣,总肤浅地认为自己是“有知识”的人,对此不屑一顾。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才感觉到,作为彝族的我,对于本民族的东西知之甚少是一种缺憾,特别是对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带的彝族年轻人中,已经逐渐失传。在“六月六”,漫山遍野“宗宗”的弦子声和高亢的跌脚声,是整个节日的主旋律。在信息相对落后的年代,这种娱乐方式自然吸引了较多的农村青年,也成为了他们沟通交友的极好方式。听现在的年轻人弹弦子,父亲总是不屑一顾。他常常惋惜地对我说:“现在的人弹弦子,总是一个音调,就像敲羊屁鼓。”我们老家的人总是把“羊皮鼓”说成“羊屁鼓”。

弦子”的学名叫“月琴。说起弹弦子,父亲可以说是行家里手。小时候,每当父亲弹起《草皮调》,总是听得我如痴如醉。可惜的是,由于家境不是太好,加之当时文化市场不是那么繁荣,父亲的弦子又破又旧。闲暇之余总爱弹上几调的父亲,经常对他的弦子修修补补,补补弹弹。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有一把上好的弦子,父亲可以充当民间弦子演奏家。在老家,父亲弹弦子、对山歌是出了名的,附近几乎找不到敌手。然而,母亲和我却不认可,总认为这是丢人的事。直至大学毕业,我才明白,像父亲这样的人,就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在“六月六“,弹弦子、跌脚是主要内容,其次,就是姑娘、小伙们花花绿绿的衣着在暗中较劲。对于整天劳作的彝族人来说,平日没有城里人的浪漫,“六月六”,正是青年男女展示自我的极好机会。在我看来,“六月六”这样的“情人节”远比舶来的“情人节”更有韵味。在那里,有情人不用高价买玫瑰来取得对方的欢心,漫山遍野的野花有大家送不完的礼物,旷野山林、绿草蓝天有让人享不尽的情调。跳累了、玩累了,花几元钱,买碗汤羊肉,爽口又惬意……到大自然里过情人节,本身就寓意非凡!

其实,现在的“六月六”已经不局限于彝族的节日了。禄丰县广通镇组织的“彝族情人节”,至今已经是第六届了。这个传统的节日,由于有了政府的主导,使更多的公众参与了进来,已经融入了更多的活动内容。文艺表演、毕摩祭祀活动、赛装、情歌对唱、老人舞表演、爬油杆比赛、公鸡啄架、抹花脸、跳脚狂欢等众多的内容,融入了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成了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将“六月六”的办节地点移到几子湾村委会的小青山,我的理解是为了给参加节日的人带来方便,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又保存了“六月六”的山野风貌。

去年的“六月六”算是最热闹的一次,由于天气晴朗,当天,小青山附近的公路一度出现大城市里才能看到的交通阻塞奇观,当地交警忙得不亦乐乎。到“六月六”赶节的人络绎不绝,“羊肉汤锅”的生意简直“火”到了极点。一年一度,为了这个心动的节日,许多外地人也自驾车到这里凑热闹。“六月六”就像一根红线,牵动了无数有情人驿动的心。

“六月六”,是一个追梦的节日,多数人都这样认为,牟定的写作者何刚曾经发表文章,文章里也是这样描写的——

江坡“六月六”就是牟定江坡地区青年男女的一次盛大聚会。一开初,赶会的地点在柜子山。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带着肉食蔬菜瓜果零食,雨伞塑料布,通宵达旦在山上狂欢,即便刮风下雨也丝毫不影响热情。一代代传承,坦诚率真,超越金钱和物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有的青年男女聚会一次就成就一段姻缘。

江坡“六月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柜子山是森林茂密,野兽出没的地方,山下的村子也不种五谷杂粮,仅靠砍柴烧炭换米粮为生,生活贫苦。柜子山顶,有一块平坦的草地,由于阳光充足,风景优美,是一个僻静地方,人们一般很少到山顶来,草地就成了仙女翻晒衣服的地方。有一年六用初六,一位仙女来晾晒衣服,收衣欲回,却见一青年樵夫穿着破衣烂裳,露着肚腹睡在松树下。仙女寻思:百姓穷苦,日日砍柴,树木砍光之时,风沙扬尘怎能晒衣。遂动恻隐之心,就取出三颗荞子,放在樵夫手中。樵夫醒来,看到手中的三颗荞子,回想梦中情景,知道这是仙家指点的生路。樵夫把荞子拿回家种植,喜获丰收。次年把荞子分发给村里百姓,解决了生计。仙女又下令野兽全部离开柜子山。从此,柜子山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为了感谢仙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当地群众都聚集到柜子山山顶,载舞欢歌。

从传说可以看出,江坡“六月六”同时具有中原文化“洗晒节”和本土民族“说日子”的文化元素,应该起源于明朝从江浙一带迁徙大量汉族进入云南以后。

为了使昔日的传说更添新彩,让当地的彝族群众更加富裕,江坡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上,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于1991年开始规划,1992年兴建,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2000年8月在镇政府所在地建成了一条长310米、宽24米的新大街,每周三还有固定的赶集日。从2001年起,江坡镇党委、政府就决定把六月六日这一传统节日举办地从柜子山移了江坡集镇,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外,还进行大型的物资交流。

江坡集镇交通、信息比较方便,卫生院、文化站、学校、商店、茶馆、食宿店一应俱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只见大街上人头攒动,穿着各种鲜艳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把整个大街塞得水泄不通。新搭建的货棚、摊点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货物应有尽有,南腔北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无论是买的还是卖的,讨价还价,各有招数,各得其所。沿街的小吃店更是个个座无虚席,满足了购物欲的青年男女都挤到了小吃店里喝上几盅家乡的老白干,品上几杯化佛茶,叙上几通久别的旧情,既为彝山带来了繁荣,也为这传说中的六月六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随着夕阳的西沉,小集镇上又呈现出了另外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些吃饱了、喝足了、看花了眼的青年男女们手拉手,脚跟脚,围成一圈又一圈,只听月弦筝筝,歌声阵阵,悠扬的音乐,欢快的彝族左脚舞把整个节日推向了高潮。则耳细听,那欢迎客人的彝歌,朴实真诚:“彝家那个小米酒,越喝越爽口。客人呀你请喝,不喝你莫走呀!客人呀你请喝,不喝你莫走——”。“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咯,不来就说不来呢话,莫给小妹白等着——”。看着、听着,稍不留神,你就会被并不熟悉的彝家阿老表、阿表妹拉入圈内一同跺起左脚舞。人们尽情的的发挥,尽情的歌唱,整个集镇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情的海洋。那热闹的场面,那悦耳动听的弦声、歌声和那优美的舞姿会让你陶醉。那“走是要走啰,舍是舍不得,跳不够玩不够,舍是舍不得走——”的歌声回荡在山谷,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今年我们去的时候,一路上,走着赶会群众,打着伞的,背着背篮的,牵着小孩的,不时也能见到穿着彝族服装,胸前挎着弦子的老表和走在后边同样盛装的表嫂。我们赶到的时候,镇政府大院早已经人声鼎沸,迎着办公楼搭建的简易戏台被围城半圆,更多的人躲在树荫下,攀着树,蹲或坐在花台边上,墙角下。接连多天没有下雨,天气酷暑闷热,但观众热情不减,一曲小调、一出方言小戏,各村文艺队自编自演的节目不断赢得如潮掌声。大街上更是喧闹,抓彩票的中了奖,响起一串鞭炮,卖出一窝猪仔,几个老汉高声吆喝着走进羊汤锅铺子,一个父亲领着一个小姑娘坐在道具孔雀旁边照相,快门咔嚓响起,小姑娘吓得耸起肩闭上眼睛,师傅说,不怕,不怕,小姑娘,笑着,笑着,好……平民百姓的幸福不需要彩排静悄悄上演。

“‘六月六’的酒要喝满,‘六月六’的酒要喝够,‘六月六’喝酒六六大顺。来了,资摆叨(干杯)!”离开之时,沉浸在酒歌的热烈里,脑热心跳地拥着夜色,我听见街头空地的铮铮弦声,也仿佛看见高亢飘扬的彝家调子刺破骄傲的夜空。

彝族的“六月六”情人节正如何刚所说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也持同样的观点。

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的日子。虽然同一天过节,但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古海州人过六月六的民俗十分质朴、内涵深厚,值得追忆。当代青年人多数不重视,甚至不懂这一古老节日。而老年人不同,他们过了“端午节”,就会不断提醒晚辈不要忘了“六月六,吃炒面”、“六月六,晒衣物”。

“六月六”又称“六月节”、“分龙节”、“晒宝节”、“晒经节”、“姑姑节”、“天贶节”、“姑娘节”、“吃新节”、“祝生节”、“洗澡节”,苗族“赶歌节”、瑶族“半年节”、藏族“响浪节”、满族“虫王节”、土家族“花儿节”等,不同的节名有不同的传说、不同的风俗。

我们连云港古代“六月六”节就有许多版本。一曰是纪念大禹生日,不忘他的治水成就。传说4000多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大禹出生于东夷羽山(今东海县羽山),生日是六月初六。禹的父亲鲧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励精图治的治水首领,他缺少深思熟虑把大批铜鼎祭器收集熔炼、打造治水工具,违背了民俗传统,“触犯天条”,引起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他又缺乏成熟经验,在江河上游用“壅堵法”治水失败。舜帝在“众怒难违”情况下,把鲧流放到洪涝灾害严重的蛮荒之地东夷(今东海县羽山),后被殛,留下唯一儿子禹。大禹21岁时被舜授司空之职,负责治水、垦田。禹对洪水、海潮给东夷人民造成的灾难感同身受,少年时就注意总结父亲治水教训、探讨治洪办法,新婚第四天他率领治水大军开赴洪涝第一线。他栉风沐雨,足迹踏遍九州,翻山越岭,勘察山川水势,循规蹈矩,规划引洪治水图册。他采用“疏导法”引洪入海,筑海堤挡海潮倒灌,历经十三年“率布土以定九州”,含辛茹苦“三过家门而不入”,使东夷广袤大地的黄、淮、沂、泗、沭洪水顺利通过南、中、北云台山之间的海峡注入东海(即今黄海)。东夷五州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大片滩涂被改造成良田,使百姓安居乐业。古海州人民不忘大禹造福一方的功绩,于北齐武成六年(575),在中云台山东端的雩(禹)门下的山坡上建“云门寺(禹王庙)”,正殿雕塑禹王像,民间尊大禹为“天神”、“雨王”、“圣君”。每年六月六,海赣沭灌及鲁南、苏南群众纷至沓来该地拜佛进香,每遇旱涝灾害,官绅百姓纷纷到“雩门”和“禹王庙”举行祭祀“求雨”活动,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海属地区群众“六月六,早上吃炒面,中午吃单饼(面粉做的直径15公分左右的薄饼)”相沿成俗。据说炒面、单饼是大禹治水大军日常饭食。云门寺僧人斋饭多为该两种食品,庙会期间云门寺亦以此招待南来北往的访问僧和香客。根据文献记载,六月六“祭禹”、“求雨”和“炒炒面”、“吃单饼(群众俗称‘小薄脆’)”民俗唯海属地区最流行。“和炒面、吃小薄脆”风俗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仍然传承着。每到六月六,海赣沭灌地区家家炒新麦、磨炒面热火朝天,炒面香味弥漫四乡八镇上空。

云台山地区古称六月六叫“分龙节”,此也与大禹治理东夷水患有关。《周礼·司巫》:“若大旱,则帅巫而舞雩”,“雩”的涵义是祭祀求雨,当时祈雨方式——雩舞(傩舞)。《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左传》云:“龙见而雨,建已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远为百谷祈膏雨”。中云台山东段五岭逶迤如游龙,故称“五行山”、“龙山”,龙山东头的推磨顶与栖云顶之间的山口叫“雩门”(现古题刻保存完好),是跳雩舞、祭天求雨之处,传说这里也是大禹治水指挥处。傩舞这一古老民俗盛行于湘粤闽赣地区,但按《周礼》、《论语》记载的“雩舞”推算,它的发源地应该在东夷,更具体说,应该在中云台山的“雩(禹)门”(今开发区云门寺村)。千百年来,地方群众都说,每当“雩门”云雾搭桥必定天降甘霖。

六月六“姑姑节”、“姑娘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晋国国卿孤偃曾居功自傲、专横跋扈,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孤偃出京到灾区放粮,女婿想乘岳父六月六过生日时,为父亲报仇。孤女知道后,于六月初五夜赶回家报信,让父亲有所准备。孤偃放粮回家,深知自己过错,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毛病,希望女儿女婿和好如初。事后,孤偃兢兢业业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而且每年六月六都把女儿女婿接回家团聚。此美谈传到民间,民谚“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回娘家”逐步形成了“姑姑节”、“姑娘节”风俗。此风海赣沭灌地区也很流行。到了六月六,夏收夏种大忙刚过,老人把姑娘接回家“消夏”休息,体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六月六我会按照父母要求,黎明时就一奔一跳去几里外的姐姐家,背着外甥往回赶,姐姐也会提着丰盛果实来家孝敬老人。这一其乐融融的风景线,过去五、六十年了,仍那么温馨难忘。

古代六月六又称“天贶(赐赠的意思)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群臣百姓相信,他在泰山脚下的岱庙旁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天贶殿”。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贶节”逐步失去了固有涵义,人们在这一天祭“天神”、拜“土地”、晒“经书”,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月六,晒红绿(晒衣物)”、“六月六,晒龙袍”、“六月六,晒经书”风俗在全国盛行,经久不衰。各地度过“清明时节雨纷纷”、“五月十三水门开”的“黄梅季节”,迎来了“六月六”开始的炎热夏季。古老的先民,知道阳光曝晒可以灭菌、杀虫、肃毒、去霉、防蛀。古籍记载,六月六,是皇宫帝后晒龙袍的日子。财主大户在这一天把收藏的人参、鹿茸、珠宝、绸缎细软拿出来晾晒,并以此显财斗富,称亮宝、晒宝。平民百姓在这天都会把箱笼中的衣物被褥、书籍等放到太阳下照晒,“六月六太阳毒,杀虫去霉又防蛀”。连云港是《西游记》故乡,在云台山有几处“晒经石”、“晒经台”古迹,传说唐僧从西天取回的真经被海水潮湿,摊在崖石上照晒。全国各地寺院把六月六称为“晒经节”,文人雅士称这天是“晒书节”。

六月六的食俗也十分丰富多彩,但吃什么,各地都不尽相同。徐州人“六月六,吃伏羊”、“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海州人“六月六,吃炒面,啃单饼,晒面酱”;山东“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子羊肉汤”;泰安“六月六吃面条,六六大顺乐逍遥“;江南“六月六,吃粽子,吃月饼、吃馄饨”;山西“六月六,吃糕屑”;陕甘地区“六月六,晒得鸡蛋熟”;少数民族地区这天的食俗更为五彩缤纷。

六月六是个很独特的日子,它不像春节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清明节、端午节那样海纳百川,但这个节日厚重的民俗风情、纪念意义、科技含量,比其他传统节日有过之无不及。连云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六月六这一特殊节日里有充分展示。

“六月六”是民间传统节日,各地的“六月六”各有不同,称呼也不同,有多种称呼和风俗:洗晒节、洗象日、晾经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天贶节、半年节、禾苗节等。在有的地方的“六月六”奇特而有趣:首先,分别在每一个生鸡蛋上写上每一个家人的名字;其次,让家人把写着自己名字的鸡蛋哈上一口气;接着,把写有所有家人名字的生鸡蛋都装到盛着米的碗里;然后,就小心谨慎甚至恭敬慎重地把它们连着碗一起抬到庭院里晒。要知道,那写着名字和哈了气的生鸡蛋,就是记性和运气!晚上,用水煮熟了所有写着名字的鸡蛋,再按鸡蛋上写的名字把鸡蛋分发到每个家人的手中。你若拿着写着名字的鸡蛋,小心翼翼地剥开,你就有可能切身体会到如下两种情况及其颇有意思的说法:倘若见到光亮的蛋白和蛋黄,则下半年的运气会更好;反之,则下半年的运气就要差点。

“六月六”的来历,却有一段如今已经鲜为人知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赵彦的人,每天靠上山打柴为生,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很辛苦,但是也算衣食无忧。

在他十八岁的那一年,突然有一天,他病得非常厉害,找了很多有名的郎中看都治不好。在失望之余,赵彦专门找到了当地一位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为他卜问生死。算命先生告诉他,他的寿命只有一十八岁。也就是说,那一年刚好十八岁的他,病不但治不好,而且不久将离开人世。赵彦听了非常伤心——他伤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治不好,而是如果自己果真离开了人世,风烛残年的母亲谁来赡养?

在百般无奈之际,再一次找到了那位算命先生求助,说明了原委,请教他还有什么办法。算命先生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叹了口气告诉他:就在距离乌蒙山区有几千里的昆仑上住着两位仙翁——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他们目前掌管昆仑山和乌蒙山区一带凡人的生死,去求求这两位仙翁,或许有办法。但是,必须在六月初六三更天的时辰去,才有可能遇见这两位仙翁。算命先生还告诉他,这两位仙翁,除了酷爱下棋和喝酒,没有其他爱好。不过,假如赵彦找到了这两位仙翁,仙翁就会从此离开昆仑山甚至凡间,让以后的凡人再也找不到。

听了算命先生的指点,赵彦磕头感谢离开。当晚,把老母亲托付给邻居后,赵彦带着他爷爷年轻的时候就在自家茅屋后的地窖里埋藏了几十年的米酒,从乌蒙山区出发,步履蹒跚地拖着患重病的身躯,跋山涉水,经过七七四十九日,绕过了漫山遍野生长着持续燃烧却永不熄灭的神树的炎火山后,就在六月六的深夜三更,费尽千辛万苦,总算爬上了其下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的昆仑山顶——巍峨而神秘的昆仑山,并找到了算命先生指点的那个云气氤氲着的山洞。只见那昆仑山顶的洞口边:有倏忽而来而又倏忽而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有两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正在一边饮酒,一边下棋,然而,他们酒壶里的酒已经喝干了。这两位仙翁,就是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大汗淋漓、精疲力竭的赵彦,任凭汗水流淌到昆仑山顶上;他没有急于打扰两位仙翁,而是静悄悄地在一旁为两位仙翁斟酒。而两位仙翁呢,只顾专心致志地一边下棋,一边饮酒……就这样,让赵彦等了好久才好不容易下完棋的两位仙翁,方才注意到为他们斟酒的赵彦。

于是,两位仙翁就问赵彦找他们是为了何事。赵彦把自己的情况告知了两位仙翁,并且告诉他们:其实,自己担忧的不是自己将要离开人世,而是担忧如果真的一旦离开人世,那么风烛残年的母亲谁来赡养?两位仙翁听了赵彦的诉说,立即翻开生死簿,只见,赵彦的寿命确实只有一十八岁。这就让两位仙翁为难了:生死簿不能随便改,否则就是触犯天条,要遭受玉帝责罚的;然而,又由于他们被赵彦的孝心所打动,不救他一命,又于心不忍,更何况还喝了他不少的陈年米酒呢!——两位仙翁深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处世之道。这该怎么办呢?和两位仙翁在一起的赵彦,看着那只有“一十八”岁的生死簿,看着两位仙翁都束手无策的表情,想着不久将形影相吊、孤苦伶仃的老母亲,赵彦既万念俱灰,又悲痛欲绝:几滴泪,掉了下来,刚好落在了“赵彦”和“一十八”这几个字上。浸湿的这几个字顿时模糊不清,赵彦看了有点过意不去,唯恐因为浸湿生死簿上的字而让两位仙翁遭受玉帝的责罚,于是,就对着自己的名字哈了几个气,试图把生死簿上的泪水哈干。谁也没有想到:这时,奇迹出现了,那个“一十八”的“八”和“一”居然交换了位置,而变成了“八十一”!在一旁的两位仙翁又惊又喜,立即恭喜赵彦:他们认为可能是赵彦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因此他生死簿上的“一十八”变成了“八十一”——赵彦延寿了!赵彦下山后,很多名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竟然奇迹般地不治而愈了。并且,好事成双:邻村的一位貌美且贤淑的姑娘,听说了赵彦的事迹后,被他的善良和孝心所打动。也就在那一年,嫁给了赵彦,成了赵彦的媳妇。受赵彦的影响,婚后,赵彦的媳妇对婆婆的孝顺有口皆碑,不断被人们传颂……

就这样,赵彦不畏艰辛爬上巍峨而神秘的昆仑山,并用孝心的泪水感动了上天而哈气改变了生死簿上的字,因此延寿的故事逐渐被人们所知。后来,有很多人来到昆仑山下,想爬到昆仑山顶一睹两位仙翁的风采并祈求平安,消灾免难。可是正如那位算命先生所预测的,不是由于绕不过炎火山因而不能爬上昆仑山顶,就是爬上了昆仑山顶,也找不到两位仙翁——两位仙翁已经不在昆仑山上了。或许两位仙翁果真回天上去了,再也不回来了。于是,在民间流传了如上的风俗:“六月六”那天,用碗中的米代替米酒,在象征着自己的生死簿或命运的鸡蛋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哈气,已经成为人们祈求平安,消灾免难的风俗。这也体现了善良的人们对平安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

源于对美好的向往,也源于“六月六”这一民间节日的由来,以及节日本身所承载着的美好愿望,人们逐渐喜欢了数字“六”,尤其是“六六”。人们都渐渐认为数字“六”与“顺”字难以割舍,甚至同出一辙;而“六六”无疑就意味着六六大顺,万事顺心。也许是出于巧合,抑或是上天对人类的怜悯和厚爱,人世间,竟然会有与“六六”有关的自然景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