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姚滤是一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相关研究事务的研究员。过去他去往世界各地考察看到大量无处堆放的垃圾,和许多人因食物安全问题而住院甚至丧命的景象,心里感觉到很难受。
这天,他照常去垃圾集中处收集数据,当看到司机驾驶垃圾转运车准备把垃圾倒进焚烧炉子里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如果把地球上的这些垃圾放到太阳里焚烧了,岂不是一了百了。而且地球上的这点垃圾对于太阳来说,就像把一滴污水滴入海洋一样,不会对太阳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这个想法在姚滤心里发了芽,他也考虑过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和衍生出来的其他方面的困难,但他坚定认为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说他的想法完全不是在异想天开。他决定在一次环保理事会月度例会上提出来。
例会那天,参会人员像往常一样懒散,到截止开会时间过后5分钟,还陆续有人走进会议室,能看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例会。似乎从一开始气氛就浑浑噩噩的,领导讲话很官方,下面的人都在开小差。而姚滤在这个会议将结束的时候,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起一个能够极大缓解环保问题的方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
大家似乎没对姚滤的话产生什么反应,依旧在自己干自己的事,领导瞟了他一眼:“哦?什么方法?”
姚滤指了指自己头顶上空的方向说:“太阳!”
“通过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的方法现在已经很普及了,没什么特殊的。”“他大概是要弄个大凸透镜把太阳光聚焦起来,照到垃圾上从而焚烧垃圾。”有几个同事随即附和道。现场迸出一两声零星的笑声。
“是把地球的垃圾送到太阳里去!”姚滤大声而又铿锵有力的说道。
现场先是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又迸出一两声笑声,最后整个会议室哄堂大笑。“你这个几千年前就有人想到过这个方法。但是没有人能把他变为现实,首先你先得把全球的垃圾都搜集转运到一起然后你还得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装起来那些垃圾,然后你还必须保证能有一个很牛逼的宇宙飞船把垃圾拖着带过去。”一个同事满是嘲讽口气的说道。
“而这些我们也只是想想而已,我们每天做梦都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际遇。前几天我就梦见我发现一种万能化学物质,能把所有垃圾还原成自己想要的物质,全还原成了金、银和钻石,然后我成了亿万富翁,再然后我就很不情愿的醒过来了!”另一个同事接着前一个人的话说道,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查询了相关资料了,人类现在的技术水平基本能够实现我说的这个方法。现在可控核聚变可以为飞船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已经可以说是实现了能源自由,到时可以通过宇宙运输船把垃圾成批量的运送到太空,对了,太空电梯如今也正在筹划建造中,虽然建造其主要目的是运送常规货物和载人,但等建成后我们到时也可以直接运送垃圾上太空。完全可以一梯多用,充分利用运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到达太空后,可以将垃圾都集中放在类似于大城号这样的大飞船上。大城号已经服役多年,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000马赫。用它预计一个月就能到达太阳附近。”姚滤没有理会大家的质问与笑声,继续说道。
“你就纸上谈兵吧!即使你说的真的都能实现,把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运到太空,你知道成本多高吗?如果飞机飞行途中出现意外,下一场垃圾雨,谁来承担后果?怎么把像有毒气体和液体之类的垃圾密封的严严实实的保证完全不会泄露?”
会议在这几个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中结束了。然而对于将垃圾投放到太阳这一想法的孵化才刚刚开始。
现在是2188年,地球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大量无法降解的有害垃圾污染了河流,土壤以及空气,每年有1000万人因为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丧生。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似乎触碰到了一个临界点,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同时,人类在月球、火星及其他太阳系小行星上建设了基地,搞矿物采集和化学研究也产生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无处安放,一般的化学处理方法效率低下,垃圾生成的速度远远超过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速度。
为了引起社会重视,提高人们环保意识,近三年诺贝尔化学奖也具有很明显的指向性,均是授予环保领域的科学家。
无法降解的垃圾和废物主要来自于废旧电子产品、塑料、工厂废水废气以及核废料。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垃圾处理技术多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或者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其实际质量并未大幅降低。
且人类合成的新垃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新合成的垃圾,人们的处理经验并不足。
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弊端,导致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仍不是很受欢迎。当前回收再利用的垃圾数量占垃圾生产总量仅25%。虽然25%已经是历史峰值,但对于垃圾生成量的高增速来比,可谓杯水车薪。
不堪重负的环境压力迫使人们寻求新的出路。
姚滤的想法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迸发出来的,他坚信他的想法一定能够实现!
逐日之前
15年后,姚滤刚刚过完他的三十五岁生日。他也刚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位置上退下来。此时的他早已成家立业,他娶了一个美丽的乌克兰女子为妻,二人丁克没有要孩子。虽然已年过半百,但是其身体素质完全不输20岁的自己,年富力强的他正在参与一项自己当年提及的伟大工程——逐日计划。姚滤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当年提出的那个被大家吐槽不切实际的想法付诸实施,更没想到自己能将一份力量奉献到这个浩大的工程之中。
在这个工程里姚滤主要负责逐日计划的前期推进。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逐日计划推进委员会主任。其实,在这个计划被实施之前,其遇到的挑战和质疑远比姚滤当初在会议上刚提出时要多的多。
首先是一些信奉太阳神的宗教团体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亵渎太阳神。还有民众担心垃圾被投到太阳后,太阳可能会产生异常反应,从而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针对这些固化的思想,必须要让有威望和舆论影响力的人士来扭转。在逐日计划刚刚被曝光出来的时侯,大部分民众都是舆论导向型的,一旦有分析逐日计划好处的权威人士的言论发表出来,大众对逐日计划支持率就会上升,一旦有消极的分析逐日计划坏处的媒体煽风点火,就又一边倒的持反对态度。
科学家对逐日计划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技术的可行性上。这项工程牵涉到多个交叉领域的技术,所以需要召集全世界各个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综合评估工程的合理性。譬如说,10年内解决所有技术难题的几率是多少,15年内解决所有技术难题的几率是多少,20年内解决所有技术难题的几率是多少。
著名系统工程学家约翰逊对逐日计划发表这样的看法:“这个工程的难度不是投入多少科学家或工程师就能计算出来的,只能说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可能实现,麦克斯韦年代无法想象能造出原子弹,可这中间就隔了100年,现在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都要远远超过那个年代,所以我认为是能看到希望的。”
大部分国家首脑对逐日计划没有太大信心,认为人力财力的投入必然是打水漂。还不如多搞一些经济预算相对平和的小工程项目,这样风险可控一些。
在针对此事的全球首脑会晤中,其中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说:“这是个万亿级别的工程一旦烂尾了,就成了人类史上最大的烂尾工程之一。大家可就都成了历史的罪人。”
支持的首脑则认为该计划历史意义重大,即使失败了也会推进技术发展,为后人开一个好头,且中间要攻克的许多技术也是相当于一个个小工程项目,每突破一个也会在各方面产生很大好处。比如垃圾的存放和运输技术,可以提高有害物质的太空运输能力,即使不搞这个工程,单独看这也是很有用很有效益的。而且现在环境形势太严峻了,搞小工程怕都是杯水车薪,救不了即将燃起的森林大火。
会上有一个现象,经济和科技水平越发达的国家大多对这一举动持支持态度,原因应该是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储备去做这件事。
为了打消社会宗教和一些民众的顾虑,世界科普协会组织了一个科技栏目专访,而受采访的嘉宾正是姚滤。作为逐日计划推进委员会主任,不仅了解逐日计划实施各阶段的专业知识,还深刻理解逐日计划实施的核心要义,姚滤自然而然的成为受访的重点人选。
几轮问答过后,记者问到了最尖锐的问题:“这个计划成功率有多少,是否有潜在危险?”
姚滤没有多加思索,仿佛早就准备好迎接这个问题了:“针对大家所担心的问题以及网上所流传的一些言论。今天我跟大家一一解答,澄清一些谣言并从科学的角度介绍逐日计划。我们的地球已经生存了几亿年,之前几亿年都很好,然而近几百年文明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的空气,土壤,水资源都遭受到了污染,世界垃圾总量不可控制的增长。这个工程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就像把小汽车造出来后再把大巴车造出来一样。逐日计划并不是将所有废料均投向太阳,而是将能被太阳接纳的,甚至与太阳发生良性反应,能增加太阳寿命的废料投入太阳。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如果人类还待在太阳系,就得把太阳供好,太阳好,大家就好。太阳好了,才是真的好。所以,我可以用我全部个人名誉作保证,该工程不会对太阳产生任何坏处。”
之后姚滤又在世界各地开了多场巡回演讲会,越来越多理解了逐日计划的人也参与到逐日计划的科普和正面宣传的队伍之中。他还在普通的有号召性的民众当中培养意见领袖宣传逐日计划的积极意义。民众反对该计划的声音越来越少,社会上对逐日计划的担忧和迟疑逐渐变成了期待和向往。
在一次线下巡回演讲过程中,有观众问姚滤:“逐日计划的意义是什么?”姚滤没有立刻回答,他望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过了几分钟才回答道:“逐日计划的意义,除了改善地球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之外,我想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人类也只是地球上的过客,若干年后,地球上可能已经没有了人类,到那一天我们自己生产的垃圾我们要带走。不求让地球跟我们来的时候一样,但至少不能搞的一塌糊涂。
“地球已经活了几十亿年,之前恐龙是地球主宰,人类在地球上不过才区区数百万年,地球就跟一个酒店一样,住完了酒店得打扫的干净点给下一个客人住,不能到时让后面的人都住不了,否则,人就真成了地球史上的有罪之人了。”
当世界上几个科技和经济强国的首脑投赞成票准备干的时候,这个工程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有了几个大国的支持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在各方面条件都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逐日计划的启动已经箭在弦上了。
在2204年12月18日,逐日计划正式启动。启动仪式是在联合国大厦举行的,当时计划的主要牵头国家的元首,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为该工程提供财力支持的企业家和财阀,纷纷到场出席了这个盛大的仪式。
下午3点,联合国秘书长意气风发地在广场上大声宣布,逐日计划正式启动。全世界转播了这一时刻,各个国家各个角落的人,在超市电子屏幕下的顾客,在教室里投影屏幕下观看的老师和学生,在工厂生产车间电子屏幕下的工人,在餐厅电视前吃饭的人,都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姚滤站在广场上的雕塑旁见证了这一幕,数月的辛苦巡回演讲的场景在眼前浮现,他控制不住内心复杂的情感悄悄的流下了眼泪。
联合国秘书长走下讲台来对他说:“没有你,没有全世界人民对逐日计划的高度支持,这一刻不会这么快到来。你可以休息了。从今天起,逐日计划推进委员会正式解散。”
姚滤抹去眼角的泪笑了笑说道:“这意味着我正式下岗了?!”
“不,你只是升职了,从现在起,你有一个新的身份——逐日计划数据分析部总工程师。”
地球之伞
其实逐日计划最终能够启动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具备规避技术风险的能力,也不是因为采取了在财力人力等资源投入浪费风险的规避措施,这些风险都是可控的,真正的风险是那些垃圾和有害物质投入到太阳后所引发的潜在灾难,这才是人们心中最大的顾虑,这个顾虑的消除得益于百年前已经完成的一个超级工程。这就是著名的伟大工程——地球之伞。
150年前,太阳发生了一次人类文明史上最触目惊心的彗星撞击太阳事件,这个事件导致太阳发生了极其严重的耀斑大爆发,当时全球所有电力系统几乎全部瘫痪,更可怕的是,彗星撞击导致太阳核聚变反应加速,太阳光照强度变大,地球温度瞬间升高了10度,导致地球许多生物死亡,好在后面温度逐渐降低并恢复正常。这个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后面如果有更大规模的彗星撞击活动怎么办?地球之伞工程就在这个背景下启动了,这个工程诞生之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地球气候以及减少太阳异常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现在来看,其刚好为逐日计划扫除了障碍。地球之伞工程原先是为了抵御太阳风暴和调节地球气温的工具,具体来说,是一种人造的可以导电的气体构成的地球保护层。它处在地球大气层以外30km高度,由位于地球外轨道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大型气体发射装置生成。该人造保护层能抵挡太阳磁暴,而且能监测小行星动态,对小行星撞地球起到缓冲作用。地球之伞还能充能,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太阳光线到地球的强度。一般仅需担心太阳过度反应带来温度过高的问题,如果反应变慢阳光强度低了,则可以将平时充能的能量再释放出来。总之该装置,就像一个过滤和调节装置,能使阳光到达地球时的光照是恰到好处的。有了地球之伞,就为逐日计划的实施上了一份保险。
问题
逐日计划启动不久,社会就又回到了以前宁静的状态,但只要一有关于逐日计划方面的科技突破或进展被曝光,新闻的热度榜一下子就会冲到前三。评论区都对逐日计划的成功实施充满期望。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逐日计划启动后的几年里,世界各地战争和局部冲突都明显减少了,有学者研究认为该计划避免了许多因为夺取干净土壤和水源区域的领土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逐日计划共包含地球内垃圾的快速收集和转运,垃圾统一汇集至大飞船,大飞船赴日,大飞船投放等几个过程。总结起来,目前最主要的困难是大飞船设计及制造问题,垃圾的搜集问题,垃圾的存放容器的选择和开发问题,垃圾运输风险预测与评估问题,以及垃圾投放方式和投放轨道计算问题。
在逐日计划启动后的十年里,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都陆续投入到了这个工程之中,他们有环境科学家,材料学家,结构工程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航天飞行器设计专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人类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许多工程难题已经被解决。
首先是飞船尺寸的优化设计和制造问题。飞船设计小组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详尽的讨论和研究。小组某高级顾问认为如果飞船设计太大,那么虽然可以承载更多垃圾,但是目标太大,灵活性差,应对风险能力低下。但是飞船设计太小,对于运输没有实际意义,单次航行和时间成本都很高。
综合当前技术水平、风险发生指数、风险应对能力、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计算,最后小组确定飞船的外廓尺寸:长8060米,宽4800米,高105米。
其他设计参数是:最大荷载重量300万吨,最大理论速度1000马赫,最大速度达成时间30秒。
目前的设计目标是这样的,而不管飞船尺寸如何变化,未来随着制造技术和风控能力的提升,飞船单位尺寸所能承载的重量肯定是越来越大的。
在垃圾搜集的问题方面,人们发明了纳米级过滤网。
无数有害物质以各种形式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空气中,水中,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纳米塑料就是一个例子。轮虫会将20微米以下尺寸微塑料吃掉然后通过消化系统将其转变为更加微小的纳米塑料。这将使垃圾更难以被发现和搜集。如何将这些垃圾找到并通过某种手段聚集成或转换成大尺寸垃圾成为了一大难题。
纳米级过滤阀网可以将海水中的纳米塑料吸附在上面,而且它对水中被污染的部分具有“吸引”的效果,周围的污染水流源源不断的向其流去。该过滤网所针对微小废弃物种类的范围很广泛,即使之前被某个进行秘密核试验国家排入海的核污水也会吸入其囊中。
逐日计划科学家团队还发明了一种微型探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尺寸根据不同探测场景的需要可以分为毫米级、微米级、纳米级探测机器人,其工作原理就是将探测功能集成到微型机器人上,当然在移动方式上它们也是海陆空全能的,可以爬行,可以飞行,也可以在水里游动。
除了一些探测场景需要,微型机器人由于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也不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和困扰。另外,微型机器人还可以将比自己更小的微型垃圾吃到肚子里。如水中微米探测机器人会将纳米级塑料识别出来并吃进肚子里,然后将其逆转化为尺寸更大的塑料颗粒,再将这些塑料通过一种粘合剂粘结起来,最后加工为肉眼可见的尺寸的塑料。
当这些机器人的图纸被科学家设计出来的时候,负责调试精密生产设备的工程师张大了嘴巴。因为他们不敢相信探测功能的部件可以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下与高机动性微型机器人结合起来。在世界各地最先进工厂的日夜不停的生产节奏下,仅一个月,一亿只各种类别的微型机器人就被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将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识别那些有害的垃圾。这些机器人中的大部分还是在人口密集的区域附近搜寻,而像南北极洲就较少顾及,直到在一座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发现了一个秘密核基地,里面贮藏了许多核污染物质。这迫使逐日计划指挥中心不得不重新调整搜查策略。
这一亿个机器人有的飞到空中检测大气污染物来源,有的钻入岩石缝隙中,厂区废弃物中,土壤层深处,还有的在广阔的海洋中遨游……一条条各类成分的有毒物质的位置信息被发送到各个离其最近区域的环保部。
有了这些有害垃圾的精确位置,人们便通过各种方式将那些“隐藏”的有毒物质提取并运输到指定地点——垃圾集散中心。
垃圾集散中心会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及简单的化学处理,然后垃圾转运车再将处理完的垃圾运往垃圾集散航空港。这是这些垃圾被送往太空的前一站。该航空港的飞行器均只用于运输那些最难降解最大危害性的垃圾。航空港设立的主要考虑因素是要靠近核电站以及垃圾中转站,根据有害垃圾数量最多的区域综合规划,并且会远离城市。每天从方圆几百公里均有专用运输车将垃圾运送到航空港。
航空港的垃圾预处理主要是分类、压缩、化学预处理。将不同种类的有害垃圾归为一类后对其进行压缩,化学预处理一方面主要是使其残留的水或其他无害物质蒸发、剥离出来,另一方面是使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存放垃圾的容器选用的是密封性、阻燃性和抗震性能均极佳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可以保证在各种极端外部条件下存放物的物化状态稳定性,而且不会泄露和爆炸。经过计算机模拟,即使从万米高空摔到地上也会完好无损。
这些装满有害物质的容器被装到航空港的太空运输飞船里,它们将会被一批批送往太空。
初上太空
姚滤因为工作任务要被派去太空调研。他要搭的载具便是运垃圾的太空运输飞船。上太空的前几个小时,姚滤来到航空港的出发站台,和站内的主管攀谈起来。
“现在一天能运多少吨到太空?”
“您是说这一个航空港,还是所有的?我这一个一天100吨,目前全球有10个这样的航空港,总共加起来就1000来吨吧。”
“目前,运送过来的垃圾当量跟被送上太空的垃圾量持平吗?”
“没有,有许多垃圾还存放在秘密的地方,这个航空港远不能满足实际运输需要!”
“为啥不考虑用其他方式来运输多余的垃圾了,比如用太空货运电梯?”
“太空货运电梯由于在维修之中,暂时没有作为垃圾运输方式。如果这次真把垃圾都运送到太阳上的话,那么用不了几次,这个航空港马上就要荒废了。或者到时我就失业了,我还挺希望我失业的说实话,哈哈哈哈!”
告别了航空港主管,姚滤登上飞船,坐到了乘员舱里,他看到装垃圾的容器被巨大的机械手抓住,依靠毫米级定位系统精准地将其装到了太空运输飞船的后货舱中,随着“砰”的一声,货舱门严实的关上了。在环视舱内环境后,姚滤又发现这架飞船没有驾驶舱操控仪表盘。难道这艘太空飞船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
“飞船的行驶路线已经是设置好的,在正常情况下确实不用人来操作,但是有突发情况就……”这次和姚滤随行的太空工程师看出了他眼中的疑问,先解释道。
“就怎么样?”
太空工程师按了乘员舱里的一个银色按钮,一个全息的驾驶人员的操控屏幕在两人面前显示出来。
“如何查看飞船存储的垃圾和容器状态是否正常?”
太空工程师又切换全息屏幕,就看到了存放垃圾的各项指标,如存放区温湿度,存放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状态是否稳定等信息。
“放心,如果出现异常会报警的,你可以好好的睡一觉。”太空工程师拍拍姚滤的肩说道。
睡眠舱装有自动平衡系统,在飞船加减速和转换航向时可以有效减少失重和摇晃颠簸感,从而保证睡眠质量。姚滤躺在上面,果然就好像躺在家里的床上一样。
不知在梦中徜徉了多久,姚滤睁开了眼睛,一看时间,早晨7点28分。他把手放在飞船舱内壁上,灰白的舱壁立刻变成触控显示屏,上面呈现几行字来,分别是观赏模式,休眠模式,正常模式,姚滤点击正常模式,舱壁上显示出各种飞船指标的数据以及可与总控制台直接通话的界面。点击休眠模式舱壁就恢复成灰白色的之前的样子。点击观赏模式,四周的舱壁就变成透明的,透过舱壁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的场景:一个更加巨大的悬浮在太空中的空天母舰,飞船正停在母舰的甲板上。
这时太空工程师也刚好过来准备叫醒小滤:“昨天晚上睡的怎样?”
“睡眠质量很不错,自然醒的,我平时早上7点就起床了,我们到哪儿了?”
“这是太空中转站,也是运输飞船的终到站。”太空工程师先把姚滤带到飞船的洗漱间,跟一般洗漱间不同,里面放着一个自动升降凳和方形洗漱机。“坐到凳子上吧,其它你就不用管了。”太空工程师说。
姚滤坐到那个带有360度转向轮可自由伸缩的电动座椅上,用皮带固定好自己的身体,座椅便自动根据姚滤身高和脸部位置调节到与洗漱机高度持平的正前方,凳子此时也牢牢锁在地面上防止失重造成漂浮。姚滤看洗漱机里面是自己的脸,很明显是一个镜子,这时洗漱机“说话”了:“先生,您说开始,我就准备帮您执行自动洗漱程序了,包括刷牙,刮胡子,剪鼻毛,洗脸等。”
姚滤转头看了太空工程师一眼,问道:“洗漱间是人工智能的吗?如果我不需要剪鼻毛怎么办?”
“达到通用人工智能水平,中途你提任何要求,它都能执行,但是你让它给你修一下脚趾甲它就做不到了。”
姚滤笑了笑,转回头去,跟洗漱机说道:“开始执行,但无需剪鼻毛。”
“好的,先生。”洗漱机里的AI回复道。
一只机械手不知从洗漱机内部的什么地方伸了出来,还拿着一只挤上牙膏的牙刷。姚滤心领神会的张开了嘴巴,机械手娴熟的刷起牙来,似乎比姚滤更清楚他嘴里的牙齿构造,而蛀牙则被反复多刷了几遍。然后另一只机械手伸出来将牙膏泡沫全都吸了进去,再释放出纯净水在姚滤嘴里冲洗着,机械手上的圆孔可以快速吸掉失重的在空中乱飘的水。
后面刮胡子,洗脸等过程也是自动完成的。
洗漱完出来,姚滤开玩笑的对太空工程师说:“我刚刚应该问它能不能给我化个妆的!”
“当然可以,男士化妆和女士化妆流程不一样,它也会根据你的需要选择适合你的妆。
“好的,我们去吃点早餐吧。”女工程师说着便领姚滤去了飞船的餐厅,中间是一个透明小圆桌和四个可自由伸缩的电动座椅,姚滤问:“这个椅子跟洗漱机的那个是一样的吗?”
“是的,功能差不多,调节椅子高度以让您跟桌子的高度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点早餐可以将您的手放在桌面上。”
姚滤照着女工程师的话做了,透明桌面上显示出一个电子菜单,有五谷饼干、黑面包、干奶酪、三分到七分甜的巧克力、鸡蛋煎饼、果汁、咖啡、绿茶等几十种早点,姚滤点了一个五谷饼干、干奶酪和咖啡,下面又显示自用还是喂食。
“喂食的话是机器人把食物自动送到嘴里,漂浮的食品会被机械手精准拿取和投放。”
“我还是自己来吧,我想自己体验一下吃太空饭的艰难程度!”
用过太空早餐后,小滤和女工程师穿好太空服来到外面,看到黑不见底的太空中有几架运输飞船在往这边飞来,周围有许多这样的飞船在卸货,还有的已经卸完了准备飞回地球继续去装货。
“这些飞船都是从世界各地航空港和其他小行星飞过来的。”工程师解释道,接着又指着远处飞船旁边的几个机器人,“看到了吗,那些机器人会检查飞船状态,看有没有零部件损坏和燃料不足的现象,还会检查垃圾容器和容器里的垃圾状态有没有异常。”
姚滤走到一个机器人前面,那机器人自动绕路走了。所有机器人在甲板上忙碌的穿梭着,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一只巨大的机械手臂将飞船上的垃圾容器夹住放到一个隧道一样的输送装置里。
“输送装置的扫描仪会对容器进行扫描,确认垃圾容器的编号和相关信息。”
“原来如此,我说这么多外形一样的容器不贴个不一样的标签,谁能分辨哪个是哪个。”
两人继续向前走去,走到母舰的另一边,有许多一模一样的运输飞船停在甲板上。
“我们绕了一圈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吗?”姚滤问。
“没有,刚刚那是到达站,这是发出站,这些飞船负责把垃圾运到逐日号大飞船上。”
这时姚滤才注意到,许多被输送装置运送来的垃圾容器又被机械臂夹住装到了飞船上。
“哦哦,我明白了。航空港的飞船将垃圾运输到中转站,然后中转站接应的飞船再把垃圾运到逐日号大飞船上。”
“是的,太空中转站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对垃圾进行检查和防漏处理。另一方面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太空运输飞船折返的距离和飞行时间从而提高运输频次。太空运输飞船从地球到中转站的飞行时间约等于中转站到太空城的飞行时间。”
启程
太空工程师提到的“逐日”号就是最终要把这些垃圾运到太阳的大飞船。这是一艘花费数年投入数万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打造的具备生态循环系统的超大型宇宙飞船,配备了最先进的人工重力制造系统。在逐日计划启动之初,著名科学家提议在之前的巨山号飞船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工期和财力。巨山号是联合国之前作星际探索用的一艘宇宙飞船,它的许多性能和设计要求能满足此次航行的需要(之前小滤提过的大城号飞船技术没有巨山号先进,而且大城号由于服役年限到了正在维修保养中)。
令人惊喜的是,“逐日”号没有采取以前的防热罩技术(21世纪美国帕克探测器曾在其前方放置一个防热罩)来阻挡太阳的高温,而是采用了反射吸热材料+控温层技术,飞船表面的材料可以反射太阳一部分的红紫外线,还可以吸收部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飞船能源,而控温层设计思路的灵感来源于火无法点燃装水的塑料袋,即从内部通过耗能制冷抵消太阳的高温,这部分能源又恰好来自于飞船吸收的太阳能,有点“用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意味。
“逐日”号飞船上专门存放垃圾的地方叫“蜂巢”,“蜂巢”由许多储藏室构成,每一个储藏室,都是化学和物理性质相近的物质存放在一起,有固体存放区、液体存放区、气体存放区,液体和气体存放区用于存放人工合成的只能以液体和气体形式存在的污染有害物。垃圾存放遵循以下原则:存放在同一个区的不同物质确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每个存放区必须保持真空;化学和物理性质相近的有害有毒物放一起;每个区的温湿度是设置好的。
太空运输车的大机械手臂抓起圆柱体垃圾容器竖直放置在“蜂巢”的一个个凹槽里,每个凹槽里的储藏室可以放入20个垃圾容器,凹槽上面有一个自动密封门,封闭后从远处看就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井盖一样。
除了地球上的垃圾,地球外的垃圾,如人类在地球附近小行星和月球上建造基地后生产的垃圾,以及漂浮在太空中被打捞的垃圾等也通过太空运输飞船“打包”运送过来。而金星,这颗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地下还埋藏了数百万吨用特制容器装好的垃圾。之所以选择金星是因为金星不适合人类居住,又离地球最近,所以它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暂存垃圾的地方。
这样,当垃圾源源不断的被运送过来后,逐步达到了“逐日”号额定承载重量,飞船就准备载着这第一批垃圾出发了。
在飞船要起飞的前三天,安全检测机器人和人类安全工程师对飞船做着最后的检查和准备工作。而在一个月之前,媒体就已将起飞消息发送至各大互联网平台作预热。起飞前三个小时,安保部门再次确保飞船主要功能无异常,对所有进入飞船的工作人员和飞船各个重要场所进行安检,确保飞船能够安全启航。
此次航行,“逐日”号上载有靠近3000名负责飞船航行操控和安全事务的具体工作人员,包括工程师、科学家、服务人员。他们能够保证此次飞船航行的安全性。另外,飞船上也有生活区,有商店、健身房、游泳馆等,但是都是无人化或机器人服务员负责接待的。3000人的名额并不是极限值,之前还有许多普通人想要报名参与此次赴日之旅,但是考虑到这次任务的危险性以及民众对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潜在牵制,这个提议被否决了。
“逐日”号船长彼得是一位40多岁,脸上沟壑纵横,声如洪钟,拥有十多年大型宇宙飞船驾驶经验的老船长,他从20多岁就在航天系统工作,并受过专业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方面的提升训练,还参加过多次宇宙探索任务,指挥飞船清理过太空垃圾,击碎过对地球有威胁的陨石。
伴随着联合国国歌的响起,飞船将要起飞!全世界直播了这一盛事,所有逐日号上的成员都从飞船各个地方跑了出来,跑到飞船的中心广场上,广场建设风格颇与联合国广场类似,广场中间竖立着所有参与逐日计划国家的旗帜,飞行摄像机扫过每个人欣喜的脸庞,大家对着镜头纷纷打招呼。
在所有人的脸上可以看出,这不像是去参与一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更像是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度假。
姚滤的妻子给他打来视频,眼泪汪汪地问:“你大概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天天视频了?”
“宝贝,等我回去,到时我把太阳要对你说的悄悄话告诉你。”
其实,姚滤心里清楚,离地球距离越远视频难度越大,尤其是到了太阳附近,说一句话要隔几分钟对方才能听到,对面再回复一句话,同样要过好几分钟小滤才能接收到,而且太阳附近磁场很不稳定,会干扰信号。
“逐日”号船长彼得一声令下:“启航!”飞船在平稳的加速后达到稳定状态,飞船上的人员在紧张的监视着飞船启动时的各项数据,指挥面板上的数据统统显示为绿色正常状态。启航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另一端的地球上,人们欢呼不已。
在逐日号上看外面,两边的星辰像蒲公英一样漂浮在太空中,它们都慢慢向飞船行驶的反方向飞去,随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前面的星星又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第一天行程很顺利,飞船平稳的运行着,各项参数都正常。地球离太阳1.4亿公里,看似很远,如果换算成光年的话,仅有0.0000158光年。按照预先规划的路线行程和飞船行驶的速度,五天就可以到达太阳。也就是说,飞船的平均运行速度已经接近1000马赫。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当地球看上去像一个蓝色弹珠球时,飞船上的人们才感受到自己真的离开那个生活了半辈子的家了。这种感觉跟去国外旅行还不太一样,这时有一种强大的无所适从感,这是真正的漂泊感!
但是能够与地球上的人们一直保持通信又使这种感觉稍稍减轻了些。地球看上去越来越小,而太阳看上去越来越大,在日观室里如果一直盯着太阳看,就像看花开的过程一样,根本感受不出来它变大过程的细微变化,但是隔一两个小时再看效果就会很明显。
难以想象,当离太阳只有1000公里时,它是什么样?姚滤在心里想着,他仿佛看见腾起的日珥形成两个手臂迎接的样子,就像在等待一个飞奔的孩子要投入到妈妈的怀抱中一般。
姚滤在这次航行任务中主要负责对垃圾投入太阳时对太阳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搜集研究,同时,他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身份,他还是一名曲作家。这是他在30岁以后培养的业余爱好,每当在深夜疲惫的心情无所适从时,他就会在自家的老钢琴上随意弹奏起来,不知不觉谱出了几首曲子,这几首曲子竟得到音乐协会的认可。
在飞船启动后几个小时姚滤就谱写出一首《启程》的歌曲,并在飞船的餐馆理发店的公共广播中播放出来:
没有地球母亲的晨光抚摸,我们就要启程。
没有小桥流水的亲切问候,我们就要启程。
我们就要启程。
去往一个伟大的地方
承载着大家的使命
我们正启程
……
大家对小滤的曲子大加赞赏,而他心里想着等到逐日计划执行成功凯旋归来的时候一定要写一首比《启程》更加荡气回肠的曲子。
虽然飞船上的生活设施很齐全,但是却很少看见有人闲坐在咖啡厅的藤椅上或者商场的沙发上,大家都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只有在休息的时候大家才会抽些时间到这里来。
还有些人在航行前期暂时没有紧要的工作内容,到航行后期才会有的。就像姚滤这样。在飞船到达太阳之前他有很多时间去闲逛或者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只要不破坏飞船就好了。
有一次在酒吧里,姚滤坐在空无一人的吧台上让机器人酒保送来一瓶上等白兰地悠闲自得的喝了起来,突然他发现商店里的地面出现了裂缝。他一开始以为是一根头发,但是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并不是,那真的是一个裂缝,而且还有点发烫。
他叫来负责维修飞船的工程师,工程师笑了笑说:“这不是裂缝,飞船上每一平方厘米的材料都有传感器,只要出现疲劳裂纹都会将信息传到维修中心。”
“那这是什么。”
“这是散热瓷砖,周围几块瓷砖都通过这个孔散热,这是专门设计成这样的。”
果然,后来姚滤又在许多其他地方看到这样的瓷砖。
颇有些无聊的姚滤又游荡到了观星室。
他点了一下观星室的按钮,宇宙中夜幕中观察到的行星便增加了各种特效,有拖着长长慧尾的,有的变成了一颗火球,有的变成了数字星球,而远处的太阳一会儿变成蓝色,一会儿变成青色,一会儿变成紫色,好不壮观!这才是真正的元宇宙啊!
鉴于飞船一切无异常的良性状态,彼得船长抽时间准备小憩一会儿,刚躺下不久,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就将其惊醒。等他跑出去时,许多人正指着飞船的呈现透明状态的穹顶议论纷纷,眼前的一幕使他大吃一惊,前方有一片小行星带。没等完全穿好衣服,他又冲到中央指挥大厅,执勤人员正在电脑前分析数据。
“离我们多远?”彼得船长急切地问道。
“大概3万公里。”
“是在预定航线上吗?”
“是的,船长。按照之前的路线,有98%的几率撞上它。”
“那就绕过去!”
飞船调整了速度和行驶方向,与之前近乎直线的航线相比,这次需要在起点和到达点走一个曲线,刚好沿着小行星带的外围绕了一圈,这意味着飞船行驶的距离和时间都会增加。
在靠近小行星带外沿飞行的过程中,有几个行星碎石朝飞船方向飞来,飞船的激光防御系统在几百公里外就将它们击碎了。
等离得近点看到小行星带时,一颗颗行星在碰撞和挤压中产生了大量的火花,且飞速的向水星方向飞去。但是许多陨石在没有到达水星就燃烧殆尽了,从飞船上看去就像火焰流光绚烂地绽放在浩瀚的宇宙中。
“这个小行星带是从哪来的?”彼得船长问道。
“初步判断应该是从比邻星方向飞过来的小行星群。”旁边负责监测雷达系统的工程师回答道。
“为啥之前的雷达和太空望远镜都没观察到它的存在。”
“它的速度太快了,似乎有不明动力推进,不像是常规的行星。而且它们的轨迹难以预测。”
“希望这不是其他文明给我们施加的障碍。”
“是不是可以将我们此行的目的通过太空广播的形式发射出去。”旁边一个女工程师提了一个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建议。
“你疯啦,现在还没弄清这些小行星的来历,有没有外星人,他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还不知道,你还要暴露自己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到时说不定真有外星文明过来请我们喝茶。通知所有部门,调整飞船行驶状态为隐形状态,低功耗前进。暂停其他一切非必要电能消耗活动。”彼得船长果断的下达了命令,这是明智的保守做法。
这个事情让大家的心情变得紧张起来,好在几个小时后相关部门调查出来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外两个大行星擦肩而过碰撞产生的碎石,这才缓解了飞船上压抑的气氛。
远航
在经过一天多的航行后,已经行驶到距离地球3000万公里之外了,这时候看地球就像看一颗蓝色的星星。而此时飞船离金星却越来越近了,本来按照原来的行驶路线,想借助金星的引力弹弓效应使飞船大幅加速,但是由于小行星带事件,也没能实现当初预想的效果。经过测算,调整的航线,飞船离金星最近的距离有13万公里,这个距离虽然看上去很远,但是依然可以观赏到金星的壮观景象。
为了迎接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飞船上许多人都做好了准备,有些人偷偷拿出自己事先带上的高精度望远镜,摄影爱好者则准备拍上几百张美美的金星照片,小滤又构思了一首《金星之歌》的曲子……
终于,金星以其独有的黄中泛白的姿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看到了吗,它的样子跟金星探测器拍出的照片不一样。”
“终于看到这个大家伙了,好的,我要拍个尽兴。”
大家都挤在观星室,忘乎所以的跟金星进行远距离的“互动”。
其实,突发事件导致航行周期不确定的坏处还在于无法在太阳活动最弱的时期到达太阳。而此时地球那边的逐日计划委员会成员要求飞船通过提高发动机功率加速行进。小行星带事件前飞船几乎以最快速度的0.8倍速度运行,现在要求以0.95倍速度运行,这个速度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实现但是对飞船发动机承载能力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
“逐日”号飞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虽然不认同但最后还是准备执行这一决定。
最让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萤火虫”发动机在以高功率运行48小时后,发动机发生超温故障,核聚变发动机间歇性强制减速。于是,工程师们又一窝蜂跑到发动机室去维修发动机去了。
“这怎么搞,一发热速度又得降下来,发生的事总是跟我们的目标反着来。”
“发动机没报废就不错了,计算机小组编程让发动机实现根据发动机工作功率和温度动态调速,可能后面要一直在快快慢慢的状态中了。”
“材料研究小组还在发动机表面附上了高效吸热材料,发动机室的散热吹风机也开到最大了,能做的都做了。”
“地球那边有什么建议吗?”“他们没有回复……”
“提要求是他们,现在出了事要解决方案就都不吱声了。”
……
经历这一系列变故之后,飞船上很多人对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愈发没信心,有些人甚至变得异常消极,提议返程。彼得船长将大家召集到飞船中心的广场上,开了一场露天会议。他举着手中的一个陡峭山坡的泥塑模型,跟大家说道:“我们现在正处在临近山顶的路上,前面的路可能会很难走,但我们已经走过那么多难走的坎了,回去的话,我们就是半途而废者,就是逃兵,就无颜面对地球上的同胞。现在,谁要走我不会拦着你们,随时可以驾着小飞船离开,但请你们回去后告诉别人,你们是有事才回来的,不是因为认为逐日计划不会成功回来的,这样不会让地球上的家人们对我们接下来的前进目标失去希望和信心!”
这次讲话过后,再没一个人提过要放弃并返程的话。大家心里都清楚,肯定不可能有人真的会回去,都只是发发牢骚而已。
飞船行驶第92小时,在距离地球1亿公里之外,离太阳4000万公里的位置,飞船快要接近水星了。跟金星一样,水星同样没什么自转,所以只能看见它“半张脸”。
彼得船长批准了每人有20分钟的观赏水星的时间,但是许多人也就看了几分钟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大家没有跟看见金星一样的兴致了,去拍照什么的,大家都在埋头研究数据,监视设备,做风险防范,因为要为最终的目标——把垃圾投到太阳里去做准备。
姚滤早早回到了中央指挥室,正认真仔细地观察飞船上显示的各项数据,包括飞船所受的辐射能量,太阳的活动变化,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等等,有其他同事过来打趣道:“怎么了,先生现在没心情写曲子了啊。”“你还是管好自己的事吧。待会儿太阳打个喷嚏我们都有的受。”姚滤继续盯着数据,头也不抬地说道。
观星室突然传来一声惊讶的叫声,“快看!”大家闻声都凑了过去,只见水星上有两个亮点向“逐日”号飞船靠近,一开始还以为是两颗燃烧的小彗星,但是等稍近点看,才发现那是两架飞船。
大家本能的紧张起来:是外星人吗?
姚滤走了过来,解释道:“这是水星基地送来的‘快递’。”原来,联合国曾在水星建设过太空基地,只是水星环境太过恶劣,这个基地完全由人类制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建设起来的,机器人在水星上采撷矿石和各类物质进行研究,并把数据传回地球,中间也产生了一些垃圾和无法处理的有害物质。由于水星离地球距离较远,就准备等逐日号经过时顺便带上。现在,这两艘无人驾驶飞船正带着水星上的数百吨垃圾赶来。
大家这时好像看见了水星上的秘密基地,以及基地上机器人默默在那采矿冶炼并在实验室忙碌的场景。
告别了水星,“逐日”号继续向太阳方向驶去。在经过水星的引力和太阳的引力的平衡点时,姚滤观察到了这个神奇的瞬间。那是在15点32分6秒,飞船像是被两只相反方向的同样力量的绳子拉了一下。而这也是飞船极少数不受其他力影响的一刻,整个航行过程,飞船都几乎时时刻刻被吸力吸着,如果某个时刻发动机停止运转,“逐日”号就会像一粒灰尘被吸到吸尘器里。
最后,到达太阳的日冕层时,比出发前计划的时间还是晚了两小时。
太阳像一幅画着火的海洋的巨画在众人眼前铺展开来,观测到的太阳亮度已经是减小好几百倍处理后观察到的结果。但它还是很亮,眼睛无法直视,再调暗点,直接看太阳不发光是什么样子。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灰暗色的巨大星球,表面有像石油在岩层中流动的景象。
惊世一投
飞船在绕太阳飞行着并寻找合适的投放点,飞船驾驶员喝了一口水,强行让自己放松下来,他对大家说:“放轻松伙计们,姚滤都说了,我们只是把一滴污水放到海洋里去!”
“但是我们一定要实现精准投放,否则这一滴水可能会造成海啸。”姚滤提醒道。
在精准投放的问题上,逐日计划科学组织委员会曾开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姚滤在会议上指出,有一篇科幻小说里讲道前苏联曾用万年风雪号投向太阳,造成全频段阻塞干扰,打赢了电子战。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既然存在一个对太阳影响最大的点,那么肯定也存在对太阳影响最小的点。控制垃圾在这个最小影响点刚好被太阳熔化气化就行了。不过要刚好投到这个点上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不仅要解决太阳大气层对飞行轨迹影响,还得考虑高速下坠过程中与大气过程摩擦产生的热对容器表面温度的影响。并让垃圾在理想位置刚好能燃烧殆尽。其实,这也是事先模拟出来的理想情况,要想真正按照计划进行肯定会有一定偏差,这个偏差的合理范围应在百米之内。
现在,执行这个精准的投递工作的难度,与在铜钱眼里倒油,在百米外把手榴弹刚好扔到篮子里的手艺活还不是一回事。其角度偏0.1度,差一毫米,在长距离下坠过程中可能就偏差几千米。所以,对这个几乎不可能靠手工操作完成的工作,人类选择将其交给人工智能。也就是说,通过计算机模拟确定飞船投送垃圾的位置和角度,飞船行进的速度以及预先规定的路线,而为了防止投放轨迹的偏差,存放垃圾的容器还配备了数个推进器来调整自身的方向和速度从而调整下落轨迹。
“蜂巢”里的垃圾被统一装到一个槌形大容器里,飞船上的人一开始替其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山容海纳器”,后来为了方便叫着叫着都叫它“大肚子”了,“大肚子”里都是一个个装满垃圾的小容器,“大肚子”的最前面有一个遮阳器,类似于防热罩,但具有伸缩功能,可以抵挡太阳光从而降低容器温度。
在靠近太阳的过程中,飞船先环绕着太阳飞行,然后逐渐调整行进方向,作半径越来越小的圆周运动,这个过程中“逐日”号受到的太阳引力越来越大,此时发动机的工作功率也越来越大。
等到达绕太阳飞行的规定轨道时,“逐日”号先以一定逐渐减少的速度飞向太阳,然后经过人工智能计算,再以一定飞行角度和速度飞到某个位置即准备投射“大肚子”,此时大家看着飞船在显示屏上慢慢飞向红色标记的目标点,指挥室的氛围紧张到了极点,人工智能语音播报着:“预计距离目标点还剩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
“逐日”号到达目标点的同时,“大肚子”被投射出去,这一过程是自动同步完成的。成功了!“逐日”号飞船上沸腾了起来,这一画面通过直播在几分钟后传到地球上,数十亿观众在地球那一端也沸腾了起来。
投射成功后,“逐日”号逐渐调整方向然后向太阳引力反方向飞离,在调整方向的过程中同时控制发动机功率,在这个过程中发动机功率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当行驶方向与太阳引力方向相反时达到最大。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轨迹呈一个U的形状。
被投射的“大肚子”在投向太阳的路线呈现一个抛物线形式,随后推进器和遮阳器同时打开了,推进器精细的调整着下落速度和方向。遮阳器可以抵御太阳高温防止“大肚子”被提前融化,而在下落后几十秒后,传感器发送信息显示已经伸展打开的遮阳器发生了故障,无法收回。本来“大肚子”在到达一定位置时需要收回遮阳器分离弹头释放出垃圾让其充分燃烧,如果不能收回那么垃圾就不能在规定位置被燃尽从而撞击太阳内核,引发太阳剧烈反应,强烈的电磁暴和高能粒子会对整个飞船上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在这紧急的时刻,姚滤站了出来对彼得船长说:“让我去吧,在这艘飞船上我对遮阳器研究的最深,大家在飞船上与我保持联络。”
“可是……这……”大家都在纷纷劝阻,一边想着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
“没有可是,没有时间了。”姚滤做这个决定似乎很云淡风轻,好像很久之前已经思考好了一样。
“让他去吧!”彼得船长坚定地看着姚滤,眼神在说,你能行的!姚滤也坚定地看着船长,眼神在说,我能行的!四目相对时,力量贯穿宇宙!
姚滤穿上了特制的隔热宇航服,该宇航服还具有燃料推进器,能保证3个小时的续航并抵御太阳的巨大引力。
但是姚滤必须要在离太阳1万公里外修好遮阳器并返回,否则太阳的引力将超过宇航服最大推进力且宇航服的耐高温极限也会被突破。
姚滤背着专用工具箱往“大肚子”的方位纵身一跃,在这之前安全员给他系了一根耐高温锁链,要是有什么变故,可以直接拉回锁链,将姚滤救上来。
眼瞅着离“大肚子”越来越近,姚滤开始调整宇航服推进器的加速度,慢慢的追上,待到与遮阳器距离不到1米时,将一个挂钩甩挂上了遮阳器的边缘然后拉着它登上了“大肚子”。
姚滤仔细查找着遮阳器故障原因,从软件控制层面检查到硬件层面,最后发现竟然是线路短路问题。
此时,“大肚子”和姚滤还在往太阳里坠去,飞船上面的人突然发来信息:“绳子长度快不够了,小滤,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姚滤略顿了2秒,然后做出来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举动,他拿出钳子剪断了连在自己身上的锁链。然后淡淡的回复了句:“我得把折射器修好。”
飞船上面的人在知道这一消息后,都呆住了不知道说什么,他们能做的只能是等待姚滤这边维修结果的消息。姚滤掏出工具箱,紧张的维修着。几分钟过后,他向飞船指挥室报告道:“遮阳器已维修完毕,可按程序收起。”
飞船指挥室没有庆祝成功的喜悦,所有人员脱下帽子致敬。因为他们知道姚滤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逃逸时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整个飞船上的人的生命,伟大的人格在任何时候都会让人肃然起敬。
姚滤把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放在一旁,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并微笑着。这个画面永远被定格了。随后镜头在高温中逐渐模糊融化了。
遮阳器按照计划在恰当的位置和时机收起来,“大肚子”里的各个垃圾容器也融化成了一个火球,所有垃圾都像是散开的火星一样,随后便气化消失了。
姚滤的牺牲换来了飞船上全体人员的安全并保障了逐日计划的顺利完成,可以说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飞蛾扑火之一。在姚滤消失在太阳的火海中后,一只金色的蝴蝶从太阳里飞出来。
广场大屏幕前的一个小孩问身边的爸爸妈妈:“那个叔叔还在吗?”
爸爸妈妈伤感的摸了摸孩子的头:“在,叔叔在太阳那头一直看着我们了。”
在姚滤最后拍摄的视频传到地球上后,广场上大屏幕下,坐在家里电视机前,在手机互联网上,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纷纷流下泪来。
姚滤的妻子坐在床边抱着姚滤的照片哭成了泪人。
所有人的眼泪里都映照出姚滤最后的笑容,而他的笑容也随着阳光照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逐日之后
为了表彰姚滤的英勇行为和成就,联合国办公室决定追授姚滤一级宇航勋章和人类文明卓越贡献奖。
颁奖当天,姚滤妻子上台代为领奖,她举起勋章和奖杯,眼里闪着泪花的说:“他是我永远的骄傲。”
在走下领奖台的时候,彼得船长塞给她一个录音带:“这是姚滤在下去修折射器时,身上天文探测器测出的太阳振幅数据,在这些数据传回飞船后,我们把它还原成声音资料了。他在下去之前提过,说要把这些声音资料给你。”
妻子想起姚滤跟她说过,说要给她听太阳对她说的悄悄话。她把这个声音放出来,这个声音,有点像窗户外风吹的声音,又有点像古时军队进击的鼓声,还有点像把耳朵凑到海螺里听到的声音,但对妻子来说,这又是最独特的声音,最让她难忘的声音……
同年3月,在太阳始终照射到的极昼之地,北极的一个太阳观察点,人类文明发展委员会还为姚滤立了一座丰碑,以纪念其为人类的环保事业和科学探索做出的贡献。6月,姚滤入选“感动世界年度人物”。
姚滤的妻子因为姚滤的事迹被公众所熟知,她每次面对媒体,总是泣不成声。有人问她:“如果可以重来,你希望他下去吗?你会制止他吗?”
她抹去了眼角的泪,坚定地说:“我在任何时候,都尊重他的决定,无论他是要下去还是果断的切断安全绳索,我想换成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这应该就是责任最清晰的样子吧。”
第一次投放成功过后,联合国环境保护规划局和逐日计划专家评审团会根据太阳的反应和是否有其他危害去评估第二次投放计划实施必要性。
后面每隔几年,“逐日号“都会向太阳扔一次垃圾。技术越来越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投放过程也一次比一次顺利。地球上的环境越来越好,有毒物质对地球造成的创伤逐渐被抚平,地球也像一个本来快要被重担压垮的劳力,慢慢伸直了腰,只有太阳每次对地球送来的特殊礼物,都面无表情的接受。太阳啊,你竟有这样的心胸!
一开始逐日计划牵头的几个主要国家订立协议规定每个国家按照工程实施过程中人力财力的贡献程度去决定本国能够输送垃圾的量,前期没在工程上投资的想输送垃圾就要交钱。但是后面取消协议,逐日计划对所有国家都免费了。
由于垃圾越来越少以及其他垃圾回收处理技术的完善,以后向太阳输送垃圾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当初那个调侃说希望自己失业的航空港的主管没有失业,而是直接转行当了一名太空基地库管员。逐日计划投入使用的设备大部分在其他地方得到了应用。货运飞船去运输其他货物了,纳米探测机器人可以去探测其他物质并成为考古学家的好帮手。而“逐日”号飞船则转投旅游业,开启了太阳专线旅游线路,旅客可以一路近距离观测金星,水星和太阳,拍下属于自己的珍贵照片。
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或许,现在的人们很快就会忘了逐日计划,忘了小滤的那次拥抱太阳的壮举,这一切都会成为后来人们偶尔翻开的历史书中记载的事迹……
重生
六百年后,在刚刚建成的人类基因博物馆里,一个中年人将自己的血滴在了一个特制水晶球上,这个球可以找到历史上与自己基因相似度最高的人。球上显示他与一个历史人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999989%,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是姚滤!水晶球上方的全息投影展示了姚滤从出生到死去的所有著作成果及相关影像资料,水晶球的后台系统显示,这个中年人与姚滤不但长相和声音极其相似,就连性格也一模一样,而更加巧合的是,这个中年人现在在太阳核聚变控制及能源开发工程中担任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