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期武的头像

潘期武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4/20
分享

总该有一种坚持

文/潘期武

“早安,锦绣黔东南!”“早安!吉祥喜乐!”“早安,周末快乐!”……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会在每天早上的6、7点钟左右收到文友、凯里市文联党组书记,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黔东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秀银用微信发来的一张张问候卡片,这些卡片有些特殊,属于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原创,一幅幅绝美绝伦的苗族、侗族刺绣作品拍摄而成,还有电脑软件制作的注解,上面不仅有时间、地点,以及用心书写的祝福语,刺绣作品的类别、针法技艺、采集地区、刺绣作者等信息,更有刺绣背后的故事,在追求本真的路途中所折射出光芒。

可,阅览之初,我简单地以为只是好友间普通的问候,甚至狭义地认为这是微信群发的,有点普通,泛滥,重复又麻木。但杨老师很执着,每一天都有更新,哪怕我有时没空回复,仍旧雷打不动地把不同的精美卡片发过来,持续推广着锦绣黔东南的苗绣和侗绣,他的非遗梦。“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平庸地做一万件事”想到于此,我彻底触动之余,也勾起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心。

“人类起源(苗族民间故事)”“蝴蝶、务慕西(苗族古歌故事)”“侗族刺绣”……重新打开微信,一一原图下载,细细品味,这才发现,问候卡片绝不普通,是民族文化的厚重,是非遗传承的坚守,是文人风骨的执着,是黔东南满溢的爱……感谢有心的人,走心的事,让温暖传递,让感动未曾停止。

说来惭愧,我这个也是苗族的地道黔东南人,却不会苗语,更缺少了对苗侗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虽有“祖辈当年躲避战乱东奔西走的逃难搬迁影响,我们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本民族语言”的缘故,但对于黔东南本土生、本土长,平日里总喜欢写点东西的我,实属不应该。

魏晋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是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但我觉得:此言差矣。就拿杨老师来讲,我最早知道他是因为其对凯里文史颇有研究,有《孙应鳌——为大明皇帝上课的凯里人》《以笔为利器的顾希均烈士》等名篇出手,更为我们州政协编著的《名村名寨》《名山名水》等专辑贡献过作品。一次难得的文友聚会,我们才正式见了面,相识了。他年岁稍长,成名已久,但不妨碍我们探讨文学艺术,让我获益匪浅,倍感亲切。

亮点纷呈,总有坚持的人和事,断不会蒙尘。这不,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出手了:“杨秀银是地地道道的凯里苗族,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更好地宣传推介黔东南州的非遗文化,今年2月10日起,他从自己已经拍摄收集到的七八百幅作品中,精选出部分作品,尝试着制作成图文并茂的一张张卡片,点对点分享发送给微信好友欣赏……”很荣幸,我收到了祝福,也真切感受到了坚持的魅力。那天,我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9张杨老师发来的精美卡片,板板正正地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一时间点赞、评论无数:“好珍贵的手工绣,好有心的非遗传承人,色彩好美,一饱眼福”……更有好友直接同我索要全部原图,回去欣赏,研究,传播。听说,杨老师有准备结集出版的打算,期盼,也愿他早日成功,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又增添一道光彩。

人的一生,总该有一种坚持。坚持,在心底,在自主的选择里,期待,我们一起,继续虔诚地追寻,出发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