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期武
阳光正好。那天,出了趟差。车行在雷公山下,山路弯弯,峰回路转间,沿途随处可见的,是山坡上那苍翠常绿的成片护寨林,还有那层层叠叠的金黄梯田、乡村民居,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一米阳光在云雾下若隐若现、如诗如画,美得令人震撼。
“风景虽平淡,但耐看,生活并不便利,却最温暖治愈。不一定要热闹繁华的生活才是好,知足常乐,就会拥有幸福。”此情此景,想起书上饱含哲理的这段话语,忙碌的日子顿感治愈。
白岩村,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位于雷山县城东边约7.5公里处的苗寨,近年来这里因为拥有着壮丽的梯田而愈发出名。白岩是苗语直译,苗语中叫这里为“阳这溜”,意思大概是田地中的寨子。的确,这个形容再贴切不过,村子就坐落在雷公山山脚下,坐拥层层梯田、与世无争……
“稻子黄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来,掀起金色的麦浪。稻子黄了,像金黄的大海,一阵风吹来,此起彼伏。稻子黄了,像美丽的油画……”诗中描述的正是雷公山山下丰收的景象。此时,正是稻谷收割好时节,乡村田野一片金黄,黄澄澄的稻田里,唰唰的割稻声、隆隆的机器声与村民的欢笑声,汇成一首美妙的丰收交响曲。不远处房前屋后的人们,不是在快步搬运,就是在忙着晒谷,正是:风吹稻浪遍地黄,颗粒归仓丰收忙。
旱能浇、涝能排,是种地的两大关键。想着云在,盼着雨来……土里刨食、田里生金,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可敬的农民太多不易,不由自主想起了《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黔东南地理条件的真实写照。大多数地方山多平地少、干旱少雨的现实状况如同横在黔东南老百姓面前的一道天堑,久久未能跨越。好在,凭借先民勤劳的双手开垦出了大片梯田,而保护良好的茂密森林能涵养水源,使水从村寨各山岭常年不断潺潺流出,呵护梯田,滋养热土。村民们延续悠久的水稻种植史,以及稻鱼鸭种养共生模式:谷雨前后,人们把秧苗插进稻田,随后投入鲤鱼、鲫鱼、草鱼等鱼苗,待鱼苗长到两三指宽,放入麻鸭、土鸭等鸭苗;水稻收割前期,迁鸭捕鱼,稻谷收割后再将鸭迁回田里……如此往复更替,科学善用“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年年稻鱼鸭丰收,米香、鱼肥、鸭好,不负时代,人们自然过着丰衣足食、歌舞升平的好生活。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秋风吹过山野,看着村民们将饱满的稻谷收割入仓,思绪回转秋收的稻田,满眼尽是美,满心都是欢。远远望去,金灿灿的稻子在依山就势的梯田映衬下,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乡村振兴的蓝图接续展开。
稻子黄了,稻谷熟了。一片片稻田,起伏的麦浪,如秋天的油画,美不胜收,好一派丰收景象!
——此稿刊发于2023年10月27日《贵州政协报》四版“综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