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飘髯老叟的头像

飘髯老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7
分享

拳把行在民间

拳把行”在民间

——玉皇庙老年武术队汇演随想

 

偶尔在“优酷”看到不知谁发的“玉皇庙老年武术队”视频。打开之后发现是阳信县劳店镇玉皇庙村武术表演节目。“好汉”们为父老乡亲奉献的一场本乡本土的武术盛宴。表演地点就在本村玉皇庙前小广场。

现场熙熙攘攘,人声嘈杂,孩子们追逐打闹,大人们喜笑颜开,仿佛过年一样。“舞台”就是广场的地面,演出过程中根据节目需要有时铺上大红地毡,一会又卷起来;“演员”、“乐队”伴奏锣鼓家伙也都是本村和邻村的老少爷们儿。

武术队队长、玉皇庙村委会主任孙宝根介绍了活动组织情况、玉皇庙的武术传统,表达了对各界朋友和武林盟友的感谢。之后,锣鼓开场。父老乡亲放下锄头,拿起钟磬铙钹,紧锣密鼓,擂鼓助威,根据节目内容或疾或徐,配合默契,锦上添花,居然颇具专业团体的范儿。

对了,多说一句,吾村有文艺传统,记得幼时村中逢年过节排练演出全本吕剧《都愿意》等节目,从男女演员到“保弦”(伴奏)全部出自本村。

锣鼓声中,各路把式逐一上场亮相,略施拳脚,借以舒活筋骨,热身上场。拳师们上身着枣红色“万”字不断头的武衫,背部大书一“武”字,下身是宽松绑腿藏蓝灯笼裤,一身武师打扮。

他们各自打一路拳法,下腰展臂,闪展腾挪,一招一式,不时赢得父老喝彩。其中,除着武衫者外,还有穿便衣、西装的小伙子上场亮相,显示出习武者的代际传播和中华武术的魅力。

玉皇庙自古有习武健身、抵御外敌的传统。在当地叫“拳把行”。余生也晚,但有幸见闻吾村武林旧事。老一辈武师如孙太长(吾族爷爷辈)、杨万林、何士林(东何村)等,现已作古。

当年的武术青年,如今也已步入六七十岁的老年。但他们凭着对武术的挚爱,和扎实的功夫底子,现在仍能轻松自如的演练,让人一望便知是练家子出身。他们是:孙宝根、张树庭、张小虎、张洪祥、小钢头(乳名);张善村的金山(乳名)、大王村的龚明志,等等。

节目丰富多彩,有徒手,有对练,有枪对枪,枪对刀,白手夺枪,三节棍对长枪,以及魔术、杂技,还有河流镇张三川村的舞狮表演等等。

枪术有六合枪、岳家枪、霸王枪等等,动作精熟,舞动生风,刺,挑,扎,拦,隔,回,扫,贯,左右生风,首尾互用,神出鬼没,舞至酣处,如蛟龙出海,金鸡乱点,令人叹为观止;刀有单刀、双刀、大刀、青龙偃月刀,削,抹,回,劈,砍,剁,阻,横,反,扎,带……变幻莫测,妙用无穷,寒光闪闪,杀气凛凛,如白练罩形、银光缠身;刀枪对练、枪棍对练,险象环生,令人心肺紧揪,冷气倒抽;“白手夺枪”更是一绝,徒手武师巧妙周旋,辗跃腾挪,借力打力,从身处险境,到渐次相持,再到几欲夺之,忽又得而复失,到最后巧妙夺枪,置“敌”死地,直看得人心突欲出,热血沸腾。

至于助兴的舞狮表演,更是深受父老喜爱的节目。两头红黄相间憨态可掬的“狮子”鬣毛披拂,张牙舞爪,摇头摆尾,在耍狮人的引导下,时而绕场嬉戏,时而戏耍绣球,时而跳跃几杌,时而直立串花……赏心悦目,让人过足了眼瘾。

记得儿时,也曾亲眼目睹本村人们的武术表演。那时他们还年轻。当时除上述节目外,还有“肚子开铡”,就是一壮汉赤膊躺在方桌上,肚皮上置一高粱秸秆,另一大汉用寒光闪闪的铡刀片(注意!是真的钢铡,不是道具),从空中猛劈下来,秸秆立断而肚皮毫发无损。男女老少无不惊呼。此为幼时亲见,就是孙宝根(吾叔辈)操练,令人惊叹。现在想来,此项绝技真是太险了,需要表演双方把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

吾村武术队,早年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演:沧州、吴桥、千童镇……。家父每担任“拱地”(就是打前站,联系演出地点、出场费及安排演员食宿等)之职。今年家父已86岁,身体康健,除略耳背外,别无他疾。

孙宝根等当年的武术青年也已步入老年,庆幸的是,他们以如此年纪,居然还能重现当年的风采,真乃吾辈之幸,吾村之幸,吾地之幸也。可惜的是年轻一代习武之人不多,至为憾事。

窃以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民间,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像玉皇庙这样有着习武传统的乡村在全国不知有多少。这就是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民间基础。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社会有识之士奔走呼告,出谋划策,让古老的中华武术借着时代的东风,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2019.1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