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头,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乡,这是人性最柔软的地方,这里有着最浓郁最清醇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乡土文化记忆和地方文脉的表达,是乡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成分,是我们要寻找和保留的精神和物质血肉相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张志平先生心头,怀揣的是平山,是多少辈平山人寻寻觅觅,难以割舍,又无法触摸的生命根脉。
为平山人寻根,为平山村庄立传。那被历史掩埋的记忆,被岁月风化的民俗民情,被张志平先生和他的团队——平山村庄考志愿者,点点滴滴细心地发掘出来。平山村庄考,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
张志平,曾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全国革命纪念馆协作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政协常委等职。现任河北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共毛泽东、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平山,是张志平先生的第二故乡。然而,平山,却成为他舍不得,放不下的心灵热土。他曾说过:“平山不是我的故乡,却是我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地方。平山就像母亲熟悉的身影,水远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悸动,我就像游子的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追逐着她,充满挚爱的亲情。”
几年间,张志平先生重走平山,足迹遍及平山2613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用脚步丈量了平山的山山水水。品读在他村考路上随机创作的五十多首视作中,可以见证他不辞辛苦,废寝忘食,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让人崇敬之至。有人这样评价他:“张志平先生有太行一样的坚毅、豪迈和苍凉,也有滹沱一样的激情、热烈和奔放。”
写史阅遍万家书
立传千年爱乡庐
深山辬踪人渐少
土屋笔耕鬓发疏
放眼滹沱春涨满
情似太行心如初
辛勤换得传承久
青史不朽英名留
家乡的山山水水、一村一落,都是他笔下的题材,繁忙的村考间隙,他信手拈来,在生活中捕捉诗情,,用质朴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一种质朴清新的风格,在自然的韵律和节奏感中表达崇高的情感。他从一枝一叶之中,从惯见的事物中去挖掘乡情和诗意,从而表达得更加深沉、更富有情感。那份对第二故乡平山深深的眷恋,纯洁、浓缩、含蓄而又深远。
此消彼长周期轮
唯有文章记传承
平山写史岁月好
铁笔篆书天地新
砖瓦有情留踪迹
流水无痕听回声
笔端一点春无限
剩种棠阴惠子孙
平山村庄考,是一个利在当代,汇集千秋的浩大工程。平山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大县,需要有一部内容详实、经得起考证的平山百科全书。志平先生说,这本书完成后,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二百年,时间越长,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就越大,这是件前无古人的事,凝聚了诸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时代要求,历史呼唤,大众需求。
为了村庄考,年近七寻的志平先生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连续3年时间里,带着病体朝惕夕乾,工作几乎通宵达旦,白天柱杖跋山涉水,深入乡村考察,夜间指导点批村考写作,辨别矫正失误,一丝不苟。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令人敬佩。
平山灵通他处无,
久别游子恋乡庐。
岁月渐远典籍少,
碑碣旧迹也见疏。
千人著书寻根远,
百村觅踪心如初。
天地不老人长久,
河山青史万古留。
作为平山——西柏坡历史文化的挖掘者、传播者和发挥者,张志平的编研成果和诗文创作著述等身,有口皆碑。他说,“人一辈子有许多事做,而我只做‘西柏坡—平山’这一件事,就够了。”
最近,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将志平先生的50首村考诗词创作成了书法、篆刻,珠联璧合,洋洋大观,美轮美奂,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观后让人怦然心动,叹为观止,其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言而喻。今天,爱平山网整体推出,给读者带来震撼视觉。品读志平先生的村考诗词系列和精美书法、篆刻,让平山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了然人心,平山“千年古县”的形象日渐清晰,更加可触可感。在接受老区平山历史文化洗礼的同时,让我们更读懂了一位心系平山的老领导的学者风范、开阔胸襟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