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二十年
邢建军
1998年春天,我手拿一纸调令,从山沟调到了县城工作。我的新单位平山报社就在县政府的后楼,站在办公室,通过窗口,可以看到南边逶迤苍茫的光禄山。我曾在光禄山南边的一家县办工厂,工作了近十五个年头。
同办公室的老李看着我的一身发旧的工装,开玩笑说,今后,你就是城里人了。看看你这身打扮,还是山里人的样子,这可跟不上时代。
当晚,县城居住的几个文友聚会。我们选择了近邻冶河的一处小平台,自带了几个平山特色的小菜,诸如花生米,扒糕和腌猪肉之类,边欣赏冶河夜色,边畅谈今后城里人生活的远景。
那时的冶河,还没有进行美化,主城区与冶河也有着一段距离。月光下,河水悠悠,波光粼粼。两岸杨柳婆娑,河堤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冶河水原生态的悠悠北去,自然将一个平山县城分为东西两个城区。
老李说,看吧,不过几年,这冶河也要穿上华丽的衣裳了。
冶河,是平山县城的一道靓丽景观,它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从娘子关进入河北,流经井陉县,再入平山,与滹沱河汇合。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为这条河写诗题咏。县志记载,“冶河西环城廓,一望水鲜石洁,春可泛也。”每逢元月十五上元佳节,“歌欢喧阗,游屐杂沓,灯月荧荧,俨星桥火树矣,山光送影,林壑交辉,波底流音,泉石皆韵,为西河盛事也。”
自古而然,冶河在这座小城,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结。但借助一条河做城市文章,这一点,当时我们很少人能够想到。一直认为,心目中的冶河,就因该是不受打扰的,恬静的,原生态的。
谁知还真应了老李的话,不到两年,县里就大规模改造提升冶河。先是在县城段筑了橡胶坝,拦河蓄水,然后在河两岸,建起了湿地公园。随后,几个崭新漂亮的沿河小区拔地而起。
河水如镜,高耸的楼林,倒映在冶河水面,让县城有了一种时尚感。再加上两岸公园里的绿树红花,小桥亭廊,俨然如临江南水乡,使平山县城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穿越冶河的一座大桥,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建,是当时河北最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桥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县城的建设发展,这座大桥再不能满足县城居民交通所需。县里又举财力在县城冶河段,新建了3座跨河大桥,建设了水上灯系,音乐喷泉。入夜,四条长虹,如彩龙卧波,与12公里长的冶河景观带连在一起,华灯璀璨,颇为壮观。
从最初的老旧建筑大桥商场、兴山楼、供销大楼,再到后来的365广场、福美佳大型超市、西柏坡高速连接线、冶河公园等等,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现代化亮色。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后到担任县作协主席,我一点点见证着一座小城的发展变化。虽然忙碌,但也兴奋。至今,业余时间,常常翻阅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平山通讯》合订本,每一年,都刊登有自己采写的县城标志性建筑建成投运的亮点消息和县作协会员深情创作的县城建设方面的诗歌散文。
这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小城。县城二十年,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三倍。一个个老旧小区,也逐步被现代化时尚小区所替代,高楼林立,商埠繁华,并且县城也有了市内公交,共享单车。
“城内高山城内平,奇哉光禄对林峰”,这是古人对平山县城的描述。在县城的南北,有光禄山和林山遥遥相对。两座大山自然形成的城市天际线,使县城容貌和山水地貌相得益彰,协调融洽。特别是近两年,县里注重依水造景,建设“碧水长滩,花海绿廊”,新增加的绿地、景观水面和绿带长廊,与含黛远山遥相呼应,让县城更具魅力。
潮平岸阔,百鸟齐飞,如诗似画。一有闲暇,县城居民自然要到河边漫步,观花赏鸟。近几年,随着县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观,河中包括中华攀雀、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470种珍稀鸟种在这里居栖。特别是冬季,一些候鸟迁徙过来,在河中游戏,芦荡楼影,群鸟扑翅,冶河看鸟也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
作为一个小县城的文化人,除了县城的外观景色变化,自然还关注一座城的人文内涵变化。
闲暇时间,我常常拐进居于县城中心位置的文庙,探看尚保存完好的几处古碑,在里面寻觅一些历史信息。还有耸立在这里的几树古柏。这些柏树从唐朝时就“站”在这里了。令人称道的是,在文庙的一处古建筑“藏经阁”里,每天还有数十名文人雅士,或挥毫泼墨,或讨论创作,纵论古今,这些,也成为了县城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被人们津津乐道。
从青春到壮年,再到步入中老年,一点一滴见证了一座小城的嬗变。
夜幕降临,常常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来到冶河岸边寻找创作灵感,举目远眺,诚心感谢这座小城,带给自己人生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