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蒲江涛的头像

蒲江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14
分享

巴灵台:三巴福祉成桑田

牵手时光卅七年,我如红尘一飞鹄,纵身诗海词林,沉醉高山流水,流连水墨画卷,遥敬巴灵孤峰为圣地,迟迟不敢凌登此山。

巴灵台,又名灵山,是一峰断山,坐东望西翘踞灵山镇,巴灵、长宁两寨护卫相守,玉带通河柔波低吻。史为四川通江最南端,现为邻县平昌北大门。它因道、儒、佛三教聚此显灵,响彻口碑几千年,成为百姓心中灵山;缘为一首《巴灵台赋》,傲立巴山文化典籍几百年。

三十七年后的清晨,我撇开凡尘琐事,怀秉慕古访幽虔诚,手持吴道凝经卷,亦步亦趋,靠近巴灵台——这座润化三巴福祉的圣地!

遥望巴灵台,它是一盏丹墨泼翠的青砚,一峰坐化千年成仙的画卷!

侧望巴灵台,整座孤山倔立天地间,七大庙观依山而建,高悬岩顶,古朴典雅,险峻奇特,威严肃穆,好似文房四宝一青砚。晨雾缭绕下,它一袭白雾齐腰,半掩青松翠柏丛间,一抹霞光相衬,静待红日出塔尖。

正望巴灵台,它翠绿皴染,头顶古塔,俨如盘蹲云海的仙人。伴随霞光渐亮,一轮红日刺破青天。金芒万丈悄然尘拂大地晨雾,一如砚台泼翠,皴染远山以碧翠;又似仙人托宝,献出五彩祥云。群山环抱下,远山如翠屏;油菜麦浪,绣织大地一锦毯;巴灵台脚下,四面青砖瓦房,匍匐山脚;丛林白鹭野鹤,脱离山涧矮树,掠翅长空,变换阵列,与流霞金光共舞。

面对巴灵台,它亦如雄踞佛台的智者,以一峰孤绝的恬淡,颔首山下小镇人家,不时细晃拂尘,施以缕缕清风,摇醒农家屋顶炊烟,赐予这方水土以宁静;它拨开山间绿荫,伸出绵长青阶,悄然引领我等红尘庶民匍匐脚下。

巴灵台,它以大地为纸,调雾,描辉,泼撒闲云,勾出秦巴山水一彩卷。相较宣墨纸卷的单调和肤浅,它大气恢弘,亦如巨匠挥毫。

漫步巴灵台,犹似独吟一首长诗,拾掇一峰孤绝的文化碎片。

巴灵台,翘居水陆码头几千年,以其接地连天、揽星钩月的高绝,汇聚米仓古道文化以灿烂,感召四方农家子弟,将一筐筐小麦大米交付山顶书院,换来经年不绝的朗朗读书声;以其闲寐古城长安红尘、恣慕锦官城内闲适的身姿,感召药王孙思邈临此炼丹济苍生,笑看普文师徒来此修身坐化成佛;凭借润墨书香一书院,牵引多少墨客骚人临此挥豪纵卷。

山间“巴灵台”巨幅石刻高悬,恍如一道圣旨,不怒自威镇山河,直逼山水矮下身段、匍匐台前。林中丘比墓前石雕石窟,栉风沐雨近千年,依然造型优美,以其“月斧云斤节节造成龙飞凤舞,神工鬼斧层层做就武曲文星”的恢弘气度,感召游客前来顶礼膜拜。细品碑撰《巴灵台赋》,仿佛穿越时空,走进吴道凝。

巴灵台的孤绝,源于历代墨客骚人竭尽“蜀道难”贬词,斩断帝王落脚巴灵台尘缘通途。巴灵台的骄傲,依仗凌顶山头书院、手持经卷之余的吴道凝,是他心怀百姓疾苦,秉持敬畏灵山谦卑,上书《巴灵台赋》一文,挥毫“通巴名山,地灵人杰”巨卷,匡正历代文人轻赋短视;文震朝野,蔚蒸銮座浮云,撼动一代圣君乾隆险些翻越蜀道难,牵手巴灵台天下名山之列!

前朝历经多少事,“纸上得来终觉浅”。面对巴灵台,它就是一本饱蘸浓墨的经卷,铺开千年页码幽香,闲庭细语话流年。

独坐巴灵台,犹似洞彻一管高山,抚琴一曲流水!

凌霄巴灵台,四面清风来袭,万物苍生灵动,那些溢古溅今的历史风云,恍如隔年丝竹,调和清风流水。

一滴晨露,坠入山顶春池,荡起层层涟漪,开启巴灵台千年朱唇。徐徐清风,浮散千谷晨雾,轻摇青松翠柏,惊动野鹤白鹭,扑翅腾空、飞离山涧,直拔苍穹,追随蓝天白云,盘旋灵山绝顶。万丈霞光下,一波碧水转头侧身,推动千帆劲歌远去,沉戈多少风起云涌,断送多少千古风流。

想当年,多少慕道前来的仙人,临此道台烧香叩头、祭天祈福;多少厌倦红尘的男女,前往巴灵台上诵佛念经,以求洗清罪孽,六俗绝尘;又有多少追逐功名之士,乘上山下木舟,浪迹天涯,踏上人生不归路?

看今朝,道旁喇嘛墓,曾为远离红尘、隐归山林而窃喜;殊不知,如今朽墓坍塌、枯骨落荒,旁落大道一侧,倍受红尘来扰。丛林比丘墓,原本埋藏深山老林,师徒数人抱团取暖、合葬一墓,避免盗匪流寇光顾;殊不知,仍难逃脱山墙被撬翻、墓葬被洗劫一空的宿命。还有多少葬身他乡的巴灵台子民,只因背井离乡,忘记了最初的使命,早已旁落时光之旅,成为消绝经卷的暗符。所幸吴道凝,力透黄卷一赋巴灵台,才有了他身后几百年的时光,芸芸众生前来碣拜,才有了他名列经卷、受之无愧的无限风光。

一波柔水,放低音符,俯首南去,汇入涛涛嘉陵江;万卷疏云,缓缓北上,隐归群山背后。一曲天歌,唱到尾声,化作一尾悬梁萦绕的余韵,最终消失在纷至沓来的阳光里。

巴灵台,穿越时光之谱,撒落历史华章,律动天地洪钟,以其孤绝一峰的恬淡,笑看人间悲欢离合,独歌高山流水,隐归群山云海,静卧沧海成桑田。
     我们这些飞鹄,有过红尘劫难,也曾俗事困扰。面对巴灵一眸暇昧的佛眼:我们,不过律动光影一浮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