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河在天雷山下打了盹,形成了个月牙状的河滩。河滩两岸各有一个村寨。两个村寨都不大,左边的叫月亮湾,右边的叫月牙寨。两个村寨合起来就叫月亮村。
月亮河上没有桥。月亮河虽然不大,但河水比较急,即使不是汛期,月亮湾和月牙寨两个村寨的村民们也只能在离村口不远的一个河水比较浅、水流比较平缓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涉水过河。由于没有桥,尽管近在咫尺,尽管同属一村,但千百年来,月亮湾和月牙寨两个村寨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往来。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个叫娟子的美丽姑娘。
65年前的那个夏天,18岁的娟子从一百多公里远的县城爬山涉水来到了月亮村。在祭拜了位于村口河滩旁的烈士墓之后,娟子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访了月亮村的每一户村民,然后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留在这个她父亲解放初期剿匪时曾战斗过的地方——在月亮村办一个教学点,她要教月亮村的每一个孩子读书写字,学习科学文化……
娟子的倡议得到了月亮村所有村民们的支持与响应。很快,村民们腾出月亮湾最大的那栋吊脚楼来做教室。就这样,一个叫月亮湾的教学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年诞生在了美丽的月亮河畔。
开学那天,月亮湾和月亮寨的所有适龄儿童都来了。娟子数了数,整整有33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其中有15个孩子是从对面的月牙寨由父母背着涉水过河来的。这15个孩子的父母把娟子围成一团:“老师,让孩子来识字是件好事。只是,我们大人平时都要忙着干农活,这过河吧……”
娟子明白家长们的意思,未等他们说完,她马上接话道:“乡亲们,每天接送孩子们过河的事,你们交给我好了。我一定保证他们的安全!”
娟子说到做到,从那天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她每天往返于月亮河两岸接送学生涉水过河时的画面就定格成了月亮湾最美的风景。几乎每一个驮在娟子背上的孩子都曾指着或湍急或冰凉的河水对她说:“老师,要是这里有一座桥就好!”每每这个时候,娟子总要不厌其烦地对肩背上的孩子说:“孩子,努力学习吧,知识是一座桥,它将搭造你们的成才之路。将来你们成才了,社会发展了,国家富裕了,在这里建造一座桥的美好愿望很快就会实现……”
娟子老师最后说这话,是在三十年后一个大雨磅礴之日。那天下午,在准备返回对岸背最后一名学生过河时,暴涨的河水冲走了体力不支的她……
噩耗传出后,晴雪从大学校园赶了回来——回到了她曾经生活了整整十几年的月亮村。在月亮河畔独自呆坐了一整天之后,晴雪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辍学回到月亮村,接过母亲的教鞭,也接过每天背孩子们涉水过河的重担。
18岁的晴雪像母亲娟子当年18岁时那样,义无反顾地站上了月亮湾教学点的讲台。已经停学了一周的孩子们也都陆续回到了月亮湾教学点。清悠的河面上又重现了老师弓着腰一步步往返于月亮河两岸背着孩子们涉水过河的感人画面。
每当孩子们望着清悠的河水感叹说要是这里有一座桥就好时,晴雪也总要不厌其烦地对驮在她肩背上孩子重复她母亲当年说过的那句话:知识就是一座桥,它将搭造你们的成才之路。努力吧,你们将来成才了,有能力了,就回来给乡亲们在这里建造一座宽大的富民之桥……
一晃又是三十多年。月亮村早已今非昔比,家家户户都摆脱了贫困,齐奔全面小康。随着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条宽阔的盘山公路从山外延伸到了月亮湾。不久,一座拱式公路桥架通于月亮湾与月牙寨之间,结束了月亮河上千百年来无桥的历史。
路通了,桥架好了,月亮湾教学点的故事也传了出去。因两代人六十多年的坚守,晴雪被评为了“感动时代的人物”。
颁奖典礼上,面对记者“在几十年的坚守中,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您”的提问时,晴雪拿出一张她母亲当年弓着腰背学生涉水河的老照片,照片的背景正好是河滩旁那座巍峨的烈士墓……
晴雪只哽咽着说了一个字:“桥……”。
观众们无不动容,因为晴雪和她母亲娟子弯腰背孩子们涉水过河时的身影都像极了一座桥——一座用爱垒砌成的生命之桥。(作者:蒲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