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6
分享

南华城北

                                                           一

在南华县城北,一座华丽的仿古城垣坐落在两旗海湿地公园旁。镇南古城多少留住了南华各族人民对家乡、对历史、对乡愁的点点滴滴。明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镇南州城由知州尹为宪始建。“州城如船”,是康熙《镇南州志》中的记载。镇南州城为何不是方形却建成一艘大船模样,这似乎与郑和4岁时被父亲米里金马哈只送来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掳往南京,最后成为大航海家有关。南华民间至今仍有传说:古时候镇南州有一个人神得很,驾驭一艘小船船,跑遍全世界!至今讲传说的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这个“神人”,就是从1405年起,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

彝族毕摩说:地名地不取,地名由龙取;村名村不取,村名祖上取。镇南古城的城门:东启巩华,即巩华门;南敞文明,即文明门;西耸来远,即来远门;北峙龙泉,即龙泉门。这四道门叫得异常响亮且很有气势,沉积了深厚的学识水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出来的,感觉蕴藏深意,似乎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

巩华,明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现北京昌平区沙河镇建了一座行宫,叫巩华城,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之处。巩华是大明行宫,郑和在我镇南被掳后,一直跟随于北方的朱棣,东启巩华正说明了郑和服务于朱棣并被重用的这段历史。

文明,似乎是近代用语,但在我镇南州,四百多年前就以“文明”二字作城门,顶级超前。郑和是大航海家,也是位大冒险家,是开拓进取、改革开放的象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南敞文明,好似中国向世界人民播种友谊和平的种籽,正好阐释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来远,郑和七下西洋,率两万七千多人,乘风破浪十万里,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真可谓“来远”。清朝北洋水师有“来远号”装甲巡洋舰。西耸来远,似乎有深意,也与郑和七下西洋相一致。

龙泉,南华县城北界山中确有“龙泉”。仙龙坝,仙人曾经下凡的地方,龙水千年不绝,至今仍是南华民众生活的水源地。龙磨角,龙潭水丰,石壁莹洁如镜,是龙磨角的地方,都留下了美丽动人的传说。而龙多半是帝王的象征,明朝的都城恰巧就在北方,镇南古城的“北峙龙泉”是不是还有这层意思。

                                                    二

见性山位于南华城北12公里大智阁村委会寺脚底村,见性寺早已在王朝的战火中灰飞烟灭。当年吴三桂率领清军路过镇南,入缅甸追剿永历帝朱由榔,回来时遇天黑夜宿沙桥雄岭(现天子庙坡)。据说见性寺的毁灭是因禅师与吴三桂跟得太紧有关,当然寺的命运不会比吴三桂更好,至今只留下些残垣断壁和几棵古树。

见性山是午后从咪依噜风情谷返回时去的。之前从志书上读到许多骚人墨客文人雅士抒写见性山的诗文,就对这座流传于志书中的南华“名山”有了些好奇。还有旧时的镇南新八景之一:寒溪漱玉,也在见性山响水河源头,这次终于有了亲近目睹的机会。

说“见性山”是南华县的名山,那是相对于他在文人笔下的历史渊源而言,这名山只记载在志书里,民间从来就没有把“见性山”叫响,当地人并不知道“见性山”是何山在何地何处?他们只记住仙人曾经来过的一个地方,叫仙人坝,仙龙坝,兴隆坝。因仙人而留名,又因时代的更迭而叫法各异。以至省新闻出版局来南华挂职的县委副书记和金星打探了半年之久,也没有人能告诉他见性山的具体位置。在被问及的人中,许多人就连“见性山”这三个字都从没听说过,只知道这里有一湾碧水叫兴隆坝,这就是地方文化的悲哀之处。以我之见,见性山月朗星稀可见性与性无关,与一个人的纯粹、地的幽静、天的纯净有关,充满了佛教的禅意和禅味。

不可想象,这里曾经是镇南州最大的禅林,有禅房九十余间,和尚近千人。但我环顾四周环境,山包不大,小小地域不像有容纳近千和尚生活的样子,也许是战乱时期和尚们来此避难可能比较确切一些。我们所见的见性寺遗址,是2014年8月龙川镇政府修葺过的了。沿新筑的石阶而上,铺有平展的水泥地板,立了块见性山碑记,但不是浙江余姚进士陈元留在康熙《镇南州志》上的那一篇。当年知州陈元还应住持直往邀请曾给这座新刹题写“冷松咽石”的扁额。石灰粉饰过的塔身白色,塔包树的奇特景观还在,见性山已有了几分可供人们参观的人文价值。原来这里的古迹全部掩埋在灌木丛中,无人认识到其历史价值,这应该归功于和金星这位从事史志工作的文化人来南华挂职两年,不断在同僚中喧嚷强化的结果。

 据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所立《见性山直往师普同寿量塔记》载,直往少年寓极乐寺读书时,一日阅藏经至“世尊六年苦行,夜睹明星而见性。”喟然叹曰:“今日方睹佛法广大矣!若不登万仞之巅,何以小众山哉!”为僧后,苦究佛理,深研般若之旨,应乡绅之请开创见性山见性寺,这就是“见性山”的由来。难怪呼,见性山一直在民间叫不响,却被南华文献之祖陈元留在了史册里。

有人指着一个地方,用十分惋惜的语气告诉我,一棵建寺时直住禅师栽下的古茶花,几年前还活得好好的,枝繁叶茂,冬腊月盛花期,万朵茶花鲜艳夺目,令人赞不绝口。却不想被一位好心人施了一袋尿素,结果把一棵见证了见性寺兴衰的古茶花给“烧”死了。

我在见性寺和尚塔前留了影,这是塔林中至今唯一现存的一座和尚塔,塔高3米,座基1.2米,通体白色,形状像大姚的白塔(白塔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身有梵、汉两种碑文,正面为梵文,我们谁也看不懂,但梵文应该与西去的佛教大国印度有关,可见当时印度佛教对中国宗教的渗入和影响,也证明普度是一名造诣了得的高僧。与所有塔不同的是,和尚塔下竟然有地宫:高3.13米,进深4.17米,用于放置直往等三百多和尚的骨灰,是直往禅师的灵塔。三十年前,曾有无知的盗墓贼挖开这个地宫进去盗宝,把和尚们的灵龛翻得乱七八糟,真是莫大的罪过。

看完见性寺遗址及和尚塔,车又继续向前走了公把里,停在一道山梁上。我们下车步行,沿一条沟渠进入一片原始森林。我拿着相机走在前头,只想一睹文友罗宗贤写的那块乾隆年间立下的禁砍树木的封山碑,把它拍下好回去发在博客上。

眼前的这片原始森林,是自从勒石封山禁伐林木近三百年来,从未砍伐过的两千多亩水源林。这里的每一棵参天古木树龄均在三百年以上,比我们每一位到此一游的人的年龄还有长好几倍。这些被彝族同胞敬畏的“神树”,我们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它已经在此生长两百多年了。可以预见,在我们百年之后,它仍然会茂盛地矗立于地球上。

这时,我听到远处传来泉水叮叮咚咚奔流不息的声音,在这幽静的山谷里清脆而响亮。这声音很特别,仿佛是有无数小溪在你四周欢蹦乱跳,在岩石上撞击出欢快的音乐。李天永告诉我,这就是响水河,那块“神民永庇”的封山碑就在不远处的水源头。响水河为何叫响水河?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

左右沟渠溪流清澈,溢满的山泉则又顺箐而下。遮天蔽日的树阴下,我目睹到四周从山肚子里冒出的许多清泉会聚于此,全是从石头缝隙中叮叮咚咚涌出来的清亮山泉。一激动,鞠一捧响水龙潭的甘泉入口,沁人心脾,酣畅淋漓,大呼快哉。

再朝前向上十余步,就再也看不到出水的迹象了。千百年来,这响水龙潭的甘泉夜以继日汩汩流淌,滋润了一方沃土,惠泽了无数百姓。这就是过去镇南新八景之一:寒溪漱玉。光绪《镇南州志略》载:寒溪漱玉县北十五里,见性山响水河出焉。沿溪多石,水声淙淙,足供清听。题曰:“山名见性,别有洞天。松蟠涧底,云绕峰巅。淆之不浊,石上清泉。琤瑽激漱,鸣玉铿然。”三百年前,镇南知州陈元有诗《游见性山池园席地小酌》,诗曰:疑是兰亭曲水旁,呼朋快饮郁金香。老僧亦解杯中趣,故折花枝侑一觞。引来众人附和。

我要拍的那块立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二月二十八日的封山碑,就位于左侧一棵大树下的石壁旁。此碑高约1米,宽0.6米,楷书阴字石刻,碑头上镌“神民永庇”四字,从右至左竖刻碑文约400余字。石碑至今完好无损,有祭祀时留下的香烛酒杯及灰烬。这么一个四处涌出龙水的地方,似有神灵庇护,那一棵棵顶天立地的参天古树,皆是龙树、神树,每年正月初一民众纷纷前往祭祀。

据文献记载,乾隆六十年(公元1794年),镇南知州王学静又在响水河龙潭仙人坝外再立一块封山碑,此碑较前一块碑略小,碑文约200字。但我们此行未能看到这块封山碑,也没有搞清楚这第二块封山碑的具体位置,现在还在不在?兴隆坝正在施工加固维修,扩溢洪道,四周也没有显眼的原始森林。虽是知州立的封山碑,却不因官大而日后产生效用,终归沉寂于时间的尘埃里。

兴隆坝(仙人坝),南华县城几万人的供水源地,却比我想象中的小多了,简直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坝塘。羊年雨水丰盛,坝里的水却少得可怜,呈绿黑色。就是天不下雨,就凭响水河里淌来的龙水,这兴隆坝也该关得满满的啊。我见上游还有田地和村庄,坝塘周围的龙潭也有放牧牛羊的痕迹,这样的生态环境,完全不符合饮用水源地的选择标准。如果把南华历史文化名山见性山、镇南新八景之一“寒溪漱玉” 开发成新的旅游景点,与咪依噜风情谷连成一片,好到是好,可这一珍贵的水源地就有可能受到人为污染。

                                                         三

云台山位于南华县城北,海拔2400多米,几年前中国华能集团在这里投资数亿元建起了风力发电站。初冬的早晨,李天永、龙杰、者美春我们4人上云台山采风。车沿南永公路行至马鞍山脚,转向北进一峡谷上云台山。天晴朗,云缥缈,阳光烁。我们越往上走天气越寒冷,刮来的风冷飕飕的就像下雪天,幸亏我出门时加了件毛衣。那矗立山头的一座座风力发电机,远远望去,就像我们孩提时代玩耍的小风车。于是我又想起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的主题曲:大风车吱呀呀的转,这里的风景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

风力发电是我近年来亲眼见到的新生事物之一,是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几年前,晚饭后到两旗海散步,第一次看见公路边停放着拉风力发电设备的车时,还以为车上是拉载着一枚长长的导弹呢,但这样无遮无拦美国的卫星一眼就看到了呀,后来才知道那是风力发电所用的叶片。

上到云台山顶,连绵起伏的山头上到处矗立着风力发电装置,数量有百余座之多,一直延续到牟定凤屯化佛山一带,成了一道另类的风景。站在这庞然大物下,耳边是一种呼噜噜呼噜噜有节奏的震撼声。山下居住的村民告诉我,这声音似从地下传上来,特别是夜深人静、睡觉靠在枕头上的时候最明显,齿轮咬架的声音直往耳朵里钻,影响睡眠。为了证明所说不假,另一村民则说,他发现,自从有了这风力发电站,家中的老鼠都不知搬家到什么地方去了。

仰望蓝天,有云飘动,风扇塔身随云移步,让人头晕目眩,不敢再多看一眼。走近那粗壮的塔身,下面有门可入内,原以为塔内有楼梯可以上去观光,进去后才发现是内置一可运载设备的升降机,除设备维护人员外,一般人不得进入其内部参观。

中国华能安装的这些风力发电机,可能还不是发电功率最高的那一种,应该属于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长六十多米,我看云台山上的最多有二三十米,但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庞然大物了,般上山十分不容易。上云台山的公路崎岖,那些庞大的风力发电设备都是从牟定凤屯那边拉上山的。同车的人聊起风力发电,有好几种版本,有说转一圈发2.4度电的,有说发3度电的,有说转一圈赚1元钱的,这应该与发电机的功率有关。我们云南最便宜的家庭用电是每度4角9分,这三种说法都基本准确。这种风力发电内部安装有控制装置,遭遇大风也不会因为转得太快而毁坏,一分钟转速控制在25至35转,一架风车按此计算1小时最少能赚1500元,你说一天一年下来它要挣多少钱?这百余台风机一年的收入可能就是个天文数字。难怪乎,这几年我们楚雄州到处都在建风力发电站。

令我惊讶的是,过去荒无人烟的云台山上,竟然建起了高级宾馆等生活娱乐设施,这当然是为那些电站维护人员服务的。我遇到一位在工棚里守设备的外地男人,仅穿一件毛衣,问他不冷吗?他说这天气比他老家好多了,他老家黑龙江那边,现在山上的雪都一尺深了,气温零下十几度。问他来我们云南家中的老婆孩子怎么办?他说他今年57岁了,没有成家。问他兄弟姐妹呢,他说有个姐姐已经死了,听了让人心寒。问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些怎么交,他说自己是五保护,不用交,三年前就领钱了。现在老板每月发给他三千多块,吃住全包,不用花钱,天冷了可烤电炉。其实,他整天在云台山上,手里的钱几乎花不出去。

风力发电是清洁高效能源,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云台山那些养护了几十年的原始森林,为安装这些风力发电设备,砍伐了不少。电机周围百米之内,还有每站必达的宽阔公路,树木统统被清理。那些原本苍翠的山头,现在远远看去,似血管裸露,疤痕累累。

                                               四

从大智阁村委会响水河、见性山采风返回,饶师的车来到南永公路上,李天永说,老马村有几棵古树值得一看,于是车又拐进离公路不远处的老马村。

老马村的确有十多棵几个人才能围过来的古树,其中有七棵就在村子中心,都砌有水泥台子保护着。我们来到的时候,树下有四五个老人在聊天或摘茶豆,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这样的景象很多村子已难于见到。我问一老妪这种古树你们本地人叫什么树?她说茶树。我说这与我们平时喝茶的茶树不一样啊!她又说叫大茶树。我说我老家牟定的村子里也有这种树,叫华丽茶树,有的地方又叫黄炼茶,可能是口音有误之故。写文章的人常写成黄连木,其实与茶无关。这种黄连木,很多村子都有,寿命很长,千年不死,是村寨的保护神。现在这种黄连木值钱得很,那些绿化小区环境的房地产商,都喜欢种黄连木,两三米高的一棵黄连木就要几千元钱。每年打春以后,这种华丽茶树(黄连木)就会发出嫩闪闪的树尖尖,小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掐这华丽茶的树尖尖来吃,人们谓之为“茶”,应该是指春天那枝头上发出的嫩尖尖。到了秋天,这种华丽茶树还会结许多芝麻大的茶籽,采下后可用来榨油。只是茶籽在得高不容易采下来,结籽多的那枝就用刀砍,我见一棵华丽茶树的茶籽,可榨出十多斤植物油呢。

这个老马村不大,在清代却出了一位进士,叫陈封舜,到山西省陵川做大官,故老马村在南华龙川镇一带有些名气。曾有举人说叫“老马村”不雅,进士出身之地,怎么能叫老马村呢?建议改成“先生邑”,意为出文化人的地方。但终究民俗难改,至今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老马村。我问及陈进士的后人,村人说他家里现在还有人,到菜园子里去了,如需要她愿去菜地里叫她。因我们六点前还要到楚雄州文联报到学习,时间来不及了,我没让她去叫。问陈进士后代读得成书的给有几个?旧社会有没有当官的?现在有没有当领导的?说有一人当村委会主任。在我看来,村委会主任不叫官,看来书香门第不一定出读书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个陈进士,已经是好几个三代了,现在其后代与村中普通人一样,平平常常。其中有4家人都在县城商住小区做生意,分别是卖涂料,卖地板条,卖灯具,卖服装,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村妇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说万一领导问起来怕说不出来。我说县文联,她大概没听说过“文联”这一社会团体,听成了“姓文连”,我只好重说了一遍全称:南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但她未必就能得记住。

这妇女手上一边忙自己的活计,一边与我们聊天,竟然说出了几句蟠龙这一带的顺口溜:“老东湾的婆娘好,汉军屯的早饭早,大智阁的外来多,老马村的先生多。”我甚喜,忙重复一遍后把它记了下来。这种民间俚语,不到乡村,你在书斋里是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来的。再细问什么意思,她说老东湾在汉军屯对门,意思是村里的姑娘生得标致漂亮;汉军屯过去每天十点多钟就吃早饭了;大智阁的确是外来上门的人多;老马村出读书人,出过陈封舜进士,与“先生邑”也算匹配。

几年前,我们曾到蟠龙大罗邑村寻访郑和养父后裔飞尚武。有一天,飞尚武来到我上班的地方,说起民间归纳出来的这些顺口溜,他也笑了,说过去他们乡下是有这些说法,并给我又补充了三条:丹凤邑,讲作好。丹凤邑过去叫黑蚂蚁,那座明代古桥黑蚂蚁桥有些历史,在拍《探秘郑和故里》三集电视纪录片的时候,我和施为民、李天永去拍过影像。讲作好是能说会道的意思。大罗邑,生活好。大罗邑就是飞尚武他们那个村子,生活好即吃得好。

东邑村,牙齿草。东邑村过去又称多依村。多依是山上的一种野果子,又称野苹果,味酸似木瓜,记得小时候秋天我们常摘些多依用来捂柿子。过去我们乡下常用多依树来嫁接苹果。牙齿草是长在水田里的一种野草,过去薅秧时除去的杂草之一。意思是东邑村的人懒,水田里长草了都不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