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5/29
分享

腹有诗书气自华 ——《晓仁诗书续集》读后

南华文艺界出版的又一本新书摆在我的案前,叫《晓仁诗书续集》。晓仁何许人也?一开始我也对不上号。原来他就是我们南华县文联书法艺术家协会主席张承德先生,一位七十四岁的退休老人。有几次到文联开会,轮到大家发表意见的时候,应该是资历老的同志先讲,却见他一脸谦逊:“我老了,思想跟不上形势,让年轻人先说。”那时的我,对这位平和谦虚的老人,一点都不了解。

诗意的日记

打开《晓仁诗书续集》,我也就走进了一个老人的内心世界。我对晓仁的认知,可以说就是通过他的这本诗书加深的。现在写传统旧体诗词的老同志是越来越少了,去阅读的也仅限于一些同辈的老年人,年轻一点的诗人都写新诗,读新诗,赶浪潮,对旧体诗词从来就没感兴趣过,我也是这样。但读着这本《晓仁诗书续集》,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仿佛是在读一本私人日记,仿佛是在读我自己的博客,充满了情趣与新意,把作者自己的生活、思想活脱脱展现在了我的面前。如今的写作,是一种越来越个性化、私人化的交流,我诗写我心,这点晓仁先生已拿得很准,所以他的诗写得很有个性、很有特点。日记是一个人生活、工作、思想的“真实”记录,包括一些很隐秘的内心活动,他最可贵的就是“真实”。用旧体诗、以日记这种形式来叙事抒情,这就是晓仁先生这本诗书最大的创意和突破。

在晓仁的380多首诗中,每首诗都标明了写作日期,这就是我说他的诗像日记的要素。我见早些年的鲁迅,发表文章也是留日期的,还留地点,这不起眼的几个字,却透露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对我们阅读作品很有帮助。第一次读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不明白这书名是什么意思,觉得太深奥了。后来才搞明白,且介亭仅是个地名,这是鲁迅住且介亭时写下的一组杂文。晓仁先生的诗,多少也有这种随意的影子。

若是投稿,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编辑,看到一个高雅的好题目,就会吸引他去读作品的第一段;如果文章标题平庸,编辑就连第一段也不想去读了。晓仁的这些诗,题目算不得高雅,甚至还很平淡,却透着实,直抒胸意,让人读着就能感到真实与真诚,这就拉近了他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点我还是有体会的。我写的博文,也就是网络日志,常用两个标题,一个用于目录,另一个用于正文,就像翻译中的两种情况:一个直译,另一个意译,总相映成趣。如目录:《一年发1000篇文章的美女》,正文标题:《速成与速朽》;又如目录:《我关注的博友走了》,正文标题:《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前面的标题很直白,读后一目了然,是想引起读者的注意,后一个题目才是我要论述的主题,但两个标题的主旨是一致的。想来吟诗与写文章都是相通的,晓仁这些直白的诗题,与他的诗文从内容到风格都是统一的一致的,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平常我们要写好几百字的日记,才能把一件事情清楚地记录下来。而晓仁的这些诗,区区三四十字,就把一件事表达得很清楚了,且不缺情节、不乏情趣、诗意盎然,没有点文学功夫是达不到这等水平的。应该说,这是一本380首充满诗情诗意的日记,记载了作者十年间对世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就是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诗中都有表述。从这本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变化,作者的生活状态及其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量可谓充沛。

     方言入诗更精彩

七十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大众服务;作品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通俗易懂。这些话作家们都认得,平时也常挂在嘴上。但中国人,说与做总是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写科普三十年,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不然老百姓看不懂,我的文章就毫无意义。我还主张:为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理,有生活情趣……有一执行主编,曾写信要我把散文写得经典一些,我就是这样回答他的。《晓仁诗书续集》就很符合我的文艺观。在我所见到的旧体诗中,还没有哪一本有如此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看后让人晓畅明白的。如果细读诗作,你就会发现晓仁创造性地将一些生活中的俚语、俗语、口语、方言、土语写入旧体诗中,为诗增色不少,改变了旧体诗在读者心中感觉难读、难懂、枯燥的印象。在这一点上,晓仁的近体诗写作是有很大突破的。这也是这本诗集受人喜欢的因素之一。

让我们来看看诗中那些随处可见的方言土语吧:顶嘴、吃求、打针、照光、吹牛、头头、小子、狗屁、些些、丁丁、莫嫌、滚回家、一巴头、亲家母、打水漂、丝丝气、热乎乎……其中“小康到户怎么样,人吃山珍我吃求”中的“求”,恐怕是这本书中最俗的字了,“吃求”是只有我们云南人才听得懂的俗语,字虽然不雅,却是老百姓自己最鲜活的语言,过去文章中编辑是不允许出现这种“粗鄙”字的,我看写序的人也把它改成了“人吃山珍我吃粥”,意思虽在,却少了些灵气。粥是北方称谓,我们云南人只说“有米不吃稀饭”,从不说粥。

《晓仁诗书续集》中写得有情趣的诗不少,我很喜欢。有几首简短的,我读过一遍之后,差不多就能把他背下来了:一人拔秧二人栽,十指翻飞忙不开。腿疼腰酸方歇手,忽听高喊送秧来(《拔秧》)。闲到无聊苦自多,些些小事荡心窝。回头转念厨中去,旧恨新愁煮一锅(《自消烦恼》)。怎么又是臭茼蒿,上顿煎来下顿熬。难怪一家都恨你,每逢吃饭便唠叨(《老夫妻席前对话》)。还有一首序言里有、正文里却找不到的诗——《买肉》:菜市归来复秤称,黑心屠户太欺人。偏差二两新鲜肉,跑断老奶脚后跟。结伴高洪坝,抬头赏翠微。垂竿浮子动,收线草鱼肥。就地斟醇酒,支廉烤脆腓。香风随暮尽,小轿载人归(《垂钓野炊》)。鹿城下榻日沉西,两姊相邀有话题。八一餐厅争气概,三杯美酒一锅鸡(《楚雄遇家萱、兆春款宴》)。写首诗歌颂润之,搜肠刮肚到穷时。主编提笔主观改,还笑老夫不懂诗(《读报有感》)。这些诗,撷取生活中的瞬间画面或一件事,抓细节,写趣意,廖廖数字,即把一件平常事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人间重晚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晓仁诗书续集》是本应时应景之作,也是答唱酬谢之作。这类诗作,就像别人给你出的作文题,写好不容易,以往并不受人喜爱。因为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或互相吹捧、紧跟形势的多,缺少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就只有卖弄诗情的感觉。然而,《晓仁诗书续集》完全摆脱了这种窠臼,爱憎分明,敢说敢讲,这是需要有点胆略和勇气的,再加之写得有情趣、通俗,读着很有意思。更主要的是,作者熟悉写作对象的身世经历,写起来比较鲜活、准确贴切,形象入木三分,情感真挚自然,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在这本书中,晓仁收入了很多首答谢诗和读后诗,我比较喜欢的有这么几首:人有诗情在,老来道不孤。有钱能买纸,无事即收徒。未负多年意,承蒙一本书。眼中珠点点,心里热乎乎(《红枫集》呈武景贤先生)。曾把诗书赠,当言礼不轻。传经携黑板,讲艺带红心。桃李春前发,山川雨后明。学来诗几首,还念老先生(读《文衡诗文集》兼及其他)。旅桂初交友,得书倍感君。习诗迟睡觉,爱国早参军。每读牧边句,未忘塞上云。新书容一览,情义重千斤(读《尘露集》呈杨仪先生)。吃得十年苦,凭心一计来。山中刨黑土,树下取良材。群鸟屏中舞,百花堂中开。连篇抒雅趣,半数是天才(读《根艺书画集》呈振虎先生)。云泉溪水自龙庭,孕育周家两性灵。玉笔咏山山有色,雪笺作画画成名。胸怀社会千家福,心系艺坛二本经。莫道下乡都受害,成才多是老知青(读《云泉诗草》寄崇舜崇文兄弟)。这些诗,沿袭了中国传统诗词对答吟唱的文人雅趣,托物言志,传递友情,寻找知音,真正进入了以文会友、切磋诗艺这样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一种文明、高雅的君子之交。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和事,已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只有依靠物质和金钱,才能维系着一点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这本诗中,晓仁还收入了很多首“挽”和“悼”的诗,意境、语言没有一首是重复的。噩耗传来信是真,半天风雨起愁云。歧黄甘草曾医病,肺腑心肝可照人。书协十年同学艺,南州一老总传神。先生撒手扬场去,我有难题可问谁(《挽蔡永祥书友》)。三月阳春不是春,青山含素日昏昏,灵前稽首双行泪,痛哭田心大善人(《悼表兄李联发》)。我失良朋人失声,戴花来送老先生。为人处事双襟阔,从政当官两袖清。吟海奔波诗亦醉,书山引路任非轻。西天远去君行好,学会前途请放心(《悼董国清会长》)。包家女子余家求,患难夫妻五十秋。女恋田畴勤二亩,男精木活串三州。持家有道家兴旺,种地无闲地有酬。初上小康三五载,人生苦短恨悠悠(《挽亲家母包世珍》)。电话声中信是真,先生何去急匆匆。曾栽桃李千枝秀,未表园丁一寸功。留得诗心如皓月,修来人品似清风。书坛老友来相送,共向灵前一鞠躬(《挽刘仁权诗友》)。昨日看君气色清,忽惊消息已离尘。学诗常带三分趣,处世唯求一味真。笔主夕阳同乐道,心随书协共修身。与君一别成千古,从此凤山无故人(《怀念余福乾先生》)。这些诗寄托作者哀思,也是一种高雅的风尚。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人生苦短,命运多舛,有时候,人的生命比一只鸡还要脆弱。我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发表小说的傣族作家杨志光,是芮增瑞老师重点培养的少数民族作者,不幸于2008年英年早逝,我写了篇《我的同龄文友》发在博客里表示怀念。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现实中可能没有多大能耐,但写点纪念性的文字,应该是我们的长项。读了晓仁的这些诗,我已决定今后就这样做,报刊上发不了,就发在自己的博客里。

无题即有题

在这本《晓仁诗书续集》中,有8首《无题》的诗不能不说,因为他很能体现诗人的性情与爱憎。这8首诗,嘴说无题,内容却明明白白透出了诗人的大实话、心里话。且看痛诉虚假广告和文坛骗子的这两首:广告通街遍地飘,这家更比那家高。有人不识迷魂计,只顾掏钱打水漂(见2002年8月12日)。征稿文章到眼前,眼中怒火冒青烟。十年伏案无人问,一纸入围被鬼牵。入展还须评展费,成书应付买书钱。文风随着时风转,只重金钱不重贤(见2004年9月5日)。又看诉说社会上不重视文化建设,老年书画协会步履维艰、重阳节缺少关爱的这三首:童心白发共奔忙,留得诗书数百章。两块奖牌无处挂,繁荣文化作何详(见2002年9月13日)?半块招牌笼艺人,老年书协倍艰辛。官家磨破空开口,企业磕头枉费神。四季诗刊无力办,千元舞馆有钱扔。自生自灭人将散,那个头头来问津(见2002年12月18日)。人走茶凉不耐听,秋风冷雨更无情。重阳佳节节何在?看透人情冷透心(见2006年10月3日)。再看揭露这十多年来工程招标中暗箱操作的这一首:一个工程几个包,你争我戳怎开交。有人识得官家面,不去投标也中标(见2010年11月23日)。剩下的这两首也写得有点意思:有人好客尚清谈,事到临时淡似泔。唯有厅堂兼有座,只看茶水不看餐。两天有限匆匆过,一事无成个个惭。大众食堂谁与共,自斟自酌自包含(见2003年)。跪地摇签心最诚,看来像个读书人。小儿将断丝丝气,不问医生问鬼神(见2004年9月24日)。

无题即无语、无可奈何,作者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愤慨和不满,并给予彻底否定和发出诘问。无题即有题,无声胜有声。无题是作者不愿意挑明了说。我相信好诗在民间。

书,心画也

文学是现实生活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所以文如其人,文表心迹。我们常说:要识其人,必识其文。书法是不是也会这样呢?我想应该是同理。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枚相同的指纹。笔迹是通往心灵深处的窗口,从司法笔迹鉴定来看,在中国也不可能找出笔法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晓仁的书法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一笔一划,何尝不是书法家心灵、心迹在萱纸上的流露?西汉文学家扬雄就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一个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我虽然对书法没有研究,但在这个浮躁、狂躁的年代,仍能从晓仁的墨迹中感受到他内心平静、安祥的气息。

自幼“牛鞭当笔,大地当纸”,喜欢书法的晓仁,书法成就不菲,去年还上了《书法报·老年书画》“翰林百家”专版(第38期)。在我们南华县这样一个小地方,能在全国的书法报上出专版,能与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们交流,我认为这已很不简单了。但在这本书中,晓仁却只收入书法作品区区48幅。他的380多首诗作,也很有存留价值,他却不求公开出版,而是只作为交流,内部印刷了500册,可见他做人做事的低调、谦虚和实在。

这里我顺便说一件事:今年4月1日,南华县文联邀请楚雄州文联和楚雄市文联的作家们到南华鹦鹉山公园采风,公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修葺一新的园貌,赢得了外地作家们的赞誉。但山顶的来青阁和山脚下的郑和碑亭上的小幅书法,却让他们看出了笑话,问我们是什么人写的,我们文联的人也无从知晓。楚雄市文联主席孙庆明就说:在楚雄市,凡是风景区、旅游景点的所有字画,都必须请示市文联,由市文联指定的书画家来写……最起码要得到当地文艺界人士的认可……

同是生活在南华这块土地上,同样是写作者,读《晓仁诗书续集》对我还是有所触动的。就我们南华的写作而言,《晓仁诗书续集》也是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的一本,若把他放在南华文学史上作些比较,仅这十年,其旧体诗写作在数量上可能已超出了前人,在表现手法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还记载了本地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思想是那么的爱憎分明,文字是那么的通俗易懂,写诗是那么的自然随意。晓仁的这些诗和书法,依我看是值得传世的。

我们楚雄的作家,总体来说,各自都受工作和地域的限制,接触社会面比较狭窄,写作视野不宽,题材也不够广泛,知识储备也还欠些火候,这似乎一下子难有改观。但我发觉晓仁在这方面就比我们要强一些,这与他社会阅历深厚,对事物的洞察力比年轻作家敏锐、准确,行文有自己的个性、风格有关。特别是退休后,胆识上更放得开,思想上比我们少了些顾虑,诗作也多了些诙谐幽默和辛辣讽刺。充裕的时间,能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学习,参与外界更多的社会活动,并把所经历的一些人或事及时写成诗,存留下来。他写这些诗的时候,我们看不出他吃力的样子,信手拈来,兴致盎然,写诗已成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读《晓仁诗书续集》期间,有一天晚饭后与妻去城北的南华民族中学散步,在火车站附近遇到同样去散步的晓仁夫妇时想起的两句诗。为了前一句诗的应用准确,也为了验证我读《晓仁诗书续集》时的一个感觉,我当时还问了晓仁先生一个事情:退休前是否任过行政领导?他笑了起来:“狗屁领导?一辈子都是受人管的小老百姓……”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单靠我们作家自己就能够实现得了的。但具体到我们每一位作家,还是可以做点实际事情的,该怎么做?我想,不一定要去写什么重大题材,不一定要去写什么鸿篇巨著,我们可以借鉴晓仁在写诗中取材的一些经验,多参与社会活动,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首先把身边的这些人和事写好写活,至少写得有情趣一些,这就很不错了。在写作这条路上,做个有心人,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思考和写作。如果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多了,文学的氛围自然就浓厚起来了,我们楚雄离文化繁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