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0/27
分享

一朵菌子两个英雄——评南华今年出版的三本书

一朵菌子两个英雄

——评南华今年出版的三本书

2016年7月11日,是中国第12个航海日,郑和下西洋611周年纪念日。下午四时,《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黑鹰》、《菌香如玉》三本南华历史文化书籍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县政务中心一楼视频会议室举行。来自昆明、楚雄的专家学者及本土作家约70人参会,宣告南华文学界策划已久的一件重大文学工程圆满完成。这是南华县文艺界近两年来收获的最大成就!这三本承载着南华本土历史文化元素的大著,历时数年的酝酿和作家们的精心创作,南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经南华文艺界同仁的不懈努力,大家共同付出热情和心血,终于大功告成。三本文学作品集的出版问世,是南华文艺界的一件盛事,值得欣慰和庆贺。

《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一书是自2012年以来,南华文艺界人士不断挖掘研究“郑和与南华”取得的一次成果汇总,也把一百多年来发表的所有涉及南华郑和的文章收入其中。这本书我们最初的设想,是用最少的资金编辑出版一本南华一百多年来有关研究“郑和与南华”的文献资料集,以留给后人作参考研究之用。是在马旷源教授的指导和推动下,又在原来我们设计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档次,终于把南华的郑和文化做强做大,取得了今天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于今年5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一百多年来专家学者考证论述郑和4至11岁在我镇南避难,后被沐英掳往南京的史实,填补了郑和幼年史料不详的空白。丹增、马旷源作序。是南华县文艺界历时五年打造出来的“大题材”精品力作,得到了南华县委县政府、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楚雄州文联、楚雄州社科联、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响应。有马旷源、黄懿陆、王红彬、李茂尊、米切若张、施为民、余继聪、文有贤、段爱松、蒋吉成等众多知名作家、学者的参与,其影响力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本书的内容分上下两部份,上部是考释,是学者们纯粹的“郑和与南华”学术研究成果;下部是文学,即作家们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演绎出来的以“郑和与南华”为主题的纯文学作品。凭借众多作家学者的实力和人脉,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已经在《郑和研究》、《边疆文学》、《延安文学》、《云南日报》、《云南档案》、《云南经济日报》等省级大报大刊重点推介。有的连载三期,有的整版发表,有的配大幅图片发头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我们南华县从2012年热闹起来的郑和研究,完全符合习近平 “一带一路” 的战略思路,出版的文集——《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中的六十余篇文章,正好是总书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顶层战略的实施与落实,让人们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拓创新精神,把我国的战略目光更多的投向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

《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一书首发式尚未召开,此书就在楚雄、昆明、北京等地读者中产生好的反响。6月14日,在楚雄州作家协会第七届四次扩大会议上,州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李茂尊特别提到了《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一书,表扬了南华县作协,号召全州十县市文联向南华学习。他认为南华县“作协选题,政府扶持,多方合作参与” 的这种运作模式很好,将继续在全州各县市文联推广南华经验,不惜资金支持我州各县作家创作“大题材”作品,讲好楚雄故事。只要能创作出像南华这样的精品力作,州文联都会给予大力扶持奖励,解决出版经费等所有困难。

南华郑和研究这几年在南华作家的推动下,渐渐热闹起来,马旷源教授在缄默了二十多年后,也加入了南华郑和研究者行列,并有数千文字留下。《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出版后,马旷源教授寄了几本给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先生,并打电话通报了南华县创作出版此书的一些情况。高发元收到楚雄寄去的样书后,高兴地从北京打电话给马旷源教授,盛赞《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一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马旷源教授邀请高发元会长来南华参加《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发行座谈会,但高先生7月11日在昆明晋宁也有一个与郑和有关的纪念活动,来不了我们南华。但高发元在电话里预祝南华的纪念活动圆满成功!高会长还与马旷源先生说,晋宁是郑和故里,南华也是郑和故里。他们晋宁宣传晋宁的,你们南华尽管宣传你们南华的,大家都是为了弘扬郑和精神嘛(大意)!

在7月11日的发行座谈会上,马旷源教授讲话高度评价了《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编辑出版的意义,还讲了云南郑和研究会第一次在昆明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曾收到4篇涉及南华“郑和故里碑”的论文,但被会议组织者故意排除在外的情况。著名诗人晓雪也谈了郑和的丰功伟绩,声情并茂为参会作家学者朗诵了多年前写郑和下西洋的一首诗。著名画家、郑和下西洋百米长卷创作者钟开天先生讲述了筹备画作的一些具体情况,打算走遍东南亚及非洲郑和七下西洋的所有路线。我看老画家站得高,立意远,对历史文化很有责任心。我们南华若能在这幅百米长卷中留下马哈只“镇南托孤”这一形象,也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杂志《赤子》2016年第1期下旬刊上,我们南华县两篇研究“郑和与南华”的成果再次被学术界引起关注(见《2013年以来郑和研究综述》,作者:陈俊维,张晴晴)。这本以“高端、权威、深度”为特色,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的杂志,证明了“郑和热”现象不仅在我们南华偶然出现,全国近年来关注和研究郑和的热度都在持续升温,成果累累。

南华研究郑和百年文集出版了,2.2米高的郑和铜像也在镇南古城树起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南华的郑和文化基础总算奠定下来了。但关于“郑和与南华”,还有许多研究性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州城如船”我们还要探究下去,现在我们已考证出主持建筑“州城如船”的镇南知州尹为宪来自长江中游的武汉市。除了研究郑和,我们还要研究李根源与南华的关系。因为李根源在南华立了三块“郑和故里碑”,还把灵官桥西的灵官庙改为“郑和庙”,在南华留下了一个悬案。李天永已考证出明洪武年间,李根源的祖先李德是位大将,随沐英从南京来到云南,就曾镇守我镇南。李根源的祖父李殿琼、父亲李大茂曾带兵在沙桥以西英武关住守过。李天永还考证出李根源的第一夫人是楚雄州姚安人,叫徐葆庄,李根源其实就是我们楚雄姑爷。李根源除与南华文化名流郭燮熙至交深厚外,南华潘毓英等八九位从云南讲武堂毕业的武官都是李根源的学生……在我们2014年的规划设想中,还有一项,就是争取成立一个“南华县郑和研究会”,这个报告我们在2014年1月起草后递交县级有关部门,但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