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显宏的头像

普显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06
分享

文学之光照亮矿山  

37年前的春天,刚出校门的我怀揣梦想,来到吕合煤矿职工医院当了一名医生,工作之余在煤矿成立了“煤海文学社”。那时的矿山生活枯燥泛味,除了放电影和各队会议室的一台电视机,工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矿山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眼镜笔杆顶呱呱,文艺舞台一枝花,煤炭工人亚非拉。工人们缺少文化自信,矿山生活死气沉沉。

煤矿早期是个劳教单位,进来过一些1958年反右时错划的知识分子,像后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楚雄师专校长的张毓吉,楚雄师专教授夏扬,楚雄州文联主席、《金沙江文艺》主编芮增瑞,楚雄州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王志明,楚雄州妇幼保健院院长刘桂珍等都曾在我们煤矿劳动生活过。只可惜,我1983年秋天来到煤矿的时候,他们都离开了矿山。煤矿是个人才聚集、藏龙卧虎的地方。“煤海文学社”的成立,就像在煤炭堆里丢下了一颗火种,燃烧出了光亮的火焰,得到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响应。

我在读卫校时就发表小说,参加了“东瓜文学小组”,对文学社的运作还是有点经验的。当时我们煤矿年产30万吨,是云南省最大的地县煤矿,于是,我把文学社定名“煤海”,要的就是这种大气。有了文学社,当然还要有园地发表社员习作,否则“煤海文学社”就会名存实亡,我把社刊定名为宇宙中的一颗“星星”,既明亮又遥远,既耀眼又渺小。

记得最初的一期,是我在医院用蜡纸刻印的,我的字写得不好,看上去乱麻麻的,但还是引起了矿山工人们的关注。有一天,矿党委书记段克宣来医院,我就把刻印的《星星》拿了一份给他看,并与他谈起了“煤海文学社”的情况,他当时就对我们的这种热情给予赞扬。从此,“煤海文学社”得到了矿党政工团的大力支持,矿党发1984[1]号文件,批准了成立文学社的申请。

1984年的春天,煤矿召开文学爱好者座谈会,正式宣布“煤海文学社”的成立,讨论通过了“煤海文学社”章程,确立了文学社的宗旨、目标和任务:搞创作,走正路,出作品,出人才;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创作自由和评论自由。目的就是要立足矿山,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当时,“煤海文学社”有骨干社员21人,与全国五百多家文学社有联系。矿里对此十分慷慨,矿党委书记段克宣特意批给“煤海文学社”经费2000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这笔经费共印刷了4期《星星》。与州内的楚雄师专雁塔文学社,之后成立的双柏白竹山文学社相比(他们的《白竹山》是刻印),算得是大户。“煤海文学社”成立的新闻上了当时的《春城晚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楚雄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煤海文学社”成立后的第一件文学活动,是与矿工会、矿团委联合举办建国三十五周年征文,共收到社员创作的各类作品400多件。这些文学作品反应矿山生活,充满激情与理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工人喜爱。为矿山《工人园地》、黑板报、墙报提供了大量的稿件。其中有46篇小说、诗歌、故事、杂文经文学社推荐,在《云南日报》《楚雄报》,上海《采风》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有43篇新闻通讯在省州党报、电台发表。征文结束后,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所发奖品是书籍,都是我从楚雄新华书店购回的世界名著。优秀作品被编辑为第一期《星星》内部出版。全书两个印张,68页,封面由宣教科戴华昌设计,印数1000册。

该期《星星》编好后,我请楚雄州文联主席、《金沙江文艺》主编芮增瑞审阅,因芮老师忙,时任《金沙江文艺》编辑、如今已是全国著名作家的黄晓萍回信说:“总的来说,都有生活气息,也有感情。”时任《楚雄师专学报》副主编、后任楚雄州政协副主席的马旷源看了社员作品后来信说:“总的感觉是:热情、直率,有如燃烧的原煤。”还说煤海文学社“其起势是可喜的,热情是可感的,实力也是强实的。”在州文联的一次文学创作笔会上,我巧遇地质专家、著名诗人康平(后来调北京《地质出版社》工作),请他看了徐虹的一组诗歌,康平为其中三首诗歌写了点评。

为了使第一期《星星》能够顺利出版,我起草了个报告,打印出来后,以吕合煤矿党委的名义上报有关部门。矿党委书记段克宣同我一起跑州文联、州文化局、州委宣传部,这些部门都很给面子,一致批复同意“煤海文学社”的《星星》出版。最早的印刷定在姚安县印刷厂,但由于厂方技术问题违约,后又撤回到楚雄州彩印厂印刷。校对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我叫着沈阔到楚雄的龙江礼社一天一夜完成。第一期社刊《星星》终于在1985年秋天与矿工们见面,拖了近一年时间才出版对我们的热情是一个打击,也说明了即使是在当今,办个文学社、出版一本内刊,也十分不容易。

 三

“煤海文学社”第二期《星星》的出版,是在1988年第二次征文活动之后编印的,也是献给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三十周年的礼物。这期间,中国文艺界先后遭遇人道主义异化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股思潮的影响,我们的”煤海文学社”及其刊物《星星》也按全国报刊整顿的要求,由党委、主编挂帅,多次开会,上报学习整顿情况。这时期,那些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老同志又变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纷纷撤回稿件。我只能凭借自己的胆识,承担一切责任,顶着压力坚持着把第二期《星星》印了出来。故这期《星星》连封面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校对、版面编排、跑印刷厂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直到把一车书装胶轮车上推到州防疫站同学处暂存,后分批带回煤矿。全书共三个印张,98页,约12万字,印数1500册。印出后送“州庆办公室”100册,州总工会200册,州团委100册,全国各地文学社赠送约150册,发行范围比第一期大,引起了云南省总工会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期《星星》出版后,我们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两百余件,多为溢美之辞;收到稿件百余篇,但大多未能刊用。弥渡县食品公司总经理来信说:看你们的《星星》,比我在餐桌上吃大鱼大肉还要满足!楚雄师专雁塔文学社社长华奇明来信说:你们的政论很有力度,小说散文也亲切动人。大姚师范学校的一学生看了我们编印的《星星》后来信说:“你们的《星星》,写八十年代风韵,歌社会主义新人,为建立时代精神尽力,为改革者击鼓颂歌。总之,你们的《星星》取身边材,歌时代事,我衷心祝愿你们的文学社在文学天地里振翅翱翔。《星星》,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一个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名字,让你们的《星星》之火放出灿烂的光芒、照亮整个天地吧!” 《献给“煤海文学社”》是当时煤矿财务科张朝秋写的一首赞美诗:

出世了,

一个带着灵魂的婴孩,

在这茫茫煤海里,

从此多了一颗有灵魂的星星。

对整个社会来说,

你是那样的渺小,

好像是煤海里的一小块煤,

宇宙里的一颗星星。

然而,你的诞生,

牵动了每一个煤矿工人的心,

好像是美好的预兆,

幸福的降临。

看吧!多少人围在你的身旁,

向你呼唤,向你倾听,

呼唤那些幼稚的心灵,

倾听你充满理想的心声。

是呀!对你的爱,

并非无缘无故,

过去,有多少孩子,

因寒风摧残变得畸形。

我们有着殷切的希望,

用你像水一样纯洁的心,

去净化整个煤海的心灵,

去唤醒沉睡千年的乌金。

 四

“煤海文学社”的创作活动,都是社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包括写稿、改稿、编辑、排版、校对,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文学社不定期开展文学交流活动,以文会友,畅谈写作心得,祝贺作品发表,常以清茶、美酒、美食小聚,不亦乐乎。

1985年3月12日,楚雄州文联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楚雄师专学报》副主编、后任楚雄州政协副主席马旷源亲临矿山,利用晚上时间与我矿文学爱好者开座谈会,向到会的50多人介绍了我国当前的文艺思潮和文艺动态。座谈会气氛活跃,社员们热情高涨,有人递条子,有人站起来提问题:搞文学创作与文化教育程度有没有关系?你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你为什么要搞创作?你对当前轰动影坛的《红衣少女》有何评价等等,马旷源都一一作了回答。第二天晚上,马旷源又在煤矿小礼堂,给文学社社员及工人100多人,作了《乡土文学的前景与未来》的专题讲座。

1986年10月14日晚,《楚雄报》记者郑世富与我矿“煤海文学社”成员,在矿党委会议室召开文学创作座谈会,参会人员39人。郑世富给大家谈了创作与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写作知识的更新换代等问题。

大概在1987年,楚雄市文联主席朱有凯(我牟定县人,原在楚雄二中工作,文学成就突出后调市文联工作)来吕合煤矿找我,晚上我又组织了文学社成员在矿工会聆听他的创作体会,指导大家的文学习作。之后,朱有凯经常邀请我和沈阔参加楚雄市文联的文学活动。他有意调我去楚雄市文联工作,我虽然酷爱文学,但也不愿意丢弃自己热爱的医学,更看重医学的技术含量而非仕途。

 为了扩大《星星》的影响,缩短出版周期,利于刊物邮寄,降低出版成本,第三期《星星》由32开本的刊物改成8开4版小报印刷,刊头题字郭裕寿,印数2000份,出版后被抢阅一空,全国有不少文学社写信来索要。该期小报政论、杂文篇幅较多,针砭时弊,像《十八罗汉请观音》、《我们活得太虚伪了》、《解放人的个性》、《认清官僚主义的真面目》等,有深度有份量,深受读者喜爱。但也有不少读者反映该期《星星》“火药味太浓”,痛是痛快了,但对刊物及主编生存表示担忧。

文学社先后有五篇作品入选《全国文学社团作品选》《润物细无声——文学社团主编作品选》《春风》等作品集出版,“煤海文学社”为1988年全国百强文学社团、云南三强文学社之一。

1989年,我们又遭遇一次最严重的政治事件,京城大学生闹学潮,罢课、静坐、绝食,后来演变成一场动乱……当时,舆论导向、意识形态又成了最敏感地带,文学作品首当其冲,一些老作者又开始心有余悸起来,但我仍然坚持“煤海文学社”的文学活动照常进行。

“煤海文学社”章程明确指出:“煤海文学社”是在党委领导下的社长、主编负责制,具体是党委定向把关,工会、团委负责行政领导工作,主编负责组稿、选稿、改稿和发排稿件等具体工作。第四期《星星》以反映煤矿工人精神面貌,歌颂矿山建设新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为主题,在1989年国庆节前夕如期出版,文章喜气温婉了许多,如《十里煤山春意浓》《矿山情深》《矿山赞》《矿山之夜》《前进中的吕合煤矿》《新的家乡》等,受到了煤矿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1989年12月,楚雄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德盛打电话给煤矿党委书记段克宣,婉转说明由宣传部批准的《星星》不再办了,矿党委书记段克宣又把州委宣传部的意思转达了我,我又转告给我的社员们。虽然有诸多遗憾,也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大家与我一样总算心情平静。一些读者写信来表示惋惜,记得有一文友还对我说:“高处不胜寒!”“煤海文学社”停止活动,《星星》从此停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