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浮光掠影》(散文随笔)
-
题记:是啊,在时间飘逝的光景里,真实了每一行象形文字所记录的景象形态,让我的思绪与目光回归追溯到了那十几年前我所叙写的文章当中,呈现了故乡的山水、人和事都变成了叠印在稿纸上景况,真的是浮光掠影飘然心地,不,是如电影般画面从眼前出现,仿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感人,那样的刻骨铭心,那样的记忆犹新,在每一天太阳的色彩里感触温暖与热烈,颔首天空飞着那几片红霞云朵,也感触到了略略的疼痛,心思定格了每一行文字所叙说的千变万化……我的目光怎么都离不开乡里乡情水梦所给予的人情世故、音容笑貌、激情记忆、创痕心念和往事情节当中……站在故里村口那一棵树冠如伞的大榕树下,望着浮动一层若有似无的霞光的水泥路和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还有那一幢幢在风雨中向我招收微笑的楼宇,思绪就伴随着阳光的色素飘远飞翔,在时光沉淀下来的往事便从心间一点点弥散开来……所有的这一切全都组合形成了《感念:浮光掠影》的七篇文字镜头焦距所记录而成随笔散记文章片段,让我思索不断,感激新景,从中读到了昨天至今的时代变迁与沧海桑田,思想翩跹升华成很多点点滴滴的人心事态进程,痛定思痛,深刻感念:如果没有昨天那一代人的努力与奋斗,没有昨天的疼痛追念与辛劳追梦,甚至说是艰难的挣扎拼搏,哪能够有今天的翻天覆地的日新月异与让人耳目一新口碑点赞的发展丰硕成就!……
-
之一篇:美丽总是愁人的
-
阿秀,是我中学时候的同学,她天生丽质,身材苗条,面若荷花出水似的很是亭亭玉立,更动人的是她那腮上出现的两个浅浅的酒窝,特别是在她笑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好看极了,于是我们大家都叫她“荷花”。
许是家里贫寒或者生性不爱打扮的她,显得那么的朴素大方和温柔,经常穿着一件浅淡兰色的土布衣装,她不爱说话几多,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声音是那样的甜甜的,一些成熟或者顽皮的男生们在背后议论她,说她是班上的一朵花,不,是学校的一朵花,在我的眼里来看,也有同感。有一次班里的阿田和阿虎悄悄地争论为她打分:阿田说打 90分,阿虎说要打95分,就为这相差地5分争论不休。一个说她的头发梳得不够好看,另一个就说她的衣装太单调了……等等,各执一词。我,只好在旁边说:我同意打90分,一个人哪里有十全十美的,天上的仙女也一样的。这话传到了秀的耳朵,好长时间她不和我讲话,真使我费解,后来,我才知道她说我嫌她穿的衣服太单调的原故。我真想找个机会和她解释清楚就是。
有一次我在回村的路上,见到她满脸汗水淋淋地挑着一担柴火,我就上前去想从她的肩膀上接过来帮一帮她,她不肯。因为,这两天不见她来上课,老师就托我来问问情况和原因,她就告诉我说她的母亲生病了,这两天她在家里照看料理家务。我就问她她母亲好了没有。她就说已经好了一点。明天她可以回校上课了。这时走到了她的家门口,她却没有挑柴火进去,而是一直往前走去,我很纳闷地问她:这担柴火你要往哪里挑呀?她就笑着对我说:这担柴火是给村西的五保户阿西婆家送去的。于是,我就一手就从她的肩膀上一把接给那担柴火,放到自己的肩膀上,就对她说:你先回家休息吧,我替你送去就是了。
初中毕业后,不久,阿秀就在她的姑妈和家人的安排下结婚,无法再上学了。原先人们都以为她会嫁给一个城里人或者大学生呢,而离开这个穷山沟。从她的长相来看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是卓卓有余,多少男人点着灯笼也难找到象她这样温柔贤惠的女孩哪。可以说她就是一只山里的凤凰鸟哪。但是,谁也想不到,她却出乎意料地把一个外地来到村里做泥瓦工的儿子接回到自己的家里,和他实实在在地拜了天地。令村里的人们都难以置信。同时,那位泥瓦工的儿子相貌平平,个子又不高,整天都跟着他老头和泥巴打交道,于是,人们都替她叫屈起来,还说:真是一朵花插在牛粪上了。特别是同班的阿田更是后悔不已。这样什么办法嘛。那是命里注定的。阿秀是个重感情的人,就是因为那次她父亲上山要横条来修牛栏时一不小心,就从山上的一个坎坎坡上滚了下来,受了重伤,就是那位泥瓦工的儿子看见后一个人背着她的父亲到乡里的医院去抢救的,要不然她的父亲的命就很难说了。同时他对阿秀也很好,也非常的关心。就这样,他就成了阿秀的上门男人了。
说真的,当时我也为阿秀的过早的结婚而感到惋惜和遗憾。因为她的长相太令人羡慕了,如果她去考县里的文工团肯定是会得到录取的,在班上她能唱一手好歌。也会跳舞。特别是她的山歌唱起来特别的好听,有一次我在野炊上就听到她唱的山歌。就问是谁教的,她就告诉我是她的母亲教的。我还记得那些歌词呢:“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种,鲤鱼好吃网撒开……。”等等。令人心醉和深思哪。
不久,村里因为见她有文化好学,就安排到附近离她家有一个多钟头的一间小学去当代课老师,。就这样,她就成了那里的十多位孩子“孩子王”了,她教的书很认真,很得学生们和家长的爱戴和欢迎,活得很是开心和充实。因为,她在毕业典礼上,她曾向我透露了她的心事,如果能考试的话,她要上师范学校去学习,做一个老师是多么的好啊。果真,如今,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虽然只是一个代课的,她也是很喜欢。
后来的一年秋里,我回到村里,一问起阿秀来,人们就告诉我,阿秀早已玉殒香消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原来是她在生孩子时难产,赶不及送到医院,就在半途山路上顶不住了。她的男人哭得死去活来,入殓那时,她把两张大花绸缎给她盖上,伏在上面哭了好长时间,令在场的人们也跟着落泪……
是啊,美丽总是愁人的。
-
之二:桐 嫂
-
荷香时节,我应邀同县委宣传部的办公室的罗副主任一起,驱车一个多钟头,跋涉了十多分钟的山路,汗水潆潆地来到了我县比较大的巴结生产基地——那色村那色屯来了解和采写一些准备召开现场会的宣传资料。
那色村那色屯地处县城的东北方向,地势在海拔一千多米左右的高度,共有九个自然屯组成,有壮、汉、瑶三种民族,主要的经济林有杉木、八角、桐果树为主的,是我县种养特色的一个基层先进单位。
罗副主任曾经在该村一带搞三分之一基层社教工作组,对那色的各方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特别是对种植八角,发展杉木事业,他更是信心百倍,他对我说:作为山区,如果不利用山,不挖掘山地资源,是没有奔头的。种植八角是这个村民的一项大的种植项目,大家都看准了这一个目标,十多年前,他们就大力改革林业的产业种植结构,现在终于有了经济效益,这就叫做特色产业的效益,给农户带来了许多的好处。那里的空气不仅新鲜,而且群众热情还好客哪。
八角,是一种在海拔800多米以上生长的常绿灌木药材树木林,其又的果实呈八角形状,加工成品后,香味浓郁,是一种常用的调味香料;医学上用做键胃剂和祛痰剂,是我国的一种特产的材料之一,它的生长环境不是很随便的,是一种非常讲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树木种类,也是很讲究一种种植,管护和加工方法的物品原料。
我们来到了罗副主任的老东家,他性扬,正好想要出门上山去走一走,见我们一来,就乐呵呵地把我们迎进了家里去。老扬是一位60多岁的人了,一身的粗布唐装,灼亮的双眼满含着山里人那特有的纯朴与和蔼。喧寒了一番。我就在一旁仔细地打量着这一个三开间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大门口的那两副对联特别的引人关注,其字体纯古简朴大方,上面写道:“高山流水政策暖人心,五谷丰登种养富百姓。”这时,罗副主任就悄悄地对我说道:这副对联就是老扬亲自撰写笔书的呢。还不错,蛮有意思的哪。老扬可就是民国时期的老师范生呀,曾经当过乡村教师,就是在几年前,他就是第一个回村来吃螃蟹的人,——在自家的那一片自留山上先种植八角林的,于是,就带动了全村的人都来种植了八角林。
老扬给我们准备的午餐是非常的丰盛,桌面上摆着鲜美的竹林鸡(这是罗副主任告诉我的),和那么一大盆的野猪肉(也是罗副主任告诉我,我们真的有口福),还有鲜嫩可口的甜笋,那一碗三鲜烫水飘着八角之香味。我就举着杯子对着老扬说道;你这里的这些特产菜谱味道真不错(其实,这句话是我从电视广告上学来的)。如今的那些八角商贩们早已经走村串户收购八角了,你家今年的八角大约有多少斤的呀?
老扬也举着杯子,望着我们笑着说道:哎呀,不瞒你们说吧,村里每一年所收的八角都在百万斤以上。这些年来那些老板们都带着现金来到村里实行上门收购的哪,最得价的时候,就是每斤20元哪,那时还没有存货的呢。说句老实话吧,我们家今年的八角估计在四五万斤左右。价格的波动除外,我看每个人的收入也不少于两万元的。
我听着,瞪大了眼睛,心理感到很是高兴,特别是后面的这么一句话,真的令人不可思议,收入比我的还要多哪,而且老扬还说得那么的轻松有把握,这些使我悟到了什么的呢?是呀,我们的山里人如果都是这样收入的话,那小康的生活不就是来得很快了吗,不错,只有大山里的人民有了好的生活,社会才有所进步。这,就是大山的恩赐与我们的辛劳的结果,大山的回报的无穷无尽的。想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力发展生产,搞好特色产业,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效益可讲的呢?老扬的事情不正好是一份好的材料了吗。
……所有的这些所见所闻,让我的心思激情飘荡,真是:八角飘香山水情,靠山种植抓特色,党的政策明方向,昂首阔步万家乐……
-
之三:哑 女
-
那年夏天,我下到离县城有6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去做社教工作队。晚上,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时,我看见了一位比较标志的乡村女人,她默默地走进会场来参加会议,我便站了起来想和她打个招呼,不料,坐在一旁的村文书就拉着我的衣角小声地说道:“别去理她,她是一个哑巴。”“她是个哑巴的?”我便停了下来,但,还是用目光向她点了点头。她也向我点头微笑,好似也明白我要向她打招呼的意思,就选了一个比较暗点的墙角坐了下来。这个会议的内容,就是动员大家要在这几天里准备好捐资献料把村部小学的危房修建好,以迎接秋季的验收和开学所用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不知怎的,哑女的微笑深深地留印在我的脑海里,散会回到屋里休息,怎么也睡不着觉,便拿起一本杂志来看看,借此驱赶她在我脑海里的印象。这时,大门有人“砰砰”地敲着,我便问道:“是谁呀?”原来是 村里的团支书来找我有点事商量,他首先向我请了个假:说准备要到县里去参加一个团干学习班,过几天才能回来,原来一起下到各屯去做具体捐资献料发动的工作组就不能参加了。说完事后,我便好奇地向他打听有关哑女的一些事情来,团支书便把哑女的一些基本情况告诉了我——
哑女,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名字,村里的人都叫她“哑姑”[或姐],年纪已经有二十五、六岁了。据说,她是村里的一位五保户阿婆在半路的山地里检来抚养的。起初,她是不哑的,而且在村里念到了四年级的书呢,那时,她刚好七八岁了,突然,在晚上发病高烧,天又下雨,路途又远,来不及送乡医院,就在本村的一位老土医家里吃药治理,不知怎么搞的病一好,她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是会“依依哑哑”地叫着,弄得她和五保户老阿婆连续流泪了三天三夜,养婆对她变成这个样子感到很心疼,多次托人找药医治都没有办法让她再说话了,就落成了一个“哑女”。但她的耳朵不聋,读到小学毕业后,再也没有钱到乡里的初中读书了。她的学习成绩是村里最好的,没法,便成了一个劳动力。不久,养婆也因疾劳多年而病故了,留下她一个人看管那间茅屋。哑女那时正直十七、八岁,脱落成了一位比较标致的姑娘,象一朵美丽的山花似的,村里村外的一些年轻小伙子都托人向她提亲呢,但她都给一一地拒绝了。因为当时她正在和在村里当民办教师的一位年轻人好上。这位民办教师正好是我们村文书的表弟,年底,正当他们准备置办婚事而翻新拆旧那间旧房子的时候,那位民办教师一不小心,从六、七米高的墙顶上连同几根腐烂了的横条一起摔了下来,几个钟头路刚送到乡医院就断气了。真是命苦的孩子哪。文书表弟家里的人就求神拜佛说:是哑女的命凶克夫,谁和她好上了就要被她克掉的。就这样村里就没有人再敢娶她了。第二年春一位临乡的村赶马驮的人老婆难产死了,就托人来把她娶了过去,刚过一年多,赶马驮的人喝酒多了,为了赶马回村的夜里在曲折的山路上连人带马滚跌到山沟里伤死了。哑女便被他的家人赶了回来。她就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到了村里,一直带着女儿共同生活到现在。她的女儿也开始上村小一年级读书了。去年,我们村的文书老婆也病故了,想续弦哑姑,但因族人的反对,加上哑女也不同意,怕拖累自己的女儿,就搁到了现在。
“难怪文书的口气才那么的不自然哪。”我听着团支书的讲述后深情地叹道:“唉,真想不到哑女还有这么一段苦难悲惨的经历哪。”我心里感到有点惋惜与同情之心,“母女俩熬到今天真的不容易啊。”
“哑姑这些年来也不错,房子也翻新了,生活也挺好的,因为她比较聪明识字,就在自己所分得的那十多亩的自留山地里种上柑果树。果园长得蛮不错的呢,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哪。村里的一些果农也常常叫她过去给予指导呢。她也从不推辞,乐意去帮助指导。”团支书带着比较赞许的口气说道,“不信,你明天早上到她家果地走走看,她准会摘几个柑果给你吃呢,果很甜的哪。”
第二天一大早,我原想抽空到哑女的家去看个究竟,刚要出门,村文书就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道:昨晚接到乡里通知,乡里要开个紧急会议,要你马上赶去参加,不能缺席。没法子,我只好匆匆地拾起背包赶下山赶到乡里去开会了。
第三天下午,我才得赶回村里,准备在晚上召开大会落实收集捐资献料修建学校危房的工作任务。还没有回到自己的住处——村部,就想起了哑女,便顺路来到了她的家门口,一看,只见铁将军把门:哎,又白走一趟了,想吃一个哑女家种植的甜柑果也没有那个福气了。我刚回到村部还没有坐好村文书也随之而入,就笑着对我说:“你也是真的,哑女有一封信交给你的,信封上面的字写得蛮不错的呢。”便从口袋里拿出一封信递给了我。 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哑女会给我写信的呢?真是太希奇了。为了不引起文书的疑心,我便当着他的面前三下五除二地撕开了信封,拉出来一看:四只眼睛都不禁地惊讶起来,信里夹着四张崭新的一百元面值的人民币。我赶紧把写有字的字条的信笺打开来看,字写得蛮俊秀的呢,上面写道:
“工作队长:那天晚上的大会叫大家捐资献料修建村小校舍的危房,我完全同意,大力的支持,原想等开会时把这么一点钱交给你的,但因我明天上午就要到县里去参加科协举办的一期食用菌培训班,只好把这点钱给文书转交给你就是了。家里还有几块木板,待我学习完了回来再给学校送去。————————————哑女笔 ”
“是啊,哑女真的不哑哪。文书你看看吧,她还多捐了两百元钱呢。”我把信和钱递给文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赞叹,便对文书说:“张榜公布时,你要把哑女的名字写放在前面的第一个才行哪。”
-
之四:留守黄昏
-
冬日的黄昏,别有一番的景象和诗情。于是,我在一片片的温馨中留守黄昏。
我,独坐在窗前,独自享受那一缕缕黄昏所给予的那一份超逸和淡泊,甚至是一种谁也不敢去想的那一份最后的辉煌与失落,尽管他的色泽是那样的绚丽迷人,毕竟还是匆匆地淹没在山影和夜色之中,总让人感到有那么一点点的心思与惆怅……
人生也是自然的往复和周转的,从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就意味着要经历许多跋涉与苦难,就如流水一般走过曲折与坎坷,在各人不同的选择与经历的过程中,有时只能努力或者靠命运来解释和说明,每天当他回头看看所走过的路程时,几乎真的象是在读一本诗集,一幅画卷,或者是畅饮一杯浓茶或开水,不知不觉地联想起许多事情来,不可言状的情绪,造就了许多人的灵感,引发了许多人的灵性,不,是一种特有的悟性。
黄昏,带着一缕缕辉煌在向我展示或者诉说一种依依不舍,在按感觉很孤零和寒冷的枝头上,事实风摇曳着一种心境,有好多名家和诗人就是在夕阳底下吟出了千古的绝句和佳作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感叹和忧伤,如果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与建设事业结合在一起,忧国忧民忧事的景象就弥漫着荒野大地,细细地回想起范仲淹的那篇《登岳阳楼记》中的那些话语,更是别有一番的情韵,这难道不是黄昏所笼罩和透切的诗情画意吗?或者是别的什么??
不错,黄昏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景象,而且,就在眼前变幻着不同的意境,渐近渐远了许多无法言喻的痕影,浮现着随波逐流的行踪,在我心身隐隐作疼的过程中涅盘叠痕,留下了许多未了的心愿。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触是在十几年之前的事情了。也是这么一个初冬时节的下午,我,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匆匆地下到一个离县城有近百公里的去开展社教工作,来接我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村干部,我们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当时还没有同公路),两人什么话也不多说,只顾匆匆地赶路,一路风尘,满是疲惫,使我感奋的是那即将落去的黄昏映照出的缤纷色彩,象个大气球的太阳缓缓地飘落在那遥远的西山头上,彤红彤红的仿佛象在向我们招手似的,我不由赞叹道:“你看,那太阳此时是多么的好看美丽哪。把天映红得一片的斑斓。”老村干也停下了脚步接过我的话头:“我们从小至大,天天都看它是这个样子,如今,反而觉得它美得很丑啊,一下子它就躲到夜色中去了。”“什么?你说它美得很丑?”我心里一颤,望着这位眼前的老村干,第一次听到这么一种说法。“不是吗,太阳快要落山了,还那么充满热情,就象人一样老了,还想尽最后的那一份义务似的,真是美得丑哪……”此时的我,心情便产生了好多的联想,但是不想在这个时候和老村干去理论这些不同的看法。他的想法我是理解的……
若干年后,我得知老村干在一次公路大会战的时候,仍旧带领全村的群众参加建设,他为了排除一个哑炮而受伤时,才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才领悟到他所比喻的“美”和“丑”双关含义,作为一个农村的基层干部真的是不容易哪。自那以后,一看到夕阳的景色,就想起了老村干,至今他是否还健在呢?或者就象那夕阳一样“美得丑”地落山了呢?!
于是,我留守黄昏,感叹黄昏,而且是用心去赞颂它,用情去寻找和领悟它那一种“美得丑”深刻涵义,让我在一次次的悟性之中收获到了“美得丑”真实形象,这种人生的发现与感悟多么的实在啊。
我想,失落和遗憾未必都是坏事的……
-
之五:山村的那棵老榕树
-
山村的那棵老榕树,还是那样的枝繁叶茂地屹立在村口的东头上,每每看到它,心中就有许多感慨,如今的榕树已经很是少有的了,原本在我的村里就有那么十多棵的,由于岁月的匆匆和变迁,加上自然和人为的缘故,有的被砍掉了,有的自然而枯老而夭折了,现在只剩下的就是村东头的那一棵老榕树,怎么不让我感叹油然呢?怎么不让我景仰万分呀。
老榕树,粗大的树干上刻满了岁月的深深烙印,斑驳的身躯仿佛在告诉着人们,它的年轮早已无法说清,也许是一百岁了,村东头那七十多岁的老根爷爷就说:他小的时候老榕树这么大的屹立在村口了。那时,他还爬到老榕树上去采集榕果或是掏鸟蛋来吃呢。由此可见,这棵榕树真的是很老很老的了,你看,茂密常青的树叶在阳光和微风里沙沙地作响,翩翩着古老的舞姿,象一位老人在述说着这一片土地那遥远的故事,在它那深深的皱纹里和向上延伸的树枝上摇曳着每一个令人深思的风景,让人在点点滴滴的光景里追忆那难忘的往事,和许多深刻的记忆。
山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知道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与收获,只知道用自己的双手抓住那一块贫瘠而生生不息的田园,守望着每一个春夏与秋冬,把一个个的想往交给风调雨顺。
刚刚开放的那一年春天,山村的那一块路边的平地上,冒出了那么一间小屋,里面住着两位年过60岁的老大爷和老太婆。老汉的名字叫田老顺,是村里曾经出去到县里的机械厂做工的退休老工人,那老太婆是他的随工家属,退休了,他们就不想在城里居住,就双双回到了离城里有四五十公里的自己的老家来起了这么一间小屋,门口上挂着一张用破纸箱做成的招牌,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体“杂货小商店”。从此,村里的人们去要东西就很是方便的了,不必跑到十多公里的集市上去购置了,他们的生意尽管不是那么样的很好,但还算可以的。细心的人们就替老汉算算了一笔帐:每一个月的收入还是有一笔不小的帐目呢。红眼病的人还在他们的背后嘀嘀咕咕地把他叫为“老财奴”。
这些年来,乡村公路也开通了。小商店也渐渐地越半越火红起来,老人也比原来苍老了许多,几年来只见他们两老忙上忙下的,有时也看见那么一两个人来帮助他们下一些货物就走了,也不知道和两老是什么关系,大家也没有去过问那么多。确实村里的变化很大,原来的三十多户人家,几年就增加了将近一半的户头,,人多了小孩也多起来了,村里就要求上级办个小学校,就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先开办一个教学点。在乡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便开始筹建工作了,由于村里的资金非常的困难,几万元的资金一下子很难以解决到位,只好先动员发动大家捐资献料,然后再向上级反映逐步地解决罢了。
捐资献料大会就是在村口的那一棵老榕树下的那一片空地上召开的,全村的男女老少黑压压的一片,乡村的领导刚刚说完话大家都坐在那里,相互地你望着我,我又望着你,谁也不说话。小商店的两位老人统一坐在自个的店门口,老汉在默默地抽着那呛人的旱烟,老太婆相对地坐着,各想各的心事。一会儿整个会场都是那样的悄悄的仍旧没见人先发言,只有那些孩子们相互追逐的声音,还有那几只在老榕树上的小鸟们那“唧唧喳喳”的叫声。
半饷,老太婆和老汉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老太婆的手里揣着一个大红纸包的面包,走到了讲台上的村主任面前,然后,老太婆就小心异异地用手打开了那包摆在桌子上的面包,里面正是一扎半新旧的人民币,于是,老太婆就把钱捧了起来递给老汉,老汉就用颤抖的双手托起认真地交给了站起来的村主任说——“我们两没有什么东西,只有这么一万元交给村里的孩子们啦。”主任接过了那沉甸甸的人民币,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望着两个老人家说道——太感谢你们了,真的。
刹时,几百双眼睛都惊异地望着这两位平时不那么显露而且也很拮据的老人家,感到很是赞叹。看见他们一说完话,就默默地转身回到了自己的那一间小商店里去了。顿时,人们沸腾起来了,都相互地挤到了台上的领导面前去……很快,所要筹集的建校资金也基本上得到了落实。
学校就建在老榕树旁边的那一块空地上,正好和田老顺的商店对门,半年以后,学校基本建成了,老两口望着那些高高兴兴的孩子们上学的时候,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了,仿佛如同那一棵老榕树一样,枝繁叶茂地庇护着欢笑的孩子们,而且树枝上也显得那么的翠绿了许多……
-
之六: 壮 举
-
秋后,我接到了原来我在的那个村做工作组时送来的一个大信封。打开一看:是两张大红请柬——一张是村里通公路的庆典仪式请柬;另一张是老村主任女儿结婚的喜宴请柬。真是双喜临门哪,我感到特别的高兴。说实在的,这几年来,真的还没有回到那个自己战斗过的村去看一看呢,这回,总算有了这么一个好的机会了。
好些年了,村里确实变化了不少。一大清早,我就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村里。站在离村不远的小拗口上眺望:原来的那十多间茅草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青瓦房子;原来的那一行比较简陋破旧的泥砖结构的村小学房子,已经变成了两排两层的大楼房,亮齐齐的大窗口传来了孩子们那朗朗的读书声;那硕圆象个大银锅的电视接收盆显得那样的醒目,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辉,如同大山里的眼睛一样,在观察和接收着这一切的变化景象;那条如同彩绸一般的公路,蜿蜒着直通到那一座二层楼房村部的门口,剪彩仪式就在离村部不远的那一片大如篮球场地空地上举行,进村口的公路上早已扎好了一个好看的大龙门,那里已经彩旗飘飘。山村的气氛就象过节一样似的飘荡着温馨,广播喇叭正在播唱张也所唱的那一首《走进新时代》的动人歌曲。
剪彩仪式是在上午10时隆重进行。下午五时便是老主任女儿结婚的喜宴。
晚上,在老村主任的盛情款待之下,我只好在他的家里住下了。确实,也正象老村主任所说的那样:“五六年啦,就是那次县乡计生工作队进村到现在,我已经退下来三年多了。我们没得在一起好好地吹牛了。”“咱们可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哪,。”“你,又说起我来啦,上句不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哎呀,多亏你老村主任还能记得我呀,给我这么一个大面子。邀请我来参加这么两件大好事。”“说实在的,这么多的工作队员,我就觉得你是一个比较实际,能办具体实事,又公道的人,我们挺合得来的嘛。”“过奖了过奖了,真的不好意思呀,都是为了工作哪。”我便和老村主任举起手中的杯子说道。
在我这边的有村团支书、文书、妇女主任和两个生产小队长等。大家都听着老村主任和我说话。村主任和党支书去接待乡里来的领导,就住在村部那边。我们在明亮的电灯下有说有笑的无话不淡。25寸的彩色大电视机正在开着,我们边看边聊。
“老龙呀?”老村主任就拉开了话题,“有些事情和问题我想向你这个工作队长请教请教一下,不知该不该办好呢?”他把凳子移动靠近我的身边。“哎呀,你怎么说起请教来呢,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我们大家商量商量就是了。”“是这样的,你说他不大嘛它又涉及到全村人的事,你说它小嘛也是我们家里的事情,。所以才向你讨个好的说法。”老村主任望了望在坐的几位村组干,就向我讲起了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来了:
——这两三年来,村里的各种收支帐目都没有公开过。特别是上级拨给的退耕还林经费,和那些征用开发土地的各种补偿经费等等,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说法,一点音响都听不见;我曾向新任的村主任和支书多次说过这事,在党支部大会上我也提了出来,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着落。群众和大部分的村组干意见都很大呀,因为这两项的补偿数目都是在二十几万块以上哪。有的应当立即补发给农户的,却没见个影子。村里每每修公路、拉自来水和高压电、安装电视转播,修建校舍等,没有哪一件是从群众身上摊派的呀。大家真的很想不通,村里的大部分群众说,年终要到了,再不讲清楚和兑现给大家的话,就准备集体上到乡里或者县里去讨个说法。我也多次做大家的工作,但还是没有效果。到时,大家一上去了,就不好说话哪。
啊,原来就是这么一件经济事情和问题。
这些事情确实是很普遍的问题和现象,哪里都有,不单单是这个村才有的。
我便对老村主任说道:“有些事情和问题你是知道的,光听说还不行哪,现在上下都很困难,特别是财经问题,这个工作是一步一步地走才行呀。”“我知道,我曾经和几位村组干跑到县里的有关部门去问了问,并得到他们复印给我们带回来的那些项目的转帐支票和一些收据呢。”老村主任接过我的话头说道,“现在的这些干部们呀,真的很有开拓胆大的精神,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的哪。”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了几张单据来递给我。我一看,这些单据都是真的呀。
于是,我就说道:“好吧,那我得找支书和村主任说一说这事,问清情况才行,希望他们能尽快地把这件事情处理好,解除大家的顾虑。”我心理是完全知道这件事情的是很不好办的,这些经费到底放到哪里去呢,我不得而知……这必须要通过有关部门来办理才行。我也知道现在的村主任就是老村主任的大女婿,党支书又是他的老表,真的不好办呀,搞不好会……。我不愿再往下想了。
……那天晚上,我真的睡不着觉,心里想了许多,老村主任的心情和做法我是理解的,如果他们能够把这件事情办好或者给予解决了,这,属于不属于一种壮举呢?!
-
之七:老板气度
-
老同学阿森当上了老板,自己创办起了一个投资35万多元的桐油加工厂,真真正正地靠着自己的双手在那张印制好的金边名片上写上了“永富桐油加工厂总经理兼厂长”的字样。一递给人家就很体面了。
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就这样在阿森的手中得到了实现,不管怎么说也好,讲大话的人不一定能比得上这小子有能耐;就这样,他凭着那么一股韧劲,跑上又跑下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所有的批文等手续办了个齐全,还将自家的那套三层钢混结构的楼房全都押上,向银行借贷里20万元,加上他跑土特产生意所得的10多万元,一并揍上全都放在建厂的投入中。有的朋友就问他:“你不怕一夜间成为乞丐佬吗?”他却微笑地回答说:“多少人就是从乞丐堆里走出来的。”令朋友们目瞪口呆,难以应答,不得不佩服他的胆略和眼光与气魄。
说真的,阿森原来不是一个经商办厂的料子的。就是这个时代给它的这么一个机遇和条件。他原来是在县里的一个桐油加工厂里当一位检质工人的。不久,由于市场的冲击,县办的桐油加工厂就这样解体破产了,他也走进了下岗职工的队伍中去。他不甘心自己就这样沉思到社会的大潮里去。他就南下广东去打过工;回来又拿起了那些土特产的生意,几年来,也交起了不少的受骗高昂学费,也有所收获。就是他看准了山里的这些特产生意,才使他走出了上当受骗的困境,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创业之路。
永富桐油加工厂开工剪彩那天,阿森都请来了县乡的大小官员们,还有一些单位的头头,特别邀请了县舞狮队来临场助兴,场面很是隆重精彩。那天,他西装革履,高级领带,头发光亮,精神抖擞,站在贵宾和众人面前讲了一通开张典礼的好话,记得他说道:“……最后,我感谢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希望你们在工作中多多指导和理解,千万不要做婆婆妈妈,因为我这个厂是用我的房地产来作抵押和血汗钱来创办的,我相信各位领导会明白与给予更大的扶助,大开绿灯并给予方便的……”站在台上的领导头们一听到这样的说法,表情很是那个的酸溜溜的,都面面相看,但都无法作出什么的法子。会后,一位好友就对阿森说道:“厂长大人呀,刚才你在台上的那最后一番话有些味道不对领导的口味哪,你,难道不怕以后会给你小鞋子穿或者脸色吗?”“不怕的,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你能给他们喝上那么几杯马尿,就什么事情都忘记了。”
也许是阿森的商命好的原因吧,投产的第一年,他就赢利了20多万元,不仅赔完了贷款,还把自己的老弟送到外地的一所大学去深造学习。还建立了一套的销售网络。俨然是一个颇有派头名望的大老板。说也怪,受聘担任他这个厂副厂长的竟然是曾经和他一起搞过特产生意的而且骗了他近十万元货物的同道商贩,问及阿森为什么还要聘用这种人的时候,他却有趣的说道:“说真的,他的岳父就是我们县分管这方面的县太爷,不用行吗?加上这位老兄也有经商的头脑,干得蛮不错的。我们都在相互利用和帮忖的。人就是这样有啥了不起的,各有所长嘛,都相互地栓在一根链条上,那就什么事情都好办了,这,就叫做用人之道。”
当作朋友的面,说他跨海口吗也不见得,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和实际的哪,而且也是那样的硬邦邦的,从不怕得罪人。有一次,他在一家酒楼作东请我们几位老朋友和同学喝酒,尽管看上去他的一脸的憔悴和疲惫,但他仍口若悬河,语惊四座,毫无顾及。酒到兴处,一位朋友就说:“人,还是诚实一点的好,要不然就会吃亏的。”阿森却不以为然,举起酒杯带着那么一点的醉意说道:“现在的社会上又有谁全都是诚实的呢?这两个字难道是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吗?是的,如今我们这些从事经商的人,这两个字是非常有斤两和又没有多少斤两的。如果每办一件事情都那么认真的话,就什么也捞不到的,连一根稻草也轮不到你哪。”他一口把手中的酒喝了下去,盛满了又说,“象我们这种人,请吃饭的还要排队才行哪,只要你口袋里面有人民币,人家才看得上你,才给你面子。要不然连多看你一眼都觉得烦呢。你们信不信,我一个电话,就可以叫某书记某长来陪我喝酒扯谈……唉,不说这么多了。全都是那么一回事。来,干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他人是与非。”
有好多问题与现象,我想和阿森探讨探讨,但听他的这么一说,我就不再想说出来了,只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的变化太快了,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令人难以想象得到的,现实社会的人与事也是如此。这是真的。难道这就是老板的气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