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明(江西都昌)
第一次见到明强,是在余明然老师的办公室。具体准确的时间记不清了,至少是四年之前。
明强那次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夏天,白色的T恤,携一小电脑笔记本,短发,黑眼镜,满脸真诚,微笑着,清朗帅气,完全是个在校高中生的样子。我们聊诗歌,他给我翻看他笔记本里高中时期写的几百首现代诗。我一下子便记住了他。其实,我当时的感觉没错,他确实是一个学生。不过,是辞职后又在北京读研的大学生。师从我们都昌著名学者摩罗先生,主攻文化发展战略方向。他那个学生模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后来看到他的名字和文字,初见他时的那个大学生模样总在脑海里闪一下,随后才被后来更多更熟悉的印记把他的样子重叠得鲜活起来。
一晃过了四五年,在这几年中,我很少见到他。他在北京发展,我仍然是教书。其实我和他是同乡,都属两个不经常回乡的人,一远一近。在他的微信中,年头正尾便能看到他回来了。明强是个热爱农村的人,出去这么多年,天子皇城脚下求学,身上并未沾上京华都市中所谓的“娇贵”习气。每次回来,村落,庄稼,常是他微信照片中的主题。我总能感觉到他身上那种骨子里的泥土芬芳气息,从农村中走出去的学子,故乡是生命中永远绕不开的情结。他在《无雨亭集》中说,对我而言,长江的主流,就是村口小的小溪,长江万里,不过是这条小河的支流、注脚。写成这句话,我猜想,那一瞬间,明强脑袋里一定是个万花筒。其中的大哲理一看就知道盖过了乡愁。但也可以看出,故乡在他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信息时代给人与人间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尽管我们相隔很远。但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明强。他的微信圈每天更新,内容很简单也很单一,只几个字:读书打卡××天。下面配一两张当天读的书的图页。从他的微信中我被转告知了两个内容:一是明强他天天在读书,读书已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二是他在读《论语》《孟子》这类古代圣贤经典。有时我也会在他的评论区里发个微笑表情,表示关注过。他也会回个更灿烂的笑脸。至于他学业进程如何,何时毕业了,毕业后现从事什么,我觉得不必问及。我一直相信明强会过得很好。他会在朋友圈中时常分享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生活瞬间, 比如他某天回来了,他会拍上几张他村庄的风景照;比如后来他结婚了,微信圈中便会贴上嵌了他俩名字的红红婚联。我们也似乎听到了那个美丽的小山村,农家院落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山东姑娘----赵翊君女士。赵女士是个才女,明强偶尔也转发妻子的文章,《无雨亭集》中的后记《我眼中的刘先生》便是明强的妻子写的,给我特别深的印象,觉得写得非常好,生动真实到了文中的文字能让我脑海中呈现相应的画面。明强就是她笔下那个样子的!特立独行、恒守正念、可爱、善良、正直这些性格标签贴在明强那聪慧的脑门上十分的准确。这篇文章在《无雨亭集》未出版之前被明强分享在朋友圈中,明强说是他妻子的文章,后面还加上一个调皮的笑脸表情。很多朋友都点开,一睹为快,都有和我一样的念头,赵翊君笔下的明强是个什么样子?明强有一只聪慧兼哲学思辩的大脑,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他妻子赵翊君的话来说,他有一颗爱思考的脑袋。赵翊君用女人特有的细腻,隽秀清婉的优美文笔,刚好诠释了男人和女人,阴阳、天地这一神秘命题。读后觉得俩人蛮配。
明强出书的消息也是从微信圈中最先得知的。并未看到书,所以很期待。这几年中,承蒙诸多文友诗友错爱,一年下来,总能收到几本自己熟悉的朋友写的文集或诗集。闲暇时可以躺在沙发上翻阅,或诗或是散文,大多是自己熟悉的文字味道。这时心中常生出惭愧,钦佩朋友们的文才和笔耕不辍的精神。也许是因为明强是摩罗先生的得意弟子吧,也许是这么些年来对明强的诗句还存着强烈的印记吧。比如:
饱饮流星的号角吹起
夜色漆漆
瑟瑟惊颤的咒语轰轰坠地
跨过多少沉睡羊群
山谷 渴望 挣脱
梦中的故乡的梦醉过清酒一滴
撕开白马优雅的草地
琴声生长
燃烧的金箍与千年的呼唤重逢
苍鹰高飞漠漠远方湮没
蝶衣翩翩,翩翩银泉曲曲
路上行人,打马经过,迷迷白云把晚风看过
路上行人,打马经过,迷迷白云把晚风错过
奇特、饱满又高旷的意象,激情、跌宕多变又布满张力的语言,语言背后带给读者那无边际的遐想……他的文字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耐嚼,嚼后很奇妙的味道。所以我十分想看到《无雨亭集》。想看到都昌这位优秀的青年诗人带来的文化上的深邃思考。
书比人先看到。书是余英俊老师给我带来的。浅黄的封面,古朴典雅。书名的题写一看便知出自书家之手,字十分漂亮。明强的签名,看上去非常的亲切。字写得比较随意,我比较喜欢这种签名赠书风格。没了那种正儿八经坐下来签名盖钤印的味,旅行者一般,如明强肩上的黑背包,远道而来,很洒脱。
杂志社专门为他的新书出版准备了个研讨会。明强背个黑背包来了,短发,黑眼镜,依稀是当年初见时的样子。显然现在成熟多了,稳重多了,多了一种年轻学者的气质。同来的还有赵翊君。我们用都昌话谈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她坐在椅子上很认真地听着。后来问起她,能否听懂都昌话?她说只一小部分,回答得很认真,不拘言笑的神情,像极了论文答辩。我们都笑了。觉得与她优美的文笔判若两人,相比明强的外向性格是另一种可爱。
《无雨亭集》是本很有意思的杂文集。内容十分广博,写得生动易懂,涉及到历史、文化、人生等多个领域。观点理性,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充满智慧。文章有的很短,但总能给读者在思想上或共鸣或启迪。这些文章是明强几年来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中一部分。
我用了几个早读时间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认真品读了一番。比如《历史拾遗》《文化漫谈》《感悟人生》这几个栏目。有些文章是明强专业研究范围内的,就我水平而言,只能跳过。好在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并不算长,十分适合当下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躺在家里捧在膝上随时翻阅,有电话进来可以当即放下,或搁茶几上,品几口茶,又接上。跟着作者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聊天式的,很轻松地就读完了。完了,便跟着觉得自己也变得如明强一样,哲思起来,看到家中种养的花花草草,不自觉的也会忖思:这是昨天的那个花花草草吗?它们之间也应该有过交谈吧,觉得这是读《无雨亭集》后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书中有很多我们平常不会去寻思的问题。明强却拿它们做起了文章。我觉得这本书对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在校的高中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思考,懒于思考,不多方面思考,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性格缺点。读《无雨亭集》,我觉得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长江万里不过是门口小溪的注脚》一文中,明强问,为什么长的才是主流,短的成了支流呢?这类问题在当今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真的很少有人去想。就是想过,也极少有人去寻找答案。明强有一个天生的哲学脑袋。能在平常的生活日常中快速捕捉并发现思想的闪光点,撞擦出哲理的火花。“原来我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是人意,而非自然。我们所定的标准,实则和事物本身无关。在浩翰的地球历史中,人类是主角,我们把自己作为时空的主角,舍宏大而最小微。”当我读到这些文字,便感叹,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越渺小,他的眼界一定是无比的辽阔。明强能如此,读书使然。
在我的印象中,明强是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并深受其影响的青年,一个能认真研读儒家经典的人,是了不得的。依我看,儒家的思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一圈圈神奇的光环,让他华丽蜕变。他喜欢采访周边村子的老人,从他们斑白的须发里寻找民国时期的农村记忆。也对旧时的宗法社会在当时农村产生过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过寻访和思考。什么是叫做有文化?他在《文盲》中说,对于自己一个研究生采访一个不识字的老人这个例子,显示出一个问题:“就谁更有文化而言,‘我’显然是没有文化的。‘我’的文化实则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老人没有文化,但能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懂得一切关于生产、生活、礼仪等的运转规则。他们能解决圈子里遇到的一切问题。所以他们是有文化的。但我的文化虽然是不完整的,但是我靠近主流文化。所在在与“边缘文化群体”的对话中,我获得了“尊贵”身份,而“文化”完备的老人们却体验到自卑。这让人想起书中所描述的孔子当年驾着马车带着弟子周游的情景。格物而致知,古人所说的修身,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大概就是这般来的吧。
《无雨亭集》中 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宇宙,黑洞,甚至北京烤鸭等等,明强都给读者带来不同程度的阅读惊喜。明强读书之博,令人佩服,更有那种锲而不舍的坚持,令人叹服。我注意到赵翊君女士《我眼中的刘先生》一文中有一句话“后来,刘先生信仰佛教。”看到这里,我一点也不奇怪,反而觉得如他不信佛则有点奇怪了。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像苏轼、黄庭坚、王维等古代名家,后来都在精研儒学之时不同程度受到佛家的影响。作品中透着一种耐人寻味的禅意禅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和智慧。佛学的研读能让人心存善念,能专心致志地认真做某一件事。明强我能感觉到他在走一条古代文人修身治学之路。
关于《无雨亭集》书名中“无雨亭”三字,明强是这么说的:“无雨者,无语也。非真无语,盖洞其形,悉其性,恶其道,不忍因言浊口,不忍因观染服,故风雨皆无。”亭子的功用无非是憩息,遮阳避雨,现代又更多了些装饰景观之用。明强这个亭子是构建在他心中的,是明强的读书之亭,修身之亭,乘物以游心之亭。亭子之外是风雨苍茫,攘攘人世。亭内云淡风轻,家国情怀。亭子看上去不是朱色雕栏,我甚至认为它是简单的,但绝对不是简陋的。它是众生万物中,千千万万个亭子是最独特的一个。它建在跳动不息的心脏之中,它无风雨相侵,它有盖,时而美如华盖,时而简若茅草。它无盖,四季有书香,阳光明媚。它是明强心中的“桃花源”。
我一直在文中直呼文中的主人公为明强,这是十分不礼貌的。想改称之刘明强先生,又显得生分。我想明强应该不介意我这么坦诚地叫他。这就像我俩见面时,我叫他名字一样真实。其实,在我眼里,明强早已是位名副其实的博学的刘明强先生了。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
火把,无疑是最最冰冷黑暗的存在
照出冰冷冰冷黑暗黑暗的大地
大地结出的第一片叶子,膨大,
卷席天地,而后破裂无存
大海用苦卤洗刷的大地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鱼腥味
海滩,一块巨大的被铲平的泥板
万古的长夜,在一场场大梦中生根
东风,橘色风,在黑暗中是什么颜色
要擎起和舌头一样巨大的灯塔才能品味
光,是一把斧子
一把丢失颜色,丢失味道,
同样也丢失了温度的斧子
山岳绵亘的春天,春天来了
春天,夜幕巍巍的春天
传说沸腾的春天
----刘明强《丢失的圣人》
我与明强因诗相识,在这里用他的诗歌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也算是一种不忘初心吧。祝福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