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晏子的短篇小说《奶奶的月牙船》
起初读到晏子的小说《奶奶的月牙船》的时候,就觉得很出彩,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仿佛作者就站在这些文字后面注视着你,有着巨大的冲击感。很久没有读到这样的文章,有种莫名的激动,象《百年孤独》魔幻与现实的世界穿行,有着原生态的信仰,带着寓言性的归宿,隐藏在骨子里的倔强,诉说着生命曾有的灿烂。
《奶奶的月牙船》讲的是一艘月牙船的故事,带着强烈的象征意义,那艘船的记忆由一个孩子来记述,从三岁的梦见奶奶到六岁奶奶过世期间发生的事。故事中奶奶跟爷爷很恩爱,本想同生共死,但是爷爷为救人先过世了,留下奶奶一个人,那个被救的女孩就认那个孩子为侄子。孩子的爹不喜欢孩子,因为孩子的妈妈难产而死。鬼节生的孩子,母亲又难产而死,大家都认为不详,就要把孩子弄死,孩子的爹那时还沉浸在失去爱妻的悲痛中,对此没有什么反应。只有奶奶激烈反对,在与娘家人决裂后,带着孩子逃到月牙船上。跟娘家人断绝了交往后,孩子的三叔公也对孩子充满敌意,还说奶奶是鲶鱼精投胎,要吃掉子孙后代,蛊惑孩子的爹赶走了孩子和奶奶,重新找了个媳妇。奶奶本来只是把躲在月牙船当作权宜之计,现在没有退路,只能硬咬着牙抚养孙子,除了一个姑姑,孩子没有人喜爱,包括他的爹。孩子三岁学走步,五岁才张口讲话,很多人都说这个孩子不详,只有奶奶坚持着,奶奶躲在月牙船打脱牙齿和血吞,熬苦熬累把孩子抚养到六岁。孩子六岁的时候,他的爹幡然悔悟,来接他和奶奶,但是奶奶为抢救两百个泥娃娃死去了,故事就结束了。
奶奶的月牙船里有很多关于生死的字眼,姑姑被救起,爷爷就死去了;孩子出生,母亲就死去了;孩子终于被他爹重新接受了,奶奶就死去了。在小说里提到“散是为了聚,死是为了重生相见。”爷爷曾经许诺生死与共,被一个意外带走了,奶奶的世界就崩坍了一半,余生都是回味爷爷的好,也为了她坎坷的下半生打下了伏笔。这个月牙船本来是为了爷爷而建造的,最后却成为奶奶的最后的庇护所。孩子一出生就失去母亲,为爹所恨,被人当成鬼娃,如果不是奶奶的刚强,这个生命就随时可能消逝。孩子自从出生就被迫生活在月牙船上,三岁才走路,六岁才说话,几乎被整个世界抛弃,只有奶奶哺育他、爱护他。当他脱离正常家庭关系懵懵懂懂活着,他整个世界就只有奶奶;当他将要回归家庭的时候,奶奶却过世了。小说中的生死那么平淡,好像民谣里一段简单的旋律,犹如奔腾河流的小小浪花,可是里面的人又被血缘所相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于无声处起惊雷,冲击力十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密史,《百年孤独》里面有美洲人的秘密,《奶奶的月牙船》就有渔村人的秘密,这些几乎被人们忘却的秘密。那些看似久远,却真实发生的禁忌,以及衍生的秘密,成为民间的信仰,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相信今生的磨难肯定跟上辈子的经历有关。小说让人难以忘怀,故事安排很新奇是一个方面,更重要是它具有一种原生态的魅力,而这种原生态就来自民间,来自我们的传统,来自他们的秘密。故事中的孩子坎坷的遭遇,主要就是来自民间的禁忌,人们找不到痛苦的真正来源,以为是上天的惩罚,只能主观意识地找到一个受害者来安慰上天,然后给出一个看似合理实际荒唐的解释。小说中的种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还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毕竟形成那些禁忌有几千年历史,而被我们摒弃不过几十年,并且那些禁忌还在偏远的地方存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在水边,一个小小的渔村边,那里经济原始落后,与外界交流极少,那些禁忌就一直被奉为圭臬,深深影响人们的意识。在那些禁忌下,奶奶被人说鲶鱼就成为合理的解释,并且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里,化成了梦,串起了故事的因果。
小说里奶奶是当然的主角,奶奶是那么的倔强,面对种种磨难,她所依托的只有孤孤零零的月牙船,唯有骨子里的倔强才撑起生命里风帆。那个渔村,只从爷爷过世,奶奶面对着媳妇难产,唯一的孙子被被人当成邪端,她没有跟他儿子一样被动接受这个结果,而是奋起抗争。最后,连儿子都抛弃她了,她还是那么倔强地哺育着孙儿,就算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她还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孙儿,既是血缘的牵挂,也是对于生命的悯怀。个性倔强的奶奶好像那艘月牙船,月牙船在茫茫江湖中给人咫尺的栖身之处,奶奶就是孙儿的天。一艘漂泊的月牙船使人生出孤孤零零的寂寞,倔强的奶奶给人一种刚劲向上的力量,虽然结局令人唏嘘,但是故事非常吸引人。
《奶奶的月牙船》里的故事和文字很有辨识度,非常有冲击力,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一篇典型的体验性的文学作品。体验性的文学作品一般出现在创作的两个阶段,一个是青涩时开始,一个是成熟时壮丽。小说很明显是处于开始的阶段,具有强烈的宣泄式创作,作品中的渔村可能就是真实生活过的地方,里面的人物真实存在于生活中。体验性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里面的描写就是水边生活的真实写照;人物描写也是可以找到原型的,就连里面的家长里短都可以找到生活的影子,不经意间就可以引起读者共鸣。体验性的创作有着真实性和充沛情感,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不容易处理真实和隐晦的平衡,非常考验功力,最后的壮丽阶段当然可以做到了无痕迹,但是起初肯定有很多纠结之处,具体到小说中,就是很多交代不明、文字过于跳跃的问题,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会出现看第一遍不明就里的感觉,多看几遍才知道精华所在。小说里隐约有《百年孤独》的寂寞感,但更像莫言小说《红高粱》的样子,都是一群充满生活气息的普通人,来自最底层的民间,有着本土的审美意识,所营造世界里人物粗犷生长、野性十足。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小说里的一段往事,倔强的奶奶随着那些泥娃娃而去,那些记忆终会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深深的寂寞。这篇小说辨识度很高,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展示本土民间生活的精神世界,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文如其人,可以通过这篇作品把晏子看作冉冉升起的红日,吹响她向文坛新锐进军的号角,花开可期。只要心中充满热爱和信心,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晏子的文学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只需守望花开,静待成长。
【原载2021《鄱阳湖文学研究》第二期(总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