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出生在黄龙山脚下的人,对黄龙山有多少的了解,还真不好说呢。难道真的是“不识黄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脚吗”?看来,我还真有必要来重新认识一下眼前的黄龙山,了解一下黄龙山的过去未来,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生也割舍不下的黄龙山。
黄龙山,古称天岳山,五岳之外有天岳。幕阜山的主峰,占地100多平方公里,海拨1579米,森林复盖率达94%。黄龙山自古就是吴之头楚之尾。此山一脚踏三省,一山藏两教,一水发三江,一峰望两湖,自然景观多,传奇故事多。
一脚踏三省
黄龙山的东面面向江西(修水),南面面向湖南(平江),北面面向湖北(通城),它的正面应该是面向江西的东面,东面有大小黄龙山之分,小黄龙山实则为大黄龙山的一山峰,外表轮廓酷似,所以我们叫她小黄龙山。整体看,黄龙山得体大方、雄伟壮观、气势磅礡,巍峨矗立在三省交界处。以三省交界点为中心,站在山脊“一脚踏三省”的界碑处,体验一脚踏三省的感觉,华中三省龙脊若隐若现,山脊上地势开阔,极目远眺,湘鄂赣三省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倍感兴奋。
黄龙山是湘鄂赣三省天然屏障和自然分水岭,这里峰峦迭嶂,林木葱绿,溪涧密布,飞瀑丛生。这里生态原始,地貌奇特。这里空气新鲜,流水清澈。以山雄、崖险、景奇、林丰、谷幽、水秀的自然景观而著称于世,好一个江南水乡的世外桃园,被誉为湘鄂赣的“香格里拉”。这里自古就经受了吴楚两国文化的激烈碰撞,如今更是三省互通婚姻,三省共用方言,兼收并蓄的结果是在湘卾赣边区,以黄龙山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黄龙文化。
一山藏两教
黄龙山是修身养性的天然福地,所以自古为佛、道钟情,山上道观寺庙众多,僧道荟萃。自唐乾宁年间(758-759年)超慧大师在黄龙山东麓创建黄龙寺(位于江西修水黄龙乡),降伏吕洞宾(后为八大神仙之一)为侍客童子,黄龙寺就名声大振,只是其宗经超慧、海传、志愿三代即绝。五代十国战乱更是废为民居,虽然唐宋首三次敕封,但黄龙寺空有“三敕崇恩禅院”之名,直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605年),洪州大守程公孟敦请临济名僧慧南禅师入主黄龙,慧南在此开创黄龙一宗,黄龙寺即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源地,江西四大丛林之一,黄龙寺才名至实归,丛林侧目,举世闻名。黄龙宗拥有信徒众多,这些遍布世界的黄龙宗信徒均诞生在这里而被古今传颂,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均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有日、韩的黄龙宗后裔组团到黄龙来拜谒祖山祖庭。如今山上黄龙寺、回龙寺、三清宫等香火旺盛,烟雾缭绕,诵经朗朗,钟鼓声声。前来投拜的中外信徒、香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位于黄龙山偏北面的只角楼,海拔1528米,只角楼绝非人造楼台,相传远古时期龙凤相斗,折断一龙角坠此而得名。只角楼的云巢,就因为东晋著名的道士葛玄在此修身炼丹,并成仙升天而扬名天下。葛仙翁的炼丹井、药臼至今尚存。入其处,需从峰顶东面一石缝斜攀而下,仅能一人侧身而过,石上峭壁万丈,令人不寒而栗。
距只角楼东北约1000米处,是龙湫池圣井,井水淸凉甘甜,终年不涸,内有黄鱼二尾,俗传能呼风唤雨。在龙秋池与只角楼之间,自然风景点令人目不暇给,流连忘返,其中的犀牛望月、神龟驮经、一线天、玉女抛梭,形象逼真,令人叫绝。
一水发三江
黄龙山的三江水,江西的修水,发源于修水县黄龙山东麓龙湫池顶,流经桃树港、全丰、划评、渣津、修水、武宁、永修、在永修的吴城镇流入鄱阳湖,再由鄱阳湖注入长江。修水县、永修县均因修水由西向东横贯两县而得名。修水哺育了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湖南的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流经白沙桥、大桥、龙门、长寿街、平江、汨罗、在汨罗的磊石山流入洞庭湖,再由洞庭湖注入长江。战国末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曾于公元前278年农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河泊潭抱石投江,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端午习俗和龙舟竞渡的传统。湖北的隽水,发源于通城县黄龙山北麓马港镇高峰村境内的一眼古井,流经麦市、通城、崇阳、赤壁、嘉鱼、在嘉鱼的陆溪镇直接注入长江。通城县城所在地隽水镇就因隽水穿镇而过而得名。你看,黄龙山发源的三江水公平地流向湘鄂赣三省,浇灌那里的良田沃土。三江水最终又全都奇迹般的流入了祖国母亲河一一长江,你说神奇吧?
一峰望两湖
“幕阜行观南北地,峰尖坐看东西州”,位于黄龙山顶部的龙王峰,海拔1531米,是登高望远的绝好去处,重阳之秋,秋高气爽,驻足峰顶,环览群山,脚下云飞雾走,极目远眺,湘鄂赣三省尽收眼底,望得见万里长江的白帆点点,放眼西眺可观洞庭湖碧波荡漾,极目东望能见鄱阳湖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
自然景观多
黄龙山的景观更是奇特诡异,鬼斧神工,天设地造。这里有栩栩如生的鲤鱼朝天,有神灵活现的石龟间松,有维妙维肖的蛤蟆石,有恍然如真的营盘幕,有叹为观止的耸天石瀑,有惊心动魄的试剑石,有天设地造的玉女穿梭,有今古奇观的只角楼,令人心驰神往的云之巢,有云飞雾走的龙王峰,呼风唤雨的龙湫池,有闻名中外的黄龙寺,人间少有的石田三亩、惊天动地的黄龙四重瀑,誉为“三省第一泉”的泰清温泉(汤罐),更有神秘的八卦石、诡异的不二法门、自然奇观寒牛不出栏⋯⋯。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陪衬,与丰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给奇山秀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游客赏心悦目,兴味倍增。
黄龙山自古未遭人为破坏,至今一派原生态,纯自然的原始风光,自然景观大小难以胜数。相传大禹治水就曾登此山。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山上多存历代道痕佛迹,至于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诗赋句,更是不可胜数,比比皆是。黄庭坚、苏东坡等历代达人贤士留下许多珍贵的摩崖石刻,仅黄庭坚的石刻手迹就有十多处,如“黄龙山”、“法窟”、“三关”等,又为其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厚动的历史内涵。
这里一方净土,人间乐土,世外桃源,保持了她青衣素面的天然面目,竟然存留在人烟稠密的江南水乡,当真是一个异数。总之遍布黄龙山的一百多处自然景观,不仅能让你神魂颠倒,心喜若狂,而且感慨万千,唏嘘不止。
气象景观,风、云、雾、雨、雪等,使游人如临仙境,兴致盎然。春夏季节,山下水气蒸腾而上,常在半山腰形成烟波浩淼的云雾奇观,变幻莫测,令人飘飘欲仙,给人一种飘逸逍遥之感。黄龙海拔较高,霜期较长,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满山松林,冰雕玉琢,又好一派北国风光。
传奇故事多
惊险无限,刺激无限的只角楼,形似一角耸立,通体为石,奇景迭生。在悬崖峭壁之间一条瀑布飞流直下,好似一条白帘悬挂于青山云雾之间,飞瀑愤雾,蔚为壮观,从山尖到山脚整条瀑布层次跌宕,每一迭瀑布落下都形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于是乎,不知那个朝代那位高人到此一游时,触景生情,顿发灵感,构想出一奇妙的绝句“山石岩泉流白水”,随勒石刻铭于此处一险壁上,字体苍劲有力,飘若浮云。此句不但巧妙地把只角楼的悬岩绝壁,瀑布飞流,流水潺潺,万丈深渊的惊天险境浓缩得淋漓尽致,而且字句异常严谨,你看,开头“山石”二字上下结构成为第三个字“岩”,结尾“白水”二字上下结构成为第四个字“泉”。妙哉妙哉!景因字更幽,字托景而出名,起到珠连壁合,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句被后人称之为其人是对只角楼所出对联的上联,多少人为之骚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却至今无人对出下联。
黄龙山周边三省几县的人们都有一个爱吃米果的风俗习惯,当地人们的霄夜经常是米果代替,逢年过节,客人来访都要做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糖油糯米果,这个风俗习惯惊动了光顾黄龙的仙人们,他们也来追随这里的传统,也想感同身受一把。这不,在黄龙山东麓左边有一个形象非常生动逼真的,活灵活现的“调羹兜米果”自然景观。在一块较陡山坡有三个山嘴并排平行向前平平延伸约80米,间距均约100米左右,前半部分均成椭圆形的调羹勺子,长30米,最宽处20米,后半部分均成峡长形调羹柄,长50米,平均宽12米,整体形成形象的三只调羹并列摆著,更为奇特的是第一只调羹勺子内一个凸起的小圆山包,酷似一个完整米果,第二和第三只调羹勺子内各凸起半边小山包,酷似各半个米果。相传是三位仙人一起来吃米果,但米果只有二个,一人都分不到一个,谁也不愿不吃或少吃,如何是好?于是就只好抓阄来解决谁先谁后了,抓到一阄的先动手了,他镇定自若,轻轻一兜,兜到一个整的,如愿以偿,异常开心。轮到抓二阄的,他也是信心满满,但有些激动,使劲一兜,用力过猛,调羮一滑却插到米果中间,一分为二了,只兜到半个米果,很是懊恼。抓三阄的就自然而然不慌不乱地兜起乘下来的半个,暗自庆幸,总算没有落空,兜到了半个。一场光顾黄龙山的仙人们与山下的人们分享的“调羹兜米果”夜霄就这样圆满落下帷幕,最终还是皆大欢喜吧。
在黄龙山东麓右边由蕉洞源上黄龙山的小径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块长方形的表面平整光滑的石头,竪立于山边,顶上还有一块三角形的石头盖着,酷似一面镜子,故名“镜面石”。远古时期就流传着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话说“镜面石,照岭下,照见岭下出天子”,意思是这个镜面石的正面正对着岭下的一幢大屋,大屋里要出一朝天子。于是有云游黄龙的仙人托梦给此大屋的一位长者说:“岭上的镜面石正面照着你这幢大屋,你这大屋要出天子了,不过你这大屋三年万万不可打开大门口的大门,切记切记!”。说完仙人腾云驾雾而去。长者睁眼醒来,异常激动兴奋,思量着,这事非同小可,能出天子,竟有这等大好事,三年不开大门算什麽,无防。于是长者第二天就赶紧召集大家一起商议,遵照仙人督托,订出了三年不开大门的规矩。
近三年来,大屋一直恪守这个铁的规矩,无论什麽大事小事大门一律紧闭不开,日子一天天平平安安过来。可偏偏就在三年还差几天吧,大屋里的一位派大年尊,德高望重的老人突然去世,于是屋下多数人认为我们这麽一位长辈的去世出柩,总不能从侧门出去吧,三年不开大门也只差几天了,应该不会防碍大事,还是从大门口出去吧。说来也巧,可就在老人出柩打开大门的那一刻,屋内的一位孕妇就发动生产了,生下的第一个是个花脸,却是个死的,接着又生下第二个同样是个花脸,也是个死的,紧接着再生下第三个,却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并生下就开口说话了,问:“娘,我的两位哥哥呢?”娘指着放在旁边两个死去的花脸哭着说:“你看。”他一看两位哥哥已经死去,二话不说,一头撞到墙上倒地而亡!紧接着屋背山上满山遍野的茅竹劈里啪啦响个不停,一支一支全都爆裂开来,每一个竹节筒内藏着一个小男生,却也全是死的。真相大白了,生下的第三个就是天子,第一个与第二个花脸就是天子日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一起打天下的两位武将,天子的左膀右臂。屋背山上竹节筒内的无数小男生就是天子日后赤胆忠心,赴汤蹈火的官兵大部队。痛惜啊痛惜!可怜啊可怜!一朝天子就因大屋的人未能听从仙人的教诫,未能持之以恒,还差几天未满三年开了大门而功亏一篑,毁于一旦,付之东流。辜负了黄龙山润泽山下人们的眷顾与厚爱。
后人评说,这个岭下大屋的确是福气欠佳,那个老人却偏偏在那个时候去世,去世就去世吧,出柩又非要走大门口出不可,大门一开,大难临头,悔之晚矣!从此以后,“镜面石”不再照了岭下,自然而然扭向了内山。
话说张果老为改变分宁西乡运输全靠人力而没有航运的局面,重整桃树港河流的去向,需从黄龙山上运一批石头去塞下游沙坪重井,这里是河面最狭的地方,易于堵塞。神仙法力无边,能变不动为可动,可使不动的石头变成可动的猪,一日张果老从黄龙山上把猪(石头)赶下,途中,也是快到黄龙山脚时张果老在路边歇了一下脚,与在向前走动的猪(石头)相隔了一段距离,当起身继续往前走时,迎面遇上一妇人,张果老便问:“嫂子,有看见前面有一伙猪吗?”妇人回答:“猪没有看到,只见有一伙石头。”坏了,这一说却被这妇人歪打正着说破了,天机不可泄漏,妇人却一语道破天机,猪(石头)一个个都走不动了,张果老呀张果老,你神仙法力再大也枉然,行走的猪(石头)被永远定格在后人称为“乱石埚”的一山坡上,面积大概有上十亩,一个个石头都是前头小,后头大,一个挨着一个,挤得密密麻麻,形象一群黑毛猪正在头前走下山坡的模样。实在可惜,赶得好好的一群猪(石头)瞬间就成了一片真实的石头,动弹不得,张果老的如意算盘就此打住,也只能是望石兴叹,很是懊恼。从此以后,“乱石窝”这个地名,这个自然景观和这个故事便是家喻户晓。
“泱泱华夏地,巍巍黄龙山”。至此,我对黄龙山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了解,她的确是一座历史沧桑之山,神奇奥妙之山,宗教闻名之山,雄伟壮观之山。黄龙山是值得我们去认识她,去接触她,去亲近她,去颂扬她的。她经过多少年的累积变得博大而精深,她哺育和造就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黄龙子孙,我们应该为作为黄龙山下的人而骄傲。无论从黄龙山的地理位置,还是从资源的丰富度和组合状况,都可以建成有如南岳衡山、江西庐山这样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奈因过去思想的僵化,交通的闭塞,没有开发,没有利用,没有宣扬而使之名山不名。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好时代,让我们尽自己的所能去传播宣扬她,使黄龙山早日得以开发利用,恢复往日的辉煌,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旅游观光胜地,让真正的名山名起来,神起来 。我们地方有句俗语“走尽天下,冒得(不如)黄龙山下”,或将成为现实。
(原载《鄱阳湖文学研究》2023年夏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