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鄱阳湖文学》的头像

《鄱阳湖文学》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0/28
分享

明然||鄱阳湖上五大河流

三千里鄱阳湖啊,八百里赣江如练,七百里抚河浪卷,六百里修水潮涌,五百里信江走遍,还有那四百里的饶河一路波连着波哟,浩浩西去与滚滚的长江一道并肩向前。

众所周知,鄱阳湖流域一共有五大河流和六道大溪汇入其中,这五大河流和六道大溪分别是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以及博阳河、清丰山溪、漳田河、潼津河、土塘水、候港水。而其中的赣江则是鄱阳湖流域的五大河流之首,由南至北纵贯江西全境的最主要干流,江西也就因此而被简称为“赣”。接下来,我便依序逐一地给大家作出一番解读。

其一、赣江不仅是鄱阳湖上的最大河流,它也是长江上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发源于赣闽边界的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境。自南向北一共有13条主要的支流汇入赣江,全长766千米,流域面积83500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51.5%,全程水流的自然落差达到了惊人的937米左右。

赣州以上为上游,山地纵横,支流众多,主要有湘水、濂江、梅江、平江、桃江、上犹江等,分别汇入章水和贡水。 赣江东源出自赣州市石城县的石寮岽,也就是武夷山的黄竹岭,旧称绵水,在流经瑞金后,进入会昌县与江西的湘水汇流,然后流经于都、赣县、章贡区,人们习惯性地称这道水叫做贡水,奉为赣江正源;赣江西源则是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的张柴洞,在流经大余、上犹、南康、赣县、章贡区等地后,被人们习惯性地叫做章水。两水在赣州市城西三江口的八镜台下汇流之后,才始称为赣江的。

先秦时期,赣江被叫做杨汉,到了汉代又被改称为湖汉。因此,自古以来江西的东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叫做“湖汉平原”。

赣江流域呈现给我们的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布局,山地丘陵占赣江流域面积的64.7%(其中山地占43.9%,丘陵20.8%),低丘(海拔200m以下)岗地占31.5%,平原、水域等仅占3.9%。赣江流域西部为罗霄山脉,构成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一系列北东向山脉构成,自北向南依次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端地处南岭东段,主要山地有大庾岭和九连山,大致形成东西走向,构成赣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东端也主要由若干北北东向山地构成,其南端为武夷山,系赣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北端为雩山,系赣江水系与抚河水系的分水岭;流域南部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并在其间夹有若干规模较小的红岩丘陵盆地,中部为吉泰红岩丘陵盆地区,北部则为赣江下游,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兼有低丘岗地和少量平原地貌组合的盆地。

赣江流域的地貌格局,是自南向北沿着赣江流向呈阶梯地状分布,赣江上游地区的山地丘陵面积占赣江流域的83%,低岗丘陵地占15.6%,平原仅占1.5%;中游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占56.7%,低丘岗地占38.1%,平原占5.2%;下游区山地丘陵面积占37%,低丘岗地占55.9%,平原占7%。很明显,山地丘陵依秩减少,低丘岗地则渐次增多,河谷平原面积则相应地扩大不少。

整个赣江流域自南向北地跨约了4个纬度,导致南北气候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和日照的时间数上,南北年平均气温相差3℃左右。赣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于鄱阳湖流域的平均值。

赣江的径流量以赣江下游控制性水文站(南昌外洲水文站)实测值计算,多年(1956~2000年)平均为687亿立方米,以此代表赣江年均入湖水资源量,河流含沙量0.144kg/m3。

赣江流域的土地面积占鄱阳湖流域土地面积51.5%,土壤类型以山地黄壤、黄棕壤、红壤、紫壤土和稻壤土为主,海拔800米以上主要是黄壤和黄棕壤,8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广泛分布有红壤,流域的紫壤土也主要是分布在该区域,稻壤土则分布在丘间谷地、河谷平原和阶地,此外海拔1400m以上还分布有山地草甸土。概括地说,赣江流域的整体情况

其二、我们来关注一下抚河。抚河是鄱阳湖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它发源于武夷山脉与零山之间的谷地,武夷山西麓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的血木岭,全长349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17186万平方千米,亦是江西省内的第二大河流。

抚河,古名汝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抚州后遂开始改名为抚河,干流上游的名称变动频繁,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它是由龙井河、驿前港,而后改称盱江或吁江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上游的龙井河在流经广昌县驿前镇后称驿前港,接纳塘坊河后,过了赤水镇便称为盱江。继而在广昌境内纳入尖峰港、头陂港、长桥港、苦竹港和洽村港后进入南丰,便被称为吁江。盱江和吁江的本名叫做盱水,后来被叫做吁水,至明代时期才始称为江,但经常是盱、吁混用,或因地而异。

明正德《建昌府志》载:"……城外东南与黎水合为大江,清明可见,故名盱江。吁,大也,江面自南丰后逐渐宽阔,故名吁江。"清同治的《广昌府志》又载:"广昌,盱水发源之处也……《说文》曰,日始出为盱,旦气清明之意也。"可见,广昌称盱江是取水气清明之义;南丰和南城称吁江是取江水宽阔之义,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以龙井河一驿前港一盱江一吁江为抚河的源河。龙井河发源于广昌、石城、宁都三县交界处灵华峰东侧里木庄的广昌县血木岭,干流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临川、南昌、进贤等县市区后,在进贤县流入青岚湖,再汇入鄱阳湖。集水面积达到了17186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流域的10.6%,流域遍及广昌、南丰、南城、宜黄、祟仁、乐安、资溪、金溪、黎川、临川、抚州、东乡、进贤、南昌县、南昌市等15个县市。

一般称抚河的主支盱江为上游,其间自南城至抚州有疏山、廖坊两处火成岩坝段,以下为逐步开展的平原或丘陵;抚州以下为下游,两岸为冲积台地,田畴广阔。流过柴埠口以后,抚河便进入了赣抚平原。流至箭江口处遂分作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经梁家渡下泄,由青岚湖注入鄱阳湖。

抚河干流自广昌南部,自南向北流,汇集五条小支流后达到广昌县城。广昌县以上称为盱源。广昌至南城县河段称为盱江,又称汝水,出南城县境以下始称抚河。干流经过广昌县城穿城而过,于中坊桥右岸纳入长桥水,再北流至长生桥,于左岸接纳洽港水,流经甘竹,再于左岸罗家堡村汇流洽村水,遂进入南丰县境,河面逐渐增宽到约400米左右。

抚河干流自南城县至抚州市的77千米为中游,流至此处时河谷渐宽,过临川区后称为下游,于进贤县三阳入鄱阳湖,干流长114千米,河宽增大,最宽处可达900米以上。台地发育成熟,有大片的红壤,田畴广阔,阡陌相连。

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时,抚河下游干流在茌港人工改道,东流经青岚湖入鄱阳湖,并让出抚河故道,导泄清丰山溪,免受赣、抚洪水干扰,以及配合其他工程措施,基本解除了平原洪涝灾害,并使抚河入湖水道缩短了50千米。

抚河流域的地势东南高而西北低,面向鄱阳湖倾斜。广昌至南城间河段为抚河上游,古称盯江,又称汝水。两岸山丘多为红砂岩,风蚀颇剧,林木稀少,泥沙下倾,河床淤积,高与岸齐,船筏难行。南城至抚州74千米河段为中游。在南城县城以下1千米处,有联通闽修的重要支流黎滩河来汇,主河长103千米。盱江与黎滩河汇合后始称抚河。

干流在流过抚州市后进入下游河段。在抚州以下7千米处,有抚河最大支流临水来汇。临水由崇仁水、宜黄水合成,两水共长282千米。干流过临水口后,又接纳较大支流东乡水等河水,越过柴埠口以后,抚河进入江西最大的平原——赣抚平原。抚河较大支流有黎滩河、临水、云山河等。

其三、我们来聊聊信江的情况。信江,古名余水。李唐王朝因它流经那时候的信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饶,故而将其改名为信河,直至清代时期才开始改称信江的。

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部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信州(今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干流自东向西流向,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在余干县境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沿途汇纳了石溪水、铅山水、陈坊水、葛溪水、罗塘河水、白塔河水等主要支流。全长313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17600平方千米。

信江以上饶和鹰潭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沿岸一带以中低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中游为信江盆地,其边缘地势由北、东、南三面渐次向中间降低,并向西倾斜。下游为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

信江的正源金沙溪发脉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北部的怀玉山平家源,一路向南流经金沙、冰溪镇后,转向西南经十里山、灵溪至上饶市的南郊,与源出仙霞岭西麓的丰溪水汇合后,才开始叫做信江的。其干流西行经过铅山、弋阳、贵溪,至鹰潭市转西北,过锦江镇至余干县新渡万家后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为干流,称西大河,西流至龙津又拆分为三,其一北流经三塘、神埠至瑞洪镇注入鄱阳湖。其二西南流至枫港,一向西北经木樨湾至瑞洪镇注入鄱阳湖,另一西流经艾家、茶盘洲至瑞洪镇注入鄱阳湖。东支称东大河,为入鄱阳湖航道,东北流至井头周家分成二股:左股名互惠河,北流经石口注入鄱阳湖;右股经马背嘴至乐安村,与乐安河汇合后经鄱阳镇、龙口注入鄱阳湖。

信江盆地处于赣东北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由裂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垩纪之后经历了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盆地内红层分布区形成了大量的丹霞地貌。

从地势来看,信江流域的东、南、北三面高,西北低,几乎成马蹄状。从地形特征来看,基本上是不整齐的长方形,整个流域内的河源段属深山区,紫湖至玉山段属浅山区,玉山至上饶、贵溪、余江段属丘陵区,余江至分流口属平原区。

其四、我们来解读一下修河。修河古称建昌江,又名修江,以其水行修远而得名修水。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

修河的源头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脉黄龙山东燕龙湫池顶,也有人说是源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的叶家山,但现代科考认为,它应该是发脉于宜春市铜鼓县境内的修潦尖东南侧。

修河的水系发达,各支流发育于幕阜山脉与九岭山脉之间,它一路流经江西省的九江、宜春、南昌3个市的12个县区,干流总长为357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14797平方千米,在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

关于修河源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水经注》:“修水出艾县西,东北经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之年更从今名……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历史上普遍认为修河源于幕阜山下、湘鄂赣交界处的黄龙山。《职方乘》(宋)载:“修水源出黄龙山, 纳众水东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阳湖。”《江西通志》(清)亦谓黄龙山为修水之源。《义宁州志》(清)第三卷《山川·水源》:“州西北多为仁乡、西乡,有幕阜山。高数千丈。与黄龙山连峙,龙谳深竣。修求出焉。” 《江西省情汇要》曰:修水“源出于湘、邵、赣边境的幕阜山麓”。《江西水利志》(江西省水利厅·1995)中记载修河、潦河为渣津水,源出幕阜山湘鄂赣交界黄龙山北侧寨下洞,从源头到吴城主河长389下米。《修水县志》记道;修河“源出幕阜南麓”。

另有一说,认为修河的源头在宜春市铜鼓县。《辞海》载:修河“源冉出江西省铜鼓县西南的大围山麓,东北流经修水、武宁两县,折向东南在永洛纳潦河后,在吴城镇附近入鄱阳湖。”2006年12月9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邀请了省内外9名专家学者对江西省五大河流科学考察项目进行评审,认定修河发源于铜鼓县境内的修源尖东南侧。源河为金沙河,流入修水县境内称东津水,流经修水县马坳镇寒水村附近与渣津水汇合后始称修河。源头“修源尖”(与铜鼓县花山林场交界的一座无名山峰)位于东经114°13 '、北纬28°31’。

修河自发源地黄龙山东流,先后纳东津、铜鼓、缭河,并陆续有小支流注入,最后于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流域涉及九江市的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宜春市的铜鼓、奉新、靖安、宜丰、高安;南昌市的安义、新建、湾里等12县(市、区)。全长为419千米。

修水从发源地自西南向东北,经芦家桐,在太子塅接纳白岭水之后折向东去,于全丰镇西石拱桥接纳全丰水,过青板桥后又折向东南,流过划坪后接纳路口水径流经古市镇,再纳月塘水(也叫做杨田水)后,再折向东流过噪口铺直奔渣津镇。在渣津镇会合支流东港水、上杉水后,才始称渣津水,转而在东北纳支流杨津水以后,奔流至马坳镇,于塘三里处与修河另一源河——金沙河(也叫东津水)合流,进入修河主河道。

修河流域在距今7亿年前的元古代被海水淹没。之后,在经历了距今1.8亿年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以及距今1.4亿年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和距今3000万至4000万年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后,直到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干流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和幕阜山之间,各支流发育于两大山系之中古修河。新生界第四系时期,经喜马拉雅运动的多次作用,使修河流域进一步隆起,以切蚀作用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区普遍接受侵蚀和剥蚀,山麓、河谷及低洼处则进行着第四系含金松散物的堆积。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因内外合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了修河流域今日的地形地貌。

修河干流主河道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之间,四周山地的支流从南北、北南两向,呈芭蕉叶状汇入干流,群峰夹岸,水流湍急;直至修水县抱子石后,水面逐渐拓宽,于太阳升镇港口与武宁县船滩镇河潭村交界处进入武宁。然后流经清江镇,于澧溪镇境内汇入庐山西海库区,至杨洲乡界牌村进入永修县。在涂埠镇东岸嘴处分主流与支流杨柳津河,主流纳潦河、王家河之后,东北向直奔鄱阳湖,于吴城镇望湖亭处注入鄱阳湖。

最后,我们将目光转到鄱阳湖东北部的饶河上来。饶河是鄱阳湖的支流,因干流通过古饶州府治的所在地鄱阳镇而得名饶河,亦称鄱江。饶河全流域面积为15428平方千米。

饶河源有南北二支,北支称昌江,其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东北部大洪岭;南支称乐安河,较昌江长,故一般作为正源,发源于皖赣交界的婺源县北部大庾山、五龙山南麓。乐安河与昌江在鄱阳县境内的姚公渡附近汇流之后才开始称做饶河的。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人们一般将饶河的南部源头——乐安江,作为饶河的正源。饶河穿过鄱阳县城后曲折西流,过双港、尧山至龙口,在鄱阳县莲湖附近注入鄱阳湖,全长313千米,流域面积达到了15456平方千米。

饶河流域的山地、丘陵约占70%;平原主要在下游的滨湖地区,约占30%。景德镇和德兴以上,重峦叠嶂,森林茂密,河流穿行于崇山峻岭间,河面狭窄,水流湍急,支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景德镇和德兴以下丘陵平原相间,河面渐宽,水势渐缓,可通行较大木船。过鄱阳、乐平后,饶河进入部阳湖盆地,地势平坦开阔,水网稠密,再加上受鄱阳湖水顶托,水流缓慢。

至此,便是鄱阳湖上五大河流的基本情况就梳理完成了。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赣抚信修饶五大河流的流域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8511平方千米以上,基本涵盖了江西全境的88.98%的陆地面积,再加上六道大溪流域的总面积,几乎涵盖了江西的全部境域。

站在鄱阳湖地域的角度上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江右文化体系包含了鄱文化、干越文化、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的子文化系统。

从鄱阳湖流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角度来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原载《鄱阳湖文学研究》2024冬季刊总第59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